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戈:醫療處於大爆發前夜,最看好效率、智能和精準三大創新方向

乳腺癌真的能治癒嗎?患者朱迪·伯金斯給出了答案:可以!

最近醫學界發生一個震驚行業的新聞,一位來自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工程師朱迪·伯金斯早在三年前被檢查出患了乳腺癌,在經曆數個療程的化療失敗後,癌細胞已從右乳擴散至肝臟及全身各處。腫瘤壓迫神經令她疼痛難忍,她想不如放棄治療算了。

然而,一個決定改變了她的命運。當時醫學界有一項最新的CAR-T免疫療法,她打算背水一戰嘗試下,這是一種將藥物與量身定製的細胞療法相結合的方案,用重新激活病人自身免疫細胞的方法去對抗癌症。在接受治療的14個月後,醫生髮現她體內的癌細胞被免疫細胞迅速清除。這一事件迅速受到業界廣泛關注,該療法的研究論文於本月4日發表在了Nature Medicine 雜誌上。

朱迪·伯金斯

當然,朱迪·伯金斯還不是第一個CAR-T的受益者,早在2012年因患白血病化療無效而接受CAR-T療法治療的費城小姑娘Emily,今年已經12歲了。

FDA批准的第一個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CAR-T治療案例

對天使投資人王戈來講這並不是新聞,幾年前他就開始關注以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Immunotherapy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為主的細胞免疫療法,甚至花了大半年時間和主要來自美國UPen(賓州大學)Carl June實驗室的華人科學家團隊共同籌劃在中國組建實驗室開展CAR-T藥物的研發,而這個團隊就是當年治療Emily的參與者。他告訴品途,2017年8月CAR-T藥物Kymriah在FDA獲得了全票通過,這是第一個獲批的細胞治療藥物。這個葯的有效性在適症人群的臨床試驗中得到驗證,總體緩解率達到了驚人的83%,但這個葯的市場價格更是驚人,一療程的治療價格為47.5萬美元!中國CAR-T藥物研發的跟進速度也很快,同年11月,中國食葯監總局頒布了《治療用生物製品註冊受理審查指南(試行)》,截至到今年4月,共有12家公司15個CAR-T產品的臨床試驗申報獲得受理。就在上個月,第一個申報藥物已經獲批進入臨床實驗。隨著相關政策陸續頒布,預計最快在2020年中國患者也將有機會用上國產的CAR-T藥物,而價格可能只有美國現有藥品價格的十分之一。他分析,CAR-T療法有望前移成為血液瘤的前線療法。同時,在細胞治療藥物的研發上,中國是有機會超車並領先。截至2018年4月,中國有158個在Clinicaltrials上註冊的試驗,以微弱差距僅次於美國,排名全球第二,大幅領先歐洲和日本。

一方面是醫療技術的快速迭代,另一方面,在經歷了身邊部分親朋好友飽受癌症和其他病痛折磨後,對於70後的王戈來說,他覺得是時候該做些什麼了。但是個人的力量和資源都是有限的,所以他希望用投資的方式來幫助更多醫療領域的創業公司,從而間接去幫助更多的患者。作為天使投資人,從2016年開始,他擔任晏海嘉德醫療創新基金管理合伙人,晏海嘉德(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CEO,專註於效率醫療、智能醫療及精準醫療領域的早期投資和項目孵化,先後投資了海泰醫療、北京銀杏林、承啟生物、科新生物、樂康腫瘤醫生集團等近十個項目。同時,還在深度孵化癌症康復、智能分診機器人、頸超機器人等項目。2016年底,他又投資了以色列醫療創新基金,目前該基金已經完成了無創血糖監測、藥物監測軟體、介入手術導管以及微創三尖瓣置換系統等項目的投資。

在長達5個小時的訪談中,王戈向品途詳細介紹了近幾年專註早期投資後對醫療創投的理解和分析。在參加工作的這些年,他曾經先後服務於A股、H股的IT和金融服務等數家上市公司,另外還有長達10年的創業經歷。現在,這位愛喝茶的福建人希望找到一件更有價值並且能夠讓自己長期全身心投入的事情,醫療投資是他和另外兩位好朋友朱至誠、遲海寧共同發起的,三人聚集了身邊的一幫20多年的好友共同打造了一隻醫療領域的創新基金。按王戈的話說,這是一幫老男人的小情懷,在他們眼裡醫療投資是一項能守護美好的事業,是能用生命去影響生命的事業。

本文將圍繞三個方面展開:a、解讀影響生命科學與醫療行業發展趨勢的因素;b、解讀中國醫改深層邏輯和行業政策;c、解讀趨勢下的醫療投資機遇以及晏海嘉德的醫療創投實踐。

1、人口結構和疾病譜,兩個影響醫療發展的重要因素

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老齡化程度,國際上通行標準是看兩個數據,一個是60歲以上老年人口是否佔總人口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是否超總人口7%。然而,中國早在2011年開始就進入老齡化國家了。截至到2017年底,我國60歲以上人口2.4億,佔總人口的17.3%,65周歲以及以上人口1.58億,佔到總人口的11.4%。顯然,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的快車道。

人口年齡結構和生活習慣的重大改變促使疾病譜也隨之發生了重要變化。包括阿爾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症)、帕金森在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則是典型的老年病。而肥胖則是引發多種疾病的重要誘因,如冠狀動脈性心臟病、2型糖尿病、缺血性中風等,同時也增加了乳腺、食管、膽道、腎、胰腺等11種癌症的發生風險。過去,導致中國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如肺結核、傳染病、霍亂等等。但現在,根據2017年《柳葉刀》雜誌公布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結果,中國居民死因前五位疾病分別是:卒中(又稱「中風」)、缺血性心臟病、肺癌、慢阻肺和肝癌。

據德勤研究報告顯示,疾病種類變化也讓葯企的藥品研發方向發生變化。製藥業領軍企業輝瑞,上世紀4、50年代以青黴素聲名鵲起,奠定了醫藥霸主的地位,直至現在還是全球上市公司中市值最高的葯企。而隨著糖尿病病人人數增多,以胰島素起家的諾和諾德也走上了快車道,2017年公司實現營收1117億丹麥克朗(約180億美元)。而腫瘤葯企恆瑞,則成為當前中國市值最高的製藥公司。

國際醫藥巨頭的形成與其在資本市場的表現是跟人口結構和疾病譜的發展是高度一致的,所以把握人口結構和疾病譜的發展變化方向是醫療特別是醫藥投資的根本。

2、老齡化和醫保收支失衡,倒逼中國醫療改革

做醫療投資需要看政策,醫療市場是一個非常顯著的政策導向型市場。醫改非常值得研究和關注,如果不能理解醫改的核心需求和底層邏輯,其實很難找到真正可以做的事。

其實自2009年中國就開始啟動新醫改,在這期間政府做了很多努力,三大醫保覆蓋人群從2004年的2億人到2016年的13億,這是一個巨大成就。同期中國醫療衛生總支出的GDP佔比只從原來4.9%增長到6.2%,而這個指標在大多數歐美髮達國家基本在10%左右,美國在2017年甚至已經超過了17%。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醫療衛生的費用總額從也從2010年的19980億元增加到了2016年的46059多億元,醫保資金的缺口從2016年的4300億元增長到了2017年的8000億。由於商保所佔比例過小,實際上現在中國醫保費用就兩種收入途徑,一個是靠勞動者繳納的醫保金,另一個是政府稅收津貼。所以醫保金缺口越大,財政需要補貼的支出就越大,這8000個億實際上是政府稅收收入需要去承擔的。同時,醫保支出的指數級的增長也公立醫院收入的大幅增長。但這種「左口袋放右口袋」的增長並沒有可持續性。

另外,人口老齡化進程非常快,快得已經接近老齡化非常嚴重的日本。帶來的直接後果是大約24.9%的退休人員消耗了59.9%的醫保資源,老年病、慢病也佔用了超過70%的衛生費用,老齡化已經成為中國醫保基金最大的壓力。2016年政府開放了二胎政策進行正向調整,但這至少也還需要20年的時間來實現糾偏。到2050年,中國將會步入超高老齡化社會,60歲以上的人口預計會佔到30%以上。

自付比和葯佔比也值得關注。在中國,醫藥費用個人自付比例將近40%,這個比例是非常高的,同期美國自付比約為18%、英國13%、日本14%,法國只有6.1%。在中國看病,在整個費用支出里,藥品消費佔比接近一半,OECD(經合組織)32個國家的平均葯佔比不超過20%,我們的藥費佔比太高了!

3、醫改深化的深層邏輯和重點

老齡化提前到來、醫保費用的指數級增長和醫療資源的分配不均是推動醫改持續深化的深層邏輯,控費、降費,將成為當前醫改的重點,而兩票制和按病種付費,則是這個重點下最主要的措施。

作為2018年醫改關鍵詞,「醫療控費」力度不斷加強。全面取消藥品加成已於4月底總結評估完畢並進入整改階段,按病種付費正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兩票制「實際上是提高了商業流通的集中度,削減流通環節水分,倒逼以葯養醫機制的改革。不過「醫療控費」涉及多方面,是道複雜而綜合的多選題。(備註:「兩票制」是指藥品從藥廠賣到一級經銷商開一次發票,經銷商賣到醫院再開一次發票,以「兩票」替代目前常見的七票、八票,減少流通環節的層層盤剝,並且每個品種的一級經銷商不得超過2個)

「兩票制」實施之後的一個事件值得關注,2017年11月上藥以12億美金收購康德樂中國的流通業務。後者是在醫藥流通領域全世界最大的渠道商,康德樂中國的主要資產是眾多外企進口葯的全國總經銷協議, 有近15萬平米的倉儲空間和30餘家DTP 藥房。上藥由此也成為中國第二大的醫藥流通企業,而這次併購也意味著中國的醫藥流通領域將進入一個純本土時代。兩票制將深刻改變現在醫藥行業的整個利益格局,包括生產廠商和流通領域。很多中小流通企業都將面臨生存困境,但同時也部分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橫向有機會打造以區域集採為核心的代理大平台,縱向則可以滲透上中下游產業鏈。

按病種付費在部分發達國家已經實施很長時間了,進入2018年按病種付費開始全面推行。發改委在官網上發布《關於推進按病種收費工作的通知》,明確了320個具體病種,供各地在推進按病種收費時使用。隨後廣西、湖南、海南、寧夏、河南等多地先後發布按病種收付費工作的通知。之前,福建、安徽、北京、四川、浙江已經全省推廣按病種收付費。以前醫院賺錢靠藥品和檢查檢驗費,執行按病種付費意味原來的收入變成了現在的成本。所以,按病種付費是國家新醫改的重頭戲,也是新醫改進入深水區的重大舉措,按病種付費不僅是改革重點,創收變成成本讓醫療機構回歸以治病為中心,最終還是要探索以健康為中心的綜合改革。

醫改之路任重道遠,就像丘吉爾說的,這不是結束,甚至不是結束的開始,僅僅是開始的結束。

4、「三大驅動」帶熱醫療創業和投資

這樣的醫改對醫保和醫院、醫生和患者各方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對醫保和患者而言,按價值也就是按服務結果付費成為一種可能。對於醫生,醫事服務費將成為今後一項很重要的收入,比如之前的挂號費收入醫生所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現在,醫改的措施是讓醫生分得比醫院更多,讓醫生能合理地賺取更多的服務所得。

在醫改的壓力下,公立醫院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結合消費升級需求和創新服務生態的打造,未來需要更有效率、更加智能,更能注重患者的服務體驗。總的來講,政策驅動+需求驅動+技術驅動,在這三個驅動下就可以看到今天醫療市場的創業的方向和投資機遇。

5、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此消彼長

國家衛生健康委日前發布了《2017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可以發現民營醫院的數量,依然超過公立醫院,而且兩者的差距進一步拉大。現在中國的公立醫院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企事業單位的職工醫院,另一類是地方政府的公立醫院。截止2017年年底,我國公立醫院數量為12297家。這與2016年年底我國公立醫院數量12708家對比可發現,2017年共有411家公立醫院「消失」了。那些消失的公立醫院,其實大多是因為競爭力不足通過併購等方式變成了民營醫院。

這是好事,以前公立醫院效率很低,但民營醫院迫於生存壓力可以做得更細緻,更有差異化,也更有溫度。像現在海口的一些民營社區診所里,我們都能看到社區的小朋友樂於在裡面寫作業,都快變成社區居民的服務中心了。

現在,公立綜合性醫院的專科化和民營醫院的快速增長都是非常重要的趨勢。

其次,第三方外包服務的滲透現在已經非常明顯。比如第三方影像、第三方診斷、第三方透析、第三方放療、第三方病理、第三方藥品等等第三方的市場化醫療服務都開始出現。

再次就是 共享醫療模式包括Medical Mall出現。簡單說就是一家由多家醫療機構「拼」起來的醫院,並實行共享醫療資源的模式。是專科門診服務與商業服務相結合的混合體,即在醫療中添加零售業務,加入購物中心所提倡的「一站式購物」,演變成一站式、差異化的醫療體驗。在2017年9月,杭州市的國內首個Medical Mall醫療共享模式在浙江省獲批。

6、行業大爆發前的投資機會

對於投資而言,醫療健康是個足夠大也足夠複雜的領域,有著系統性的投資機會,也有很多細分的投資方向,比如醫療服務、醫療器械、生物醫藥、中醫藥、交叉技術等等。但我更傾向從另一個角度去判斷醫療業務的投資機會,圍繞重大疾病來構建的效率醫療、智能醫療和精準醫療三個維度的優秀創業項目是我們投資的主要選擇。重大疾病是前提,而效率、智能和精準是醫療創業項目的價值體現。

在整個醫療服務行業的投資上,我個人認為對效率醫療的關注應該是第一位的。主要的判斷依據在於提高服務效率是解決當前醫改核心問題之一「供給不足」的主要手段,而醫療服務的專業化社會分工又是實現效率提升的主要方法。比如我們投資的銀杏林,就是定位在腦血管病專科的全周期服務的構建上,目標就是實現專病服務的專科化、專業化和社會化。

智能醫療則代表了由多方技術驅動帶來的創新服務生態。包括移動互聯網、攜帶型醫療設備,也包括AI、大數據、區塊鏈、服務供應鏈和物聯網等交叉技術。我們把器械和醫療IT都整合到智能醫療這個範疇,它們在性質上是一致的。智能醫療不能脫離醫療服務,為智能而智能,它還是要服務於效率醫療的。我們圍繞腦血管病專病服務體系去投資孵化的頸超機器人項目正是為了嘗試解決基層腦卒中初篩服務效率和準確率低的問題。

醫療服務的服務對象是人,效率醫療和智能醫療的目標都是為了給「人」這個個體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和服務體驗,而以伴隨診斷、靶向藥物為代表的精準醫療則真正體現了個性化醫療和醫療消費升級的方向,從篩查、診斷、用藥檢測到用藥績效評估也都會精準化,所以說精準醫療是我們醫療創投未來的方向。這方面我們也投資了承啟生物、科新生物等公司。

圖為腦血管病全周期服務領域細分投資場景

我們也可以從通用的醫療投資分類角度去尋找關鍵領域的投資熱點,包括醫療服務、醫療器械、生物技術和生物葯以及人工智慧+醫療。

醫療服務是醫療健康產業鏈的核心環節,需求剛性,增長強勁。醫療服務市場的核心問題是供不應求。2015年醫療服務支出達到3.25億元,預計2020年將達到7.7萬億元,保持18%的年複合增長率。其中,可以重點關注政策驅動和需求驅動帶來的投資機會。政策驅動著公立醫院的全面深化改革,帶來了快速增長的民營醫療市場的投資機會,其中基層醫療和第三方醫技服務等尤其值得關注。而消費升級則帶來了圍繞中高收入家庭的更為豐富的醫療服務形態,包括專科醫療、康復醫療、共享醫療等等。當前,我們重點圍繞腦血管和腫瘤兩個重大疾病,基於全周期醫療服務來逐步構建包括商業、服務、工具和技術在內的產業生態體系。

醫療器械大致可分成三大類:體外診斷、影像設備、高低值耗材。在這裡我們要關注兩個數字,第一個是增速,過往五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的增速超過了20%;另外是葯械比,目前中國大約是1:7,國外大約是1:2。這兩個值意味著中國醫療器械市場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並將在未來的5年大概率保持高速成長。

醫療器械需要重點關注創新和進口替代。這方面政府是明確給出支持的,在醫院採購上也有國產比例的要求。但要實現進口替代的前提是創新,比如達芬奇機器人,他們是全世界第一台可以真正的用來動手術的機器人,這個產品一年能實現40多個億美金的收入,國產機器人目前沒有能夠替代它的。在醫療器械的細分領域我們更關注無創監測、神經介入學科、AI可改造的診療一體化產品以及可延伸到C端的POCT產品。我們在以色列投資了Wear2B,這家公司的無創血糖監測產品,第一階段的實驗室數據已經體現的非常好。

另外生物葯和生物技術也很值得關注。醫藥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約為7.5%。生物葯市場在過去的五年里複合增長率為26.5%,成為拉動整個市場的主要動力,未來5年仍有機會保持超過16%的複合增長率。中國是全球醫藥市場中最大的新興醫藥市場,生物創新葯的研發也成為當前醫療投資最熱門的方向之一。隨著關鍵技術、關鍵工具和關鍵政策的不斷突破生物技術的臨床轉化也開始爆發,生物科技領域的投資也進入新一輪爆發周期。基因測序、基因編輯、細胞治療等等這個領域的創業投資機會將越來越多,政策也總體向好。這個領域的投資特徵是長周期、高技術、高風險、高回報,更適合有能力的專業機構做長線的布局。

近兩年,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和資本的高估值推動,很多團隊也開始在不同醫療場景下進行產品開發和應用滲透。人工智慧通過用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和數據挖掘分析等等,可以覆蓋很多醫療的細分應用領域,比如:基因檢測、醫療影像識別、臨床輔助診斷、藥物研發、醫院管理、健康管理等等。但關注點僅僅停留在優質數據和真實場景上,片面追求沒有一致性評價標準的準確率是不夠的,醫療AI終究也是要滿足效率醫療的服務需求。我們對項目價值的判斷更加關注AI+醫療之後的結果,以及從商業、服務、工具、技術四個層級上看可能形成的閉環的完整性。

目前我們主要是用投資+深度孵化的方式進行兩個方向上的布局,一個方向是醫療級智能設備尤其是診療一體化的智能設備,比如「頸超機器人」;另外一個方向就是實現智慧醫院的解決方案。這兩個方向上實現的AI+醫療的產品,可植入性比較好,替代性明確,有機會在服務生態鏈上真正實現使用價值和商業價值,並進一步推動我們布局的重大疾病全周期服務生態的形成。我們正在孵化的急診分診機器人項目就是以智慧醫院解決方案的形態來呈現,以打通院內、外分診服務場景、實現急診的智能診療為目標,同時也最大程度去取代現有的人工分診、單一院內分診以及急診電子病歷產品。

7、他山之石:以色列的經驗

很多投資機構或者是高科技創業公司都把以色列當風向標,以色列是全球醫療器械技術和投資市場最成熟的國家之一,整個醫療創業投資的生態非常成熟,文化上也是鼓勵創新,包容失敗。科學家和企業家對於早期科技創業以及創業價值實現都有更客觀的理解,以色列的創業團隊通常有機會很好地實現科學家和企業家之間的合理分工協作,來共同完成高科技創業。

一個醫療器械產品從設計研發、臨床申報、拿證一路走到實現銷售通常需要五到七年的時間,成熟的產業分工與完整的創業生態對提升項目的成功率有很大的幫助。以色列初創公司通常就全職員工極少,但整個創業生態產業分工細緻,高度相互賦能,有大量的專業機構和兼職人員協助他們完成從產品實現到臨床實驗的大量工作,而律師、會計師等服務通常就由產業園和孵化器外包了。創業項目的退出設計也比較成熟,大部分公司並不選擇IPO而是通過併購來實現退出。政府在高科技創業中也扮演了積極的角色,從政策和資金上都給出有效的支持。

2017年我們投資了群蜂資本的以色列醫療創新基金,吳寒帶領的投資團隊花了大半年時間先後篩選了200多個項目,目前也已經完成了其中5家公司的投資,包括無創血糖檢測、微創三尖瓣置換系統、藥物檢測SAAS軟體等。我們優先選擇投資團隊完整,過去有豐富創業經歷的連續創業團隊;優先選擇投資有強烈願望跟中國企業合作,未來想打入中國市場的企業。以醫療器械為主,生物技術與醫藥為輔。同時也積極與以色列當地知名投資人,知名的VC和孵化器來聯合投資。

我們也曾嘗試將以色列醫療器械創業項目移植到中國來落地,但很可惜,第一次的項目嘗試沒有成功,主要原因在於中西企業文化在商業往來中差異巨大,尤其是在項目的知識產權、商業化價值、應用場景認知等方面存在不少分歧。

在以色列,人均擁有醫療器械相關專利數全球第一,專利絕對數量全球排名第四。我們可以看以下的創投數字,在2015年,有1380家醫療健康產業公司,其中725家室醫療器械公司,佔比約53%,這個領域的融資占醫療健康領域總融資額的58%。2011年-2015年新增了588家公司,關閉了355家公司,平均創業公司成活率是39.63%。2015年有14家公司退出,62家被併購,平均從初次融資到退出的平均時間是8.68年,平均年回報率為8.05%。

而這一系列數字,在中國看不到的,因為沒有。以色列可量化的醫療創業投資環境對於中國的投資人而言,是讓人羨慕的。但以色列的不足在於國內市場小、早期資金少,對於中國的創投資金以及龐大的醫療市場也有著很強的期待。

出色定義問題的能力是以色列創業團隊很突出的能力,而恰恰對於早期創業公司來說,我認為這是比短期內能賺錢更重要能力。我們在中國和以色列這兩個完全不同的創業投資市場分別進行的醫療創投實踐讓兩個具備不同特點、優劣和成熟度的創業市場得以充分的相互印證,這讓我們對於醫療創投的認知有機會更快地進行迭代和成熟,也讓我們更有能力來幫助醫療創業公司成功創業,實現創業價值。從而幫助到更多需要幫助的患者和患者家庭。

作者 / Joyce

本文系《投資人說》原創內容,欲了解更多內容,請聯繫本文作者,微信號:joyce66886 ,添加時請註明身份及事由。

推薦閱讀:

TAG:健康 | 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