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個是什麼:如何解釋「精神分裂症」?
本問題被收錄至活動「十萬個是什麼」中。
活動時間:11/29 - 12/14
活動規則:大於 200 字的客觀事實定義,且註明可信來源,創作時間在前的優先採納。
活動內容:歡迎參與活動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優質內容將有機會被收錄在《十萬個是什麼》電子書中,同時還有機會獲得一份精美的知乎周邊禮物。更多相關問題請進入活動頁面了解。
這是一本留給未來的百科全書,我們邀你一起合著。期待你的分享~
定義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以基本個性改變,思維、情感、行為的分裂,精神活動與環境的不協調為主要特徵的一類最常見的精神疾病。
在這個定義中,有兩組關鍵詞,一組是「思維、情感、行為的分裂」,一組是「精神活動與環境的不協調」。
1,什麼是「分裂」?
舉個例子:
患者:醫生,你相信QBRG嗎?
醫生:什麼是QBRG?
患者:你是間諜吧?(破裂性思維:談話內容缺乏內在意義上的連貫性和應有的邏輯性)哈哈哈哈哈!!(情感倒錯/痴笑:情感反應與外界刺激及內心體驗不相符合)你是小鳥!我有一個秘密告訴你……(突然停頓不說話/思維中斷:無外界干擾原因,思維過程突然出現中斷)
患者突然站起來,雙手比心,跳起海草舞,隨即躺在地上開始打滾(行為離奇),並開始渾身戰慄,最終以四肢向上延伸的動作固定(木僵)。
上面簡單而誇張地描述了,典型的思維、情感和行為的分裂表現。
分裂就是斷開、破裂或突然的、離奇的變化,在觀察者眼中,分裂症患者的思維、情感和行為常常是不連貫的、斷開的、突然變化的,且難以理解、非常離奇。
上述例子中,分裂的表現更多是思維間、情感間和行為間的分裂,Eugen Bleuler(1908)首次提出「Schizophrenia」的概念時,含義為「分裂的心智」,用於描述人格、思想、記憶、知覺之間的功能分離。換句話說,人們的知、情、意、行不是作為整體進行加工,而是彼此割裂。
但這個含義中,字面的意思,容易讓人們將「精神分裂症」和「人格分裂」混淆起來。
精神分裂更多地是指人的認知、情緒、行為、意志、知覺等心理加工過程各自分裂,或這些心理加工過程和現實分裂。
例如,思維和現實分裂的典型癥狀,即妄想。知覺和現實分裂的典型癥狀,即幻覺。這二者構成了精神分裂症最常見、最典型的陽性癥狀。
2,什麼是「不協調」
舉個例子:
A:在得知母親去世的消息,患者C跳了起來,開始圍繞廣場跑起圈來,一邊跑一邊歡呼雀躍,哈哈大笑。
B:患者這幾個月常常懷疑自己的母親不是親生,因為家裡沒有自己嬰兒時,媽媽抱著自己的照片;上學時,自己與同學發生爭執時,母親總偏向於別人,責怪自己。所以認為自己的母親難產去世,現在的母親是父親第三任妻子。當母親讓患者去將做好的飯端到桌上來的時候,患者認為母親總是讓自己幹活,而自己處於心力衰竭的狀態,於是他去廚房拿起醬油瓶,砸向母親,將其母親殺死。
在上述兩個例子中,患者的行為,以及行為背後的思維過程與情緒感受,和外部環境是不協調的。
這其實涉及到精神障礙中兩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自知力」和「現實檢驗能力」。
所謂自知力,即患者能否察覺或識辨自己有病,或精神狀態是否正常,能否分析判斷,並指出自己既往和現在的哪些狀態和表現屬於正常,哪些屬於病態的能力。
換言之,缺乏自知力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會認為自己的世界是協調的,是自洽的,母親去世的消息正是一個可以讓自己歡呼雀躍的事情,家裡沒有媽媽抱自己嬰兒時的照片,就是證明她是父親第三任老婆的鐵證。所以,他們並不會感覺有什麼不對。
所謂現實檢驗能力,即檢查現實情境和自己的知覺、想法和感受是否一致。
換言之,缺乏現實檢驗能力的人,通常我們會覺得他們很「偏執」,在自己的世界裡出不來,認定了一個死理,是不可能去看到現實中存在的其他現象和解釋。比如,B情境中,患者如果拿著和母親的親子鑒定,他也會覺得鑒定機構聯合母親一起來欺騙自己。
歷史
1,神與惡魔VS樸素醫學觀點
在古代,人們用「瘋狂」這個概念,不加區分地統一描述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礙(抑鬱症和躁狂症)。在宗教統治人類心靈的時代,人們並不認為「瘋狂」是一種心理疾病,而是神的懲罰或惡魔附身。
例如,在《聖經·舊約》中,掃羅王成為瘋子,是因為辜負了他的宗教信仰,並且激怒上帝。
最早對「瘋子」進行研究的,是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他認為人體內有四種體液,當體液不平衡時,人們的心智就可能出現障礙。例如,抑鬱症,是因為黑膽汁(melaina chole)分泌過多導致。
在古羅馬,醫學家克列比德和哲學家西塞羅,提出了不同於希波克拉底的理論假設,他們認為精神障礙並不是體液失衡的原因,而是由情緒所導致(這個觀點非常現代)。西塞羅還通過精神紊亂的調查問卷,記錄了精神病的治療和精神狀態的評估(研究方法也非常現代)。西塞羅認為,影響人們精神狀態的因素包括:體質、言語和行為。
可惜的是,到公元1世紀,宗教與神學重新佔據主導,醫師克理索再次主張,發瘋是由於神的懲罰或惡魔附身,受到主流的認可。
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最早定義精神分裂症,他稱之為「癲症」或「狂症」,以「重陽者狂,重陰者癲」,真正歸納並闡解了癲狂的病理病機。
綜上所述,在古代,對精神分裂症的認識,存在兩派的話語權爭奪,對人體本身進行研究和探討的樸素醫學觀點,和宗教與神學宣揚神的懲罰與惡魔附身的觀點。
2,中世紀:燒死異教徒
宗教統治的中世紀,宗教機構和收容所成為了精神分裂症的治療中心。這些治療中心整合了希波克拉底的學說,並以宗教的方式綜合治療。常規的治療方法如,瀉藥、不斷放血,加上懺悔和祈禱。
神學家們開始宣揚,人的思想和靈魂是分離,那些癲狂的人,可能是因為具有邪惡的靈魂。
於是,一場場燒死異教徒的宗教運動,燒死的那些所謂異教徒,其實大多數是患有精神病的人。
3,啟蒙運動與文藝復興:放棄希波克拉底、重拾西塞羅
啟蒙運動時期,大量文學作品嘲諷和批判希波克拉底的學說,學者們開始支持西塞羅對人類心理產生與認知與情緒的看法。
法國醫生菲利普·皮內爾,最早提出,精神病的產生是受到心理和社會壓力,以及包含小部分的遺傳和生理損傷的原因。這在精神病學史上,居有里程碑的意義。
在英法,開始有許多收容所建立,為精神障礙患者提供人道支持。
4,現代:現象學/癥狀分類診斷與藥物、物理與心理綜合治療的發展
- 診斷
目前精神分裂症,使用的描述性/現象學診斷,可追溯於1898年,克雷培林(Emil Kraepelin)將以往一些獨立的疾病實體,如早發性痴呆、青春型痴呆、緊張症、類偏狂型痴呆合併為一個疾病單元,命名為「早發痴呆」。
克雷培林指出該病具有幻覺、妄想、刻板癥狀及情感異常等癥狀。在他的研究中,現象學描述方法的使用,奠定了現代精神病學、診斷學與分類學基礎。
同一時期,瑞士精神病學家布魯勒(1911)對「早發痴呆」進行了細緻的臨床學研究,指出情感、聯想和意志障礙是原發癥狀,而中心問題是人格的分裂。他在其專著《早發痴呆或精神分裂症群》(dementia praecox or the group of schizophrenias)中首次提出了「精神分裂」的概念,強調該疾病精神活動的「分裂」特徵。
1972年,美國華盛頓大學精神科Feighner等人提出了一組,包括14種精神病學診斷標準,其中包含精神分裂症的可操作性的診斷。
這份可操作性的診斷標準,可以通過觀察指標進行量化。其中包含一系列核心的癥狀標準,輔助有病程標準、社會功能標準。通過簡化癥狀學內容,將精神分裂症最常見而且重要的癥狀,作為癥狀學標準。
1975年Spitze等人在此基礎上,對該操作性診斷標準,進行了修訂改良。
1980年,美國精神病學會(APA)基於Feighner與Spitze等人的研究,在DSM-III(《精神障礙診斷手冊第三版》)中,首次採用可操作的診斷標準,作為官方統一的精神障礙診斷標準。
隨後的30多年,隨著臨床工作和研究方法的進步,DSM系統經過多次修訂:1994年DSM-IV,2000年DSM-IV-TR,2013年DSM-5。
當前正在使用的通用標準是2013年發布的DSM-5。
- 治療
在20世紀初,除了人道主義支持之外,醫學上對待精神分裂症的辦法是以下幾種:
- 1918年發明的發熱療法
- 1920年發明的精神外科治療,即通過外科手術進行治療。
- 1933年發明的電休克治療
- 1937年胰島素治療
除了電休克治療外,其餘療法均療效甚微。而電休克治療會引發患者痙攣發作,全身抽搐,有一定的風險。儘管它對精神分裂症有顯著的療效,但依然很難廣泛推廣使用。
直到一個偶然的機會,醫學研究者發現了「氯丙嗪」這種藥物,對精神分裂症癥狀有所緩解,開啟了藥物治療的研究,人們開始不斷找到治療精神分裂症的藥物,並深入理解其中的機理。
由於氯丙嗪的發現有很多的偶然因素,其發現過程也頗具傳奇色彩,所以有人把氯丙嗪稱為精神科的「青黴素」。
1950年12月,化學家P·卡本提(Paul Charpentier)合成了化合物RP-3277,也就是日後的氯丙嗪。1952年精神病學家讓·雷德和皮埃爾·德尼爾克對氯丙嗪進行臨床試驗,證明氯丙嗪可以明顯減輕精神病患者的幻想和錯覺,在醫學界引起轟動。
20世紀的50年代,氯丙嗪迅速在全球範圍開始推廣。
此後,抗精神分裂症藥物的發展又經歷了兩個時代,以氯氮平為代表的非典型抗精神分裂藥物,和利培酮為代表的新型非典型抗精神分裂藥物。
它們在針對精神分裂症的陽性癥狀上更有效,安全性更高。
目前全球生物製藥公司在研的精神疾病藥物共有119種,其中精神分裂症藥物36個。
物理療法中,1933年發明的電抽搐療法,也經歷了改良,發展為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可保證安全性的條件下,改善精神分裂癥狀。
十萬個是什麼:如何解釋「精神分裂症」?
本題的主旨是——如何解釋精神分裂症。我把這個話題,留在歷史發展的最後一部分——未來。因為,站在2018年的時點,我們仍然沒有一種理論和學說,可以完整地解釋「精神分裂症」究竟是如何患病的。
5,未來:病理機制的研究——大腦微觀分子、基因序列與心理社會模型綜合理論的發展
站在2018年的時點,我們看待「精神分裂症」的視角依然站在1898年克雷培林的現象學或癥狀學基礎上。
換句話說,我們依然是在通過現象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患病。
舉個例子,我們診斷一個人是否得精神分裂症,還無法通過抽血、驗尿、CT、核磁共振等方式,分析體內的激素、血液或其他分子組成,或直接觀察身體內部,來判斷我們是否患病。而只能像通過咳嗽、流鼻涕、冒虛汗等外在表現,來歸納出,一個人可能感冒一樣,通過精神分裂症的典型外在表現——幻覺、妄想等來判斷。
可是,我們知道,咳嗽、流鼻涕雖然大概率是感冒,但感冒並不是一種確切的病理診斷,我們並不能因此理解為什麼感冒。只有當我們知道,咳嗽、鼻涕是上呼吸道感染時,我們才從病理上理解了外部癥狀。
精神分裂症為代表的精神障礙,至今沒有達到病理層面的理解。
所以,我們看到DSM-III到DSM-5,對各類精神疾病的診斷標準,均是各種外部可觀察的行為、認知、情緒、意志表現。
現有的治療手段,大部分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對症下藥」。這也是為何,當前的臨床治療始終無法突破「65%壁壘」(重症精神障礙的治癒率始終難以突破65%)。
在任意的診斷手冊和精神病理學教材中,精神分裂症的描述里均有一條叫做「病程一般遷延,呈反覆發作、加重或惡化」。
未來,人們通過對腦科學的進一步研究,從分子層面理解大腦運作;從生物遺傳層面,徹底解密人類基因;從心理社會層面,不斷發展人類出現精神障礙的心理與社會原因;人們可能終將獲得對「精神分裂症」的完整理解。
但是,那一天可能不會很快到來,至少,我認為會比攻克癌症和艾滋病的時刻要晚許多。
因為,人類的意識、大腦和心靈,實在是太複雜了。
學心理諮詢,有我一個就夠了:壹心理學院Pro—專業的臨床與心理諮詢學院
關注公號「壹心理學院Pro」,更多有趣、有料的心理諮詢故事等你來。
本文作者: @曾旻
參考資料:
苗國棟[1, 楊德森. (1997). 精神分裂症診斷概念的變遷與科學思維方式的演進.臨床精神醫學雜誌(3). 168-171.朱紫青, 徐韜園. (1997). 偏執型精神分裂症分類歷史研究現狀.臨床心身疾病雜誌(1), 50-55.
張勤峰, 李小鵬. (2001). 精神分裂症遺傳流行病學30年比較分析.四川精神衛生,14(4), 218-219.
徐德亮. (2018) 精神疾病的歷史——精神疾病概念的古今變遷. 健康導報雜誌 .
王建平, 張寧, 王玉龍 . (2013).變態心理學.第2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