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長大會失去靈性、創造力、想像力和感知力?

小的時候題主算是很有靈性和悟性(至少和現在比起來是這樣),家裡的桌子傢具,爸爸的毛筆,稻田裡的作物,奶奶養的小羊,在我眼裡都像是會說話一樣,我甚至看著他們就能想到背後一段段故事;聽故事或者看書的時候,隱隱約約能感覺到走進書里(那種感覺很真實),彷彿書里寫的都能親身經歷;我怕黑所以晚上開小燈睡覺,看著吊頂上光影的變化都能腦補出一場話劇。可是長大,我慢慢失去了這些能力,冷漠,不再有同理心,看什麼就是什麼,一點想像力都沒有,書也越來越讀不進去,整個人都失去了小時候的瑩潤通透。這是怎麼了?我還能回到小時候的狀態嗎?赤子之心,又是如何保持的呢?


其實你說的「靈性」「創造力」的範圍非常大,你舉的你小時候的例子嚴格來說不是創造力強,而是思維發散性強。人類兒童的思維方式的成長一般是從發散性思維到邏輯性思維的演變,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以前有個很流行的例子是「小朋友看到老師在黑板上畫個圈紛紛說那是大餅那是月亮那是蘋果等等,而給一屋子大學生看一個圈他們異口同聲都說是零」,然後得出「應試教育扼殺孩子的創造力」這種鬼扯結論……其實那只是人的思維成長的正常過程而已,都二十多歲人了看到零還說那是大餅月亮蘋果請問你是不是智障……

因此,藝術家某種程度上思維方式比較像孩子,因為藝術創作對思維的發散要求很高。但是藝術創作畢竟不是創造力的唯一表現形式,純邏輯思維的物理、數學領域也是需要創造力的,只不過那是完全不同的創造力而已。更何況,其實藝術這東西首先是一門科學,有很嚴謹的理論和技術,這些都解決才談得上比拼所謂的「靈性」。

所以,我並不認為你的創造力退化了,只是你想事情更像成年人而已,這沒什麼不好。如果想鍛煉自己的創造力,多去嘗試創造性的工作而不是轉移性的工作(比如說文秘、財務)就好了。


精神和人格都死了,沒了創造力和想像力有那麼緊要嗎?


失去靈性,大部分人是這樣

因為大部分人不得不為生計奔波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是活了3600天,還是活了一天?

我們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盛放熱情的載體,今天喜歡這個,明天喜歡那個,很難去長時間堅持一件事情,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愛吃辣,不過是尋找一個刺激點

有的時候我們每天都煩惱,並是有那麼多的煩惱,而是有一個煩惱,一直無法解決

再者,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遇到的事情越來越多,也不再被一顆糖滿足,也不再為一封情書雀躍

越來越多的人跟風「佛系」

那麼我們來說一下,什麼樣子叫作有靈性,我認為,是眼裡有淚,骨里有熱血,心裡有熱心,可以為自己的夢想去堅持

有自己的想法,不要總是去跟風,盲從,好好的,堅持自己的原則,

偶爾做一些對現實生活中毫無用處,而自己喜歡的事情,珍惜生活中的小確幸,有自己的主張,堅持一件自己要做的事情,而不是被迫,被迫,再被迫

大概是這樣。

?


我覺得是因為長大了,懂的知識越來越多了,小時候不知道桌子椅子啥的是沒有生命的,所以會腦補出它們會講話。長大之後知道它們不會講話,所以再也想像不出了

簡單的例子,一般人小時候是不怕鬼怪的,但是長大了慢慢聽說了也能聽懂了一些小故事啥的,就開始害啪了


靈性 創造力 想像力 感知力

其實一直都存在

只不過 隨著自身環境的改變

還有自己缺點難以克服性

這種能力 應當被兒時不斷培養 卻不斷喪失

這樣一來 就不再是以前的優勢了

樓主很想改變自己

有這樣的想法很好

但是看書看不進去

這應該是個人習慣的問題

若你想培養自己某方面的能力

就盡量多去和有這方面能力的人來交流

因為 環境也可以造就一個人 改變一個人

個人習慣難以改變

著就看自己是否有足夠的動力了

動力來自兩種:希望和絕望

再有一個 若想保持赤子之心

我認為 你需要面對孤獨

面對自己

拋開這個社會一段時間

或許一周足夠

想清楚 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自己是怎樣一個人 今後對生活 愛情 家人 工作的各種看法

也許你會從混沌中更加清晰

如果你對生活有疑問

那麼好

現在是你去讀書的時候了

去找你所疑問的問題的書吧

那裡有作者 會和你交流 一起思考

或許人生有了新的解釋呢?

小女不才

若能幫助到你 倍感榮幸


能想到一部分原因。首先這些靈性既然體現在小時候。長大了就減少了。那麼應該和人的天性有一定關係。所以大概可以認為是後天影響削減了人的靈性。

只是有的時候後天影響也會增加靈性。或者很多靈性本來就是後天產生的。很多大人的靈性也很好。那麼大概可以認為是一部分後天影響對人的靈性有一定的損害。

至於為什麼。我覺得任何後天影響都可能對人產生影響。具體的過程可能不容易分析。只能說這些後天影響中會有一部分就是不利於我們的先天靈性的。

現在的人類社會裡。這基本是一個難免的現象。不光是人類社會。我是覺得就算是動物也會有這樣的現象。我養的貓小時候很靈性。長大了就變得沒那麼有趣了。


就跟人長大了,眼睛會失去靈性一樣,小時候的世界很純粹,看東西,想東西都是直觀,單純的,長大後,腦袋裡的東西增多了,可想法也就不那麼單純或者單一,考慮的東西太多,腦袋裡東西一雜,自然單純就沒了,靈性也就隨之消失!


忙碌和不讀書,是成年人喪失靈性轉而庸俗的不二法門。


因為,你不在單純


你所言那種孩子身上的靈性,或許是一種思維自由式發散習慣,熱情的好奇。孩子們對這個世界認知當中沒有那麼多定式的規則,所以他們的思維是發散和自由的。同時他們又充滿天性的好奇。美妙精彩的世界在他們眼中漸漸呈現,在孩子們眼中,這個世界是新奇的。現實不會刻意地讓孩子負擔那麼多現實性的問題,所以他們這份奇思妙想甚或是胡思亂想的之下的情感,往往能得到更大的尊重。自由而發散性的思維習慣,也更容易形成。再加之孩子們天生便有著一份真誠可貴的好奇心,他們會積極而熱情的去理解和參與構想這個世界。對這個世界,他們的感知是那樣稚嫩而敏感。

這對於一個新的生命走進這個世界,誠然是可貴的,美妙的和值得珍視與尊重的。

創造性需要思維的發散,但這只是成立創造性的一個條件,認識現實性的(規律和規則)同樣是必要的。

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的邏輯性,辯證思維習慣和定式限制了一定程度的自由發散,但卻又總是立足實際,實事求是,這是我們適應創造的現實性所成立的習慣。

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確有許多美好的天性泯滅在了成長的旅程上。

未完待續......


放下手機,拔掉WIFI,立地成佛。


小時候對世界是被動好奇,因為啥都覺得新鮮。而長大後的我們是需要我們主動好奇的。


因為小時候很天真啊,又天真爛漫,又很好奇,而且什麼都沒見過,想像力也很豐富,長大就不一定了,活久了,看慣了世俗,看清了人心,再也無法擁有童年時期那一顆稚嫩的心 ?


大腦就像是一台電腦,不斷寫入代碼之後就會形成自己的觀點處事態度行為。除非你不斷擦去內容,或者謹守初心


大概是思想和靈魂都被禁錮了

按一成不變的方式去生活的結果吧


日省其身…別太在乎別人的看法,自然而然就會有自己的想法


不是失去,反而,我覺得,隨著長大,這些東西會越來越多。只是就像我們住在一個個鋼筋水泥的四方格里一樣,這些東西因為我們所受的教育,社會因素等,被我們鎖在了一個四方格里


忙著裝作很忙的樣子,然後相信自己很忙了。


靈性還在兜里,像零錢一樣,你沒有機會掏出來用而已。


人在長大感知周圍事物的能力越強、好奇心也越強,同時慾望也在膨脹。逐漸迷失自我於沉溺某人或某事。反思是什麼改變了這些。有句話說,正確的成長 應該少些慾望、多些智慧,多愛些身邊的人,用心感知生活的每個細節。也許你會發現有些東西又回來了。

補充

書讀不進也許是有什麼事情在影響你,我也經常有這樣的感覺,馬上要去幹什麼事了(比如要去見個人),在這事情發生前一直在想穿什麼衣服,見到了說什麼話之類的,這樣肯定沒有心思看書。給自己一個時間計劃,雷打不動的,比如20:00-21:00是看書時間,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接待,多反駁幾次突發情況(指這個時間段突發事件插進來,拒絕它),哪怕前幾次什麼都沒看進去,但是你堅持了這個規則,並且以後都不會打破,不要給自己期望這個時間段還能做別的。幾輪之後,潛意識裡就會想只能看書了,於是心就能沉下來。(個人拙見,並應用過 有效果。)


那是被生活抹去了稜角~


你好

並非是失去,而是被題主你自己,埋葬了,

在社會上你每天都有處理不完的事,那怕沒事情時,可能會想休息一下,什麼想像往後推一推。

社會很難走,我想你應該保持一下「活性」,就像老頑童,這個要自己去理解,先放開自己,讓自己心性活躍以來,可以搞怪,可以和老伴嘗試一下不一樣的生活,等等。

總之要讓自己動起來,活起來。人嘛,一個環境久了總是有疲性的。


推薦閱讀:

TAG:創造力 | 教育 | 兒童教育 | 個人成長 | 想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