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獵人
這個世界上,有愛讀書的人,也有愛藏書的人。愛讀書的人通常都愛藏書,但是愛藏書的人卻未必愛讀書。藏書而不讀書的人,就像收藏唱片卻不聽音樂,就像購買名畫然後深鎖在保險庫里,實際上是愛其形式而不愛其內容……不,甚至愛其形式都說不上,他們愛的是形式和內容之外的價格,以及升值的潛力。以下便是一個極端的例子。
歷史上第一個自稱「圖書獵人」(book hunter)的傢伙,是美國人A·S·W·羅森巴赫。他在1936年出版的自傳《一個圖書獵人的假期》中有一句著名(或者臭名昭著)的話:
「搜集圖書是最令人興奮的玩樂,僅次於愛情。」
原文所用的字眼是「sport」,在當時的美國,是指遊戲、娛樂、消遣、玩耍,多於體育運動。況且,有愛情作參照物,加上說話者本人那過度炫示的花花公子生活,鄙人將之譯為「玩樂」,一點都沒有冤枉他。退一步說,就算他視搜集圖書為體育運動,也不見得有多高尚。
羅森巴赫據說在大學期間已經對書籍發生濃厚興趣,但不是閱讀,也不是收藏,而是倒賣。他的第一單生意便令同行和擁躉佩服得五體投地——以3.6美元購入薩繆爾·約翰遜博士的小冊子《在德魯里徑劇院重開典禮上的演講》的初版,其後炒到5000元,升值近1400倍。嘗到這個特大甜頭,他自然在圖書獵人和超級炒家的路上走得更遠。
所謂時勢造英雄,時勢也造暴發戶。從19世紀後期開始,到20世紀初期的大蕭條為止,美國經濟以驚人的速度增長(馬克·吐溫諷之為「鍍金時代」),一群缺乏文化和品味的暴發戶冒了出來。為了假裝不缺乏文化和品味,暴發戶急需一批藝術品和書籍裝飾家居。羅森巴赫看準時機,到歐洲大肆搜刮,其粗暴的方式令當地人十分反感,斥之為「侵略者」。
羅森巴赫在炒書的同時,也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藏書庫——應該叫倉庫更為合適。藏書的目的當然是待價而沽。直到臨終前,他才意識到是時候發財立品、回饋社會,於是在所在地費城建造一座羅森巴赫博物館及圖書館,向公眾展出所有藏品。最珍貴的要數詹姆士·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的手稿、喬治·華盛頓的親筆信和古騰堡《聖經》等等。我想,一定有人在這樣的文學氛圍立志成為一名作家。
怎麼評價羅森巴赫這個人?想想讀者手不釋卷、廢寢忘餐的熱情,想想作家苦心孤詣、「一吟雙淚流」的孤寂,羅森巴赫一手製造後來席捲全球的、令人望之心寒的炒書颶風,實在可惡。然而他的貪婪卻無意中拯救了不少有可能毀於兩次世界大戰戰火的珍品。也許安·蘭德是對的,在一個自由的資本主義社會,自私的動機在客觀上能夠產生利他的結果。好吧,我等就只好自私地埋首書堆,「兩耳不聞窗外事」,你炒你的,我讀我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