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別人舒服,是最頂級的教養
1
古語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這句話,講的是學習的三重境界,同樣也是做人的三大境界。知之不如好之,做人的道理很多人都懂,但不代表就能做到無條件地尊重和認同他人。只有樂之,發自內心的以此為樂,才是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
上個月,在閨蜜的介紹下,我去到本地一家知名的中醫館,想治治頭疼的老毛病。負責接待我的寧姐,是閨蜜的朋友,也是這家中醫館的負責人。大致了解了我的情況後,她先是陪同我去找了一位老中醫,然後為了緩衝我的不安,又不失時宜地製造聊天話題。直到最後把我送到門口,還不忘細緻地交代我,寫作不要太辛苦,注意勞逸結合。
那天其實是我們初次見面,但整個交流過程給我的感覺,真的就是一見如故,溫暖備至。後來我同閨蜜聊起,才得知寧姐平時是個大忙人,除了中醫館的業務,還有一家茶館和一家花店要經營。可不管多忙,她總是能把周圍的每件事都安排得妥妥噹噹的,和她相處起來,所有人都感覺特別舒服。閨蜜感慨道,寧姐的人脈資源一直都很好,看著她這些年把生意做得蒸蒸日上,不是沒有原因的。
確實,讓別人舒服,意味著掌握了人際關係的主動權和界限感,不會以自我為中心,而是能想別人之所想,應別人之所急,化問題於無形。
無論什麼時候,都能做到行為得當,讓彼此舒服,也讓自己不憋屈。這其實是一個人最大的實力,更是最頂級的教養。
2
兩年前,我做文宣工作期間,曾隨團採訪過本地的一位作協主席。
因為是初次開車到他所在的城市,司機一下子找不到路,所在位置又描述不清,只能不斷打電話問他。他當時可能正在處理工作,電話里回復得比較急促,聲音也有點高,但還遠不到不禮貌的程度。
到達的時候,他已經候在大門口了。沒想到的是,等大家都下車,寒暄完,他卻特地轉身向開車的師傅道歉,說不好意思,剛好有點著急,聲音大了些。接下來的採訪也很順利。我們一行五人,他不僅面面俱到地回答了問題,還很自然地照顧到了每個人的感受。回程的路上,大家聊起此行,一致感覺像見到了一位謙謙君子,真正明白了什麼叫學者風範。
談論到那個道歉的細節,記得當時同行的一位小姑娘問了個問題:如果每做一件事,都要像他這樣,考慮別人舒不舒服,做人不是會很累嗎?
對此,同行記者姐姐的一翻回答,讓我至今印象深刻:對於有教養的人來講,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發自內心的言行,並不需要刻意為之。
都說認可一個人,始於顏值,陷於才華,忠於人品。讓別人舒服,就是這樣一種值得依賴的人格品質。
層次越高的人,越會帶給別人舒適感。因為他們有根植於心的教養,懂得約束自我,也能發自內心地尊重和包容他人。
3
作家梁曉聲曾講過一個故事。
一次在法國,他和兩位作家一起坐車去郊區。那天刮著大風,雨也下得很大,他們的車行駛在一條小道上。前面是一輛旅行車,開得有些慢,車輪滾起的塵土不時撲向他們的車窗。
這樣開了一段路之後,他開始覺得有點不耐煩了,忍不住催促司機,看能不能伺機超車。正說著,前面的車卻忽然停了下來,下來一位先生,走到他們的車旁,對著司機說了一段話,然後回到車上,把車靠邊,讓他們先行。
梁曉聲問司機:他說了什麼,為什麼要讓我們先行?
「他說,一路上,我們的車始終在前面,這不公平。而且車上還坐著我的兩個女兒,我不能讓他們覺得這是理所當然。」司機回答。
梁曉聲說,這句話,讓他羞愧了好幾天。
何為教養?細節顯教養,謙卑藏高貴。
真正的教養,源自心底,是骨子裡散發的為他人著想的善良。而正是這種處處對他人的周到、體諒和尊重,也反過來更彰顯了他們的高貴。
4
人和人最好的關係,就是相處舒服。
一個言行得體,讓人感覺舒服的人,走到哪裡,一定都是受歡迎的人。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也往往會走得更順更遠,更容易獲得成功。因為良好的品行和教養,能讓他們獲得更好的人際關係。
做人做事,有寬容他人的涵養,有不卑不亢的底氣,有化解問題的智慧,自然能牢牢把握住人生的每個制勝點,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和從容。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在《情商》里寫道:你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著你所能抵達的高度。你讓別人舒服,別人才會給你祝福和回饋。所有對他人的成全,最終成就的都是自己。
胸中有山水,心裡有慈悲,眼中有暖意。有教養的人,內心裝著一個春天,會讓每個經過的人如沐春風。
願你我都能做這樣的人。
【轉自公眾號:樂問官方服務號】
海量學習視頻,學齡前兒童到成人學習所有領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