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癌症倖存者的後期照顧
「願你和家人生活得更美好」
以下資料來源: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
抗癌治療的結束並不是癌症照顧的終點,晚期效應(俗稱「後遺症」)是家庭照顧者將面臨的一項新挑戰。癌症是否會複發、孩子能否重新適應生活都是一些令人擔憂的事,並且這可能會伴隨一個家庭很多年。心態的調整是一方面,與其期望回到過去——癌症到來之前的生活,不如做好迎接新起點或新常態的準備。
應對疲勞
多達90%的癌症患者在治癒後還會經曆數月甚至數年的疲勞。對於兒童來說,與癌症相關的疲勞會對學習生活產生較大影響,使其感到厭倦或難以集中注意力。父母在幫助孩子應對疲勞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應鼓勵他們積极參与康復,而不是因身體感到不適就姑息懈怠。
? 營養攝入:康復期的營養與治療期同樣重要,尤其孩子在長身體的過程中,要保證充足的鈣、蛋白質、維生素等的攝入,營養不良將對精神和身體的活力產生很大負面影響。
? 興趣培養:康復期兒童需要多做一些他們感興趣的事情,這有助於幫助他們適應生活的轉變。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及接受程度,嘗試一些藝術類愛好如樂器、繪畫,或是益智類如棋類、解密遊戲等,但不要沉迷於玩電腦或手機,因為這容易導致作息的不規律而加重疲勞。
? 體育鍛煉:游泳和一些球類運動(乒乓球、羽毛球、籃球等)通常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如果他們喜歡舞蹈、格鬥類的運動,父母有必要讓孩子的教練了解康復情況,適度訓練。
? 規律作息:規律的作息在應對疲勞方面很重要,大多數孩子可以在沒有負擔的情況下保持良好的睡眠質量,但如果發現孩子有失眠的狀況,則應採取必要的助眠措施(如指導性音樂想像、睡眠干預等),以免形成長期惡性循環。
晚期效應
許多副作用會在治療過程中出現並持續很久,或是在治療結束後消失。而一些晚期效應,俗稱後遺症,則可能在治療後數月或甚至數年後才會出現。這會與癌症(如癌症類型、病變部位)及其治療因素(如手術類型、藥物類型和劑量)、個體因素(如孩子性別、年齡、健康習慣、家族史等)有關。
晚期效應可能是身體上、情緒上或認知上的。照顧者應了解相關癥狀及可能發生的時間,以提前做好應對準備。在康復期間,與醫生、護士保持聯繫也是有必要的。
生理晚期效應
這涉及到器官、組織或身體功能的改變,並可能對孩子的成長和發育產生直接影響。例如骨骼、內分泌系統的後遺症,會影響孩子的正常發育,需要通過一定的營養和激素的補充來維持,或是進行針對性的治療;視力、聽力方面的損失會影響到學習和日常生活,需要配備輔具或進行手術;對於青春期早期的孩子,性徵和性功能的發育也有可能受到影響,通常孩子叫難以啟齒或不具備足夠的認知,還需父母主動進行關懷。
情緒晚期效應
情緒晚期效應包括孩子的情緒、感受及表現出的行為等影響。有些兒童在癌症治療後可以變得活躍,有些則會經歷社交或情感的問題,這與孩子的性格和治療過程中的照顧方式有關。可能出現的一些癥狀如失眠、自閉、抑鬱等,會讓他們很難適應新的生活方式,照顧者可以通過陪伴、溝通和關懷予以幫助,但若無法改善則應諮詢心理醫生。
一些兒童可能會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這是在經歷過身體損傷或嚴重的精神和情緒上的痛苦後出現的應激反應。表現癥狀包括對診斷和治療片段的突然回憶、刻意避開那些會勾起痛苦回憶的地方,變得害怕、易怒、無法入睡或難以集中注意力。PTSD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或消失,但也有可能伴隨其一生,應及早通過心理專家進行治療。
認知晚期效應
認知晚期效應會影響孩子記憶、學習和思考的能力。通常這類後遺症會因特定的癌症類型引起,如腦部、頸部和脊髓腫瘤、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ALL)等。治療過程如頭部放療和某些類型的化療也增加了認知晚期效應發生的風險。
這種認知功能障礙與其他類型的失智症有些類似,會導致記憶力下降、學習力(如手寫、閱讀、計算等)下降和思考能力(注意力、邏輯性、計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的下降。飲食、運動同樣可以對改善這些癥狀有幫助,用於調節腦神經遞質平衡的藥物也可用於治療,但須由腦科專家進行診斷,並給出用藥和飲食建議。
持續關注我們,了解護理知識,與其他家庭照顧者交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