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讀書 大喬社群 家長怎麼鼓勵孩子呢,這幾個步驟你都知道嗎?
01-11
俗話說「惡語傷人六月寒」。很多父母,包括我自己,都曾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對孩子口出惡言。
我們本意是為了孩子好,可一時情緒的宣洩,對孩子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呢?他們能不能像我們一樣,聽完了罵,一會兒就會忘呢? 有一次在家長課堂上,為了了解孩子在被父母責罵、貶低時的感覺,老師讓我們這些家長,當了一回被罵的孩子。 當我扮演孩子的時候,為了模擬家長和孩子之間身高的差距,其他家長都站在了椅子上。然後,這些高出我很多的」大人「,就開始輪流「罵」我。 「我真後悔生了你這個孩子!」「你除了會惹我生氣還會幹什麼!」「你怎麼這麼笨!」「快滾開!」 很多家長在念台詞的時候會有點放不開,會笑場,但是我聽到這些言語依然非常不舒服。我仍記得其中有一位家長塗了很紅的口紅,在她嘴裡蹦出那些傷人的字眼時,我真的感覺好像要被她吃掉。 在被幾位家長輪流罵了5、6遍之後,我忍不住哭了,很想立刻離開現場。和「責罵」對應的行為是「誇讚」。
誇讚這種行為,本質上就是通過不斷的正向評價,來強化孩子的某些行為。所以誇讚孩子,有時候會特別有效果。
當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誇孩子很容易。他們的每一個技能,無論多麼微小,比如會走了,會握筆了,我們都願意給孩子最大的誇讚,「哇,寶寶你好棒!」 可是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開始上學,進入社會,他們需要克服的困難慢慢變大;與此同時,我們對孩子的標準也越來越高,我們希望孩子成績好,有禮貌,課外培訓的技能都滿點,最好還能幫忙乾乾家務。 於是,我們誇孩子的次數越來越少,孩子就會問我們,「媽媽你怎麼不誇我棒了?」,「媽媽我到底是不是最棒的?」 這就是誇讚的問題所在——它會讓孩子對外在的評價變得非常介意。從小泡在誇讚里長大的孩子,他們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並不來自內心,而是來自身邊的一張張嘴。一旦他接受不到來自外界的評價,他就會開始懷疑自己,我是真的好么?我如果不是好的,那我是不是就是壞的?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小孩子是喜歡稱讚的,這種讚許心,我們做父母的教育小孩子時應當利用的,然而不可用得太濫,一濫就失掉它的效用,反不若不用為妙。」 所以,鼓勵的第二層境界,是開始認識到孩子需要誇讚,願意因為孩子的成就表達讚賞。但是誇讚就像糖果,偶爾吃一顆,孩子會感到很甜很開心;但是長期只吃糖果,孩子就會營養不良。
一些教育理論提出,誇孩子「很棒」是一種粗放式的誇獎,它誇不到點上;同時還是一種只針對結果的誇獎,這會讓孩子重視結果多於過程。
所以,現在我們常常這樣誇孩子,誇他們努力、認真、細心等等 如果說誇讚是糖果,不能多給,那麼針對孩子做事的過程給與鼓勵,就是飯,可以多喂。 我家孩子剛上一年級,這次期中考語文考了80多分,成績雖然不理想,但是他平時做作業態度都挺認真,所以我想鼓勵下他,跟他說一句「你已經努力了。」 話到嘴邊,我突然想起《奇葩說》最近的一道辯題,「真的很努力」是一句好話么?於是我把話咽了回去,我問孩子:「你覺得這個分數,反映了你的實力了么?」 沒想到孩子說:「媽媽,我還不夠努力,我在家讀拼音都只讀1次,別人在家都讀3次的。我以後也要讀3次,就能考100分了。」那一刻我真的慶幸,自己沒有隨隨便便就對孩子說出「你真的很努力」這句話。因為如果我說了,孩子可能就會以為,讀一次拼音就是努力了。他就會失去了一次對自己進行反思的機會,也失去了一次進步的機會。
努力也好,認真也罷,其實也是一種標籤,我們不能因為這些標籤代表著優秀品質,就貿然給孩子貼上。 鼓勵的第三層境界,是我們認識到「過程」比「結果」更重要,這是好事。 但是我們還是不能隨意給孩子評價,去下定論。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自身價值感,不能通過我們的評價去「給」到他們,而是需要他們自己去生活中感知。所以,到底該怎麼鼓勵孩子呢?鼓勵,有沒有一套標準呢?我想先說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龍應台在她一篇散文里寫自己去花店買花,店老闆不在,是老闆五歲的小孫女幫她綁一束花。小女孩胖胖的手指頭,很不熟練很艱難地在打結。龍應台沒有不耐煩地催促,也沒有誇張地鼓勵她,而是靜靜地等在一旁。她認為在那一會兒,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比得上讓一個小女孩沉浸在當下,做完她要做的事來得要緊。 第二個故事:在繪本《大衛不可以》中,大衛一天天各種搗蛋,後來他打破了媽媽心愛的花瓶,於是有點愧疚地縮在了牆角不敢動。大衛的媽媽發現了他的局促和不安,她不但沒有批評大衛,反而把他摟在懷裡,告訴他「大衛,我愛你」。看見孩子,意味著要我們不再拿自己孩子和其他人進行比較,意味著我們不再高高在上地去評價他們,意味著我們開始會平等地去傾聽他們。
我們接納他們的一切,感受他們的那個當下,然後做出最好的應對。 所以鼓勵的方式也沒有標準。它可以是一句簡單的「謝謝」,可以是無聲的陪伴,也可以是儀式感很足的慶祝,更可以只是一句最尋常的「我愛你」。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德雷克斯有一句名言,「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願我們都能在平凡的日子中看見孩子,然後溫柔守護,靜待花開。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