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對孩子高質量的陪伴應該是怎樣的?你又是如何做的?

有了孩子後不僅會認識到陪伴對孩子的重要性,還會希望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但什麼才是高質量的陪伴?

教育書籍、文章,以及媒體都會給我們描述一種標準式的高質量陪伴模式。可實際有多少家庭能按標準模式做到呢?我們不得而知。

可作為自己孩子的父母,我們很清楚自己能否做到。也能根據自家的實際情況按自己的方式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那麼你認為的高質量的陪伴是怎樣的?實際又是如何做的呢?


我度過了非常美好的童年生活,高質量的陪伴不應該是家長或者其他人來判斷,而應該是看小朋友是否快樂。

陪我最多的是我的媽媽和退休了爺爺。我記得很多很多童年樂事,比如我爺爺帶著我和奶奶去山裡玩,他一路走一路給我講故事。講他小時候那些參天古木里藏著的布谷鳥,出沒在綠野里的野狐狸和狼,大河沙洲里嬉戲的鳥,稻子黃時從泥土裡深深挖出來的黃鱔...

我長大以後一直喜歡親近自然,一直保持著好奇心。去植物園動物園博物館我想知道更多種類的動植物,我喜歡對著小字說明仔細的研讀,這些都不考試也沒有什麼利益,就是讓我很快樂。我想這要感謝我爺爺退休後經常帶我去自然里啟發我的興趣去求問更多的未知。

他帶著我看星星,教我識別星座的變幻。他買蠟筆送我做生日禮物,因為我媽說,爺爺從兩三歲就教我畫畫。我們的老宅子非常大,所有的內牆按照小朋友的身高,裝修成黑板,隨便我天馬行空的畫畫和寫字。

我記得四五歲的時候我記憶里的第一個生日他送了我一定非常漂亮的紅色呢子圓頂帽,像法國的小姑娘戴那種洋氣。我爺爺是個有品位的人,從小他就希望我美美的。

我爺爺還把家裡的浴室設計成一個小小的室內游泳池,有小滑梯,兩邊設計了可以坐人的長凳,我是個愛玩水的小孩,那個小泳池是我弟弟妹妹們一起玩水的天堂。直到現在,游泳還是我最大愛好,心情不好去游泳,平時鍛煉身體,都得益於童年的遊戲。

我們院子有兩三個籃球場那麼大,一大塊空地可以騎車,可以和弟弟妹妹以及狗子們追逐打鬧,幾個小孩一起在院子里騎單車,大人們就旁邊看著聊天。

大院里幾個柱子之間我爸爸搭了吊床給我們幾個小孩玩,家裡狗子多的時候幾十條,少的時候也有兩三條,更不提樓上幾百隻鴿子...這些小動物也陪伴我了我的童年,我爸甚至買過一頭幾個月的小寶寶驢子給我騎。

院子里有三株巨大的三角梅,覆蓋了幾十平米的花陰。雲南大理氣候溫和,三角梅常年盛放,吸引力各種各樣美麗的蝴蝶。一個夏天我捉了幾十隻,做成標本釘在牆上。

我姑姑在圖書館工作,每隔幾周就帶幾十本各式各樣的書回家給我看。有世界各國的童話,有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有小學生的作文也有各類科普書籍,有連環畫小人書...我在家裡天台上看了無數的故事,無人陪伴,但是大人們給我創造了一個夢幻般的童年。

我媽媽婚前是小學教師,為了照顧我她辭職做了家庭主婦。我翻看小時候的照片,在公園,在書店,到處都是年輕媽媽曾經帶我去玩的地方。

後來有了弟弟,我記得我們倆圍在爐子邊看媽媽煮酒釀丸子。春天去河邊放風箏,遊樂場有新設備我媽總是興緻勃勃的帶我們去。她經常帶我去書店,看書,買書。不識字的時候她給我講故事,從來沒有斷過。

我媽媽是一個極其溫柔的女人,生性又樂觀善良,我的童年能過的那麼開心,得益於她的好心情。

因為我姑姑後來也生了女兒,掌上明珠但是她性格強勢,一面極其驕縱,一面又是絕對的權威。一點點小事就會被嚴厲斥責,而她卻連飯也捨不得讓孩子自己吃喂飯到小學四年級...她逼著小孩學習看書,因為她是老師的職業病吧特別喜歡說教,加上暴躁的性格,那小孩經常被罵得靈魂出竅一樣話都不會說了直發抖……

我叔叔嬸嬸喜歡打牌,偶爾喜歡打架。他們有空也喜歡陪著兒子女兒,不過幾乎都是帶著他們去打牌場所和其他的「賭博孤兒」一起玩耍。要麼帶著他們看電視,看到深夜睡著了扔個被子了事。更多的時候是往外婆家一扔。

我叔叔嬸嬸是普通農民,不種地他們有自己的小生意,但是文化水平低了一些。我和弟弟的性格和發展就跟叔叔家的孩子完全不一樣。

我和弟弟可以聊明清小說,聊小時候一起學的畫,一起拿著樂器玩音樂,一起去跑步健身徒步游泳,可以去書店相互安利好書,可以一起下廚搗鼓好吃的,可以做很多很多快樂的事情。因為我們長大之前就一直是這樣相處的。

我叔叔的兩個小孩沒有太多的共同愛好,因為我叔叔沒有留心從小引導他們,他們倆各自有各自的朋友圈,堂弟輟學,叛逆,他的姐姐和他父母一樣無計可施。

而我弟弟卻非常信任我,遇到挫折和失敗都會找我商量,我給他出主意給他加油打氣,所以我們倆是村子裡不多的大學生。

我的姨媽姨夫很有文化,工作也忙,沒有太多時間照顧他們的小孩。我表弟雖然物質豐富,但是身邊常伴左右的是他的小夥伴。小時候還好大家一起玩玩具,長大了一點他們開始玩樂隊,再長大父母就管不住了……表弟辭了體制內人人說好的工作去打鼓了。我媽常說,小孩你給他錢給他吃好喝好怎麼夠,要多花時間。

我媽前半生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在家庭里,這樣付出才有我們的幸福成長。

我想以後有自己的小孩之前,一定會想清楚,條件是不是成熟。

能不能保證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基本的物質保證之後我是否有成熟穩定樂觀心態迎接小生命。如果生二胎,我也會像我家人一樣引導兩個小孩成為最好的朋友和做知心的夥伴。


感謝邀請,下面我就結合自己所學的心理學知識(其實然並卵)和作為奶爸老父親的心得分享一些看法吧~

一、2-3歲以前,【沒時間陪孩子怎麼還能和孩子很親密?】

為什麼說2-3歲呢?是跟孩子大腦發育程度有關的,女兒的話,時間節點就是2歲半左右,兒子的話時間節點應該在3歲左右(女孩神經系統要比男孩發育快那麼一丟丟)。

那麼3歲前關於孩子陪伴我最擔心的問題是:「沒時間陪孩子怎麼還能和孩子很親密?

很多家長也諮詢我這個問題,我的解決方案可能不那麼嚴謹,但是可操作性確實實用,大家不妨看一看:

3歲前高效陪伴孩子要保證下面幾點:

1??每天和孩子一起吃1頓飯(最好是晚飯),或者親自餵奶至少1次

2??保證早上醒來第一眼和晚上睡前最後一眼能看到你

3??每天定時定點能有個完整的時間和孩子一起互動(最少半小時)

註:這裡的「定時定點」是為了有儀式感,讓孩子每天有個盼頭,知道一到時間爸媽就來陪伴了。

二、2-3歲後,【每天晚上6-8點怎麼度過】

女兒現在2歲9個月,我算是比較早送她去幼托機構的家長了。

每天下午放學接回家,吃完飯,正好6-8點之間是個「中空期」:

【天天去樓下玩不現實,也很單調;晚上看電視也不能看那麼久;】

我陪她玩?說實話,我知道陪孩子要用心,我也知道陪孩子要花時間,我也知道這非常的好.......

但是上班一天下來,已經很累了,回到家每天都精神飽滿的陪孩子玩2個小時,臣妾真的有些做不到啊~~~~

怎麼辦呢?我又不想做那種整天抱著手機,讓孩子浸泡在電視海洋里的爸爸。

於是,我嘗試了另一個方法:

【有沒有一個我也能玩她也覺得好玩的活動,並且每天都有新花樣呢?】

有主意了!

最近也正好在研究自然教育和STEAM教育,說實話,真的也不是很能搞懂這些啦,不過知道這些對孩子好,而且作為理科生,我自己也喜歡這些,

於是決定每天給女兒做個小科學實驗,裡面有色彩,有科學,有藝術,有味道,孩子喜歡,我作為家長也喜歡,還能提升孩子科學素養,美其名曰叫提升孩子的:「通識教育和科學素養」。

從那天起,我和番茄醬(我女兒)每天晚上包括雙休日白天的活動就是這樣的了:

風車吹吹吹~~~

這樣兩全其美,孩子開心,老父親也開心。果不其然,一晚上兩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一點也沒壓力,孩子還特別開心,晚上睡覺做夢都在笑哦~

說實話,做這個之前我並沒有想到孩子竟然那麼喜歡,做完之後的效果很是欣慰。個人覺得這是一個既好操作又容易堅持下去的一個家庭活動,目前我做的也不多,但是我打算每天換個實驗給孩子做,並且拍攝記錄下來,一定是一段非常美好的回憶。


喜歡的小夥伴歡迎關注我的頻道哦,

大家一起交流怎麼科學有趣的陪伴我們的孩子吧~


高質量陪伴我認為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你是否真的用心?

你是否讓孩子覺得趣味橫生?

你是否給你的孩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高質量陪伴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試和孩子做一個小遊戲,也可以是和孩子一起旅行,也可以是給孩子講一個小故事。內容比較多,為了具體說明,我以給孩子講故事讀繪本舉例吧

現在育兒真的太便捷了,大家都習慣了依賴米兔、某叔直接播放故事,或者跟風給孩子買一堆熱門繪本,堆到那裡,或者只是簡單讀出來,孩子聽了很多故事,然後呢?

便利的生活條件反而讓我們忽略了講故事最大的魅力之所在,可能你會認為它的魅力源自於故事和繪本本身的內容,但我覺得更源自於講述者所能帶給你的情感

這就好比同樣的語文課,有的語文老師就能讓你覺得妙趣橫生愛上文字,有的老師就能讓你覺得枯燥乏味昏昏欲睡一樣。

其實讀書講故事的過程是最容易給到孩子高質量陪伴的過程,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帶有感情的把故事帶到孩子面前,而不是一些沒有感情的機器和繪本堆砌在那裡。

今天我就分享一下我認為的高質量陪伴閱讀是什麼樣的:

一妞目前2歲半,現在最喜歡的活動就是「講書」,最愛的「玩具」也是書

1

首先,讓孩子愛上讀書,第一件事是給孩子打造一個有氛圍有很舒適的讀書環境

比如,我家客廳就拋棄了傳統的電視茶几沙發三件套布局,改為最簡單的書牆、地毯,配合暖色燈光,讓人身處其中不自覺就想摸起一本書看看。書架上書籍的擺放也要根據讀者的身高進行分布排列

所以硬體部分,你應該做的是:

  • 有讓孩子隨手就能拿到的書架
  • 大量可供孩子選擇的書籍
  • 一個可以舒服坐著的沙發或地毯
  • 一盞方便親子共讀的護眼燈
  • 一個隨時可以拉來的方便小書桌

有了這些配套的硬體,你的孩子就邁上了喜歡讀書的第一步。

2

接下來就是「軟體」部分

第一,是對時間的設定。

我們要讓閱讀這件事充滿儀式感,最好是全家參與,讓孩子一想到書,第一直覺就是溫馨安全其樂融融的感覺。

你可以設立專門的讀書時間,相信大多數家庭都有睡前故事這一環節,當然,你也可以多設立幾個讀書時間,比如周末全家讀飯後讀書時間

時間長短上,3-6歲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不會太長,基本在10分鐘之內,所以可以把讀書時間根據孩子年齡進行設定。

針對不愛讀書的孩子和家長,你可以用是「年齡+2」的辦法,也就是,3歲的孩子閱讀時間5分鐘,4歲6分鐘,以此類推。這種方法是在初期幫孩子和家長養成閱讀習慣時的設定,讓雙方都覺得閱讀不是一件冗長而無聊的事情,也是幫助家長靜下心來扔掉手機,安安靜靜陪孩子閱讀的辦法。

如果你的孩子和你本身都已經很愛閱讀了,那就可以看心情去拉長時間咯!

我們可以給固定的閱讀時間制定一個小口號,「8點啦,閱讀時間到」,幾次下來,你問孩子「8點啦,我們該幹什麼拉?」孩子自己都會主動的告訴你「該讀書啦」

第二,是閱讀的方式。有以下三種:

  • 講故事

講故事,就意味著,沒有書,父母需要先把要講的內容熟記於心將自己變身故事的主人公,選擇適合孩子年齡階段的故事,聲情並茂的把故事講給孩子聽。這就非常考驗家長自己的閱讀能力以及表達能力啦!

但是這種方式,是最讓孩子建立起對父母的崇拜,並且對故事本身的好奇和興趣的最好辦法。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孩子需要把自己聽到的內容輸入到小腦袋瓜里,並且將它們轉換成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圖片,對於孩子想像力、語言理解能力、思維能力也是最好的開發。

所以,講故事是一媽最為推薦的方式。

  • 讀故事

這是最簡單的一種閱讀方式,但是想要真正讀好故事並非易事。首先,還是需要父母對將要讀的故事有一個提前的預判,並不是所有故事都適合你孩子聽的。想要把故事讀到孩子拍手叫好,還要提前知道這個故事的亮點和高潮在哪裡,用你的聲調、語速、語音,最大限度地演繹出故事的趣味來。

讀故事和講故事的不同在於,講故事你是主體,孩子會被你全情吸引,而讀故事,則有書作為載體,一般是親子共讀一本書,更像是一種分享。所以互動也是很重要的,在讀的過程中觀察孩子的反應,適時提問交流,問問孩子都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並給予正面鼓勵,有助於使每次讀故事變成一次高質量陪伴。

  • 表演故事

表演故事是在前面兩種方式之後,有很多種方法讓孩子再去回顧一下剛才的閱讀環節。

最簡單的就是複述了,講完故事,讓孩子把剛才聽到的看到的故事再用他的語言講一遍。

更高級一點的方法就多啦,你可以讓孩子試著把故事的畫面畫出來用摺紙剪紙等手工方式把故事中的人物親手做出來,如果你有音樂天賦,還可以把故事唱出來,rap、田園、流行,隨你想要,都可以啊。

而最有趣最讓孩子激動的,你還可以和孩子分角色,把故事表演出來,精心的分配台詞,準備服裝道具,連蹦帶跳的拿出你戲精的一面,和孩子一起玩故事吧。

3

最後,還要給各位爸媽推薦幾本引導孩子閱讀方法的書

《朗讀筆記》

《打造兒童閱讀環境》

《說來聽聽》

以上,如果你都做到了,我覺得就是高質量的閱讀陪伴。

更多育兒經驗我都分享在我的公眾號啦~歡迎關注


高質量的陪伴是雙方的,不只是對孩子高質量,對家長也是高質量。

比如說,一起讀書,只是孩子喜歡讀,家長卻不能投入,只是坐在旁邊玩手機,那就不是高質量陪伴,如果家長能夠有孩子一樣的興趣,那孩子也會更加全程投入。

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家長對孩子的活動真的沒興趣怎麼辦?

孩子在看的繪本,家長覺得實在簡單幼稚,真的沒興趣,怎麼辦?

一種方法是裝,裝作有興趣,實在不行裝一裝也行,但是,除非你有國家X級演員的演技,裝是不長久的,也是質量不高的,家長也累,孩子也會感受到你的心不在焉。

更好的方法,就是讓自己的心態沉下去,讓自己以孩子一樣的年齡去看世界,就會發現孩子眼中的樂趣。坦白說,我不覺得每個家長都有這樣的心態下沉能力,所以,如果你既沒有演技,也沒有喬布斯一樣一秒鐘讓自己變小孩的能力,就要用下面的方法。

讓孩子對你感興趣的東西產生興趣。

小孩子真的是一張白紙,你讓他們幹啥,他們都容易產生興趣,所以,就讓他們參與你喜歡的活動,當然最好不是玩手機、打電子遊戲、大麻將這些,我建議最好是戶外體育活動。

當你做你感興趣的事情,你會全心投入,你的孩子可以感受到你的關注,也會學習這種態度,通過模仿,只要強度不超過他們的智力和體力水平,他們很容易樂在其中。

所以說,重點就是陪伴要家長和孩子都要有興趣,都要全心參與。

言傳身教,就是這個道理。


幼兒園時期。我下班回來一般要丟開所有工作,不看手機專心先陪她瘋幾分鐘,枕頭大戰,頂氣球,,,她瘋得哈哈大笑一身汗以後就自己玩兒去了。有時天氣好樓下有夥伴她下樓去玩。我就自由一會兒。

一直到吃晚飯,坐飯桌上小姑娘嘴巴瓜幾不停,我一般都會比較專心地聽,只有偶爾會提醒她,飯快涼了。

睡覺前一般都會摟住她在她公主床上一起讀繪本什麼的,或者玩一種叫邏輯狗的書,她很喜歡。關燈以後我們互道晚安,大多數情況我回房間睡覺,偶爾她要求我陪她睡,我就留下來,她會摟住我的脖子說這說那的,我也專心聽著。

現在上小學了,接她回來路上我會專心聽她說話,回家吃點小零食喝水上廁所以後先寫作業。吃晚飯練鋼琴洗澡,如果還有空餘時間,她要瘋我就陪她瘋一會兒,像以前一樣,枕頭大戰,頂氣球。已經頻率很低了,大概半個月也很少玩一次。

我覺得高質量陪伴,其實不在乎你陪她玩兒什麼,而是像一個同齡人一樣地很平等地玩兒。不要指望教她什麼,就是專心純玩兒就好。

還有孩子說話時,大人專心聽,不要一邊刷手機一邊糊弄她。

她們小朋友之間什麼什麼矛盾傾聽就好,我只有一雙耳朵和陪伴你的心,沒有嘴,不發表建議。偶爾我也會說我小時候怎麼怎麼,表示,其實我和你一樣的,為了友情為了小小的背叛傷過心。除了擁抱,我不亂髮表建議。


我不是父也不是母……

但我和我父母的關係太融洽了,所以忍不住答一下

我覺得他們以前給予我的是他們最純粹最可貴的東西,現在知道我成年了,也會指導我去更多元地看待人與事

他們了解我生活和學習的一些重要細節,會及時開導我(甚至看我表情,聽我說話的語氣就知道我最近狀態如何……)又不會過多地管制我

他們的陪伴之所以高質量是因為雖然現在我在距離家有大半個中國的地方讀大學,但是我還是時常感覺他們在我身邊,給予我勇氣和力量

他們的陪伴不是陪我寫作業(這是我覺得最無聊且最有逼迫意味的陪伴),而是常給我講述自己的所學所感。從中我了解到了父母的人生,看到了那一代人的生活場景,所以他們很多觀念我並不難以理解。

父親愛看書,和我分享交流他看到的歷史和社會,這些讓我的心中始終懷有對書對人的愛和憐憫

母親愛生活,和我分享她身旁朋友親戚的故事,所以我一直相信人不是完全孤單的,她可以有其他的支撐

分享、交流、引導

而不是

灌輸、命令、跟隨

這就是高質量的陪伴

用心和大腦而不是用眼睛和嘴巴


高質量的陪伴,其實很簡單,就是全心全意地陪著孩子,陪著他看書、做遊戲、玩玩具……而不僅僅是陪在孩子的身邊,孩子自己玩,你在刷手機!

說個自己親眼看到的。

有一次帶我家雪球去遊樂場玩時,我注意到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帶著一副大眼鏡,和她爸爸一起來的。

這個爸爸可爽了。

遊樂場門口有個按摩腳的儀器,這個爸爸就把鞋子脫了,很享受地在那裡按摩腳。

一邊按摩一邊看手機。

小女孩一個人,也沒有小朋友和她玩,這邊看看那邊看看。

更多的時候,就是傻乎乎地站在離爸爸幾米遠的地方,很迷茫的樣子。

這樣子好久之後,這個小女孩終於找到了一個玩具,想拉爸爸一起玩,就這幾米的路程,這個爸爸還一邊走,一邊看手機。

然後過了一會,我看了一下。

這個爸爸竟然又跑到門口玩手機了,讓小女孩子一個人玩。

我能想像這個爸爸回到家會對家人得意洋洋地說,我都陪了孩子玩了半天了。

但這種陪伴,陪伴多少天都沒有意義,還不如不陪伴。

別的小孩子,都有父母陪著玩,只有她,雖然有爸爸,還是孤零零一個。

這孩子的心裡得多難受啊。

所以,我們不能僅僅要求陪伴的的時間,還要有質量,

我們每個爸爸媽媽在陪伴孩子的時候要能全身心、心無雜念。

要麼不陪伴,要陪伴,就請全心全意,如果你真的愛孩子。

一定還是會有很多父母聲稱要忙於工作學習,

以及被生活中的各種瑣事拖累,而沒有時間陪伴孩子。

那麼,沒關係。

但是,請你明白,

即使是最忙的人也會為他們認為真正有價值的事情擠出時間。

如果你是真的在乎孩子和他們的未來,

無論多忙,陪伴孩子的時間總是能擠出來的。

*****

再說些我平時是如何平衡工作與陪伴孩子之間的時間的。

我家平時是爺爺奶奶帶孩子,但只要到了晚上或周末,孩子基本上都是我和球爸帶。

先說平時,我下班比較晚,到家都晚上7點多了,球爸到家比我早,大概6點左右。

所以,一般8點之前,主要球爸帶,8點之後主要是我。

如果有出差,那出差前或出差回來後,出差的人就要主動多帶帶孩子。

還有一段時間,我工作比較忙,經常到家晚上都八九點了,不過這個時間回去也能陪孩子一個小時左右。

後來我就和領導談了,希望早一點回去多陪一會兒孩子,做不完的工作帶回家做,等孩子睡了再工作,這樣工作帶孩子都不耽誤。

在陪伴孩子的時候,我和球爸有的時候也會控制不住刷手機,這個時候就要互相監督了,發現另一個陪孩子的時候老盯著手機看,就要嚴厲批評。

另外,就是自己控制一下,最好不要把手機放在身邊,不要放在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這樣就能更專心地陪伴孩子了。

你可能還感興趣:

有哪些育兒經驗讓你覺得很棒??

www.zhihu.com圖標該教小朋友簡筆畫嗎??

www.zhihu.com圖標早教班有用嗎??

www.zhihu.com圖標你買過哪些好用到爆的母嬰用品??

www.zhihu.com圖標

----------------------------------------------------------------------------------

微信公眾號:雪球媽媽 ( snowballmom )——和娃一起成長的80後媽媽

想了解更多育兒乾貨或有問題需要諮詢,請關注我。

歡迎和我交流育兒生活中的問題。(*^__^*)


謝邀!

前兩天剛回答一個題目~如何做一個跟得上孩子成長的父親。儘管題目不同,基本把自己對如何給孩子一個高質量的陪伴這個問題的理解和體會也說清楚了。不再重複啰嗦,如果題主感興趣可以尋找這個題目,相互探討。

另外,我也將一年時間的陪伴孩子成長的日記《多多成長日記》分享在我的知乎平台上,如何系統性規劃孩子教育目標,如何計劃一年兩個學期的學習目標,如何考慮孩子學習任務、素質培養、性情習慣等等之間關係以及時間精力匹配,如何用系統方法去對待解決孩子成長中的個性化問題,如何如何在一個時間和空間的複雜作用下實現孩子的一個培養目標,如何將個性化培養與應試化學校教育以及社會化機構培訓之間的矛盾影響進行化解,如何考慮遠期近期眼下等不同階段目標之間的聯繫和重點……恰好這兩年孩子在入學之初,而且之前的長大我們父母的教育欠缺的很厲害,屬於典型的事業型家長疏於孩子的家庭教育。所以這兩年拿出了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重新陪伴孩子,一方面是給孩子補課,補補之前欠缺的各種家庭教育,又是順應目前的學習成長要求進行各種觀念意識習慣的養成和能力素質的培養。可以講三年級之前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的用心陪伴,深有體會。題主如果感興趣可以到我的專欄里相互探討。

在這裡,我對於題目中的一個詞比較感興趣——標準模式,想多聊一聊。

個人的一個觀點: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家庭也是各不相同的,那麼在不同的教育環境下(文化,觀念,標準,意識,習慣,物質,時間精力等資源條件)每個孩子不同教育目標的培養方式肯定都不相同,甚至每一事每一時每一個問題都不一樣,又如何有標準化的萬能鑰匙來開啟自己孩子的教育大門?!

孩子的教育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應該用系統思想和系統方法論來重新看待孩子的教育。而且孩子的最終目標是進入社會,生活幸福,一定要著眼於二十年後孩子具備什麼樣的素質和能力能夠滿足未來社會的需要為目標去考慮教育培養,而不能用過去式的經驗只顧眼下的成績甚至於搶跑。

教育無定式,應該結合自己的情況去考慮用適合的方式去教育自己的情況。

著眼於自己孩子的成長環境,包括家庭,包括學習的班級學校和外面的社會機構,包括生活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隨著孩子的成長表現,去觀察和交流,動態地調整自己的教育目標和計劃安排,針對性地用聯繫的教育理念去解決自己觀察到的問題(不要片面的孤立的表面的看待問題),把握孩子當時的內心感受,著眼於孩子的觀念意識習慣和是非標準的塑造,等等。

通過自己的教育研究,通過自己孩子的陪伴,通過十幾個家庭的驗證,我更相信這點——教育無定式,沒有萬能的標準模式的教育方法來解決不同特點的教育問題。

希望以上能夠回答題主的問題。


蟹妖

首先我們要放下手機,真的,你一會瞅一眼微信,一會想打個電話,一會你又想上號吃把雞。

你心思就不在孩子身上,對吧?

我在我的很多關於孩子教育問題的回答中都指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雞是要等晚上孩子熟睡以後吃的。

其次紙上得來的理論知識其實很難運用到我們日常帶娃的生活中去。

因為書中的都是理論知識,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以及孩子自身興趣做隨時調整。

例如英語啟蒙理論知識整理出來是這樣的;

同理我們日常高質量陪伴這個真的很難有一個真正的基準線。

如果以我自己的理解方式的話很簡單就只有一句話

把自己帶入到孩子目前關注的東西中去。

關於理解記憶能力

例如孩子專註繪本故事,那我們就細細的講不要照著文字念一遍拉倒。

而是根據圖上的人或者動物的動作結合文字去深入淺出的講解。

中間最好能舉出一兩個她自己經歷的事情或者其他已經閱讀過的繪本內容的引導穿插。

我們要做的最多也就是耐心講解引導穿插,把多個故事內容的相關性聯繫起來。至於是否生動有趣可以考慮配合全身應激反應來表達。有些唱跳動作大人要放下架子和孩子一同進行。

比如《巴巴爸爸系列》可以和《不一樣卡梅拉》串著講一講,都屬於漫畫很有細節,想法天馬行空的繪本。

或者其他系列的,大多兒童繪本內容其實都是相通的,只不過講述角度不一樣。

這裡就要家長多思考,多閱讀,多聯想了。

關於專註能力

我家九爺目前三歲(我閨女獨有稱號),之前一段時間跟她講故事,總是一會就跑神了。

要不就是聽一會就覺得沒意思。

我和妻子就思考可能他對於目前我們給她安排的繪本已經失去興趣了,需要換個思考方向了。

妻子給她買了一套包含迷宮,數字筆畫,剪紙,動物填色的書。

這個動手能力很強,她的確很喜歡尤其是迷宮連線那本,從一開始找不到頭緒,到後面自己審題然後很快的完成連線。

3天她自己就把一本80頁的迷宮畫完了,剪紙也蠻喜歡做了有一半,偏偏數字和動物填色反而興緻缺缺。

目前還在想辦法如何提高她對數字興趣來源。

對於她的其他時間,當她不需要我們自己專註干一件事情時候,我和妻子從不強制參與其中(沒錯我倆樂的扣手機)。

其實我倆認為她能專註一件事不管是幹嘛。

至少此時她很專註,那我們盡量就不去打擾。

我們做好上面兩項那麼在展開其他工作就很簡單了。

英語啟蒙也好或者提前認字都是不錯的,例如我家目前來說在陪伴內容上就是學學字,聽聽英語兒歌,完全看她自己的興趣,她打算幹嘛,我和妻子就配合她就行了。

安利一款認字的卡片

正面字的筆劃數序,背面是把所有的字都歸成圖像化的東西。

孩子通過背面的動物或者食物學習認字還是蠻快的。

至於英語繪本點讀筆什麼的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目前她自己想聽那個自己拿著點,當她要求我或者妻子跟她共同參與的時候我們會盡量精講一點裡面的英語。

之前回答過一個問題也是父母問的,他們說孩子特別喜歡球球,每天拿在手裡,晚上睡覺都要拿著入睡。

閨女兩歲,喜歡各種球,如何挖掘她的天賦愛好??

www.zhihu.com圖標

我在裡面回答有說我家閨女當時也是一樣,後來為了引導她的關注力給她買了一個圓球形的迷宮,讓她能專註於球球的瞬間也不會缺少樂趣。

說了那麼多自己日常感受,也希望題主能借鑒下。

我總結的話就是

所謂高質量陪伴就是父母在孩子日常的活動中,能夠進行深入的換位思考一樣的興趣活動,屆時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都能夠融入到遊戲活動中去。

並不是單單看時長或者一定要孩子學到什麼才算是質量陪伴。我感覺這個時候孩子她有興趣我們就往好的方向引導,她沒有興趣的話我們再想辦法。

以孩子開心作為陪伴目的應該才算是高質陪伴,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靜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外界誘惑。


家長陪伴孩子質量的高與低,對孩子的最大的影響是在心理層面,孩子就像是一面鏡子,你讓他感受到這個世界是溫暖有愛的,那麼他對這個世界也是溫暖有愛的。如果你讓他感受到這個世界是冷漠無情的,那麼他將對所有事情冷漠無情。

因為孩子會習得「同理心」

BBC曾經做過一項大規模實驗研究,實驗對象涉及全英國300多個家庭,其中一項實驗的主題是「同理心」,這也是作為人類理解他人的重要一步,即感受別人的感受,把自己放在他人的角度上考慮問題。

劍橋大學的Gabrielle McHarg教授來到了BBC的「寶貝實驗室」,她將在這裡測試寶寶們對另一個正在哭的娃娃(假人)的情感回復以及他們是否會試圖提供幫助。

關於同理心,以前大家的關注點都在大一點的寶寶身上,但這一次的實驗室想證明小寶寶也有這種能力。這次所有參與實驗的寶寶都不到兩歲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會先把「娃娃」介紹給小朋友,並告訴他們「寶寶要睡覺了,你們要小聲點,別吵醒她。

過一會兒,開始播放預先錄好的哭聲。

17個月大的Felicity是第一位參與實驗的寶寶,她也是實驗組中年齡最小的。在Felicity玩耍的時候,躺著的另一個「寶寶」忽然哭了,這時她會如何反應呢?

Felicity轉過身注意到了正在哭的娃娃,她的表情從開心變成了一副很傷心的樣子——她有點擔心那個寶寶。

Felicity她疑惑地看了看媽媽,但她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看起來有點手足無措。實驗共進行一分半鐘,娃娃的哭聲停止了。

這便是17個月大的寶寶同理心的表現,他們已經能夠感覺到他人的感情,但還不能做到對別人的情感需求作出回應。

這是同理心形成的第一階段,寶寶的同理心還會繼續發展。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同理心形成的複雜性,同理心不僅僅意味著感受到他人的情感需求,接下來我們還要進一步學習,如何通過自己的行為來回應別人的情感需求。

在接下來的實驗中,18個月大的Elsie也注意到了哭泣的嬰兒,她還用手指著告訴媽媽。表情看起來也變得難過,「指給媽媽看」雖然只是一個很小的動作,卻表明了她在向媽媽求助,是一種思維轉變。

傳統觀點認為,兩歲前的寶寶並不能對別人的情感需求做出有效回應,但實際上18個月大的Elsie不僅表現出了難過,她還在進一步想辦法,想讓那個寶寶不再哭泣。

隨著越來越來的寶寶參與實驗,研究人員發現所有的寶寶都能夠感受到這種情感需求,其中的一些寶寶會像Elsie一樣試圖去幫助那個哭泣的「娃娃」,而有些寶寶則向前跨出了更遠的一步。

21個月大的Leonardo是最後一個參與實驗的孩子。在他聽到「娃娃」哭的時候,先是指給了媽媽,然後自己朝「娃娃」走了過去,Leonardo一邊向媽媽求助,一邊用手去摸那個假嬰兒,感覺好像非常擔心她——

在沒有媽媽幫助的情況下,

他在自己試著安慰「娃娃」!

雖然Leonardo只有21個月大,但他做出的舉動卻非常複雜,在發現有情況不對之後,除了拍拍、摸摸之外,Leonardo自發地嘗試用很多方法去幫助這個「娃娃」,包括喂水、拿玩偶哄「娃娃」。

這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兩歲前,寶寶已經具備了同理心;不僅如此,參與實驗的寶寶們還展示了這項能力的關鍵問題:

人類的同理心是與生俱來的,是一種人類普遍具有的情感。但我們還需要通過後天學習才能知道該如何做出回應,解決問題的方法大部分是從父母和周圍人的的行為中習得的。

不同的寶寶在同樣的情境下或許能夠感到同樣的感受,但他們反應卻非常不同,他們的反應取決於不同的成長環境。

孩子就像一塊海綿

高質量的陪伴往往不是刻意營造出來的,而是滲透在家庭日常生活當中,寶寶就像一塊海綿,能夠汲取周圍一切學習經驗,不管是看到媽媽在照顧其他孩子,還是爸爸給了需要幫助的人一些錢,都會在他們腦海中形成這些行為模式的強化。

在孩子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同理心非常重要,會伴隨他們的一生。因此,作為家長和看護者的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教育孩子、引導他們的成長,培養他們的同理心。

這是因為,在生命最開始的兩三年里,父母的養育方式和周圍的環境會在嬰兒大腦無數的神經突觸上建立連接,其中有些連接逐漸被強化,而有些連接則因為刺激不足被減弱,從此留下永久的印跡。


立即關注公眾號【樂天世界】,了解更多兒童心理學,讓你更了解孩子~

後台回復「免費聽課」,即可聽取兒童情緒品質培養課。


葫蘆弟弟對《奇葩說》中一個辯題印象深刻:「爸爸每周陪伴孩子不超過12小時取消爸爸稱呼」,你同意嗎?

雖說這是一個辯題,但如果是真的,我想很多爸爸都要瑟瑟發抖了!

根據《中國家庭親子白皮書》顯示,在中國家庭中父親對孩子的陪伴非常缺失,父親陪孩子時間較多的家庭僅有13%!

Baby boy learning to walk and making his first

在家庭中,父親對孩子的陪伴及爸爸對孩子的影響,絲毫不必母親少——男孩希望跟爸爸學習如何更勇敢,如何承擔責任,如何有趣.......希望成為像爸爸一樣的男子漢。女孩則更多的是希望得到爸爸的保護,爸爸對她的態度,往往影響了她是否有安全感,是否更加有底氣!

年輕的父母分享的孩子

一位研究兒童心理30年的老師說,從事教育多年,他發現幾乎所有令大人頭疼的兒童問題,比如沉迷遊戲、暴力、黏人等,都有同一個源頭:缺失的陪伴。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不僅是對伴侶,同樣對孩子更加重要!

就像奇葩說中的顏如晶,在這辯題中提到自已的父親從小很少陪在她的身邊,又缺乏溝通,想要買禮物送給女兒卻一無所知,最後買回來了小豬佩奇和冰雪奇緣!

很多父母,拚命的賺錢,希望能在物質上富養孩子!用錢來陪伴孩子。

可是,有沒有聽聽孩子的心聲呢?他需要的是什麼?有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如果你希望孩子好,那就花一半的錢,花2倍的時間好好陪伴。」

陪伴,和陪著不一樣。一字之差,千差萬別。陪伴孩子的差別,不在於2小時、12小時的時間長短,而在於你的陪伴質量。在於你有多少時間是放下手機、放下工作、放下繁瑣的世事,認真地關注眼前的孩子,真誠地接納和讚賞,全心地融入他的世界。

有了一個孩子帶來的無拘無束的快樂

所以寶爸寶媽們,別用陪伴時間的長短,來彌補陪伴質量上偷懶。

父母是有保質期的

當你還在對孩子說「等我不忙時候,我就陪你玩,等我完成這件事,我就陪你去遊樂園...」

時間匆匆,等你忙完,孩子已經不需要你的陪伴了!作家龍應台說過:「父母是有保質期。小孩兒是上帝給我們的禮物,當你不珍惜的時候,上帝就把這份甜蜜的禮物收回了。」是的,你不及時享受陪伴孩子帶給你們的快樂,這份甜蜜你也嘗不到了。

就像是《奇葩說》裡面如晶說的: "孩子的人生是一部連續劇,從第一集到第20集,他會慢慢地變。如果你1到20歲你不看,你就永遠都看不了了。"

這個時期,孩子的觀眾,只有父母!現在不好好陪伴孩子,等你反應過來,你已經是「過期」的父母了!「過期」後的父母再怎麼努力,也比不過10年前來得有效了。

台灣家庭教育「123」法則

什麼是好的陪伴?它的核心就在於投入、傾聽和反饋。沒有用心的傾聽,和全情的反饋,即使是24小時也是空洞匱乏。

這裡給大家分享一個台灣家庭教育「123」法則:就是每天1次、每次20分鐘、父母選擇和孩子做3件事的任意一種。這三件事分別是一起讀書、一起玩遊戲、一起聊天。

一家人坐在床上讀故事書

事實證明,20分鐘的全心互動,比長時間地膩在一起效果好太多。孩子不需要和你沒完沒了地待一起。他們所需要的只是某時某刻,你的眼裡、心裡只有他。總是缺乏愛和關注的孩子,甚至會用特殊手段,來博得關注。比如,故意頂嘴、搞破壞、引起矛盾等。孩子們不貪心,下班後只需要你用2個小時,或者少一點,只要30分鐘。拋開一切雜念,陪陪這個小人兒,共度一段親密的時光就夠了。

父母對孩子用心的陪伴,是孩子一生的勇氣!未來,即使前路荊棘,他也已經擁有足夠的底氣,成為一個真正勇敢的大人。

最後一句話,寫給身為父母的你們!

你掙得再多的錢,也買不來孩子快樂的童年;你有多少痛悔,也換不來孩子健康的心理。一個人最大的幸福,就是有一個和諧的家庭,最大的成功,就是培養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

歡迎關注知乎機構號:葫蘆文化產業

葫蘆弟弟,你身邊的童書專家。專註選好書,媽媽更省心,4000萬媽媽的選擇。


很小的時候我爸媽就教會我一個道理:

你越自律,就能越自由。

首先,在我小學六年級以前我有最完整最美好的童年。沒用任何補習班,我真的慶幸… 雖然數學成績一直不太好啦,勉強及格的那種… 六年級以前每周日我爸媽都帶我出去玩,就是去商場、開車兩小時去附近城市、去泡溫泉之類的。

前提就是我周日以前完成作業~

然後個寒假暑假都會去一旅遊,陸續去過上海、北京、成都、西安、瀋陽、重慶、南京、蘇州、深圳、廣州,六年級以前去過最國際化的一次旅遊是五年級去的香港,去迪士尼~ 那時候香港迪士尼好像剛開門~ 開心~~

這六年就是我的生活習慣形成的時期。謝謝我爸媽!(我為什麼會這麼說請往下看)

我所有的必修禮儀都是在旅遊、和平時父母帶我去餐廳的時候我媽媽教我的,包括公共場合不能隨地丟垃圾,不能隨地吐痰,不能邊走路邊吃東西… 餐桌上刀叉擺放順序和使用順序之類。

旅遊增加的眼界和知識是在家讀書根本沒法體會到的,也就是所謂的「邊玩邊學」。

我為了爭取出去玩的機會所以平時讀書慢慢的越來越認真,至少我會認真寫完作業,認真背單詞。(我媽媽會考我)我數學也穩定80左右了我記得~ 但也沒有很頂尖很突出啦~

上了初中之後,我爸爸跟他朋友開始創業,陪我的時間越來越少,我開始在周日報班上興趣課(不是補習)。我媽媽要我選擇兩個自己喜歡的課,一個必須是小語種,一個是興趣課。我選了日語和畫畫。

於是初中開始我每周日早上背著畫板顏料自己坐公交去上日語課,下午去上畫畫課。我媽停止了所有上下學的接送。我開始會跟小夥伴一起約好下課一起走,一起出去吃飯、一起逛街。

機緣巧合我當了班裡的生活委員,我媽媽開始教我做簡單的會計報表。就很基礎的那種。

初中畢業前一段時間開始我爸媽不在家裡的時間越來越多,家裡請了一個做飯和打掃衛生的阿姨,每天我放學回家阿姨就開始做飯,做完她就走,我自己吃完自己洗碗。所以慢慢學會了使用洗衣機、洗碗機等~ 這時候的我已經很習慣作業寫完才開電視了(? ?;)

我爸現在的書房裡一半是我那時候買的書,周末一個人在家,除了周日早上繼續去上日語課,下午換成了架子鼓,周六我在家基本都是看書。一開始其實也是一直看電視,玩電腦,後來覺得沒啥好玩的,就開始看書。

什麼書都看,小說散文遊記自傳。

我爸媽那時候大概一星期回來一次,我媽媽比較忙的時候可能只是中午到學校來陪我吃頓飯,晚上我回家她又不見了。

我爸神龍不見首尾,但我爸會跟我發qq,我和我爸媽有一個三個人的qq討論組,哈哈哈哈~

哦還有一個點,我覺得蠻關鍵的。ktv酒吧的問題。我大概初三那會有一次班裡組織去ktv,我爸很緊張,很難得給我打了個電話。吧啦吧啦交代了一堆,跟我約定了三條規則,我遵守的話以後所有活動都不需要申請,只需要說一聲。

第一條:不喝醉,不吸毒,不吸煙。

第二條:不在外過夜。不管幾點回家,要有一個朋友能同行,回家要報平安。

第三條:不跟異性過度親密,不喝不認識的人遞的酒

———————————

大學我就出國了,五年留學生活,新加坡+英國。

所以簡單來說我爸媽陪伴我的時間就是我小學那幾年,給我接下來好幾年的獨立生活打下了基礎。

高中以後的獨立生活有教會了我自律,這輩子最感謝的就我爹媽給我的陪伴、自由和信任。

順便一提,我爸媽對我學習成績沒什麼要求,別不及格就行 ,初中有一次物理不及格把我爸都驚動了,跑回來陪我一個周末,我記得還給我做了個小型電路原理實驗,給我看了真的電阻長什麼樣,後來我所有成績里學的最好的除了英語就是物理~~

我小學學校很好,是重點學校,底子打得好吧所以考初中的時候入學考考過了,就進了後來的初中。初中高中是同一個學校,我很努力考試直升的本校。學校不是什麼省重點,但我很喜歡我的學校和我朋友們,所以很努力。運氣好,最後踩著線考上去了哈哈哈哈~


家裡有娃四歲半。其實所謂高質量的標準,無非是家長以成年人的角度來衡量的。有人以孩子學到知識為標準,有人以孩子開心為標準,有人以鍛煉到了身體為標準……站在孩子的角度,以我自身的育兒經歷,我認為如果跟孩子花時間共同做完了一件事後,當她再次回憶或描述起來時是愉快且幸福的,那麼這個陪伴就是高質量的。有的人提到一定要放下手機,我非常同意,但記得有一次我在看抖音,孩子過來要跟我玩,我突發奇想就跟她一起拍了一段很搞笑的舞蹈(其實就是胡亂跟著節奏跳)以至半年後偶爾再翻到這個視頻,娘倆都會笑得前仰後合,我們會互相說對方跳的太古怪了,然後給爸爸評判誰最搞笑。我不會輕易給孩子手機看,但偶爾那麼一兩次的放縱真的讓娘倆都非常開心,對孩子來說這種有趣的回憶應該就算高質量了吧。

另外,陪伴孩子的時候,比起「指導」,我更願把她看成閨蜜一樣,我們可以一起悄悄地說爸爸的壞話不讓他聽見;唱《詠鵝》的時候會學大白鵝脖子一伸一伸的,歪歪扭扭的走路;我會認真聽她講她畫的畫,我發現她的內心世界非常的豐富,會把她的所見所感都用畫表現出來,串成自己的故事,彼時的我真的是以一個學習者的心態去請教她到底是怎麼想出來畫出這樣一幅畫的,她當然非常自豪地給我解釋並扶著我的手教我畫。聖誕節前,她說想要一個小丑盒子做禮物,就是一打開蓋子會蹦出小丑的那種,我正好看到網上有教程,就隨手用快遞紙殼做了一個,對大人來說真的是非常粗糙了,但是她喜歡的愛不釋手,不厭其煩地打開蓋子嚇唬我和爸爸,看到我們「驚嚇」的樣子樂此不疲,還要拿到幼兒園裡去給小朋友看——孩子的世界真的是如此簡單。

我們還有很多很多一起做過的事,說是說不完的。有的並不會花很長時間,但就是印象深刻,各種如此小小的不值一提的事情積累多了,就變成了孩子獨特的回憶。我想,等她長大以後,如果還能如數家珍般地講述起兒時跟爸爸媽媽一起玩過的遊戲甚至做過的傻事,並帶著幸福且滿足的微笑,那我們的陪伴真的算是高質量了吧。


帝都,倆兒,老大四歲半,老二不到兩歲。

老二,基本上沒有太特別的待遇,總之就是跟著老大一起玩。

我說說我的陪伴吧,不一定是高質量的,但一定是用心的。

一:不同的過往經歷

作為一枚屌絲,我天然不會帶著娃去那些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場所,比如飛到香港去逛迪士尼。但他想做飛機的時候,我還是能帶著他體驗一下飛行的樂趣。

我沒有帶他去過太多的遊樂園,不過帝都的博物館我帶著他去了很多,比如航空、火車、汽車博物館,首都博物館、脊椎動物館、自然博物館、地質博物館等等的。我覺著看看這種奇怪的東西,比傻玩要好很多。我家娃也樂意這麼干。

遠足是有必要的,比如我在娃兩歲多的時候,用一天走下來奧林匹克森林公園10km的跑道,或是用一天時間走下來園博園的道路。有時候一天下來我能走2.5萬步,我想他走的會比我更多一些吧。

我們去過一些不同的城市,只有我們兩個。媽媽在家陪著二娃,我帶著大娃到處浪。我想帶著大娃出國走走,只可惜我家閃總不同意。

二:運動,並保持運動

我愛足球,愛看,愛踢。

我家大娃,2歲多時就開始試著踢足球,現在也一直踢球。他是個左撇子,目前已經會左右腳拉球過人或是繞樁之類的基本動作,盤帶和射門也都試著筆畫一下。在我的影響下,他還是蠻喜歡足球運動的。平時看足球的時間比看小豬佩奇要多一些。

當然,每次踢球,我都是陪著他一起踢。無論是我當初260多斤的時候,還是我現在150多斤的時候,我都在陪著他。(註:我娃2歲時候我260斤,後來因為糖尿病了,我開始減肥,10個月就到了150斤)。

我也會帶著娃跑步,比如跑個3000米之類的,我並不會強迫他一直跑,累了就休息,緩過來就跑。意志品質和熱愛運動最重要。其實,即使是冬日的北京,-5攝氏度的時候,我們也依舊跑步。

我還會帶著大娃做翹腿,平板支撐之類的力量訓練,告訴他,一個男子漢應有的樣子。

其實,我也帶著他看過足球、排球等比賽,也帶著他玩過滑板、滑沙等活動。

三:參與家庭事務

我時常給孩子做一些餅乾、麵包之類的零食。我知道外邊買的東西有多贓,所以我只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了。我娃在我的帶動之下也繼承了我熱愛勞動的優良品質,比如和我一起和面等,這種言傳身教比講大道理要好很多。

除了做飯,日常的去菜市場和超市採購,日常的出行我都會帶著娃。一方面是因為老人不在北京,沒人幫我們照顧娃,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他能在我的陪伴中少一些矯揉造作。

四:親身體驗每一件好奇的事情

男孩總習慣用觸摸來了解世界。當我發現他這個特質並從書上找到相應的答案時,我就鼓勵他做他認為好奇的事情。

比如拆開家裡不用的電器,看看裡邊是什麼樣的。再比如買一些樂高之類的拼接類的玩具,鍛煉他的動腦與動手能力。

我也會去帶他去攀爬,給他講羊蠍子里每一塊骨頭是什麼位置和作用(我經常在家看系統解剖學,他也跟著我看圖譜,特別喜歡骨頭),告訴他為什麼太陽會東升西落,甚至是一起抓泥鰍,抓魚,抓蝗蟲,一起默默皮皮蝦、螃蟹和各種貝類。

在屌絲能力象限範圍內的事情,我總是願意或者鼓動他去嘗試,男孩子嘛,總要有探索的精神。

他特別調皮,大概和我這種各種攛掇有關吧。

但有一點我沒有任何讓步的餘地,就是他必須遵守社會的規則和公共秩序。我專治各種不服。

隨便說這麼多,歡迎大家拍磚。


放下手機,立地陪伴。

就算全身心投入陪著孩子玩半個小時泥巴,他也會很開心的。


推薦閱讀:

TAG:教育 | 育兒 | 兒童教育 | 孩子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