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魚有羊,搭配出最原始的鮮味起源

上上周日開播的《國家寶藏》第二季再接再厲又火了一把,王菲、黎明的加入讓節目的收視率不愁了,很多人說這是明星效應,但我們依舊不能否認,中國的傳統文化正在以更現代的方式回歸,並且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更好地關注自身的優秀傳統文化,才能讓我們更自信地走出去。

關於吃這件事,《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的評分走低,但這也沒能阻止《風味人間

》的好評如潮。在更大的視野中去探討吃的意義,這屆吃貨幹得漂亮。

美食和文字流傳至今,前者滿足口腹之慾,後者提供精神食糧,二者的結合便是對於各種美味的描述,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鮮。

有魚有羊便有了鮮

每次吃到美食的時候,都免不了對食物評價一番,而「鮮美」、「新鮮」也是經常被提及,「嘗嘗鮮」更是將吃貨們對於沒吃過的美食的嚮往表達得淋漓盡致。

鮮,到底是一種什麼味道呢?每個人理解可能不同,但漢字給出了最直接的答案,魚與羊。

關於鮮的由來有幾個傳說。一說與孔子有關,孔子期初周遊列國時並不順利,經常處於彈盡糧絕的地步,一日行至現在安徽的蕭縣境內,飢餓難耐,學生不知從哪裡討要來了一小塊羊骨,配上河邊釣來的魚煮了一鍋湯,味道十分獨特,於是孔子將魚和羊二字組合成了「鮮」,用來形容魚羊燉湯的味道。

還有一說,明朝時洞庭東山出了一位狀元,與妻子相敬如賓,為了妻子放棄了做駙馬的機會。不過這對夫妻卻有一個小矛盾,狀元喜歡吃羊,卻不能聞魚腥;妻子無魚不歡,卻受不了羊肉的味道。後來當地有個廚子研究出了去魚腥和去羊膻的烹飪方法,送給了狀元夫婦,並且取魚和羊二字開了一家名為「兩鮮齋」的飯館。

實際上,鮮字最早被發現是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中,也叫鐘鼎文。最早的「鮮」字是上下結構,上「羊」下「魚」。羊和魚在一起,其實表示的是雖死但仍未腐壞可以吃的魚。在沒有保鮮能力的遠古時代,死魚是容易腐化的動物屍體,鮮魚表示雖死但仍可安全食用的魚。

唐代「燒尾宴」第三十三道「奇異」肴饌「逡巡醬」就是魚與羊的一道菜,所謂「逡巡」是指來回和徘徊的意思,在烹飪的角度理解就是來回攪拌。這道肴饌就是用魚鮓和羊鮓現場相拌而食,是唐代庖廚對遠古「鮮」字所做的詮釋。

古代,北方少水多食羊,南方多水常吃魚,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南北方交流增多,於是將羊與魚放在一起烹飪,一南一北,極膻極腥,卻碰撞出極鮮的味道,直到今日很多地方都有魚羊鮮的做法。

魚與羊碰撞出的美味

魚與羊的結合流傳至今,味道自然不必說,關於魚和羊的做法也有不少。

魚腹藏羊

魚腹藏羊也叫魚咬羊,在山東、安徽等地都有這道菜。相傳清朝時,有農戶的羊不小心墜入水中,魚兒把羊吃了,漁民把吃了羊肉的魚打撈上來煮好味道很鮮美,於是就有了這道菜。

還有說這道菜是春秋時期名廚易牙所創。

魚腹藏羊一般選擇大鯉魚或者鯽魚,將魚處理乾淨,魚腹破開,將腌制好的羊肉小塊搭配香菇等配菜塞入魚腹中,用豬網油或者繩子包好,接下來可以清蒸、烤熟或者油炸都可以,魚香與羊肉的香味混合,很鮮。

羊方藏魚

羊方藏魚相傳是由廚師鼻祖施祖所創,據說彭祖的兒子夕丁喜歡捕魚吃魚,但是彭祖不允許他去河邊。一日,彭祖的妻子在烹飪羊肉的鍋中藏了幾條魚準備給兒子吃,彭祖發現並品嘗後覺得味道很好,於是就發明了羊方藏魚。

羊方藏魚實際上與魚腹藏羊正相反,將羊肋肉切成四方,並在一側用刀片切出一個洞,將魚片腌好塞入羊肉內,並用牙籤固定好。再將羊方放在魚骨熬好的湯中熬煮就好。

魚羊鮮

相比魚腹藏羊和羊方藏魚的複雜來說,魚羊鮮就稍微簡單多了。

魚羊鮮其實可以理解為魚湯燉羊肉。將整條魚煎好放入水中熬煮成奶白色的魚湯,接下來將焯水處理過半熟羊肉下入魚湯中燉煮熟,加些鹽,撒上些香蔥、香菜就已經鮮美至極。

魚羊火鍋

魚羊火鍋不是一道美食,而是一種吃法。比如,我們吃魚火鍋的時候可以點一盤羊肉涮煮,魚湯涮煮出來的羊肉便會更鮮美。同樣道理,吃羊肉火鍋的時候也可以點上一盤生魚片,快速地一涮,魚肉的鮮嫩之感也會更突出。

與魚羊鮮相比,魚羊火鍋可以選擇香辣、麻辣,鮮美之餘又多了一份刺激。

魚糕、魚丸與羊

如果覺得魚處理起來比較麻煩的話,可以選擇加工的魚製品和羊肉一同烹飪,味道也不錯。

湖北特產的魚糕(吃魚不見魚,美味軟嫩的魚糕讓你新年只吃魚不卡刺),軟嫩鮮滑,與羊肉同煮,煲湯、燉煮、煎炒,鮮美自然。

彈滑的魚丸除了可以直接與羊肉烹飪之外,還可以在做魚丸的時候,將羊肉餡塞入魚丸中,或者做成羊肉釀魚丸,有點魚腹藏羊的味道哦。

最受歡迎的恐怕是將魚丸和羊肉一同串起來,放在炭火上燒烤,撒上孜然辣椒,美味。

微信公眾號:樂鼠基地

內容為原創

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吃貨集中營

分享最新最全的國內外美食資訊


推薦閱讀:

TAG:美食 | 小吃 | 烹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