實力 運氣與成功
很多事本來很可能發生,但實際上卻沒有發生。眾多的可能像是一條通往現在的漏斗,在實力和一年期的作用下變成如今的模樣。眾多的可能性轉此案成唯一的時間發展過程,這就是我們今天的歷史。
《實力 運氣 與成功 斯坦福大學經濟思維課》和書的名字一樣,這本書用不同的角度講解了「實力 運氣 與成功」之間的關係,現在看了一部分就簡單記錄一下。
只有實力但是缺少運氣,也不會有好的結果。
只有運氣但是沒有實力,結果和只有實力差不多。
同時具有實力和運氣的,成長速度會成幾何發展。
以上三種組合起來就是我們生活中的正態分布曲線。
隨著自己實驗次數的增多,我們得到的結果會趨於平均成績。但是我們的實力和運氣沒有大的變化。
書中有幾句話是這樣說的:
原文:人們認為「所謂的結果都是冥冥中註定的,人力改變不了」。籠罩局勢的層層陰霾在結果揭曉的瞬間煙消雲散,似乎另一種可能不曾存在,所有的一切都已安排好了。
個人舉例:股市上馬後炮很多,出現了漲會有一種說法,出現了跌會有另一種說法。我們都喜歡用現在的角度和結果去揣測之前發生事件與結果的聯繫。我們會忽略一種東西,似乎那種可能不會發生。
原文:人們喜歡聽故事。故事是人與人進行情感交流最強有力的方式。
個人舉例:我們不論記錄和講解,最讓人信服的就是將故事。很多的商業路演,馬雲,劉強東,埃隆馬斯克或者是賈躍亭。
原文:人們的直覺性判斷是很不靠譜的事情,應為我們經常的給事件編故事,來為他們解釋,雖然解釋看起來很牽強。
個人舉例:幾乎所有人都遇到過 在投資股票,基金後自己的投的就跌,你賣出後就會漲。然後為此來做各種的解釋,查論壇,聽小道。一旦與自己想要的結果一樣的時候我們會選擇接受,出現了相反的意見我們會避而不談。這就是大多數的你,我,他。
從小到大無論是父母,親戚還是老師都給灌輸只要我們夠努力,夠上進就可以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還沒有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那就是努力的還不夠。所以每每自己想要放棄的時候就會選擇堅持,沒有獎勵的刺激,沒有外界的反饋,像個傻子一樣。
今天寫這篇並不是自己琢磨著想些的,它源於今天和同事出去吃飯聊天。我現在所從事的是施工行業,話題的開頭是他看見很多家長帶著自己的孩子來吃飯,說了一句星期天是應該帶著孩子出來遛遛娃,吃吃飯。而後沒有再說話。回來的時候又說一句「換行業對於現在三十的我真的太難了」而後一句話也沒說回到宿舍。使我感覺到我們無論身處那個年齡段我們都會有焦慮。而我們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而處理不好我們與選擇的關係。
使我不解的是「到底是我們的困惑改變了我們的選擇,還是我們的選擇產生了困惑」
最近一期的「吐槽大會」李誕說「開心一點,人生不值得」得到很多人的解析,其中一個觀點解釋成「認真你就輸了」
但是我不這麼認為。比說拿「實力和運氣」來說,你兩個都沒有,沒有給你5個億的老爸,也沒有成為風口的豬。我們得過且過,活著短短數十年,如果再沒點精氣神,肉體在行走,靈魂在睡覺,這是詐屍,而不是生活。我們需要的就是給自己講一段故事,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
「運氣」是可遇不可求的,「實力」才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我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人首次進入一個花園的時候,面前有很多的路,但是經過自己的判斷後他選擇了一天通往城堡的,在第二次去的時候還是一樣的路線,以至於後邊他認為通往城堡就那一條路的荒誕結論。未來充滿了各種的可能性,絕不是只有一種可能,只是自己想在可以預見的那個選擇上努力多點或是放棄多點。
我經常反問自己「我現在有什麼?我們幹什麼?我現在能做的是啥?」每每這樣反問自己,我心情就會好些,與其在各種論壇上尋求答案或是看劇打遊戲消磨時間,不如干一些自己現在能做的事。那就是趕緊完成自己的原始積累,改變自己固有的思維方式。
從參加工作和學習理財這段時間,我意識到對我以後產生影響除了我的家庭背景,財務能力,當然這些我無法改變。所以我認定【思維方式和認知能力】才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我想給同事的一點建議:
1、雖然不確定運氣在你身上體現了多少。那麼走走出去就是尋找「運氣」的一種做法,說到運氣不能不談的就是「風險」
我的理解是,不排斥風險,在自己付出最低成本的前提下去迎接「風險」或者說在做好保障的前提下去迎接「風險」我們都不是神不知道結果會是什麼樣,但是你要改變這個過程是必要的。世界是很公平的你要為自己想要的付出代價。
2、實力方面不做評價。但是努力往好的方向使勁總沒有錯。
3、之所以而立之年還有這樣的困惑,本質的原因就是自己的「思維和認知」也就是自己的「軟實力」
我們可能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前段時間自己很焦慮後來因為某種原因自己不在焦慮但是現在可能上次的焦慮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焦慮。問題就在於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我也有這樣的焦慮,但我找到了一個方向——
①通過與其他人交流和讀書與作者溝通改變自己的認知和思維方式。目前通過讀經濟類讀物和自己實踐理財確實相對於原來的自己改變了不少。
②尋找「自我」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或許到我探索出來的時候,就不會再焦慮了。
當然以上的建議我也不會給同事。因為:任何強加給他人你的思維方式都是徒勞的,我們無法改變一個人。
只是作為自己的內心獨白來記錄自己的成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