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讀書,就帶他去這四個地方看看
前兩天看了考研名師張雪峰先生的一場演講,發人深省。
他說如果孩子不想讀書,你可以帶他去4個地方:客運汽車站、火車站、高鐵站和機場。
讓他們去看看,擠大巴車的人群,穿什麼樣的衣服,抽什麼樣的煙,嘴裡說什麼話。
再帶他們去火車站、高鐵站和機場看一看來往的人群,又是怎樣一番景象。
然後問問他們將來想成為哪一類人。
去年冬天下班回家,看到這樣一個場景:
在寒風中,一個小男孩坐在奶奶的垃圾車上,借著昏黃的路燈,全神貫注低著頭看著手裡的書。
突然想起很多年前的自己。
我的父母沒什麼文化,為了掙錢,只好進城務工。
一家四口人擠在不足15平米的小房子里,父親在工地打工,母親騎三輪車載客。
中學之前,我沒買過內褲,都是姐姐穿剩下的,鞋子是鄰居們送來的,穿了兩年,鞋底快斷了。
那年學校要開運動會,我參加了接力跳長繩比賽。
輪到我跳的時候,我飛快地跑到長繩中間,騰地跳起來,但是,腳下的鞋底突然飛了出去。
我騰一下子紅了臉,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馬上請了假回到家裡。
父親翻著滿箱鄰居送來的舊鞋,竟然找不到一雙碼數合適,鞋底沒斷,又兩隻都在的。
我站在父親身邊,看不見他的臉,只看到他低頭脖子憋得通紅,我以為他生氣了,連忙擦乾眼淚說,沒事,大點的鞋也可以穿……
我仍清晰地記得,說完這句話,父親翻鞋的動作更加劇烈,他低著頭,兩滴豆大的眼淚落在破舊的鞋子上。
那天怎麼回到教室的,我已經不記得,但是永遠記得在那最虛榮最好面子的青春期,我一直鮮少說話。
憋著一股氣,我考上了本地最好的學校。
因為,每次父親從工地回家,脫掉沾滿泥漿和汗水的衣服,我都暗暗告訴自己,我要努力讀書,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家人。
二十年後,我第一次坐硬卧從湖北來到北京,13個小時的路程中,我遇到很多和父親一樣的人。
他們有著相同的黝黑臉龐和皸裂的手背,操著不同的地方話,卻背著相同的蛇皮袋,他們性格各異,卻同樣捨不得買車上的一個盒飯。
幾年後我的工作慢慢有了起色,我漸漸習慣飛機和高鐵。
誠然,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不在於交通工具的選擇上。
但不可否認的是, 頭等艙可以優先登機,銀行VIP不用排隊,演唱會最貴的票位置是最好的……
你有多努力,就有多特殊,而拉開大多數人差距的,就是讀書。
讀書,不僅是衝破階層的束縛
央視曾經播放過一部名為《翻山涉水上學路》的紀錄片,光聽名字就有些匪夷所思。
不錯,這部紀錄片正是揭露了我們所處的世界上,一些落後國家地區,孩子們冒著生命危險、跋山涉水去上學的真實境況。
孩子們為了上學,或是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與野獸同行,
或是在群山密布的高海拔地區,攀爬人工「天梯」命懸一線,
或是在水流湍急的「吃人河」上,利用生鏽的鋼索橫渡江面,
亦或是在世界最大的山地湖面上,划船漂泊數小時,餓了累了就靠蘆葦充饑......
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有一期在肯亞的拍攝。
柯坦卡的母親,正陪著女兒穿越一片危機四伏的灌木叢,隨時有兇猛獸類出沒,越過灌木叢,母親就得返回家裡照看牲畜,剩下的路只能靠柯坦卡獨自去走。
12歲的柯坦卡,接下來要一路向南穿越廣闊的大草原,才能抵達學校。
影片里,母親望著女兒離去的背影,眼中帶淚說:
「前面的路看上去安全些,但對孩子們來說依舊危險,有時會有獅子和大象,或者一些心懷不軌的人,這些都是上學路上的危機。」
她並不富裕,沒有手機,在柯坦卡離開數天里,四處打聽是否有人見過她的孩子,以確保女兒已安全抵達學校。
影片里無數相似的畫面,都讓人為之動容,每一條上學路,都潛伏著生命的危險。
我們都上過學,但我們的上學之路從未這樣艱辛、坎坷,我們從未想到這世界上,居然有這樣一群孩子,需要冒著危險去上學。
然而,父母們心懷不舍的相送,孩子們艱辛倔強的跋涉,都只是為了去讀書,去收穫真知,孩子們總說:「我真的很喜歡讀書,不怕吃這些苦。」
很多孩子抱怨上學苦,上學累,可相比較而言,誰更苦,誰更累呢?
怕吃苦,吃一輩子苦,不怕吃苦,吃半輩子苦。
能現在用汗水解決的事,不要留著以後用淚水,況且,淚水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當你獲得了足夠多的知識之後,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美好的東西。
唯累過,方知閑。唯苦過,方知甜。
讀書,是相對輕鬆的一條路
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位叫梅梅的網友說她同學的故事,感觸挺深,她同學厭學,輟學回家幫父母打理餐館生意。
每天幫著招呼客人、傳菜、端盤子、收錢,穿梭在各式各樣的食客中,餐館收益自是還不錯,生意紅火。
但沒多久就跟梅梅抱怨說掙錢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容易,累身也累心,而且這樣做下來內心空虛,還是不如讀書的時候充實。
其實,這世界上並沒有哪條路是輕鬆好走的,但真正進入社會之後。
才發現,當年抱怨上學時候的苦和累,比起現實生活的曲折殘酷來說,讀書進取,通過知識升級來敲開更多的機會之門,通過智慧去獲取財富和心靈的安寧,或許才是相對輕鬆的一條路。
當然,讀書並不是唯一的出路。
我身邊有位朋友,碩博連讀之後到一家高新技術企業就職,有次回老家,當地一位做生意的老鄉,問起我朋友的收入狀況。
朋友說了個大概,老鄉滿臉不屑說:「還以為你們高材生多棒呢,結果還沒我一間美容院收益多。」
朋友笑笑不說話,只是心裡很明白,如果不是讀書,自己的境遇只會比現在更差,然而知識的升級,思想的拔高,讓她不會去跟這位「鄙視」她收入的老鄉之間爭個輸贏高下,浪費掉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很多時候,我們所說的社會階級上的固化和差異,並不僅僅是財富上的差距,更多是每個人眼界和選擇的不同。
我們也許沒有辦法決定我們出生和階層,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讀書,為自己塑造一個優秀的人格,實現個人的提高和階級的突破。
由此,我們再看開篇張雪峰先生打趣的例子,或許更能明白,其實讀書真正滋養的是一個人的精神。
想起作家畢淑敏書中的一段話,或許能讓孩子們更加明白讀書所賦予的精神層面的意義,她說:
他可以聽到雪落的聲音,可他感覺不到肅穆;
他可以聽到兒童的笑聲,可感受不到純真;他可以聽到別人的哭泣,卻體察不到他人內心的悲苦......
深以為然,或許這就是人人生而平等,但格局和見識卻千差萬別的所在。
- 所以親愛的家長:
我們教育孩子讀書,是希望他們在未來,即使面對同樣泥沙俱下的生活,也能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去多爭取一些自主選擇權,多增加一份對生命的掌控感。
而不是被動地、違背自己內心意願地承受和忍耐。
- 所以,親愛的孩子:
如果老天,如果老天善待你,給了你優越的生活,請不要收斂了自己的鬥志;如果老天對你百般設障,更請不要磨滅了對自己的信心和奮鬥的勇氣。
當你想要放棄了,一定要想想那些睡的比你晚、起的比你早、跑的比你賣力、天賦還比你高的牛人,他們早已在晨光中跑向那個你永遠只能眺望的遠方。
人生,就像一家銀行,現在的努力,就是本金。
如果你覺得讀書苦,而選擇了放棄,當你走入社會,才會發現: 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