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為什麼沒有都市感?

蘇州的蘇州中心,環金雞湖那一帶,沒有南京新街口,給人帶來的都市感


不糾結都市感這種定義(可以叫都市感也可以叫商業氛圍也可以叫其他),如果去過其他發達商圈跟蘇州本地商圈尤其是園區的商圈對比的話,差異感會撲面而來。這個還真涉及到一個專業的設計上的問題,不單純只是說商業體量、人流量的原因。

先放一些不同城市商圈的對比,為了便於對比,我就全部截取街景圖。

先是題目說的南京新街口。

南京新街口德基廣場

南京新街口新百

再是上海。

上海徐家匯

上海南京東路

還可以看看香港。

香港銅鑼灣

以及東京。

東京新宿

最後再回過頭看看蘇州的商圈。

蘇州園區久光百貨與圓融星座

蘇州園區誠品書店

對比這些圖不知道能不能發現一個差別,就是蘇州的商業離道路的距離比其他地區商業都要遠很多。

這個時候就需要引入規划上的一個專業的名詞,叫建築退讓線,全稱叫建筑後退道路紅線距離,再通俗一點理解就是建築跟道路之間的距離。這個概念提出時間並不久,並且退讓距離也不是一成不變,不同地區規劃政策定義截然不同。這也是不同地區的建築退讓距離不一樣的原因。

知道這個概念之後,再回到剛剛的話題。如果再仔細對比就能發現,大多數情況下,商業距離道路的距離越近,「都市感」越強。尤其是「都市感」爆棚的香港跟日本,商業幾乎貼著道路,只留了一條很窄的人行道。專業點講就是建築(商業建築)後退道路紅線距離越近,「都市感」越強。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影響?這個就涉及到建築界面封閉性的問題。商業建築離人越近,行人越能直觀的感受到商業氛圍,人與商業的交互性就會越強。簡化的例子就可以參考路邊攤,當你走過的時候一定是對你吸引力最強的,雖然這個吸引力不見得會讓你去買。

蘇州本地商業圈拉遠了距離道路的距離後就帶來另一個影響,因為建築與道路距離太遠,太過於空曠,所以很多商業建築跟人行道之間還增加了一排綠化,封閉性進一步加強。就導致了致命的一點——幾乎沒有沿街的商鋪,人流基本只存在商場內部,這一點幾乎是蘇州除了老城區以外所以區域商業的通用特點。這個對於題目說的都市感或者說商業氛圍是毀滅性的打擊了。

蘇州園區圓融星座建築與人行道之間的綠化

之所以有這樣一個差異,也是源於蘇州園區的規劃理念,更多的以城市整體形象出發,規划上注重綠化的延續性和整體性,標準遠高於相關的規定。這樣一個出發點有好有壞,壞處就是都市感商業氛圍過於薄弱(不過為了彌補這一點在整體規劃中其實也有許多補救手段,這個以後可以再說),但是毫無疑問城市形象確實是遠超同類其他城市。

我個人確實也比較喜歡這樣的蘇州。


通常意義上,人們所感受到的都市感,來源於高樓霓虹閃爍、路邊高樓商鋪林立、街上人潮湧動、馬路上車來車往,在南京新街口和上海南京路能明顯感受到這種氛圍,但蘇州確實沒有,原因說下來有以下幾個:

蘇州常住人口1068萬,全國排名第9,比南京多了200多萬,但蘇州下轄的各個區縣,不管是經濟還是城市建設水平,在全國都是領先的,全國百強縣,蘇州有四個區縣在前10,蘇州人口最多的是下轄的崑山市,然後依次是常熟、張家港、吳江、吳中,一般意義上的園區、姑蘇人口都不足100萬,也就是說,蘇州和國內大多數城市人口集中在市區的的人口分布方式不同,大頭是分散在下轄區縣的,所以主城區人並不多,來過蘇州的人都能感受到這一點,一二號地鐵線交叉的廣濟南路大白天都沒什麼人,地鐵上下班高峰期的擁擠程度跟北上廣相比也差了很多很多,相應的,商業街上人流密度也比南京等地方低很多。

蘇州古城區為了保護古城風貌,全面限制建築高度,所有建築不能高過建於南朝的北寺塔三層的高度,也就是不超過25米,這樣一來,蘇州老城區觀前街等傳統意義上的市中心人流雖然稠密,商鋪也不少,但建築高度沒法和南京、上海相比,所以也呈現不出高樓林立的觀感。

而到了蘇州園區,也就是題主所說的金雞湖一帶,雖然有了高樓霓虹燈,但蘇州園區規劃秉持新加坡交通和商業分離的理念,道路專門用來交通,路邊不允許開商鋪,這樣可以避免交通流速變慢造成交通擁堵,但也因此讓金雞湖一帶的道路兩邊很難有商鋪林立的景象。

這些原因才是讓題主從感官上覺得蘇州沒有「都市感」的原因,但我覺得這只是蘇州的特點,既不是優點,也不是缺點。


因為蘇州缺少了一大段近現代化的過程。蘇州老城區的商業,幾乎可以說是從前現代社會一步穿越到現代來的,觀前街、山塘石路、平江路都自古就是繁華之地。現在的蘇州,小橋流水棋盤古城都很美,但這一段故事卻不免令人心酸。

蘇州沒有都市感,源於近代中國民族的城市體系被打破之後,重新扭轉了方向的結果。中華城市按照自我規律發展,在明清之際發展出了以蘇州為代表的所謂資本主義萌芽,蘇松嘉湖杭常六府富甲天下,蘇州成了東南第一繁華都會,相當長時間是中華城市體系里的C位擔當。蘇州的書、畫、蘇綉、蘇作風靡全國,當年的蘇州,可以說風頭勝過當今的上海。蘇松嘉湖杭六府繁華不止城市,一鎮一業的集鎮化發展,讓江南整體富裕,當年和現在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當年再繁華,也依舊是前現代式的繁華,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蘇州就開始走背運。列強扎堆兒來中國,開始按照他們的利益改造中華大地的城市格局。中國本身的城市化發展內在規律被打破,出現了兩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幾次條約開放的通商口岸,上海、天津、重慶、大連、青島等口岸城市開始陸續崛起為中國最發達的城市,包括站在帝國主義滲入中國最前沿的東北三省省會,一躍而成為近代中國的明星城市。近代衰落的城市其實也不只蘇州,原來的北方政治經濟中心北京竟然一舉被天津超過,民國時天津的房價比北京要貴得多。西南的政治經濟中心成都,也一舉被長江邊的口岸城市重慶超過。

但蘇州卻是傳統中國繁華都會中受摧殘最嚴重的。上海開埠短短几十年間繁華,憑藉口岸優勢就超越了蘇州的千年積累。而留在中華城市體系內的蘇州,依然要承擔清朝給列強賠款的重負,戴著腳鐐跳舞。緊接著的太平天國運動,對蘇州的打擊幾乎是毀滅性的,蘇州富賈甚至殷實人家,居家搬遷上海,直接刺激上海飛速發展,可以說,正是當年的蘇州是把其精華一次性注入給上海,才有了上海又一波超速發展。結果就是蘇州的近代化、工業化長期停滯了近百年,在這一百年里,蘇州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人生輸家。

缺乏了大規模近代化的城市規劃、工業與住宅區規劃,蘇州到了解放還保持著小橋流水的本色。建國之後,國家著重發展重工業,依舊是上海天津重慶瀋陽長春哈爾濱等工業城市唱主角,蘇州依舊被邊緣化,那時候蘇州的地位甚至不如無錫。

蘇州真正意義上大步走向現代化,還要說蘇南鄉鎮企業崛起,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蘇州積澱了百年的集鎮商業文化,乘著東風忽然成燎原之勢,蘇南模式又是典型的藏富於鎮,並不催生都市化。

蘇州更大一次城市發展就是蘇州工業園區的開發,蘇州工業園區借鑒新加坡模式,以追求高端產業、宜居環境為代表,就造成了蘇州和南京、天津、瀋陽、武漢這種進現代化比較好的都會有了明顯的差別,就是題中說的卻少都會感。

然而,蘇州喪失的還不僅是近代化,蘇州已經沒有辦法成長為成都、瀋陽、武漢這樣的區域中心城市。長三角的門戶城市、消費之都是上海,近在大樹之側,蘇州一直的口號是大樹底下種好碧螺春,目前看,種的還是相當不錯。區域中心城市全國有十來個,但像蘇州這樣安靜的美男子,其實不多。何必追求什麼都市化,在金雞湖邊享受一會兒現代化,誠品書店、月光碼頭走走,是國內少有的安心之所。古城裡面隨意走一走,不管你來自哪裡,蘇州都幫你「強制安靜」,繁華可以有很多,但美好卻不只一種,蘇州正是其中稀有的那種。你值得擁有。


現在的人認為有個大商業圈就覺得自己是國際舉足輕重不可缺少的樞紐級大城市,造個時代廣場就以為自己是紐約了

每座城市的城市化進程都不一樣

北京也有新街口,其他城市也有新街口,但都無法替代南京

如果說所謂都市感就是一某個商圈某個建築為中心才有都市感那也太無厘頭了

蘇州以古城為核心,「遍地開花」

如果你覺得小橋流水深巷白牆不合適做市中心那就這樣吧,對於蘇州人來說,自己住的那一塊兒地方才叫市中心,每個區設施齊全,交通方便快捷,各有各的特色

如此高低有序的城市結構更能烘托出城市的天際線

從古城區隨手一拍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蘇州人,目睹東方之門、IFS拔地而起,見過建築工地,但沒見過大片大片連成一片的建築工地,蘇州的城市化進程不像別的城市那麼急,那麼快,今天我要搞個xx新區,下個月就要圈好地鑿好路,就比如說南京江北新區,出長江隧道還能見到大片大片的工地擋板,給人一種整個區都在under construction的意思,我沒有在貶低江北新區,我的意思是,南京江北新區的建設速度絕對比蘇州工業園區快,可能是所處環境造成的感覺差異,但在蘇州我真的沒怎麼見過一大片區域全是工地的,給人的感覺就是今天這裡圈了一小塊造了幢樓,明天圈另一小塊造一幢樓,尤其是我初高中六年,一直生活在星海生活廣場附近,從環球188到鳳凰書城、東方之門幾幢樓的建設印象都特別深刻,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字,慢

如果要說一個都市所要具備的的基礎設施,我能說蘇州除了機場基本都全了,可能有人要來diss我虹橋、碩放都離你挺近的,最近知乎上也有相關問題「上海機場為什麼不造在蘇州之類的話」,我們理性分析,確實空域繁忙,確實進離場不好規劃,確實上海機場為什麼要遷就蘇州,確實碩放機場里蘇州市區近的離譜,但是,拋開你現在不經常出遠門,不經常坐飛機,不是蘇州人等等條件環境,把自己帶入到一個情景,你是一個蘇州人,你遠離家鄉在外工作學習了很長一段時間,想回家,坐的飛機目的地寫著上海,目的地寫著碩放,等哪一天上面能寫上蘇州該多好,一個不經常離開家門的人是無法體會到在外多時飛回家,看到航班目的地的激動心情的,我也有個願望,哪一天機票上能寫著XXX to SZV,而不是XXX to WUX、SHA、PVG,可能一個地級市,想到這些有點過了,也算是蘇州的悲哀吧

可能這座城市太溫柔了,沒有金陵王氣,風格沒有那麼硬朗吧

12.23更新

我感覺推特上這個回答更能解釋這個原因吧


家在張家港,在蘇州上了三年的高中高中,大學在南京,我只是以一個普通人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上面已經有回答答過了,就是蘇州的城市規劃是保留中間的姑蘇區不變,更多的在四周上動手腳,我放張圖感受下

這張照片是蘇州的故蘇區,我畫圈的那個橋是整個蘇州的中心(地理),地鐵一號線二號線的交點,但大家可以看到,四周都是平房,照片最遠的地方是蘇州東面的工業園區

我覺得園區的建設還是挺高大上的,至於與南京新街口相比,我覺得可能是沒有新街口密集,而且兩者類型也不太一樣,像圓融那邊的商場我感覺很科幻,就是很新穎,和古板的純高樓不同,有曲線有高樓有河流相結合。如下圖。

圖片qq空間上的,不知道誰是原創

希望大家喜歡蘇州!

12月23日更新一張自己拍的姑蘇區


推薦閱讀:

TAG:城市 | 城市規劃 | 城市建設 | 蘇州 | 基礎設施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