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生孩子越早越好嗎?
01-09
不聊醫學,只從心理學臨床工作獲得的經驗,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我能給出的答案是,否。從業七年接觸的來訪者中,只有極少數曾經向我抱怨,母親生他/她時年紀太大(四十上下),成長過程中,沒有足夠精力好好照顧他/她,成年之後,又發現和母親代溝之大,簡直像祖孫兩代。
但不少女性來訪者都提到一個相似的問題:她們的母親生育時剛二十齣頭,是個「女孩子」,有的還沒「玩夠」,成天不著家,有的還沒做好心理準備當母親,把孩子甩給老公或父母,離了婚自己愛幹嘛幹嘛去,一年都見不了幾面。 還有的雖然一直陪伴孩子成長,卻不是以「母親」的角色。她們更像一個「姐妹」,和自己的女兒爭奪家庭成員的關注。誰更優秀、誰更漂亮、該給誰買衣服,出去玩聽誰的……女兒眼裡的母親,就是個氣嘟嘟爭寵的小公主。 更嚴重的,母親爆發出一種向後輩逆轉的俄狄浦斯情結:她的丈夫彷彿是她的父親,她的女兒則像是她的母親。遇到挫折要找女兒哭訴,不管未成年的孩子能不能承受,都把滿坑滿谷成年人的煩惱全傾倒給她,美其名曰「我和女兒無話不說」。沒事的時候,女兒又成了她的俄狄浦斯競爭對手,父親對女兒的正常關注和愛護,會引起她的嫉妒,讓她倍感受傷,彷彿本該給自己的東西被女兒奪走了。為了勝出,她一面搶奪丈夫(父親)的注意力,一面打壓女兒的自尊心。 女兒成年離家,進入空巢期的母親獲得最終勝利,運氣好的情況下,她終於在一個男人全心全意的呵護中得到滋養,逐漸成長,彰顯越來越多的正常母性。但對女兒來說已經晚了,她們早已錯過最能吸收這種母性關懷的階段。她們經常流露出這類嘆息:是啊,自己父母雙全,也沒經歷過什麼大不了的創傷,但細細品味,早年就像一個沒有母親的孩子——有時不僅沒有母親,還有一個任性的妹妹(或女兒)需要照顧。
間接地,我也能想像那些父親的艱難:獨自拉扯兩個女兒,且出於各自的原因,這兩個女兒在心理都不那麼容易長大。
雖說心理諮詢師要保持價值中立,但看多了這樣的家庭,還是忍不住對那些勸女人早生孩子的人心生厭惡,他們想到了年輕女性懷孕生產更安全更容易,卻不去想後面十幾年有沒有能力勝任母親的職責;想到了養孩子的花費一年比一年貴,卻不去想將來孩子出了問題做心理諮詢一樣要花錢;想到了早點抱上孫子老一輩的晚年會開心些,卻不去想孩子承受惡果的時候,老一輩早就入土為安眼不見心不煩了。 雖然這個時代的人均壽命是在逐年增長,很多人在自己人生道路上,卻有種急切切要往前趕的焦慮。結婚、生子、買房、買車、工作穩定、經濟自由、退休……這些人生的里程碑,越早到達越好,彷彿這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先衝到終點的人還有獎勵似的。 我忍不住揣測,做這些事的過程,很多人其實並不享受,但又覺得非做不可,就有了一種「早做早了」的心態,急切之下,甚至很少考慮時機是否成熟。我所見到的人的內心,無不希望自己降臨於世,曾經備受父母的期待和歡迎,無不希望自己是兩個人認認真真、心懷愛意創造出的生命。如果他們發現自己是一個壓根還不想當媽的大女孩,屈從於各種壓力和說教才勉為其難製造出來的,還當他們是負擔、對手、拖油瓶……恐怕內心都會升起化不開的寒意和悲涼吧。
什麼是做母親的成熟時機?竊以為,自己的意願和需要中,能得到滿足的大都已經滿足,不能得到滿足的大都已經完成哀悼,比較能接受自己的現狀,對世界不再有強烈的飢餓感和索取欲,身體基本健康,生活基本穩定——這時人可能會樂意創造點什麼,付出點什麼,為這個世界做點什麼,而把一個人帶到這世上並幫助他/她成長,可能就會成為一個自然的心愿。 但真的能順其自然,想生的時候才去生嗎?曾有人反駁我:等到想生的時候才去生,也許年齡已經過了生不出來,後悔都來不及。 不生會錯過生育時機,但生了也不能再塞回去。不生孩子會後悔,那麼生了孩子會後悔嗎?或許也會,但很多人相信,如果做了一個大多數人都做過的選擇,後悔的幾率會小很多——即便真的後悔,也可以用「大多數人不是都做了嗎?」來安慰自己。而那「大多數人」中,也會站出許多熱心腸的,向你保證「大多數人」的選擇,通常沒有錯,不然為什麼「大多數都做了呢?難道他們都是傻瓜嗎?」 在想要多少財富上,「大多數人」趨向於最大值;在伴侶的性經驗上,「大多數人」希望是最小值;在自我感覺上,「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高於平均水平甚至相當優秀;可能發生的災難和痛苦,「大多數人」都相信不會落在自己身上;到了具體的人生選擇,「大多數人」又覺得還是靠近中位數最安全……這其中有什麼邏輯嗎?沒有。「大多數人都這樣」就是不證自明的公理。「大多數」從來不沉默,他們在一切可能的空間里對一切可能的人耳提面命,不斷重複並強化著「大多數」的正當性。
可當你哭泣的時候,大多數人並不會和你一起哭泣,在他們眼裡,你不過是一個攜帶負能量的隨機誤差。 不要輕信「大多數人」,他們其實無法為你負責。 所以到底幾歲生孩子比較好呢?——我只能提供我所見的事實,選擇權在你。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