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裝修地暖篇——傳記
說起地暖的前生今世,我們不得不提兩個重要的城市。
1、天津塘沽或者說天津濱海新區。不含天津市區。
2、上海。
塘沽是接受地暖技術,受眾最多最早的城市。沒有之一。
大概在2003年。地面鋪設水管,循環供應熱水的採暖形式。
開始小規模的進入普通的家庭裝修中。
在2004、2005、2006年度。
三年里,在濱海新區以快速的形式推廣、普及到每位裝修房子夥伴的心中。
在這三年的推廣過程中,消費者面臨最直觀的心理障礙,也是地暖推廣中,遇到的最大消費觀念阻礙是:
1、地採暖,不同於傳統的暖氣片。傳統的暖氣片,壞掉了可以修,壞掉了可以換。地採暖鋪設於地面下方,壞了要怎麼辦?
2、水管漏水怎麼辦?
3、水管漏水,或者其他環節漏水怎麼辦?
凡事,總會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事實上,在作者本人進入到堅挺裝修行業的前一年。塘沽區就有人吃這隻螃蟹了。而且還不少。是兩位數級別的用戶。
2003年,就有塘沽區河北路貽成靜園的業主,在裝修中鋪設地採暖。與大家想像的不同,業主並不是年富力強、富有挑戰精神,喜歡嘗鮮的年輕人。做這個決定的是一位老爺子。或許他是被商家忽悠了,又或許是他被商家洗腦了,又或許是他發現自己需要這種技術,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一些方便。總之,六十多歲的業主,選擇了這項挑戰。
由於是「早期的吃螃蟹」,誰也不知道這項技術,究竟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改變。但從為他做這項工程的商家,售後反饋分享來看。
老爺子擔心的那一切,一點都沒發生。這項技術給他的生活帶來了改變,也給他帶來了煩惱。總之,他很認可這項技術。也很認可自己做出的這個選擇。除了「地暖太熱了,令他煩惱」以外。
零下十來度的大冬天,戶外的花園裡,路基上都是厚厚的大冰茬子。五六十歲的老頭,在屋裡,穿著夏天的薄褲、夏天的背心,還在出汗,悶熱。的確令人煩惱。畢竟那時候的供熱標準,是按照「暖氣片供熱,室內溫度達到18°以上」的標準來進行集體供熱的。在地暖鋪設合理的情況下,室內溫度達到35°,實屬正常。
早期的推廣,並不容易,技術也比較混亂。一直到2005年以前,廣大的居民做地暖用的地暖水管,一直都是「PEX」水管。直到2005年,某個被政治和諧的給水水管品牌,才以強勢的姿態,將「PE-RT」水管,推廣到廣大的商家、廣大的消費者家中。
在這段時間,我們不是沒有崇洋媚外。就如同2018年南方做地暖的夥伴們一樣。
洋和尚好念經。洋和尚利潤大。
在天津,經過十幾年的建築市場、裝修市場檢驗,經過十幾年的技術檢驗。我們比較認可的是:杭州偉星、佛山日豐、武漢金牛、上海天力。
還有那個前幾年,ZZ原因滅亡的品牌。
但在2018年,作者卻發現:浙江的夥伴並不用「杭州偉星」。至少不把它放在首選位置。儘管在天津,無論建築商還是裝修公司,還是地暖上,大部分都會把它放在首選位置。
同樣的,在武漢,也有夥伴們不理會「金牛」。儘管在天津十幾年,它經受住了技術的檢驗、時間的檢驗、尤其是比起偉星,經受起「價格」的檢驗。
在地暖技術成熟的過程中。塘沽因為樓盤多,地方小,購買力集中,圈子小。所以技術流動性較好,技術的推廣較為容易。
我們經歷過:
1、漏水
2、不熱
3、過熱
與大家想像的,地暖水管在我們不知不覺中漏水不同;這種情況並未發生。
發生的情況是:
漏水:
2006年夏天,一家別墅裝修,裝修木工在地面打釘子,打到了地暖水管上。瞬間,水就噴了出來,而且止不住。此時,我們才發現,「PE-RT」並不像商家們宣傳的那樣,有良好的熱熔對接性能。並不能用熱熔機將其無縫對接起來。兩種解決方法,一種是加裝銅製管箍接管,一種是刨地面,重新做地暖。在第一種方法完成後,業主覺得自己有風險和虧損,直接選擇了第二種方法。在當年,塘沽的地暖報價是60——65元/㎡。這次大意讓裝修公司造成3---5萬元的損失。
2006年冬天,一家地暖商為客戶做地暖工程。切斷主管道,傍晚停工離開後,並未進行下一步施工。同期裝修的鄰居家電工,在尋找自家給水總閥門的過程中,在水井中打開對面的暖氣給水閥門。
於是水漫金山,淹了切斷室內主管道的住戶(5樓),並且進一步外溢,淹了樓梯間,淹了樓下(4樓和3樓),淹了電梯間,毀壞了電梯。
這次事故,讓地暖商一共賠付12萬多的損失。
2007年冬,我所在的裝修單位,承接一辦公樓的裝修工程。工人打釘子過程中,無意打漏了冷水給水管(非地暖)。很長一段時間內,並無人察覺。一直到裝修完工,進入使用狀態的一兩個月里,業主總發現辦公室木地板下面潮乎乎的,似乎有水。多次檢查,並未找到源頭。直到技術人員打開地面地板,才發現七八十平米的辦公室,地面已經積水3cm深,接近漫過地面的木龍骨。裝修公司老闆感慨樓房質量過硬的同時,一邊忙著修繕,一邊查找原因。最後發現是射釘打壞了冷水給水管。釘子還在,所以一直漏水,量不大。
2012年,我有熟識的好友,從事地暖工程近6年。當然,作為商家,在行銷的過程中,需要各種「吹水」。「吹」的很好。
在一次地暖施工中,地面水管鋪設完畢,地面未進行「回填」以前,水灌灌水,進行打壓工作。一打壓不要緊,只見某個地方,細小的水柱,一飆半米多高。繼續打壓飆到一米高。卸了壓,仔細檢查才發現,此處有一個極小的「沙眼」。明顯屬於水管質量問題。
其實,相同的現象,在此之前,在別的工地上也發生過。只是我即不認識地暖商,也不認識業主,聽到的這些消息,不敢斷定真偽,也就沒往心裡去。
這次事情發生後的當天,讓我的這位朋友也極度的鬱悶。畢竟在「銷售階段」,他向業主吹水。水管「管用50年」。誰知還沒用,就真的漏水了。
好在業主倒是蠻樂觀,也沒往心裡去,反而在更換新的一段管道後,心裡更踏實了。
事後,我向這位朋友請教:如果別的地方漏水怎麼辦?
這位有著6年經驗的老闆告訴我。
最容易發生漏水的是:地暖盤管和分水器對接的地方。只要接不好,就漏水。
但那些地方,雖不容易發現。但容易「修」。只要絲扣、卡箍沒有錯位,就不漏水。
漏水了就一定是絲扣、卡箍錯位。
像此次這種情況,是極少的,也是極丟人現眼的。
而且是當著業主的面,在「推銷階段」向人家保證「管用50年」。一打壓就直播展示是如何漏水的。這種丟人現眼,讓人恨不得挖個坑鑽進去。
只要水管漏水,就會在打壓階段,非常明顯的看到掉壓。會找到漏水的點。而且壓力穩不住,就是一直掉。
不像一般情況下,掉壓一段時間後,壓力穩住,不再掉壓。再加壓,也不會掉壓。
因此,檢驗是否漏水,最管用的方法就是「打壓」。
一定要在,地暖盤管鋪設完畢,地面回填以前:注水,打壓。
不熱:
在最初的幾年當中,我們會偶爾發生:地暖鋪設完畢,會有一部分區域不熱的現象。
不但如此,在閣樓、複式自己改造地暖的過程中,也偶爾會發生:因為技術不成熟,經常導致某一部分區域不熱的現象。
尤其是複式樓房的陽台,改為室內空間,並鋪設地暖的時候。
別墅反而少見不熱的現象。
那時候,大家一直對這個現象、這個問題,諱莫如深。似乎隱藏著什麼很高深的專業知識。很多的「磚家」也都解釋不明白。
一個無聊、沒用,刻意刁難銷售又鬼扯的問題:
2006年夏天,一天中午,我去拜訪一位熱水器經銷商。這位經銷商同時承攬地暖工程。中午的時候,業務員回到店面,向老闆彙報了業主提出的一個問題。
業主問:你家水管,管道阻力是多少?(濱海新區上海道愛民里業主)
並且放話,誰能回答他這個問題,就做誰家的地暖。
這個問題,同時拋給了多家地暖商的業務員。因此,有很多人都知道這個故事。
時至今日,我們也沒人去計算「管道的水流阻力」是多少。但這個提問引發思考,卻啟發大家解決了「局部不熱」或者「熱度不均」的問題。
我們假設,一根1米的管道,水流阻力是N。
那麼一條80米長的管道,水阻就是80N。
120米長的管道,水阻就是120N。
於是就得出,低於中學知識水平的答案:管道越長,水循環的阻力越大。管道越短,水循環的阻力越小。在同一條主管道,相同水壓下,循環的就越快。
於是,平均知識水平,低於中學的老闆們,形成了共識:
管道的長度要均勻。
例如,一套房子里,有6路管道。那麼這6路管道的,每根管道的長度,要相差不大。
自從採用了這種方法,平層房子里,就再也沒有出現局部不熱的現象。
老闆們,從材料商那裡拿到的管道,通常都是200m、300m、400m的標準長度一大盤。
並且,有刻度。就像電線一樣,每一米,都有一個數字刻度標記。經過計算,地暖商認為,採用70米的長度,不容易出現浪費。也能相對節省「分水器」的路數。
經過實際檢驗,70米確實是一個不長不短的長度。能夠在正常的集體供暖壓力下,順暢的循環,供熱。
於是,每路管道70米上下,就成了「共識」。
在2011年,作者在河北省做設計項目的時候。發現:河北省的地暖商,並不知道天津的同行們有這般經歷,有這般總結。
一戶客廳鋪設的管道,通過讀取管道上的數字標識,發現有120米長。而同一連接空間,餐廳那一路管道只有41米多。
顯然,在這種情況下;在同一條主管道相同的壓力下,40米管道完成一圈循環所需的壓力,只需要120米管道循環壓力的1/3即可。
經裝修入住後檢驗,雖然地表溫度差沒有三倍的差額。但切實發現,較短的那一路,地面更熱。
至於閣樓、複式,人們發現,只要做地暖的時候,將主管道引入到樓上。樓上和樓下分水器的關係屬於「並聯」。在按照常規的方式鋪設地暖,有效避免樓層原因造成的不熱。
至於閣樓、陽台,與室內地面不在同一水平面的樓層。也應從主管道引並聯的分支管道,並聯架設分水器,鋪設地暖。即可解決地暖不熱的問題。
過熱:
要想讓地暖更熱怎麼辦?我想大多數夥伴,給出的答案,都是增加管路的鋪設密度。
在很早以前,天津的裝修從業者們,給出的也是這樣的答案,當然也包括作者本人。由於「地暖技術」在塘沽區的普及率和認可。地產商也看中了這裡面的利潤。而不想分享給本地的各個小老闆們。於是,我們新建的房子,都是工程地暖。都是房子在建造以後,開發商統一鋪設的地暖。
天下烏鴉一般黑。要想讓他們不偷工減料,比登天還難。面對這種工程,不偷工減料,又豈是他們的本性?
有意思的是:就算開發商做地暖,也是從「家裝」這個小圈子裡,找「會鋪設地暖管路」的工人。也就是從本地的地暖商的工人中,尋找符合要求的「地暖管路鋪設人員」。塘沽只是個「區」級的城市。圈子很小。於是地暖商們,聚在一起,和我們談論,哪個樓盤,他們是如何「偷工」、如何「減料」的。
此時,我們才知道:一個幾萬平米的樓盤。地暖盤管鋪裝工作,也僅僅是用一兩名鋪裝工。最多不多於6名。快則一周,慢則30天,盤管工作就全部完工了。而建築工地上的瓦工,比做裝修的瓦工工費、地暖回填的瓦工工費低多了。勞動生產效率卻還要遠遠高於後兩者。
2008年,幾個樓盤收房的時候,明顯看得出:地面鋪裝過地暖,埋設有地暖管的水泥面和沒有地暖管的水泥面,顏色不一樣。有水管的地方,地面水泥「發白」,沒有水管的水泥面「發青」。
普通人家,一般家裝,業主自己做的地暖是這個樣子的:
水管每隔20cm一根。反射膜和鐵絲網均有刻度。
而開發商給我們做的地暖,水管間距至少有30cm寬,有的是35cm,還不均勻:
我們一邊在嘴裡罵著「奸商」,一邊別無選擇、別無他法接受這些商品。即便心理對此有所擔心,擔心會不會不夠熱。
到了冬天,通過檢驗,通過交流我們才知道:這種偷工減料的做法,竟然比我們固有的、常規的做法,還要熱。
即便那一年冬天,整整一個冬天,我們都沒想明白是什麼道理。連鋪裝工,也不知道究竟是什麼原理,為什麼會導致這樣的結果。但這些結果,是即成的事實。
是:實證。
那時候,天津範圍內的供暖,仍舊是按照傳統的暖氣片的方法供暖。因此,導致了這些房子內的溫度「過熱」。即使單獨的某一戶關掉地暖,仍舊無濟於事。除非開窗戶。
此後,再見到地產商這種做法,罵「奸商」的聲音少了。
也有普通地暖商,在家裝中開始嘗試「稀疏」的方法,也就是把水管密度增加到30cm。
但是礙於,差價並不大。因此節省下來的「錢」,對業主也沒什麼影響。這種做法,在家裝中,並未成為主流。
地暖管,從最早的3.85元/米的拿貨價,到今天5.5元/米;在整個工程中,是材料費最大的一項。但是節省100米水管,所節省的「錢」對業主沒有影響。反而給了降低了「地暖商」利潤找到借口。因此,並未成為主流。
自此,我們用介於小學和中學之間的知識得出:在集體供暖條件下,影響地暖熱不熱的重要技術是:熱水的循環效率。只要熱水循環起來,循環所需的壓力小,循環快,就熱。甚至會導致過熱。循環不起來,循環慢,就不熱。
20cm的水管密度和30cm的水管密度,並不會影響供熱效果。影響供熱效果的是:循環效率。
濱海新區是地暖技術成熟最早的地區,也是技術固化最嚴重的地區。
自從人們知道了這幾個關鍵的技術。地暖商就再也要不出高價來了。最早,地暖商還可以打一打「價格戰」;也就是65元/平米---60元/平米---55元/平米的價格戰。
到了2018年,商家們連「價格戰」都懶得打了。
100元/㎡、120元/㎡、140元/㎡、180元/㎡,每個價格對應不一樣的配置。
不管材料吹得有多好,多麼高級,人們再也不會為這種「迷信的胡吹海吹」買單。
而決定購買哪一種,也不是出於理性的比較;更多的是一種情感上認為商家會好好的做好。
畢竟,技術都是一樣的,也是成熟的。從我們多年使用經驗來看,材料差異帶來的體驗差異,可以小到忽略不計。
而數字溫控技術,根本就推廣不開。除非開發商自帶的地暖,有數字溫控系統。
也遠遠不如技術差異,帶來的體驗不同。
更不如情感、「人」的因素帶來的體驗差異大。
繼續生存下來的這些商家們,確實也做到了比較好的售後服務。
2015年底,在承接知乎夥伴的設計項目中。
原有的住宅屬於暖氣配置。因此需要改地暖。
我個人極度的希望,由自己認識的夥伴,來承攬業主的地暖工程。
這樣,可以減少我個人非常多的擔憂和交涉,也不必擔心技術不過關。
於是夥伴支付給我喊來的地暖商「定金」2000元。
但是,接下來不久,業主就換了一套更大的房子。
新房子是開發商自帶的地暖。我們不再需要做地暖。
春節過後,業主問我,這2000元,能不能退?即使不能全退,退1500元也可以。
我一聽,那怎麼能行?
「退」就是「全退」,還想扣我點兒「押金、違約金」還是怎麼的?
有誰見過左邊口袋的錢,拿到右邊口袋。再拿回來,需要付「押金」或者「違約金」的?
是的,不止對熟識的人,即使對剛認識的人,這些商家也能做到這般。
近期,我有很多南方的夥伴,正在做「地暖」工程。因為這項技術,在南方普及率不是很高,人們對這項技術的細節不是非常了解。於是出現了:
地暖管給我們報20多塊錢一米,苯板(擠塑板)給我們報十多塊錢一平方米。水管固定卡給我們報1塊錢一個。水管連接分水器處的伸縮護套管但單獨計費。安裝分水器,分水器連接地暖管單獨計費。地暖盤管單獨計費的情況。我看了這種報價後,氣的肝疼。
不止如此,因為我們是別墅,還有商家把溫控線給我們報了700塊。鬧得我的別墅業主,不敢多鋪,生怕鋪多了工程上多花錢,採暖用費還要多花錢。
我的業主,至少準備出一兩百萬來裝修房子。但沒有1分錢,是可以用來「支付信息差價」或者「智商稅」的。
就算我們拿得出一兩百萬,用來裝修房子。我們也是普通的工薪階層,也是通過勞動賺來的辛苦錢;不是大風刮來的。也拿不出1分錢來,繳納:因為我們不了解,產生的高額差價。
我的顧客們,心存憐憫和慈愛;他們憐憫和我一樣的社會普通勞動力。也願意為誠實的勞動,良好的技術買單。我們也經常討論如何善待「普通的社會勞動力」。
但,不能因為我們不懂就欺負我們!!!
我們不但知道這項工程怎麼做,也知道:你們不知道的不同的盤管方法,會帶來哪些實際使用中的差異。我們有足夠的數據,驗證過「S」形盤管、「回」字形盤管,所帶來供熱體驗上的細微差距。
我們也知道鋪裝在地面的水管,應該怎麼「盤」。
我們還交流,在水管鋪設完畢,地面回填以前,以及在鋪管的過程中,不允許穿著大皮鞋、高跟鞋上去踩。
甚至不用一整盤抱著來回的轉,直接按照70米(或者65米,或者80米)截斷,然後按照圖紙去盤,盤完後發現不多不少正好的技術。
還知道苯板多少錢一張、泡沫板多少錢一張。
地暖管多少錢一米,反射膜多少錢一卷。也知道分水器是按照「路」來賣的。水管卡子,是按照包來賣的,伸縮護套管的花費,可以少到忽略不計。
在早期,地暖水管鋪裝工的工費是3.5元/平米(2005年購買力)。
且這個工費裡面包含了將地暖水管連接到分水器上。就算在這樣的情況下,水管鋪裝工,一年的收入,要比業務員多得多。僅僅次於承包地暖的老闆。甚至收入高於「小」的地暖承包老闆。根本就不用奮鬥幾年,才買車。而是憑著這樣的技術,1年就買車。
我們還知道:鋪設100平米的平層地面,一個熟練工,一個半熟練工幹活,慢慢悠悠,半天就能做完。
至於溫控的RVV線纜:最低1元/米,最高3元/米。
再大的別墅,也用不了上百米的溫控線纜。
溫控面板從七八十元到兩百四十元不等。唯一不好定價的是數字溫控閥門:
也是可以搜索得到的。
那麼,我們來複盤一下,南方夥伴們,要安裝的地暖,是如何構成的。
北方是集中供暖,南方是自己燒燃氣供暖。因此供暖系統略有差異。我們把南方的夥伴們要安裝的地暖,拆解成三個部分:
1、熱水供水和熱水增壓循環系統。(自供暖必備)
2、傳統、簡單粗暴的地暖系統。(北方做的地採暖不可缺少的部分)
3、數字溫控系統。(新型的控制方式。天津自做地暖,並不流行這套設備)
其中,1和3全部的重點,都在這張圖片里。
靜壓循環泵,是為了給自己燒熱的地暖熱水提供循環壓力的。如果擔心地暖不熱,應優先加裝「靜壓循環泵」(400元——1400元)。
傳統,簡單粗暴的地暖系統,主要材料設備有:
1、地暖循環水管(每平米地面,摺合鋪裝4.6米水管,每米水管4.2元——5.5元拿貨價)
2、普通的分水器,摺合220元/路——320元/路。
3、2cm厚度苯板,約合200元/立方米。摺合4元/㎡。早期用的泡沫板,更便宜。在安裝完,裝修完的體驗上,並無明顯差異。聽聞有的城市的夥伴向我介紹,進口的苯板(擠塑板)或者特別工藝的苯板環保性能高。令我十分的詫異。我們地暖用的只是小批量,不足以支撐工廠的生產。大批量的使用是在建築的外層保溫層上。一直以來,也未曾見建築的保溫層,宣傳「苯板」有多麼的環保。此外,家裝地暖用的苯板,2cm就算已經足夠厚。再厚會影響地面的回填或者地磚的鋪裝。北方某些地區,也有夥伴故意不用苯板。反射膜下方直接就是樓面抹灰層,或者反射膜下方直接就是泡沫板。為的是彈性小,對後續進行的地面鋪裝工作影響小。
4、反射膜摺合0.5元——1.5元每平米。
5、鐵絲網(暫時未知)
6、管卡20元/包(標1000個,實際不足)
7、壓力水表(20元——30元每個,可不裝)
8、護套軟管(0.5---1元/段)
9、主管道和雙活接球閥,屬普通生活給水配件,不因地暖而專供。可直接淘寶查詢或者網站查詢。
最後,我們來複盤一下,安裝地暖要達到的效果和動機。
我們為什麼要鋪裝地暖?鋪裝地暖好不好?
26日晚上,和重慶夥伴電話聊天。夥伴問我地暖好不好。
我猶豫了一下,直接回答「好」!
在平時,我對設備的採購,一般持「中立意見」。或者告訴夥伴們,要依據自己的「情感認識」進行決策。
為什麼要說「地暖」好?
對於北方的居民住宅來說,不裝地暖,也要裝暖氣片。而裝了暖氣片,不管你是壁紙牆面還是頂級的乳膠漆牆面,還是瓷磚牆面,必然把牆面烤焦、熏黑。也不管是鑄鐵暖氣片還是銅鋁複合暖氣片,還是純鋁暖氣片,只要熱水溫度達到50°以上的循環溫度,必然要把牆面熏黑或者熏黃。而按照暖氣片的設計,要想把室內溫度提上升上來,熱水需要達到65°——70°的樣子。
其次,在早年,地暖60元/㎡造價。
改暖氣:
收房卸掉暖氣片:50元/組
每組暖氣,改造需要的水管+需要增加的新閥門約150元。
新的暖氣片改造後,掛上暖氣片+打壓:150元/組。
為了繼續做其他裝修工作,再次卸掉已經打壓驗收完畢的暖氣片:50元/組。
裝修工作,牆面塗飾、鋪貼完工後,再次掛上暖氣片:50元/組。
這樣,即使不做地暖,室內100㎡的房子,整個改暖氣工程的花費,約在3000元——3500元之間。還不計算買新暖氣片的錢。
記得2004年,作者剛從事這一行業。地暖也含著暴利,不在地暖工程上,而在廢舊暖氣片回收上。
為業主改造地暖,建築配裝的暖氣片,必然廢掉不用。
就成了「廢品」。
有時候,業主開心,就直接「打賞」給業務員或者地暖商了。
大多數時候,業務員會直接提出用「現金」或者「工程款」的方式,進行回收。
不但暖氣片能回收,拆地面廢舊的PPR給水管也回收,因為回收價並不便宜。
75cm高,銅鋁複合技術(銅芯鋁散熱翼)暖氣片。業務員從業主手裡回收價格是8元/柱——11元/柱。一組暖氣片最少有4柱,最多有24柱。
通常在業主手裡回收的花費徘徊在800---1000元上下
。轉手賣給小區門口,「正式」回收暖氣片的廢品回收商,就是18元/柱——22元/柱。
不但如此,這些回收商,從來都不搶業務員的生意。
從業務員手裡回收的價格和從業主手裡回收的價格,完全不一樣。從業主手裡回收的價格,就是業務員開給業主的價格。
這些被回收的暖氣片,通常在返廠後,就立即投入到下一個建築項目中使用。技術和質量,是相當不錯的。
在那時,我們遇到和善友善易於溝通,不做地暖,改暖氣片的業主,都建議他們直接從鄰居手裡買拆掉的暖氣片。就算按照28元/柱的價格購入,也比在建材市場買幾千塊一組的新型鋼製暖氣片要划算。
這樣,在當時做地暖只比改暖氣,多花2000塊錢多一點兒。
到了2018年,或許地產商就算給我們配暖氣片,也不是配銅鋁複合暖氣片了。
或者純鋁,或者純鋼。但隨著人工工費的暴漲,在地暖100元/㎡的造價下。
做地暖和改暖氣的造價,應是旗鼓相當,不分上下。
雖如此,只要我們做了暖氣片,至少緊鄰暖氣片的那一段空間,就不能放東西。
不能放傢具,不能放需要常溫儲藏的食物,不能放飲料,也不能放椅子和寫字桌。要給暖氣片的散熱留出空間來。
其次,暖氣片是水平方向對流傳遞熱量。地採暖是垂直向上傳遞熱量。垂直向上的方式更符合空氣熱量的自然對流。
再次,上了年紀的老人,最害怕的就是「腳底下涼」。不止上了年紀如此,只要過了二十齣頭的年紀,年輕人也不喜歡「腳底涼」。地暖正好解決這個問題。
夥伴問我,衛生間里要不要做地暖。我和夥伴分享了一個有無地暖,體驗上的差異:
在冬季,沒有地暖的情況下,我們沖洗淋浴。尤其在花灑沖淋範圍不大的情況下:
沒有被熱水包圍的肌膚,感覺冷嗖嗖的的。腳底下涼涼的。我們越洗越快,總盼著趕快洗完,趕快穿上浴袍,到屋裡暖暖和和的待著。有時候,這種緊張感,會讓我們淋浴洗的比較馬虎。
在,淋浴區有地暖的情況下,就完全不一樣了。
地暖打開,不管淋浴里的水冷還是水熱,我們完全不著急。我們有足夠的耐心,把水溫調整到正好。淋浴的過程,更加不著急。不管有沒有熱水沖淋到肌膚上。我們周身的體感,都是溫度適宜的。尤其是腳底下。
沒有地採暖,讓我們感覺到最涼的,就是腳底和腳面。給我們造成緊張感的,也是因為腳底下「涼」。
有了地採暖,這種體驗完全不存在。遇到汗腳,真的會感覺到「腳底下太熱」和夏天一樣。
我們整個淋浴過程,因為在自家的私密空間里進行。會讓人感到最大的安全感與舒適感。節奏會越洗越慢。
「腳底熱」大概才是地暖,給我們帶來的最好的禮物。
當時我很納悶:武漢夥伴的別墅,上下四層。
為什麼負一層不做地暖。經過交流才發現,原來南方的夥伴,有如此多的擔憂。
擔憂地暖做的面積小了,效果不好。
其實,和暖氣片一比較;我們就知道我們的這種擔憂,是多餘的了。
一組75cm高的暖氣片,小一點的只有二十多厘米寬,最大的,也不過一米七八的寬度。設備自身的散熱面積為:0.75*0.2=0.15㎡或者0.75*1.75=1.3125㎡。後者至少為30㎡的客廳提供熱量。
而我們不常住人,不常活動的負一層,即使只做1路地暖。地暖盤管所佔的地面面積也是15㎡。也就是設備散熱面積15㎡。比暖氣片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即使暖氣片採用的銅鋁複合技術,專業散熱結構。可是設備散熱面積的差距,是量級的。又豈是那些汽車水箱、水冷散熱片的專業散熱結構可以彌補的?
負一層,做地暖,最大的目的是「驅寒、驅潮」。
北方的夥伴做地暖,有三分之一的家庭是地暖和空氣加濕器共用的。不然難以做到體感舒適。南方的夥伴,難道就不想在濕冷的冬季。改善一下我們的居住體驗么?地暖技術的「驅潮」效果非常明顯。遠遠的超出我們的想像。
地暖該怎麼做?
我看到一份報價單,240㎡的地暖,給我們報價12萬。
幸虧我每天都刮鬍子,不然的話,能把鬍子氣的翹起來!
雖然底價只有5萬多,是合理的範疇。
在天津,大多數天津消費者,享受到價格最低廉的地暖技術。
我們的做法是這樣的:
我們就只做:傳統、簡單粗暴的地暖系統。
當然,出了天津市,到了河北省。有很多地方只能自己燒地暖。
那麼這種情況下:
1、找做地暖的,安裝傳統、粗暴的地暖系統。
2、找賣熱水器的商家,提供壁掛爐。
3、裝修水工,負責對接;或者做地暖的水工負責對接。
OK,完工。
但是,從2011年前後,北京、上海分別出現了地暖的數字溫控系統,和電熱地暖(上海出現電熱地暖在2007年前後)。於是,這種小批量、小範圍的裝13范兒,才進入大家裝修的日常。
就算我們自己燒地暖,就算沒有「數字溫控系統」,也不影響我們的日常使用。
甚至不影響調試工作。地暖在初次供暖,初次調試每路的供熱徑流大小後。
一般三五年都不會再調試,有的十年八年,也不會再調試。
而來自集體供熱地區的專業意見認為:調試不調試,是不重要的。
每隔三五年,地暖要衝洗一次,才是必要的。
早期的集體供暖,市政管道多是鑄鐵管,管道的熱水中,會存在大量的鐵鏽和硫化物。
在「清洗」地暖的過程中,會清洗出超大量的「髒水」。很臟,甚至都能看到沉澱物。水量也很大。我們按照2cm的管徑來計算。
則,90㎡室內面積,6路水管:
(0.02除以2)的平方,乘以3.14乘以70(米/路)乘以6(路)=131.88L水。
沖洗方法是:
1、關掉地暖戶外總閥門。
2、一根一般軟水管,用洗衣機接頭連接室內冷水給水口,另一端連接地暖主管道(熱水給)。
3、另一支軟管接入地暖分水器排水泄壓口(回水端)。軟管另一端接入排水水池或者水盆。
4、關閉所有分水器上的支路閥門。打開第一個支路閥門。沖洗。
5、第一支路中洗完後,打開第二支路,同時關閉沖洗完成的支路。逐個完成。
是否沖洗完成,用視覺直接檢測,髒水未盡,既是沒沖洗完,髒水已盡,末端噴出清水,則是沖洗完成。
除此之外,裝修設計師們,地暖商們,形成的另一個初步共識是:柜子底下,不做地暖盤管。
來自作者個人的意見認為:在氣候乾燥的地區,在建築採用節能住宅規範建設的地區。陰面陽台,需要儲藏食物的陽台不做地暖盤管。陽面陽台,也不做地暖盤管。
這樣,節省材料,即使節省出的這部分材料,對我們大家都沒有什麼意義。但這樣做,盡量的會避免「過熱」。尤其是冬天買來的調味品、蔥姜蒜,放在廚房陽台,兩天就烤成「干」的時候。本是休閑的客廳陽台,成了「火爐、火焰山」的時候。
衛生間做地暖的好處:
1、為我們淋浴的時候,提供「腳底熱」。
2、使得衛生間,保持長時間乾燥,使得衛生間「乾燥」的快。
衛生間做地暖的壞處:
1、大多數衛生間地面和客廳卧室地面之間,有5cm的落差。人們擔心這5cm的落差,會在鋪裝完後的後續施工中,對水管造成「拉扯」。又或者這部分落差,會導致不熱,或者提升熱量不明顯。
2、使得衛生間乾燥的過快,導致我們兩天不用淋浴,地漏存水彎的存水被烤乾。「防臭效果」喪失。
3、擔心地面安裝木門的「地吸」,需要打釘子,存在打漏的風險。
4、安裝其他衛浴設備,需要在地面打孔,會猶疑不決,擔心打漏地暖管的風險太大。
5、同層排水的衛生間,地面落差30cm以上,和裝修施工不協調。
面對這幾項「壞處」作者給出的解決方法是:
1、地暖管鋪設「我們經常活動的空間」。狹義來講,是主要鋪設「走廊過道」「走動落腳」空間。
比如,這張衛生間地暖鋪裝圖,答主畫的是這個樣子的:
很可能執行的時候,是這個樣子的:
即使我們施工中,做了大量簡化。簡化和非簡化的差異,遠遠沒有「有」和「無」的差異來的大。即使採用簡化方案,散熱面積也不小於一片0.75*4的暖氣片。
而建築建造商、開發商在鋪設地暖的時候,也和我們一樣面對著高低落差的問題。
一般而言,5cm的落差,只需要在鋪設地暖管的時候,使得落差處,不再有尖銳的直角,對水管造成損傷即可。
衛生間可以做很少的管道。這樣比例的高度落差和鋪設面積,不會對整體採暖效果造成影響。
在我們痛罵「奸商」的同時。
也為了給大家找回一點安慰,我特地拿了一張我大山東夥伴,發來的她們哪兒開發商給配的地暖的照片。你們大家看完了,不許笑。
不許聲張,不許笑!!!
你們心裡有個「安慰」就行。
其實,從我個人要是購買房子的角度來看。這沒什麼大不了的,甚至不會影響「採暖」效果。
但我一定會挑他們這個毛病。指摘他們「偷工減料」的行為。
採暖花費用度:
2005年前後,我們一個270㎡的複式(天津開發區第二大街銀座),自己燒地暖。在當時的購買力和物價情況下。一年燒了一萬多的燃氣費。業主是個大老闆。
2010年,我們一個193㎡的平層住宅,(河北省霸州市迎賓花園),自己燒地暖。在當時購買力情況下。一個採暖季分兩次,一共買了2800塊錢燃氣。一個採暖季剛剛好。以前他是我的客戶,我的業主。現在是我的好哥哥。
為什麼差別會這麼大?
我們霸州,燃氣費比天津貴。所以自己燒地暖,就很小心。不願意多燒。
天津燒地暖的標準是,大冬天在屋子裡穿夏天衣服還嫌熱。不懂的節約(2015以前)。
我們霸州燒地暖,是地暖打開幾個小時,就關掉。不住人的時候,偶爾過去打開兩三個小時。
住人的時候,下班回家打開壁掛爐,呼啦呼啦(噪音)的燒。大概半個小時至1小時,溫度就上來了。一直燒到穿長袖單衣,略微感覺「有點熱」。然後就關掉。晚上睡覺,就已經很熱了。但我們是,新型的節能住房(外牆6cm厚的保溫層)。可能南方夥伴們,非節能住房,會燒的更多一些。但是採暖取費的用度,關係第一大的不是我們的住宅面積。而是我們居住人口數量。
我們舉例子說:假設一個別墅,有350㎡的面積。但是只有三口常住人口。
那麼我們燒地暖的面積,就可以選擇這三口人經常活動的空間,進行長時間不間斷加熱4小時或者6小時。
我們再假設,別墅有地下室。我們的地下室也不用每天都燒。但是我們感覺到潮濕的時候,一定要打開地下室的分水器,讓地下室的地暖熱水循環起來。一直燒8小時或者更久。直到驅寒、驅潮達到效果以後再關閉。這種情況下,只要不開窗,讓室外的潮氣進來,至少是能管四五天不潮的。
對於平層,夥伴們擔心的一個採暖季有多少花費用度,會不會很高。
其實,這是可以控制的。
控制方法,就像空調一樣簡單。
冷了,就打開就燒。熱了就關掉。
難道我們不做地暖,我們用空調加熱,不是這樣的么?
地暖,也是這樣操作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