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海派文化?
01-10
源自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565587/answer/12615467
經典的海派是指舊時上海在文學繪畫戲曲等領域出現的獨特流派及其風格。現在泛化為一種文化標籤,用在任何和上海相關的事物上,缺乏一個貫穿的內核。作為一種早已稀釋、貶值的符號,已經不具備多少挖掘的空間。
一個地方的文化其實就是這個地方的人的生活狀態的總和。上海有各種各樣的人,一個上海的小市民可能更接近北京的小市民而非上海的社會精英,所以其實也沒一種普世的海派文化。
如果非要總結上海人有什麼共性,我覺得上海人更開放,更現實,更躁動,沒有根。
上海人很開放,有什麼新事物他們都能自然的接受,好像這東西本來就是屬於上海的一樣。上海人很現實,普通女孩子找男朋友雖然不一定要對方多有錢,但要計算下來能夠達到一定的生活水平才行;為了理想怎樣怎樣去流浪什麼的,不是大多數上海人的風格。上海人躁動,很少見到哪個上海人可以安靜的呆上5分鐘,很多餐館裡面比馬路上還吵。上海人沒有根,因為上海人容易接受新事物,所以就難免喜新厭舊,啥好就要啥,哪兒好就去哪兒,上海人內心的歸屬大概只是"上海"兩個字而已。「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上海海派文化,體現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
1. 上海的建築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造就了中西並存、中外合璧、藝術交融、風格獨特的「世界建築博覽會」;2. 上海的舞台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形成了本鄉本土的「申曲」(滬劇)與國劇京戲、越劇、淮劇等地方戲,以及來自域外的話劇、芭蕾舞等百花爭妍的「大聯袂」;
3. 上海的音樂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由鄉土氣息濃烈的「紫竹調」、「梅花三弄」,吹來了喜氣洋洋的「廣東音樂」、喧騰激越的「歡慶鑼鼓」、迴腸盪氣的「二泉映月」,以及來自歐美的交響樂、銅管樂、管弦樂;上海的書畫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不但傳承、光大了傳統中國書畫的風骨,出現了被稱為「海派」的「海上畫派」,而且使發源於古希臘的雕塑藝術和來自文藝復興發祥地佛羅倫薩的油畫藝術在這裡留下了「神秘的微笑」; 4. 上海的飲食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不但薈萃了展示域內川、粵、京、魯、江浙、淮揚等地特色菜系、傳統名點和茶酒文化的館堂樓肆,而且匯聚起散發著歐美情調、各國風味的西餐館、咖啡廳;上海的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不僅保存並革新著傳統節慶、吉凶禮俗、民間藝技、武術健身、收藏集古等彰顯中華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納並發展著隨歐風而來的交際禮儀、歌舞娛樂、體育競技、服飾飲食、婚喪嫁娶等異域風情…… 海派文化,是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基礎上,融匯吳越文化等中國其它地域文化的精華,吸納消化一些外國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創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獨特個性的海派文化,其特點是:吸納百川,善於揚棄,追求卓越,勇於創新。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徵是具有開放性,創造性,揚棄性和多元性: 1. 是開放性,海派文化姓海,海納百川,熔鑄中西,為我所用,化腐朽為神奇,創風氣之先.還表現在不閉關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絕先進,不排斥時尚。2. 是創造性,吸納不等於照搬照抄,也不是重複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創新精神,洋溢著創造的活力.當年的海派京劇開創了連台本戲,機關布景是創新,如今的《曹操與楊修》也是創新,金茂大廈是在建築文化方面的創新。
3. 是揚棄性,百川歸海,難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尤其在被動開放時期,在租界里,以及主動開放初期,百廢待興的形勢之下,有些飢不擇食,來者不拒,這是可以理解的.我們及時地提出這時特別需要清醒地辨別,有選擇地有區別地對待,避免盲目和盲從。 4. 是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樣,是複雜的共同體,不應該要求它純之又純,單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雅與俗,洋與土,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以致先進與落後,甚至低級,庸俗,黃色,反動文化也有可能混雜其間,特別需要清醒地區別對待。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