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有南宋戰俘西征歐洲么?

如果用過,一般是在那個時期,哪些領域?


西征歐洲時應該是沒有的。所謂西征歐洲是指1235年到1242年的第二次西征(長子西征),那會兒全面的宋蒙戰爭剛剛打響,應該不會有南宋戰俘作為西征的兵源。

然而第三次西征則不是沒有這種可能性。這次西征由蒙哥汗之弟旭烈兀率領,從1253年其實就已經打響了,大量漢人參與此次征伐,其中一個重要將領就是郭子儀的後代郭侃(被認為是郭靖的一個原型)。我們來看看伊兒汗國合贊汗時期的宰相拉施特所編名著《史集》中的記載:

拉施特明確指出,在旭烈兀西征時抽調了漢軍千人隊,並且以後伊兒汗國一直有漢官存在(如汪吉陽)。毋庸置疑,參與此次西征的漢族人絕大部分是北方漢人(乞台),但也不是沒有南宋人(蠻子)的可能性,畢竟宋蒙已開戰二十年,有大量南宋俘虜存在,他們也會被徵調。在《史集》中的中國史部分,記載了一個叫跟隨西征的旭烈兀來到伊朗的漢族天文學家,馮承鈞翻譯為「包蠻子」(依據《多桑蒙古史》中的記音Fao moun dji)。這種譯法固然很值得商榷,但如果其所譯準確,那這人應該就是一個姓包(鮑)的南宋人了(蠻子是蒙古對南宋人的稱謂)。

另一個旁證是與旭烈兀西征同時期的蒙古東征高麗時,就明確有南宋俘虜參戰:

開慶元年(1259)四月,綱首范彥華至自高麗齎其國禮賓省牒,發遣被虜人升甫、馬兒、智就三名回國,制司引問馬兒者,年二十六,揚州灣頭岸北里解三也。十二歲隨父業農,秋時為韃掠去,至韃酋蒙哥叔宴恥達大王所,撥隸鶻剌海部下牧馬,剃作三搭發,取名馬兒。年十五時,又見虜至一人,即今升甫也。升甫,年二十四,本姓馮,名時,臨安府人,生七歲,父以莊田在淮安州鹽城往居焉。淳祐九年(1249)為韃所掠,亦隸鶻剌海。智就者,年三十八,德安府人黃二也。家市縑帛,有庄在城外之西羅村。十四歲,金國投拜人楊太尉仕於德安,陰結李全妻小姐姐,貳於韃以叛,黃遂為韃所虜。韃主第三兄使往沙沲河牧羊,凡三年,冀州種田凡十二年,咸平府運糧凡六年。寶祐五年(1257)七月,頭目人車辣大領貳萬人出軍,馮時、解三皆以牧馬從,凡兩月,至麗界首東路,屯於和尚城。麗師不出,及十一月久雨,馬多凍死,人且餒。馮、解謀逸歸本朝,匿深山中,師退麗人取以歸置島上。六年(1258)正月,入麗京,拜國主,月給米養之。旬余,黃二亦至,皆在漢語都監所宿食。三月,發入范彥華船,又逾年(1259)三月,船始歸制司,即備申朝廷。

這是有幸保存至今的南宋開慶年間所編《四明志》(慶元府即寧波的地方志)中收錄的名為《收刺麗國送還人》的史料。據學者黃時鑒考證,其中兩人所隸的「宴恥達大王「是合赤溫長子按只吉歹,另一人所隸的「韃主第三兄」為阿里不哥。這三名南宋俘虜先後被調去高麗參戰,中間開小差,被高麗收留,高麗把他們從海路送到南宋慶元府。由此可以推測,參加蒙古征戰的南宋俘虜應該不在少數,並不是規定南宋俘虜只能參加東征、不能參加西征。這跟當時中亞、西亞甚至東歐人流向中原是一個道理。當然,如果有南宋俘虜參加西征的話,他們也是歷史上的「失語者」,除了疑問很大的「包蠻子」外沒有留下關於他們的任何記載,但確實有相當的可能性存在。


你想多了,蒙古建國後,於公元1219年至1260年的四十餘年時間,先後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西征,建立起龐大的帝國,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既深且遠。

宋元戰爭,1271年之前又叫宋蒙戰爭,是蒙古帝國(1271年改國號元)對南宋的戰爭,從第一次1235年-1241年和第二次1253年-1259年,到第三次1268年-1279年。

基本上主戰場偏離南宋太遠而且時間差放在這裡呢,基本是不可能有的。而且文獻上也沒有記載。

YY過度了


蒙古西征歐洲成功只是在1235-1245年,後來連打劫都不成功,你覺得有南宋人參見嗎?


南宋滅亡時,蒙古騎兵已經打完歐洲一圈回來幾十年了

打完歐洲回來,蒙古才把征服的重心放在南宋和大理國上


大規模戰俘西征不太可能,三次西征,南宋未滅,再加上蒙古對歐洲人以騎兵,而且長子軍為主,宋人在他們眼裡是個啥,況且是戰俘,估計是沒有,,,但找倆人當打雜的運輸隊啥的還是可能的吧


推薦閱讀: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南宋 | 蒙古國家 | 西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