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宗教的信仰 ——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感
李安導演的這部影片,比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個中文名字,我更喜歡它《Life of pi》這個外文名。奇幻漂流也許更具科幻性和夢幻色彩,但卻像極了一部輕鬆冒險喜劇,宣傳炫酷魔幻的3D技術,不能直接表現他的思想性。其實,如果沒有李安,沒有龐大的專業團隊,沒有暢銷的同名小說,僅僅只是一部沒有背景的好電影,當看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個名字時一定會有不少人覺得這是一部兒童動漫。也許是在迎合一種「標題黨」的觀影熱潮,也許是要故意營造一種反差,從影片的票房可以看到,李安成功地使影片同時實現了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既滿足了受眾的感官也滿足了觀影者精神需求。
顯而易見的,李安通過影片在傳達對信仰的一種看法,沒有像原著作者表達的那樣「我有一個故事,可以讓你相信上帝。」;我在影片中看到的是一種超越宗教的信仰,儘管主人公派所談及的信仰始終沒有脫離宗教,但我認為他的信仰,來自於理性,來自於思想,和單純的宗教,麻木的宗教完全不一樣。
很多人會覺得影片的寓意所在是派和理查德·帕克在海上的一系列故事,然而,在我看來,更有意思的地方在於派從對宗教的認識再到對信仰的認識這個過程,這個不斷變得深刻的過程。
派:我開始信印度教,並且發現了上帝對基督教徒的愛,但和神的事還沒完,神的工作方式是很神秘的。所以他再一次將他介紹給我,這一次的名字是真主阿拉。
很多人信教是因為有求於宗教,是一種具有目的的行為,可能是為了求得自身的解脫,或是找尋一種慰藉……然而,從影片中,我們看到派是因為對宗教有好奇心,對宗教有疑問,在不斷的質疑和解答中才開始接觸和信仰宗教。顯而易見,派和大多數的信徒不一樣,他不是一個「忠實」的信徒,他不僅是一個基督教徒,還是一個穆斯林,印度教徒,猶太教徒,就像他說的那樣「信仰就像是房子里可以有很多房間」,宗教在派看來只是信仰的一種,換言之,宗教不是信仰的目的地,信仰的目的地不是宗教,宗教源於信仰,而信仰超越宗教。當派的父親教育派不應該讓宗教麻痹自身的理性的時候,派堅定地回答「我知道,但我願意受洗。」不為什麼信教,只是純粹的喜歡「一種晴空萬里的,和兄弟一樣的感覺。」,喜歡內心在宗教的各種儀式和言語中得到的快樂和滿足。當熱鬧喧囂時,有一份閑暇冥想;當孤立無援時,有一個無所不在的對象訴說。
信仰超越宗教,然而宗教於信仰而言並不是可有可無的存在。一個沒有房間的房子,空蕩蕩的像是沒有了私密,空間只是一個假象,什麼都雜亂無章地堆放,就等於什麼都沒有,不知道可以用什麼,不知道有什麼,拿出來了也不知道是什麼,這種精神狀態是病態的。我認為,其實,絕大多數的普通人都是多宗教信徒,我們只是不想要某種標籤作為約束,或是還不認識和了解宗教,就像有的房子是榻榻米,有的房子開放式的廚房,有的房子是簡陋的出租房,我們沒有一個明確的牆體,沒有固定的空間規定哪裡是廚房,哪裡是客廳、卧室……但我們知道每一平米的功能,這種信仰就是我們有明辨善惡的標準,我們有好壞的認識,而信仰不同,標準和形式就不同,但善惡的本質還是相似的。一種被廣為傳揚的宗教,被普羅大眾接受的信仰形式,都應該是引導信徒向善,積極面對生活的,感恩生活。在宗教的引導下,我們走向了信仰的大門,就像派,不管是面對狂風暴雨,還是生命垂危,都一路不放棄,善良的堅信著神的安排,堅持著努力地等待。
信仰可以超越宗教,那一個人是否可以既沒有宗教,也沒有信仰,就這樣無欲無求地活著?我認為誰都有信仰,無欲無求並不存在。一個腐敗奢靡成性的人,也會害怕招到報應,這就是信仰的力量,無形地約束著人自省,自律,儘管它的力量總是弱於物質的吸引力;一個沒有慾望的隱士,他享受當下,享受自然,這種感恩,感知就是信仰,無形的引導著人發現生命的美好……什麼是信仰,它可以是宗教,可以是天,可以是地,可以是一片樹葉,他無所不在,卻又隱匿於無形,就是它的捉摸不透,它的神秘,使我們為之著迷,不斷質疑它,使它「變得更有活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