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治痛苦挫折,佛經中心理治療的小故事(一)

佛陀住世的時代,也就是2500多年前,印度舍衛城裡住著一個窮人家的女孩蓋莎。

由於她出身貧窮,瘦弱,不吸引人,一直找不到丈夫,這令她很沮喪。有一天,某個富商突然決定娶她為妻。然而,夫家的其他人都瞧不起她,輕蔑地對待她。這種敵意使她很不快樂。

但是,當蓋莎生下一個男嬰時,丈夫全家終於接納她。 她終於鬆了一大口氣,感覺如釋重負,如今她非常快樂與滿足。她對小孩的愛超出一般母親,她非常執著於這個嬰兒,因為他是她婚姻幸福與內心平靜的保證。

然而好景不常,快樂很快就幻滅了,她的小孩有一天突然生病,死了。

這個悲劇對她來說太過沉重,她擔心夫家會再次鄙視她,說她沒有生孩子的命,城裡其他人則會說:蓋莎一定是做了什麼缺德事,才會落得如此下場。

她甚至害怕丈夫會變心,另外去找一個家世更好的妻子。她一直這麼胡思亂想,她拒絕接受孩子已經死亡的事實,相信他只是生病,只要給他正確的醫藥就會康復。

她像瘋了一樣抱著小孩跑出家門,挨家挨戶為孩子向人討葯。

許多人取笑她,還有人嘲弄她,後來有人建議她,去見佛陀吧,佛可能會幫你。

她心中重新燃起希望,她奔向佛陀所在的祗樹給孤獨園,並且對他說:

「佛陀!請給我能治療孩子的葯」!

佛陀親切地回答,這很容易,有一種葯,但她必須親自去取,到從來未曾死過人的家庭取回少量芥菜籽即可。

於是,蓋莎相信了世尊的話,隨即進城去就挨家挨戶地去取芥菜籽。

每經過一戶家庭,她問:「是你家否有芥菜籽?」

「當然!」對方回答。

「我能要幾粒種子嗎?」她問。

「沒問題。」然後給了她一些種子。

接著,再問第二個她認為不是很重要的問題:「你家中曾經死過人嗎?」

「那當然」那人說。

.......

結果每一家的說法都相同。

有一家最近才有人去世,另一家則在一、兩年前;有一家父親死了,另一家則是母親、兒子或女兒。

她找不到不曾死過人的家庭。

有人對她說:「死者,比活著的還要多」。

每家都有芥菜籽,但是,沒有一個家庭從未死過人!

到了晚上她終於了解,並非只有她有失去親人的痛苦:這是所有人共同的命運。

蓋莎不再拒絕相信她的孩子已經死亡事實;她了解到「諸行無常」,「有生必有死」的法則。

佛陀就這樣治療了她的迷執,使她走出無法自拔的迷惘。

她認識到,這個世間人人都有痛苦,她應重新來看待這個世界,她慢慢的接受了世間的實相。後來,她專心於解脫痛苦之道, 獲得了修行的成就,她成功地從痛苦的輪迴中解脫了出來。

這是一個具有智慧的非巧妙的心理治療過程,涉及很多心理心的內容,簡單分析如下:

第一,這是認知療法的經典做法,就象一個專業的認知流派的心理治療師一樣,佛陀沒直接告訴她,人生無常,有生必有死。如果這樣說,蓋莎十有八九不會接受,還會很痛苦。而佛陀告訴他這位「來訪者」,很容易...... , 這樣首先樹立了對治療的信心,然後,通過她自己的行為,自已實現認知的轉變。

第二,這也是行為療法,佛陀讓蓋莎「必須親自去取」這種葯,也就是必須去實踐,必須去做,然後在挫折中成長,在過程中得到體驗,自己才會得到,實現轉變。

其次,這一過程中,蓋莎意識到每家都死過人,得到了「痛苦是普遍現象」的認知,同時可能也會得到「家人死了也要正常的活著」的心理暗示,可能也會得到「大家和我有同樣遭遇」從眾意識,這些都會起到緩解痛苦的作用,也對改變認知起到積極的作用。

現實生活中,常常會有「只有我最痛苦」,「為什麼我運氣這麼差」等等想法,這些想法又會給自已帶來很多負面情緒。其實,只要積極的面對生活,努力的做事,這些負面的想法就會沒有了,可能真的很簡單。

寫到這,想起了一位大德的著作,書名叫《做才是得到》!可以看看。

參考文獻:

《雜阿含經》

《佛陀的聖弟子轉》 作者向智長老,何慕斯.海克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內心痛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