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冷清的家庭,養不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廚房冷清的家庭,養不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作者:木木(富書籤約作者)

前兩天,央視新聞官微發布了一則與筷子有關的視頻,並配文:一雙筷子,承載著中國人的情感和記憶。

這則視頻實力打臉義大利品牌D&G的「辱華」筷子視頻,一時間在朋友圈裡被刷爆。

視頻通過一雙雙筷子和一個個熱氣騰騰的廚房,向我們述說了相同的傳承和溫暖。

牙牙學語的孩子初次嘗到人生酸甜苦辣的味道:

與長輩共桌吃團圓飯的孩子學會了明禮和尊重:

漂泊在外三年的孩子,在廚房氤氳的煙火中再次沉醉於母親的關愛:

在餐桌上給奶奶夾菜的孩子已經學會感恩和孝順。

中華兒女的文化傳承、血脈親情,在廚房的進進出出、熱氣騰騰中得以延續。

上學的時候,母親每天會早起做早飯,「滋滋」的煎蛋聲,「咕咕」熬粥的聲音,每天把我從睡夢中叫醒的,從來就不是鬧鐘的聲音,而是廚房裡傳出來的香味,從小學一直到高中。

我高中時候的同桌卻與我相反,她每天都帶麵包和牛奶去學校,兜里永遠都有花不完的零用錢,還常常請我吃各種路邊攤。

那時候的我特別羨慕她,覺得每天包里裝著食物,呼朋喚友逛吃逛吃,是一件特別牛逼的事情。

直到有一天,她在上課的時候突然胃痛到無法支撐,老師讓我送她回家的時候,我才發現,她家裡只有她一個人,冰箱里沒有食物,廚房裡的廚具有的連包裝都沒拆,沒有一點蔬菜瓜果,只有一箱一箱的速食麵,冷冷清清。

我翻遍了整個廚房,找出一點大米,給她熬了一點粥。

她捧著碗,卻突然號啕大哭,我這時候才知道,原來她的父母做生意很忙,常常都不在家,她只能自己對付著吃,吃路麵攤,吃速食麵,有一口沒一口,一頓冷一頓熱,最終吃壞了胃。

她說,她每次見我能吃飽飯去上學,她就很羨慕,她已經很久沒有一家人在一起好好的吃頓飯了。

她的父母會給她很多的零用錢,卻給不了她一份熱氣騰騰而真實的煙火氣。

直到如今,她與父母的關係也不好,她的父母靠自己的雙手為家裡打下了豐厚的經濟基礎,她懂得父母的辛勞,但卻始終介懷她以前那些沒有好好吃到的飯,永遠都難以原諒自己的父母。

林鄭月娥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也是香港首位女特首。

雖然身居高位,但母親的角色,在林鄭月娥的生命中依然佔有重要位置。

她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兩個孩子小時候,從來沒有請過一個工人,煮飯都是我親自做,我覺得這個很重要,孩子要感覺到媽媽時在照顧他。」

她的兩個兒子考到英國讀書,為便於親自照顧兒子,她曾向香港政府申請降職調至倫敦辦事處工作,一家人都搬往倫敦生活。

林鄭月娥的長子林節思回憶說:

媽媽做的飯菜很簡單,但是因為有媽媽陪著,吃的就香。

因為吃著媽媽親自做的飯菜,一股暖意會從舌尖一直暖到心窩,內心也會升騰起對媽媽的感激之情。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廚房的溫度決定著家的溫度。

我們常說,要看一個家的日子過得如何,進去看看他的廚房就知道了。

只有熱氣騰騰的廚房,才溢滿了生活幸福的味道。

也只有熱氣騰騰的廚房,才能養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趙薇帶著一眾明星在《中餐廳》里素手羹湯,下廚做菜。原本只在聚光燈下看到的男神女神們,此時揮刀弄鏟,有了很多煙火氣和生活真實的味道。

趙薇做了一道糖醋排骨,吃客問:「您在家也做飯給孩子吃嗎?」她說:「我在家也愛做飯,孩子愛吃我做的飯。」一臉為人母者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看過節目後,有很多人驚呼:嫁入豪門的趙薇竟然還會自己親手做飯。

之前在談及為什麼加盟《中餐廳》時,她坦言自己特別喜歡做飯。她認為,做飯是件特別治癒的事情。

一個會做飯的媽媽,天天給孩子變魔術,滿足孩子對於母愛的所有想像。

Anglebaby 做客《嚮往的生活》,黃磊的一道紅燒肉,她直言吃出了媽媽的味道,她表示自己平時不敢在外面點紅燒肉,怕跟媽媽的味道不像,破壞掉記憶中的美好。

《懷舊食堂》里有一句話:「媽媽的飯,情人的糖,吃過後,多少年依舊不忘。」

我有個朋友,從小十指不沾陽春水,在家裡養尊處優慣了,連喝杯水都要父母遞上來。

但是自從有了孩子後,整個人卻換了一個樣,天天泡在廚房裡,對著菜譜做各種美食。

我調笑她如今為何變成了賢妻良母,她一臉正經地告訴我:「我不想我的孩子,以後想起家來,記憶中只有外賣和餐廳的味道,我要有媽媽的味道。」

媽媽的味道會帶給一個人最深刻的記憶,這個烙印,烙在你的味蕾上,一輩子都抹不去。

食物可以喚醒人的記憶,味覺記憶,再通過記憶訴諸情感。

我們渴望媽媽的味道,不僅僅是對於食物本身的渴求,更多的,還有對於陪伴和建立情感鏈接的訴求。

陪伴在孩子身邊,是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最佳方式。

父母的愛是具象的,廚房裡的熱氣騰騰,用心準備的食物,陪伴在身邊的點滴,走進自己內心的傾述。

當我們回憶起同父母一起走過的日子,記憶中總帶著溫度的美味,凝聚在舌尖,傳遞到心頭,無論走多遠,剪不斷,揮不去,永遠充滿了溫暖。

而如果一個人的記憶中,只有冰冷的食物和冷清的廚房,即使是成年後,也依然會埋怨自己沒有食物溫度的童年,抱怨缺失父母陪伴的親子關係,始終會對未感受過的溫暖耿耿於懷,難能釋懷。

在孩子需要建立親密關係的童年及幼年,媽媽帶給孩子的依戀和溫度,是孩子一生的底色。

而那些廚房裡的熱氣騰騰,就是媽媽的溫度。?

陳大咖在《不過一碗人間煙火》寫道:

人生在世,無非「吃喝」二字。將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過得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只是嘴巴,還要有一顆浸透人間煙火的心。

我們和我們愛的人相處,總要繞到一日三餐的細小瑣碎上,一天天累積。

廚房的溫度檢驗著婚姻的溫度、親子的溫度以及家庭的溫度。

翻看黃磊的微博,發現做飯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因為家人喜歡吃他做的飯,所以黃磊只要是不工作就會在家為家人做飯。

他可以為了給女兒們做一碗雞湯挂面,而先花上數個小時燉雞湯。做飯對他來說有一種不一樣的儀式感。

在黃磊看來,做飯更多的是在用食物來表達愛,這幾乎成了一種儀式。

他說:「可以為家人做飯,可以照顧大家,這就是他嚮往的生活。」

每年他都會自己在家準備年夜飯,他認為:年夜飯就應該是在家裡自己做,因為過年就是為了一家人能夠在一起,這樣才有過年的感覺

從列菜品,到採購食材,到烹制食物,凡事都要提前策劃好,絲毫不能馬虎。

黃磊曾經在給女兒的信中寫道:

郊外的生活是自然的、有機的、樸實的。

相信你們長大會有這樣的印象:爸爸在廚房做飯炒菜,媽媽在洗衣晾被,一家人一起做麵包和曲奇餅乾。

很多時候,我們其實都忽略了,做飯和吃飯其實是一件非常需要有儀式感的事情。

有人炒菜,有人洗碗,有人擺盤,大家在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的廚房裡進出,大家圍坐在一起享受食物。

廚房的香味和桌上的食物不斷地在向你傳達著:我們是一家人,我們在一起。

作家林宛央說:「儀式感,是讓我們擁有愛的感知力,並用心地去感知這個世界。」

廚房裡的熱氣騰騰,也是一種表達愛的儀式感。

同樣的一張餅,是自己一個人吃,還是全家人分著吃,心情是不一樣的。

同樣一盤菜,是由外賣送來,還是同愛的人在廚房裡經歷擇菜、洗菜、煎炸烹炒,熱熱鬧鬧地做出來,感情是不一樣的。

同樣一頓早飯,是在外面快餐店吃,還是自己早起30分鐘,精心為孩子準備好,帶給孩子的記憶溫度是不一樣的。

因為我們是一家人,所以我們要好好在一起吃飯,一餐飯、一瓢飲是我們最好的表達愛的方式。

從小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在他的成長過程中,自然而然的,耳濡目染家人在一起生活的方式,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習得愛和被愛的方式,自尊自愛,溫暖而堅定。

而他也會明白,經常在一起吃飯的家人,是很難被分開的。

作者簡介:木木,富書籤約作者,職場媽媽,國家註冊心理諮詢師,心理學及教育學的終身實踐者,用最理性的思考,寫最走心的文章,療愈最衝突的內心。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媽,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推薦閱讀:

TAG:孩子 | 家庭 | 廚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