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明明知道早起、儲蓄、減肥很好,卻總是堅持不下來?
在前面一篇文章裡面我曾提到,經濟學和認知科學知識有利於我們的選擇和決策,可以讓我們更加理性,避免行為出錯。
本篇,我們就用行為經濟學中的「雙曲貼現」和認知科學的「心智程序」概念來解釋,為什麼人們明知道儲蓄、減肥、鍛煉、早起等有利,卻遲遲無法行動或者總是堅持不下來。
一、大多數人投資從一開始就犯的最大錯誤是什麼?
托尼?羅賓斯在2014年出版《MONEY Master the Game》之前,曾專程去普林斯頓大學,詢問《漫步華爾街》的作者、著名經濟學家伯頓·麥基爾有關投資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在投資生涯的各個階段,面臨那些投資陷阱,人們應該如何應對?人們投資過程中會遇到哪些誤區等等。
大多數人應該知道伯頓·麥基爾。他是一位傑出的專業投資者,曾任普林斯頓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經濟系主任,除了《漫步華爾街》,還寫過一本介紹中國投資環境的書《從華爾街到長城》。
托尼?羅賓斯則是一位潛能激勵大師、多本暢銷書作家、名人生活教練。他的客戶包括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傳奇發明家保羅·圖德爾·瓊斯、南非總統曼徳拉、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等。
我們回到開頭,羅賓斯問麥基爾,「大多數人投資從一開始就犯的最大錯誤是什麼?」
麥基爾是個直爽的人,他直接了當地說:大多數人開始投資時,都沒有充分利用複利這難以置信的巨大力量。複利能夠利滾利,擁有翻倍再翻倍的增長魔力。
關於複利的威力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年收益率越高,時間越久,複利發揮的威力也越巨大。
舉個例子,假如你的理財目標是為了將來的退休使用,如果今天存入10萬元,年收益率 7.2%,存入30年,年複利次數30次,中間不再存入一分錢,則到期本息和為 864872.6976 元,也就是86萬多,當初的10萬翻了8倍多。
二、為什麼人們明知道儲蓄、複利有利的好處,卻總是堅持不下來呢?
複利確實有那麼巨大的威力,但為什麼充分利用複利威力的人卻那麼少呢?就像麥基爾說的:大多數人開始投資時,都沒有充分利用複利這難以置信的巨大力量。為什麼?
換句話說,為什麼許多人明明知道複利的好處,卻總是存不下來錢來利用它呢?
第一種情況,確實因為收入低,而不能儲蓄的話。這種的解決辦法就是開源和節流。一方面增加收入或者收入渠道,另一方面減少不必要的支出,以此讓自己有「余錢」。
那,如何儲蓄呢?可以使用「支出=收入-儲蓄」而非「儲蓄=收入-支出」 來讓自己把錢存下來。也就是說,每一次獲得收入後,先將其中的一部分儲蓄,剩下的用來支付各種消費或還款賬單和其他花銷。
為什麼許多人一直存不下錢來,就是因為採用「儲蓄=收入-支出」的方法,優先考慮支出而不是儲蓄,每次都是想著用「余錢」來儲蓄,結果一直沒有餘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沒錢儲蓄」。
不過,現實的情況是,即便人們收入不錯,也知道「支出=收入-儲蓄」,而且想要存錢卻屢次失敗,為什麼?
原因是人們經常會面對各種誘惑把持不住,經常將本該儲蓄的錢用來買自己心愛的禮物或商品,以此獲得當下的滿足和開心。也就是說,大部分人存不下錢來,就是因為誘惑和好處的即時反饋,擋住了人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捨棄了未來更有利於自己的結果。
這種情況,在行為經濟學中有一個解釋,叫「雙曲貼現」,又稱為非理性折現。它是指人們在對未來的收益評估其價值時,傾向於對較近的時期採用更低的折現率,對較遠的時期採用更高的折現率。
換句話說,很多人都有一種傾向,即:避免從事一些需要在短期內付出成本,比如用來儲蓄的錢,但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體現其收益比如利息的活動。反過來說,我們都喜歡近在眼前的滿足感,比如把錢花出去買自己的愛車、買自己喜愛的衣服等。類似的情況,除了儲蓄,還有早起、減肥、鍛煉等。
從表象看,無法堅持儲蓄或減肥的人缺乏一種毅力,他們在面對各種誘惑時,本能衝動、想要滿足的慾望和意志力相較量。最後,意志力不敵,儲蓄或減肥失敗。
但實際上,這和毅力無關,和意志力無關,是認知吝嗇鬼在作怪——與深思熟慮相比,大腦更喜歡不假思索。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里的說法是,在我們思考決策時,系統2常常無法抵制系統1。
三、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這就用到了認知科學方面的知識——心智程序。我們可以為自己的心智編製一個程序,用以啟動反應系統的動機性力量,壓制個體的自動化反應比如衝動性消費。換句話說,我們使用這個心智程序用來抵制系統1,啟動系統2。
「心智程序」這個概念最早由美國認知科學家大衛·鉑金斯提出。它是指,個體可以從記憶中提取出的規則、知識、程序和策略,以輔助決策判斷和問題解決的過程。
具體來說,我們該怎樣壓制衝動消費或購買慾望呢?可以使用「捆綁策略」,將未來可能做出的所有行為與當前的本能慾望「捆綁」在一起,用語言這一心智工具設置規則,然後運行這個心智程序。這個心智程序,可以是基於語言形式的論點和主張,也可以是朗朗上口、易於理解的名言警句。
比如,雙十一各種商品都在打折,而這個月的工資剛發下來,按照以前的習慣是先存錢,再消費。但如今,好不容易遇到自己喜歡的包包打折,那現在是超支買了再說了呢還是繼續存錢下次再買?以往的情況是,買了再說,理性打不過慾望。現在可以使用「捆綁策略」,利用心智程序來抵制這種衝動,重新定義「今天買包」這件事:
如果我這次把本該儲蓄的錢用來買這個包包,那麼下個月雙十二,遇到今天類似的情況,我還會把錢花出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還有過年一大波商家促銷,自己更會禁不住誘惑。
依照這個規則來看,今天如果我這麼做,那我的存錢計劃就要泡湯了,又一次失去了複利的威力,此前你已經失去過好幾次這樣的機會了,這一次你還要失去嗎?你要「防微杜漸」,小心「千里之堤毀於蟻穴」,「你掙的所有錢裡面有一部分必須被保存起來」。
就這樣,利用語言規則、名言警句來編製心智程序,啟動思維的反應系統,壓制自動化的衝動和認知吝嗇鬼,順利儲蓄。
四、小 結
總有些知識離生活更近,經濟學和認知科學知識就是如此。
當我們了解儲蓄的方法,我們就知道不是先消費後存錢,而是先存錢後消費;
我們分析了為什麼人們總是無法忍受當前誘惑而忽視長遠目標,就知道原來人們喜歡「及時行樂」,存在非理性折現,雙曲線貼現行為或者現時偏見;
當我們了解認知科學有關心智的問題就會知道,所謂的「衝動」和「缺乏毅力」,只不過是我們的大腦中缺少一種「心智程序」用以抵制本能慾望。
這一篇只是《我們應該學習哪些知識》的一個範例,下一篇,我們聊聊社會學知識中有關對「職業」的認識。
註:本篇文章首發今日頭條,本文有大改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