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號成功著陸!

原文鏈接?

www.nasa.gov圖標

NASA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使用搭載的儀器背景相機(Instrument Context Camera,ICC)拍下了展示這張著陸器前的照片。這張圖片攝於2018年11月26日,洞察號任務的第零個火星日,當地時間的13點34分21秒。每張ICC的照片都有著124*124度的視野。 圖源:NASA/噴氣動力實驗室和及加州理工大學

火星剛剛迎來了它最新的機械居民。NASA的運用地震調查、測地學與熱量傳送的內部探索(即洞察號,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 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著陸器在從地球出發近七個月後,跨越了4.85億公里的旅途後成功在紅色行星表面著陸。

在洞察號為期兩年的任務中,它將研究火星的深部並幫助我們理解所有有著岩質表面的星體是如何形成的,而這包括地球和月球。

在五月五號,洞察號從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在十一月二十六日,星期一,著陸器在位於火星赤道附近的埃律西昂平原西部著陸,那裡是一大片平坦、光滑的火山岩。在太平洋時間上午11點52分,發回的信號確認著陸器完成了著陸。

「今天,我們在人類歷史上第八次成功在火星著陸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局長吉姆·布萊登斯汀說道,「洞察號將會研究火星內部,也會為正在準備登月以及之後的人類登陸火星的我們提供有價值的信息。這一成就體現了美國人的聰明才智和我們有著廣泛的國際夥伴,它也證明了我們團隊的奉獻精神和頑強毅力。最棒的NASA雖還未到來,但是很快便會到來。」

著陸信號由NASA的兩顆小型實驗性火星立方體一號衛星傳送到了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市的NASA噴氣動力實驗室(JPL)。這兩顆衛星與洞察號載著同一枚火箭發射,並跟著著陸器來到了火星。它們是第一批被送進深空的立方體衛星。在成功傳送一系列信號、完成飛行導航實驗後,這對雙胞胎來到了既定位置,接受洞察號在進入大氣、下降和著陸時發出的信號。

火星洞察號團隊成員克里斯·布魯沃爾德(圖左,Kris Bruvold)和桑迪·克拉斯納(Sandy Krasner)在得知洞察號成功著陸後在歡呼,此時他們位於NASA噴氣動力實驗室(JPL)的任務支持區。 圖源:NASA/比爾·英戈爾斯(Bill Ingalls)


從快到慢

「我們以接近兩萬公里每小時的高速進入火星大氣,而完成著陸步驟的時間只有短短六分半鐘,」噴氣動力實驗室(JPL)的洞察號項目主管湯姆·霍夫曼(Tom Hoffman)說道,「在這短短的時間裡,洞察號必須自動執行一打操作並保證完美完成它們,而各種跡象表明這恰恰就是我們的航天器完成的。」

確認成功落地並沒有意味著登陸紅色星球就大功告成了。在落地一分鐘後,洞察號的表面運作階段開始了。第一批任務之一就是展開兩個十邊形太陽能電池板,這將為洞察號提供能量。這一過程在落地後16分鐘開始,要花另一個16分鐘才能完成。

整個洞察號團隊都在期待著著陸器的太陽能電池板成功展開的確認。核查結果會從NASA的奧德賽航天器傳來,它現在正在環繞火星飛行。信號預計需要在登陸後五個半小時後才會傳到位於噴氣動力實驗室(JPL)的洞察號任務控制中心。

「一切都靠太陽能,所以是否展開並運作這些電池板可是件大事,」霍夫曼說,「在電池板供能後,我們就能開始些炫酷的科研任務了。這可是第一次我們能徹底研究火星內部情況了。」

洞察號將會在著陸一個星期內開始收集科研數據,但是團隊會把主要精力放在在火星地表架設洞察號儀器的準備上。最快在著陸兩天後,工程團隊會開始部署洞察號長1.8米的機械臂,這之後它就可以拍一些地景的照片了。

「著陸令我十分激動,但是我正盼望著鑽探的開始,」布魯斯·拜乃特說道,他是洞察號任務的首席科學家,「當第一批圖片傳回來後,我們的工程科學團隊將會快馬加鞭地開始規劃布置科研儀器的位置。在兩三個月里,機械臂將會架設任務里主要的科研儀器:內部構造地震儀(SEIS)和熱流及物理特性綜合探測器(HP3)。」

洞察號將會在火星表面運作一個火星年外加四十個火星日,直到2020年11月24日。兩個接收洞察號遙感信號的小型火星立方體一號衛星在飛越火星後已完成了任務目標。

「對於我們無畏、公文包大小的機械探索者們,這可是一大步,」喬爾·克拉耶夫斯基說道,他是火星立方體一號的主管,「我認為在地球軌道之外立方體衛星們有著廣闊的前景,而我們火星立方體一號很高興成為先驅者。」

洞察號在埃律西昂平原成功著陸後,NASA已經在火星上完成了八次載具的軟著陸。

「每一次火星登陸都是提心弔膽的,但是現如今洞察號成功著陸之後,我們能在火星上進行一種獨特的研究了,」 邁克爾·沃特金斯說道,他是噴氣動力實驗室的董事,「實驗性的火星立方體一號衛星也為更小的行星際航天器指出了一條明路。這兩項獨一無二的任務全靠數以百計的高明工程師和科學家,正是他們發揮聰明才智做了許多工作才使得我們有這一天。」

推薦閱讀:

TAG:NASA | 火星 | 洞察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