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是否很討厭外地人說上海的菜很甜?
作為一個剛來上海念書的 一直覺得上海的菜都比較甜 以前在湖北生活 如今到了上海連土豆燒牛肉都是甜的 雖然知道本幫菜是清淡偏多 但是我覺得不可否認上海菜還是偏甜 就連百度百科裡上海菜也是以擅長用糖來說的 而今天在群里聊天 說到上海菜偏甜 其他一些外地小夥伴也都這麼覺得 只有上海本地的同學似乎特別生氣??? 感到很莫名其妙
送到無錫吃三天飯,看他回來還說不說上海菜甜?(手動狗頭)
你怕是對無錫菜一無所知,無錫面里都放大把糖。五穀豐登都是粘糖吃,雲吞里也有糖。無錫紅燒肉你了解下!
只要你來無錫你就會知道生意好的龍蝦店一鍋蝦都會放兩勺糖,我們最愛吃的燒烤,來了無錫腌制時候也是會放許多糖。想要在無錫餐飲界混,那必須加糖,加糖,再加糖。
哈哈哈,我前幾年第一次去上海,下高鐵四點多下午,安頓好從酒店出來六點多,然後我一個人從魯迅公園附近去江灘,哈哈哈
逛了一圈發現自己餓了,隨便找了一家人很多的上海菜館子進去,剛剛好老闆在糾結一個字怎麼念,我幫著查了。
前台兩個人,一個大叔五十多吧一個年輕一些,問我要吃啥!
我說,我剛到上海旅遊,一天沒吃飯了,來點特色的吧!炸豬排,年糕排骨,再加腌篤鮮!
當時兩個人就驚了,說你個小姑涼你吃不完的!
我當時飯量超級大,然後我又覺得上海菜應該比較精緻吧,就說沒事我快餓死了,吃得下!
然後大叔跑到後廚拿了個像盆一樣的湯碗給我看,腌篤鮮這麼多,你吃的完????
我看了下比我頭還大的碗,唔,那還是換個菜吧!老闆推薦下嘍!
然後小老闆說,要不你吃個黃魚餛飩吧,特色菜,黃魚鮮的勒!
我說行,再給我來個年糕排骨和炸豬排
老闆說,你確定嗎????我還是先給你讓一個年糕排骨吧,你吃不夠再加吧
然後就把我領到大堂跟一個西裝小哥拼了桌。
小哥就一個菜,一碗飯,吃的特認真,旁邊是一對外國夫婦,點了四個菜加啤酒
然後過了一會,我的菜就上了
先是黃魚餛飩,唔,老闆,你確定不是拿著剛剛給我看的盆裝的嗎??這個大小和腌篤鮮有什麼區別????
然後我就吃了一口
哎喲卧槽!!!鮮的勒!!!真的是從舌頭到腦花,就一個字鮮!!!!
真特么的鮮!!!!
好吃!!!我就開始呼哧呼哧吃!
然後我的年糕排骨上桌了,小哥的菜已經被擠的瑟瑟發抖,他還抬頭迷茫的看了我一眼。然後低頭迅速吃完走人。
唔…
然後四周的人開始安靜,然後切切私語,特別是那對外國夫妻,唔,就差給我拍照了……
誰跟我說南方菜就一口的啊!!!
然後我又開始吃排骨,一口咬下去!!!卧槽!!!排骨也鮮!!!怎麼做的!!!這麼鮮!!!跟吸毒一樣!!我開始狂吃!!!
但是吃了一半,菜的溫度降下來,那個鮮味就消失了,轉而出現的是一種,唔,怎麼說,一種膩。讓人沒有什麼胃口繼續吃了
並不是我吃飽了,我可是能吃整桶全家桶的人,就是一種沒什麼食慾,但是胃還沒滿的感覺,後來我還是沒吃完剩了大概五分之一的樣子。罪過…
後來我了解到,烹飪的時候加糖,在高溫下除了發生美拉德反應讓顏色好看,也能提升鮮味,讓人覺得美味
上海菜長久以來是碼頭菜,讓人吃的開心,有足夠的能量,開發食物的鮮美程度是很重要的。所以上海本幫菜加糖成了一種特殊的手法。
所以上海菜,其實並不算甜,它是鮮!
非上海人,補充:沒去過上海,我覺得天津菜挺好吃,就是好遠啊。
地方特色菜,不吃就別吃。
現在經濟發達長沙臭豆腐,沙縣小吃,川菜館開的到處都是,你非得去吃上海菜,然後說人家菜難吃。什麼是難吃,是本地人說難吃,因為符合人家口味人家才能決定是不是難吃,你口味本來就不同硬吃,吃了又嫌不是鹹的不是辣的,那你去川菜館啊,你這是進錯地方了。
我家開過麵館,有次一個某地人來吃,吃一口就開始罵,說是和他老家的味道不一樣。這種人很噁心又很多,炸醬麵全國很多地方都有,憑什麼就得和你老家一個味,北京,天津等北方地區都有自己的味道,甚至韓國都有,憑什麼都是你老家的口味?你tm算老幾?
#——以下偏題,特別標記
商店和理髮店的店主也老吐槽說,總有客人說怎麼這麼貴我老家可不是這個價,那你回老家買東西,理髮去唄,沒誰攔著,你怎麼不去啊!
再者,全國都在發展,你憑什麼認為老家的價格就沒漲?就許你在外面掙倆糟錢,還不許老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老家人民努力工作建設老家,共患難同富貴。你呢?你嫌老家窮,廟小養不了你這隻大王八,跑出來了,一說老家就是各種不好,然後等老家人民把老家建設好了你又賤了吧唧的跑回來嚷嚷著建設家鄉?你怎麼總撿現成的?飯,得一點點做,屎有現成的。
我不是說題主,而且我有點偏題了,我說的是那些凈等著吃現成的辣雞。
# -------------------
因為有過類似的經歷,情緒有些激動,還有些偏題。相關部分去情緒化就是我想表達的。
說句實話,非常討厭。我同事們,外地人,吃到甜的上海菜就是說上海人怎麼那麼喜歡甜,你們上海人吃不了辣,然後我老家很辣,三連。
反正在他們眼裡甜的就是上海菜=不好吃。但是上海菜也有不甜的,這個時候他們就說不辣,不好吃。
總之就是很無語,搞得他們自己不吃,別人也吃得不開心。而且他們喜歡的味道就是一種,辣。
然後你就算點了幾個辣的菜,他們還是說不夠辣,然後又是甜,不吃辣,我們老家辣,三連。拜託朋友,我已經在照顧到你的口味了好嗎。每次這個時候我就會說:「行,我讓老闆加一道青椒炒辣椒。」然後他們就閉嘴了。
我基本每個外地同事都這樣,喜歡三連。反正我是不想和他們出去吃飯了。我的心裡話:欣賞不來就別說話!一天到晚辣,不怕菊花殘?
本上海人表示不太在乎你們說上海菜甜,如果你們笑嘻嘻的說吃不慣,我也會笑嘻嘻的推薦你試試其他館子,畢竟上海各派系館子不少,總有一款適合您。
但有些人吃幾口甜還吃出脾氣優越感的,那麼回你老家吃你自己該吃的去。要麼有本事你自己燒去,誰欠你丫的???
我相信我如果跑去四川湖南貴州來一句,你們會不會燒菜,怎麼都是辣的?你們肯定以關愛智障的眼神看我,事實上我很喜歡吃辣。
所以,有些智障別上躥下跳了
甜,不是你站在繁華虛浮淹沒人山人海的都市面前,拿來編派,尋找自我優越感的理由!
魔都人表示,不討厭外地人說上海菜甜,但是討厭外地人嫌棄上海菜甜。
吃甜,吃酸,吃辣本來就是各人各地口味不一,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因人而異。
答題人上一輩的上海親戚,大多無法接受辣的。一吃到辣就皺眉搖頭。
可是與我平輩的上海妹子們,個個是吃辣的好手,甚至不遜雲貴川湘。
城市的繁榮,帶來的是口味口感的豐富性。你在上海,無論川魯粵淮,蘇浙閩湘,回伊土藏,日韓泰越,法意德西,人道素齋都能吃到。
只是我們上海人家裡做菜偏好甜!
但是如今,有不少美食博主,指東罵西。追捧川菜,貶低浙菜粵菜本幫菜。
彷彿吃東西有等級差異,階層品味,吃甜顯得膚淺,吃辣顯得有品位。
北京人就這膠圈喝豆汁兒覺得自己是地道的北京人。
豆汁兒儘管是哪個味兒,很少被人嫌棄,頂多一句「吃不來」。
上海人番茄炒蛋放點糖,倒成了不少人蜚短流長的談資。
上海人覺得,你來上海,未必能讓你覺得上海菜是頂尖的,但是,只要你有錢,上海有的是頂尖的餐廳等著你。從裝飾到景緻到服務到口感包您滿意。
討厭的應該是:
到了成都,不能吃辣,是自己能力不行。
到了上海,不能吃甜,是上海菜不行。
討厭不至於,但說多了呢可能覺得煩,主要原因是我們很多時候吃不出來...
我有一次在小楊生煎見到一對北京來的母子,母親嘗了一口生煎,就說好甜的,皮甜肉也甜。我和他們吃一樣的生煎,只覺得是正常味道,不覺得甜。後來母親又嘗了一個咖喱粉絲湯,說這湯也好甜,我當時真的驚了......
要知道對上海人來說,很多東西就算放糖,我們也不會覺得「甜」是突出的;相反對於外地的朋友們來說,因為不習慣,所以「甜」成了整體里一個很突兀的味道。
當外地朋友反覆說上海菜甜的時候,我們其實感覺不到,你老跟我說一個我沒感覺的事情,我當然會覺得煩了......
更
看到很多朋友的評論。
本來每個人的口味就不一樣的,我表達的是一種普遍的情況,就像吃辣的小夥伴們說感覺不到辣一樣,每個人對甜的承受度是不一樣的。只能說上海人對甜的承受度普遍高一些,對甜味並不敏感。
舉個栗子,我屬於很不愛甜的,我去買奶茶都點無糖,半糖奶茶在我這兒就是一杯糖水,真的一口就上天;然而我朋友全糖,還跟我說不甜。即使這樣,我對上海菜里提鮮的甜還是沒什麼感覺的。
如果你不喜歡,就不吃咯;吃不了辣的人就不吃辣啊,也沒人杠啊。不懂...
一個人覺得上海菜很甜,thats OK.
另一個人覺得上海菜口味不太甜,當然也OK啦。
如果外地人只是說一句「上海菜好甜,我不喜歡」,就要招來一個上海人的反感,那這個上海人真的不OK欸;
如果一個外地人非覺得上海菜甜就是low,那這個外地人真的不OK啊。
還有就是我覺得,觀點惹人反感大都因為表達觀點的語氣令人難受。譬如以下兩句話:
「哦呦這個菜咋這TM甜啊難吃死了」
「唔,這個菜可能對我來說有點甜了,有點兒接受不了」
表達的含義都是「菜太甜我不喜歡」,但是感覺的真的不一樣。
聽得太多大略來說才有點反感,本也沒人有心把所有菜都往甜里做。本幫菜里放糖的菜或許不少,但用量普遍有限,目的無非搞「提鮮」之類(紅燒系尤其多),其他地方菜不也有類似處理,絕不是要把這菜變成甜口,除非這道菜傳統就是甜口那自然另說(比如糖醋小排之類不可能吃不出甜味對吧)。反之,咸口菜如腌篤鮮、糟味菜、鹹菜黃魚誰家會做成甜的呢?其實多了解了解還會發現,很多全國性/節令食物的甜咸黨分野里,上海也是後者上峰的,也沒見人說上海人愛咸吧,肉粽、豆腐花不就咸黨上峰;月餅這些年趨勢也類似,中秋節或許還會考慮吃個現做蘇式月餅,廣式都以送禮為主,連我媽那種愛吃甜品的人現在都不要碰。並且日常的傳統早餐,我記得小時候諸多品類屬咸款更暢銷,比如大餅、粢飯糰之類,另有些品類根本不存在甜黨的。
如果區分基準是同樣菜式你們家鄉那做就是不能放一點點糖,但我們放了,所以我們就屬於愛甜,那也就算你有道理吧,反正甜不甜都是相對的。只不過,我們這塊還有的是咸齁咸齁的菜,也有清蒸做法佔主宰的菜,也沒見域外人士有所提及嘛,來個甜字就簡單概括了事了。甚至隔壁地域面積更廣、分格差異更大、怪異風味更多的浙江,不也被許多外人用個甜字概括過。此外,即便是最近20年來統治全國的某地區菜式,一些經典菜也放點糖噢,但我猜很多人還真吃不出來的。
總之,如果只是表達口味吃不慣,顯然雞毛蒜皮的事,那愛誰誰應該沒啥人理你。別說遠道而來的,即使我和父母整個吳語區游遊逛逛,吃不大慣的地方還多著呢,比如無錫菜全家都覺得過甜,紹興菜我也愛不起來。但你要是頻繁表達優越感,那沒人理你的那部分里或許有人要跳出來指摘你兩句了。
上海大概算整個吳語區里口味特色最模糊的最不鮮明的,且越年輕的人口味越綜合化且橫向差異極大(我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那輩都還是地道的寧波口味,說到吃的時候口頭禪都是阿拉寧波人如何如何),走出家庭本幫菜還真沒啥多主宰的地位,除掉那些常見老字號,運氣差點都可能找不到店好么?我們日常同齡人聚餐極少有考慮去一家本幫菜餐廳的好么(哪怕清一色上海人)?除非有長輩同行才會考慮。餐飲地圖自然五花八門,從業者里更是充斥著外來人口,很多老師傅退休就退休,很少有本地人接手的(所以真有些不明就裡的人現在真會盲目地把菜做甜,我在另一個回答里提過我們公司的例子),我自己對濃油赤醬都沒啥感情和喜好(甚至我對各種兒時/時間的味道都不care,例如海派西餐之類的玩意我私以為就是笑料),我周圍同齡人更有的是怕不辛不辣的,或者純粹西式口味的,這些特徵都和長輩們大相徑庭。
即使我的父母輩間個體橫向差異也很大,比如我媽習慣炒青菜、番茄炒蛋稍放點糖,但我爸就從來沒放的習慣。我媽媽各種紅燒菜喜歡多用醬油上色深點,我爸爸卻討厭如此。親戚家間也有類似的差異,吃下來各不相同,其實也沒具體標準。至於標題里的土豆燒牛肉嘛,我不知道指具體哪種燒法,如果紅燒那放糖正常,但這個菜我覺得都沒地域特色吧,做法也五花八門,換我更想做成川味的,家裡其實倒不大做的,還沒大食堂常見。
此外,同種食材也可以多種做法並存嘛,比如一條帶魚,我們家吃紅燒的頻率並不比清蒸和干煎高,後兩種半毛錢糖也不會放的,如果我們目的只是噬甜,那連醬油都不用放,直接放糖不更好么。家常菜也不會各個都紅燒成一片色,看著都壓抑好么,並且我媽還常感嘆現在糖、鹽、味精、醬油都用都比n年前慢太多了。
我家寧波遠親來我們家做客吃飯,第一反應是什麼?從來沒人會提什麼甜,而是太清淡!他們表示自己家做會放更多的鹽和醬油。如果有人真要體會包郵菜的風貌,大可不用多滯留上海,周邊地區多走走即可,甚至上海郊區本地人家的烹飪習慣都更有代表性。
最後關於口味說個略遠點的事,中國有不少地區的人擁有某種觀念,即老子由於能勝任各種hardcore重口味(大流如辛辣),所以就更屌更開放似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嘲笑洋人往往不敢吃辣),其實你或許依然是偏科生,隨意舉下面2類食物。
- 發酵乳製品。純粹酸奶許多人都沒興趣碰吧,或者偶爾碰次像開了眼,卧槽原來酸奶本身這麼難吃,我反正看到好多人吃個如實離不開蜂蜜,至於乳酪、酪奶之類就更別提了,中國有無數所謂的乳酪愛好者,愛吃的無非奶油乳酪、馬蘇里拉這類,吃個瑞士大孔、紅波黃波就說不習慣了。
- 咖啡可可。簡單萃取的純黑咖啡、高純度黑巧克力,許多人碰都不會碰吧,加奶都受不了吧。
很多國人是不是覺得這類玩意不加糖就吃不了對吧,我看你們真是太嗜甜太面了,哈哈。
總之,網路上很多由吃引申出去的話題爭論本身和吃其實沒太多關係。例如題目里這個,也許只在於交流語氣和背後真正的觀點(如吃甜的不夠man)。又比如餃子在南方引發的節日大姨媽周期性爭論,和餃子本身也沒關係,其實我喜歡餃子更勝過大餛飩呢,但如果上海各類媒體到節日就提醒我吃餃子,我肯定也煩嘛,我們這過節真沒吃這個的習慣。又如各地的土著熱衷的「正宗流」爭論,往往也會最終演化成身份認同等等。對於單純的吃貨,只需關注食物,大膽嘗試、愛你所愛即可。
其實鮮甜是許多美食的本味,優質新鮮的蟹肉、魚肉、蝦肉、豬肉、蔬菜都是有淡淡的甜味的,吃過正宗東海帶魚、啟東毛蚶和陽澄湖大閘蟹的人都應該知道。
而江浙地區做菜時加糖就是為了使食材本身的鮮甜味更突出。只是現在的食材大多是冷凍或工廠化生產的,食材本來的鮮甜味早已失去,只能用厚重的調味來掩蓋腥臭味和鹹味。用這種食材做菜如果還是用上海菜的做法加糖,非但起不到吊鮮的作用,反而使腥臭味更加突出,所以才會不好吃。
舉個例子,西湖醋魚和響油鱔絲,如果用新鮮的野生鱖魚和黃鱔味道絕佳,糖的甜味和食材本身的味道相得益彰。如果用養殖草魚和冰凍鱔絲,就有一股難聞的腥味,再加上甜味實在是無法下咽。因此,現在飯店裡生薑、大蒜、醬油、胡椒粉的用量越來越多。
再比如,打過霜的青菜加一點糖味道又甜又香又糯。大棚種植的青菜你也加糖,那就是又苦又澀又甜。完全是兩種感覺。
你不能買一輛眾泰,然後罵保時捷是垃圾。
湊趣作答,軋個鬧忙。
我爸是特級廚師,他曾經說過,本幫菜不屬於中國菜系的大幫,影響力較之淮揚菜遠遠不如(他就是在揚州飯店學淮揚菜出的師)。但是本幫菜也屬於別具一格的菜系。
說到上海人口味偏甜,其實江南美食素來以精緻著稱。無論是糕點小食還是主菜熱炒,口味是追求細滑與豐富的。
不過就如同對於上海人莫名其妙的偏見一樣,這種沒來由的傲慢也被帶到了與上海有關的方方面面。作為一個嗜辣如命的上海人,對於上海人不能吃辣是很鄙視的。
而對於甜味的誤解,更是這種奇怪看法的重災區。
很多人天真的認為味道跟他們狹隘的地域認知一樣必須立場分明甚至針鋒相對。其實口味之間是彼此融合彼此烘托的。覺得互為仇敵那麼就是他們自己根本不懂烹飪,或者味覺異常。
比如,很多人認為咸和甜是不搭的。但在很多美食里是甜咸共存,互相成就的。
江南糕點裡的椒鹽酥餅,既有鹽又有糖,口感爽脆不膩。五香豆,蜜餞,包括日常食用的各類瓜子堅果等等,哪個不是甜咸共存的。
說到菜肴,紅燒系列就是出了名的又放醬油和鹽,又放糖。講究的還要熱油放冰糖做成焦糖。
凶市炒蛋也是又放鹽又放糖,這樣的口感才會滋潤而有層次。
究其原因是單純的鹹味會讓人覺得嗆口,齁嗓子。而適當的放入些糖,不僅能鈍化鹹味帶來的衝擊,還能提鮮潤喉。
不信你回去吃鹹菜試試,只有鹽的鹹菜,哪怕你用水浸泡稀釋了,依然是口感平平。但是如果放入一些糖,口感瞬間不同。
上海人愛吃的鹹菜里都是打鹽腌制再放糖的。市面上購買的各種榨菜,橄欖菜,蘿蔔乾這些也都是有甜味的。
但也不代表所有上海人的家常菜里都放糖。很多人炒青菜就不放,燉個雞湯骨湯老鴨湯也不放糖。因為這些菜肴不需要強烈的味覺刺激,而是或求清淡或求濃醇。
曾經有人問我,為什麼見到一個上海阿姨吃粢飯糰,又放鹹蛋又要放一勺糖。因為放鹹蛋(白)後,粢飯就不會吃著覺得淡,放了糖後,鹹味的齁感就沒了,而本身的鹹味又能化解甜味帶來的膩口感。
更何況,上海人的菜肴里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甜。對於那些從小菜里不放糖的小夥伴來說上海菜是有些甜,但對於吃慣甜味作為菜肴柔順劑的江南人而言,上海菜的甜可謂是精緻而剋制的了。
以上
常年在外地飄的上海人。
我現在生氣的閾值已經很高了,說我們菜甜根本不會觸動我平靜的內心和表情,連說我們一桌十個人端上來一盤小黃魚只有四條這種吐槽都不生氣了,而且還懶得解釋,最多臉上笑嘻嘻,心裡MMP一下咯,跟你們這些土包子有什麼好生氣的,真的,我必須內心地域歧視一下你們這些「鄉下人」,才能平衡阿拉大上海人的驕傲啊。
燒菜放糖是富裕的象徵,是智慧的標記,你們使勁兒誇吧。
當Sugar這種熱帶商品還很珍貴的時候,連英國都會為了守住巴貝多這個糖產區,而不得分兵北美,結果美國獨立了。糖這種舶來品,也只有長期做國際貿易累積了大量白花花的銀子的江南,才有實力長期食用,甚至用來做菜。
當我在廚房裡跟外婆聊天,得知紅燒肉放少許一點點糖是為了著色,讓肉皮更加鮮亮紅潤的時候,我幾乎感覺得到頭皮被精巧的手術刀挑開了,然後外婆接著灌輸,吃菜的時候,有一點點甜味,菜色的咸鮮味才會更加立體豐富,我一下子好像就領悟了相生相剋(對立統一)的道理,特么的小腳老太太原來是隱藏在石庫門裡的哲學家呢……
不是上海人,但人在上海。
今年,無錫的幾個朋友來上海,我招待。
請他們吃飯的時候問,上海菜有些甜,這幾年我都沒適應過來。你們來上海,會不會吃不慣?
幾個無錫人,鄙視的看著我說:「只有上海人吃不慣無錫菜,沒有無錫人吃不慣上海菜的。」
上海隔壁,蘇州,非常反感有些人提到蘇州的菜就說「都是甜的,沒法吃」,這樣的人很多時候還帶著一種蔑視的口吻「你們蘇州人不能吃辣吧?」「這菜沒味道,我們那辣椒才夠味」;我就搞不懂為什麼一樣是一種口味,吃個辣就感覺比吃個甜要厲害很多?
我去吃辣的地方,也吃不了當地過於重的口味,但是大部分時候我是這麼說的「不好意思,我不太能吃辣,辣椒能盡量少點么?」
最後說一句,現在大部分蘇州年輕人也能吃辣,也不是太嗜甜,但是,還是很反感那句話。
作為一個純正上海三林本地人。。。我表示你可以合理表達你的意思吐槽一下我們做菜放糖,但是如果你有絲毫惡意,老子懟死你。
從前在貴州工作一年,從來沒人說我們上海人做飯甜,後來才知道隔壁有一片無錫人。。。強中自有強中手啊。。。
無所謂,愛吃不吃。
若來上海,可以避開蘇式面點,平民餐館各路都有,再不濟去wagas,K記M記,還有便利店,不會錯。這幾種店加起來在上海的密度堪比成都的蒼蠅館子。要吃大餐,川菜館比本幫餐館更多,都這樣方便了還硬要去吃甜口,算儂路道粗。吃就吃了吧,抹了嘴還罵一句上海菜真tm甜,杠精料佐。
本人好清淡暫居成都,可惜這個美食之都選擇太少,平價餐飲基本麻辣紅油重口。自己吃飯基本就是KM、茶餐廳、日料。真要是去了川味館子嘗試,點錯了下次繞道便是。當地飯局吃辣是政治正確,火鍋必是紅的,主菜大多辣的,為生意也就應付了。不能吃辣要我們去練習,吃兩口甜就把你憋屈死?
知乎上評價一下川菜退化,日益麻辣,無腦川菜粉就懟得起勁,什麼百菜百味圖一張張轟炸,這不是在討厭外地人說川菜辣嗎?不過事實呢,成都的大眾點評搜搜就知道。這裡問到上海,挺本幫菜的知友基本都在講道理,不帶節奏,夠寬容吧。要吃出你的優越感,自己去找,別和我們搭界。這裡海納百川,都容得下。
還有些地圖炮,飯桌上說起上海,先說上海菜奇葩,然後就是上海話難聽,結論是上海人排外,後來打聽下,沒去過長江以南。上海菜的名聲就是這麼傳開的,真來過上海的人,抱怨未必那麼多。呵呵,不與井蛙爭短長。
吃了幾十年的食品添加劑就開始瞎bb甜口是挺可惡的,在物資極為不豐富的年代,沒有鮮美的生抽,沒有味精,豆瓣醬沒普及的年代,甚至於辣椒都是近百年才泊來的,在大家都吃不起糖的年代,你們覺得有什麼菜系能打得過甜口菜?糖醋小排是哪裡的菜?是川菜。四川人蘇東坡發明了什麼菜,咸甜口的東坡肉。大家都以為麻辣是川菜的標誌,其實是這幾十年變過來的,以前的川菜就是甜口的!粵菜好不好吃,粵菜很多也是甜口的!人類天生愛吃甜味,這兩年不少外地菜品的味精雞精提味劑辣椒越加越多,把不少人的胃口養刁了,吃不來甜口的菜了,並且以為自己的家鄉菜自古就是這股子濃郁的調味劑的味道,在古時候糖是一種奢侈品,在菜里加糖這種奢侈的行為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改革開放前老百姓糧食都吃不上有多少地方菜做的出這種豪邁的舉動,然而現代人不以糖為貴了,本幫菜里糖越來越少,我家燒菜幾十年不加糖了。
上海漸漸融入了外地,而外地依然對上海充滿了誤解,上海人愛在菜里加糖、上海人吃不了辣、上海人個子矮、上海人酒量差、上海人太計較又膽子小。真的,有時候嫌解釋太麻煩,瞎逼逼的灌倒再說。
我爸媽請一個四川女人吃本幫菜,她一臉嫌棄的坐在位置上揀白菜吃,還說太甜,吃了城隍廟的小籠就說上海的小籠包都不好吃,請吃西餐她把牛排生的地方都挑出來扔了,這種時候就很招人討厭了。很多時候吃菜都是幌子就是人討厭罷了。
——————
沒想到在黑上海人板塊被一廣東人抓著一句話無限放大了,我原話「粵菜很多也是甜口的!」咀嚼一下「很多」這個詞,我沒說粵菜是甜菜系,粵菜當然甜不過本幫菜,但名聲在外的小吃燒臘小吃糖水都是甜的,但被人家追著杠說粵菜如何如何不甜硬要我說20道非小吃經典的甜的粵菜自證清白,媽的,我又不講相聲憑什麼讓我報菜名,就算全部粵菜我也說不上20道。
粵菜很多也不甜,是我沒做好功課。但菜是什麼味道怎麼判斷是有個人感受的因素的。我說了大段川菜怎麼沒四川人來杠,就誇一句粵菜這麼敏感,搞得我刪都來不及刪……只好直接拉黑了
不過粵菜還是很好吃的,廣東廚師業務能力很強,基本大多數人都能認可的。但我們好好的吃著肉包子菜包子,你們偏偏裡面加點流黃叉燒,結果還挺好吃的,不過相對傳統廣式月餅我還是更喜歡上海的鮮肉蘇式月餅,廣式月餅實在太甜,甜的慘無人道,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