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美食之都,都是吹出來的
在中國,幾乎所有城市都敢自我標榜為美食之都。
首都北京自然要在食物王國里當首都。同處京畿的天津雖然處處為首都讓道,但在吃喝上可不遑多讓。不少二三四線城市也不甘心放棄在美食屆稱帝的夢想,便自創某某餐飲協會,把美食之都的名號頒給自己。
在不少人心中,成都、廈門、重慶、西安才是美食之都。但有多少名小吃,不能為美食之都做註腳。那麼,哪裡才是中國的美食之都?
美食之都的標準
大家都認同北京是首都,誰不承認就不客觀。同理,一座城市想當美食之都,就要讓所有人沒有異議。那麼,很多三板斧打美食天下的城市,就不能叫美食之都。
比如某人一口咬定山西大同是美食之都,往往要一口氣念出刀削麵、手擀麵、莜麵等食物,連報二十個不重樣。不可否認,山西大同擁有悠久的麵食傳統,製作技藝極高。但大同僅有麵食和圍繞麵食而生的小吃,並不能讓南方吃米長大的人信服它為美食之都。
美食之都的首要標準,就是不能太有地方特色,而是要菜品全面,讓所有人都能輕鬆找到滿意的食物。這裡的全面指的是該地區餐飲業整體的友好程度。畢竟,大家都知道任何一個城市不可能只有一種餐館。
比如重慶。這裡是全國最愛吃辣,同時也是最能吃辣的城市,牢牢佔據中國食辣地圖的最核心地帶。根據trip advisor的數據,八成重慶餐廳都是極具川渝特色的餐館。
川渝特色這四字意味著,如果你不想吃兩萬六千家以麻辣著稱的火鍋店,大概率還是要吃以香辣聞名的川菜,而不是法餐日料淮揚菜之類。重辣區以外的居民初到重慶,不喝幾瓶冷飲,很可能辣得連飯也吃不下,更不用說拜服其為美食之都。
同理,蘇州、無錫的飲食整體偏甜膩,口味清淡的人往往不中意。河南也很難誕生人人信服的美食之都——河南人日均食鹽12克,日啖咸鹽不足7克的上海人去了大概吃不慣。而青島濱海,飲食中少不了海魚海蝦,但對吃不慣海味的內陸人和海鮮過敏人群來說,不會吃得開心。
這麼做並非反對飲食有地方特色。而是特色太鮮明,無疑是對偏好之外的人的「傷害」。因此,那些個性太鮮明的城市當了美食之都,無疑不能服眾。
如果有個地方,克服了菜品太單一的問題。不管你想吃魯菜,還是西餐,亦或是越南菜,都能隨意滿足願望。那麼,就能把它稱作美食之都了嗎?
在五道口——前宇宙中心,現北京最大的大學城,你幾乎能找到所有想吃的吃食:川菜、壽司、刺身、塔克卷等等,並且能以極其低廉的價格獲得。但你並不會對這一餐留下多麼深刻的影響,頂多在飯後不消化的那段時間內感慨吃得太飽。
因此,想成為美食之都,不但要能照顧到最大多數人,而且要有拿得出手的餐品,給人留下長遠的美好回憶。東京之所以能蟬聯世界美食之都的名號,重要原因在於:「這是一個連拉麵店也可以問鼎米其林星級的城市」。
能否提供頂級的用餐體驗,是衡量一座城市配不配得上美食之都稱號的重要標準。大多數中國城市,特別是二線及以下的城市,並不能在美食方面做到極致。
LA LISTE是法國外交部和旅遊署合作的一份餐飲榜單,結合了兩百個美食榜單以及眾多專家和民眾的打分,篩選出全球最傑出的1000家餐廳。兩岸三地共有127家餐廳上榜。
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欽定的美食之都——成都,只有三家上榜餐廳,不及北京的六分之一,更不到香港的一成。另一個被欽定的順德,居然無一餐廳上榜。
不妨以米其林指南選擇挑選進入大陸第一城的原因,為美食之都的兩條標準做個註解。「從濃湯中滋生出來的街頭名小吃,到國際化的豐富菜系,每個人都能在這裡找到心中的那盤菜」——種類繁多,足夠優秀。
美食之都的美食要多元
能滿足美食之都多元要求的,只有大城市。
美食多,最直接的意思就是種類多——「不管你是美國人還是奈及利亞人,都能吃到家鄉的味道」。正不正宗另說,但必須得有店讓你吃。
2015年,《經濟地理學雜誌》刊登的一項研究,選取了726個美國城市的127000家餐館,發現罕見的菜系只存在於餐館數目較多的大城市中。城市人口每增長1%,餐館類型的數目就提高0.35%-0.49%。
美食,特別是小眾的美食出現在大城市,首要原因在於,只有大城市能養活刁鑽美食。只有收能抵支,餐廳才會選擇進駐。而有收入的前提有兩個,有多少人喜歡,以及有多少人能到達。
當基數足夠大,比例再小都不成問題。哪怕你的非洲菜只有萬分之一的人喜歡,但放到一個千萬級別的城市中,就有千名忠實粉絲。而大都會便利的市內交通,讓居住較遠的人也能趕赴用餐。
除此之外,餐飲要多元離不開「種族效應」。一座城市中存在某個族裔的人,而且數目足以聚居時,才會出現相應的飲食風格。所以,擁有各大洲居民的紐約,以近百種菜系成為用餐體驗最多元的城市之一。
根據這兩條原理,就能推測出中國餐館最多元的地方,只有北上廣。2400萬人的上海中,有將近20萬外籍人口,涵蓋了214個不同國家和地區。北京的2300萬人包括了14萬外籍人士。逼近1500萬人的廣州,在外國人出入境總量上位列北上之後。
因此,想要最多元的飲食體驗,只能去大城市。
除了靠城市本身的積聚效應實現美食多元,本地飲食傳統與世界美食的碰撞和融合也很重要。就兼容並包的角度來說,北上廣在美食界的地位無可動搖。
鴉片戰爭後,來華商人越來越多,為洋行打工的中國廚師免費學會了西餐技術。當年廣州最著名的西餐館是太平館,創始人徐老高就是沙面其昌洋行的後廚人員。作為同一批開埠的城市,上海也在鴉片戰爭後很快出現了西餐館。彼時,西餐被稱作大菜。北京作為各國使館重鎮,當然少不了各色外國餐廳。
這種碰撞,開闢了中國餐飲發展的新天地。彼時,廣州以英式餐飲為基礎的廣東西菜,在國際上享有盛名。比如太平館的燒乳鴿、焗蟹蓋、葡國雞。
上海則出現了具有中國各地風味的西餐,比如「寧波大菜」——以海鮮為主,口味重咸,與西餐做法別有二致。隨後,上海還出現了別具一格的海派西餐,在今日依然流行。比如用捲心菜代替甜菜頭的番茄版羅宋湯,還有改良自奧地利國菜維也納炸牛排的裹麵包粉炸豬排。
所以,想要最豐富的用餐體驗,就要去北上廣。畢竟,在這裡,美食之都的一半標準才能落實得明明白白。
一線城市才能成為美食之都
除了多元,美食之都還要有足夠得餐廳,特別是好餐廳才行。這就要求有足夠的餐飲消費人口。
東京都市圈有3600萬人,每十萬人中就有1100多家餐館。而人口不足百萬的斯德哥爾摩,每十萬人擁有的餐館數不足一百。而在資源積聚分布的中國,哪裡的餐飲消費人群最多呢?
當然是北上廣才有龐大的消費人群。畢竟,收入水平每提高10%,外出飲食的概率就會增加1.5%。結合以千萬計的人口基數,這鑄就了一線城市超過五千億規模的餐飲市場。
而且,也只有在大城市,才有高昂的消費能力養活這麼多餐廳。2014年,北京和上海的居民可支配收入都在四萬五千元,比二線城市成都高出一萬多元。這點收入差異,轉換到餐飲市場規模後就放大不少。同年,北京有九萬家餐廳,上海有89000餘家餐廳,比成都的六萬家高出一大截。
這麼多餐廳並沒有超出普羅大眾的消費能力,正適合去享受美食。七成上海餐廳、八成北京餐廳和九成廣州餐廳,人均消費都在一百元以內。因此,在大城市,餐廳數量越多,普通人的就餐體驗就越豐富多彩,更容易發出美食之都的讚歎。
同時,代表餐飲業發展最高水平的高級餐廳,也只會出現在一線城市。雖然承認小店也有美食,但高檔餐廳做出頂尖美味的概率更大。原因在於,願意且能穩定消費高級餐廳的人,必須要有著更高的收入水平。
對北京市民的研究表明,收入提高10%,下館子花的錢就增加4.9%。其他城市數據未必如此,但賺得多,更愛吃的道理肯定各個城市都適用。
依仗著排在全國前列的人均收入水平,北上廣人均的餐飲消費分別是3901元、4173元和7421元,遠遠走在城鄉結合部的前面。正因此,人均超過300的餐廳大都位於一線城市。
正是北上廣蓬勃的餐飲消費能力,養活了難以計數的餐館的同時,為美食界頂端的高級餐廳提供了養分。
所以,別在營銷號里流行的那幾個二線城市裡找美食之都了。想要體味美食之都的魅力,就去北上廣吧。如果一定要選擇一個的話,我選擇廣州,上海其次。
參考資料:
[1]Schiff, N. (2014). Cities and product variety: evidence from restaurants.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15(6), 1085-1123.
[2]Loudenback, T. (2018). The 20 best US cities to live in if you love to try new food. Business Insider.
[3]日本外務省. (2018). 海外在留邦人數調査統計,統計表一覧.
[4]Trip Advisor. (2018). 在廣州、北京、上海、成都、重慶的美食/餐廳.
[5]World Cities Culture Forum. (2018).Number of restaurants per 100.000 population.
[6]La Liste. (2018). La Liste2018.
[7]Nathan Schiff. (2016). 「城市與產品多樣性:以餐館為例」概述.
[8]中國上海, 網上政務大廳. (2013). )上海市境外、外省市人員狀況與特徵.
[9]大眾點評. 商務推廣服務. (2014). 北京、上海、成都的餐飲競爭熱度.
[10]張彩萍, & 白軍飛. (2010). 在外飲食消費決策中的收入效應與時間效應——對北京市居民飲食消費的實證研究. 中國軟科學(9), 56-65.
[11]朱俊峰, 趙曉迪, & 王小岑. (2014). 北京市青壯年在外飲食消費研究. 30(32), 314-320.
[12]國家統計局. (2014). 北京、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城市數據團. (2017). 數據不說謊——大數據之下的世界. 清華大學出版社.
[14]鄒振環. (2007). 西餐引入與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空間的開拓. 史林(4), 137-149.
[15]中華人民共和國. (2017). 在北京工作外籍人員公共服務與管理政策研究.
[16]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18). 飲食業的形成和發展.
[17]北京烹飪協會. (2017). 2016北京餐飲業大數據.
[18]CBNData. (2017). 2017中國餐飲消費報告
推薦閱讀:
TAG: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