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感謝你在我少年時出現

「凡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說」,這句話,突然在一種感傷中,以一種刷屏的方式被印證。

金庸先生逝世的消息,瞬間刷爆手機屏幕。用微信這麼多年以來,我從沒見過有哪個人或者哪件事,會在第一時間被幾乎所有人轉出,你無論下滑多少屏朋友圈,都是幾乎滿屏與之相關的內容。即使再熱點的熱點,也沒有過這樣的情況。跳出去再看公眾號,也是如此。再跳出去,看各個新聞客戶端,仍是。

當晚,為他點亮了一座城。襄陽的臨漢門古城牆上,燃起了點點燭光,為他送別,也「為了紀念一段陪伴,一個時代,一場江湖」。

次日,從北到南,由東至西,幾乎所有都市報頭版也都是他!

原來我們、你們、他們,都是金庸的讀者。這是對一個時代集體印記的追念和送別。

我從小學5年級開始看金庸。第一部是《笑傲江湖》,16開本,發黃、卷邊、軟撲撲、沉甸甸。哥哥看完我隨手撿起,結果一入其中,再也沒能出來,深刻演繹了什麼是「廢寢忘食」。

已經不記得這部書是買的還是借的了,總之留在家裡很長很長時間。初中時好像還帶去學校過。一兩年中陸續看完他所有的武俠作品。學校門口的小書攤,是我最常光顧之地,教室書桌下,是小說的經常藏匿之所。

甚至,最早感覺到宋詞的魅力,也是在《神鵰俠侶》中,李莫愁高唱詰問:「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楊過在水邊形單影隻,思念成狂:「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原來除了唐詩,還有一種這樣的形式,能做如此深切而美好的表達,於是一入宋詞深似海。

初中幾年是我閱讀量極大擴容的時期,繼小書攤之後,還在圖書館辦理了借書卡,無數次的借出與還回,那些中外名著、詩詞歌賦也都相繼而來。可以說金庸打開了文學小說那扇窗,讓我開始看到更廣闊的天空。

就在剛剛,舊識同窗發信息說:「記得你當時還偷藏了兩本《笑傲江湖》,16開本」。當年能跟我偶爾談一下武俠小說的,好像只有他了。因為全班女生看武俠的沒幾個,我找不到共同語言者。他應該也沒想到,安靜如我,卻藏著一派江湖情懷。

其實包括梁羽生和古龍,也都是那個階段看完的。我喜歡金庸,繼而是梁羽生,對古龍比較無感。

古龍的書總是很遊離,就是孤懸餘外的一個故事,結構天馬行空,表述玄幻晦澀,措辭看似簡練富於意味,但總覺太過刻意,用力過猛。富有人生哲理卻又水月鏡花。裡面的俠客也都虛無縹緲,不似世間之人。

而金庸、梁羽生的作品,都有歷史背景和時代感。梁羽生,我喜歡他的《萍蹤俠影錄》、《雲海玉弓緣》、《大漠奇俠傳》、《七劍下天山》,在張丹楓、金世遺、楊雲聰他們的旁邊,你還能看到一些場景和面容,比如土木堡之變,比如納蘭容若、呂四娘、熊廷弼……

但從歷史厚度、人物設定、情節情感的表達、文化藝術渲染、文筆的深厚及優美,當然還是首推金庸。他的小說,無論哪一部,你都會覺得伏線千里,枝繁葉茂,開闊鮮明。而作為《明報》創始人,他同時也用社評直面現實,有著憫人的情懷、生命的判斷、堅定的立場。他左手江湖,右手廟堂,一邊武俠,一邊社評,用慧眼和妙筆在古今穿梭,所以他的小說里有對歷史的反思、社會的洞察、人性的探究,更具人文屬性和鏡像反映。

現今流行的玄幻、穿越,包括小說和影視如此之火,也只是看看宮斗、看看奇幻、看看個人意淫的烏托邦,之後曬笑一下,踏雪無痕。

讀金庸的武俠,才真正有穿越之感,帶你回到那個時代,有豪情、有俠義、有江湖。

《射鵰英雄傳》開篇就是:「錢塘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無窮無休的從臨安牛家村邊繞過,東流入海。江畔一排數十株烏柏樹,葉子似火燒般紅,正是八月天時。村前村後的野草剛起始變黃,一抹斜陽映照之下,更增了幾分蕭索。兩株大松樹下圍著一堆村民,男男女女和十幾個小孩,正自聚精會神的聽著一個瘦削的老者說話……」。

詩意的手法,老樹斜陽的畫面,說書聽書的場景,一下子回到南宋的水邊村頭,交付了時代背景,直接就引出了郭嘯天、楊鐵心、曲靈風。

年初從杭州去千島湖的高速上,路過臨安,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這個。

《天龍八部》中的少室山大戰,蕭峰率燕雲十八騎的出場,可謂是最經典的場景。

「但聽得蹄聲如雷,十餘乘馬疾風般卷上山來。但見人似虎,馬如龍,人既矯捷,馬亦雄駿,每一匹馬都是高頭長腿,通體黑毛,奔到近處,群雄眼前一亮,金光閃閃,卻見每匹馬的蹄鐵竟然是黃金打就。來者一共是一十九騎,人數雖不甚多,氣勢之壯,卻似有如千軍萬馬一般,前面一十八騎奔到近處,拉馬向兩旁一分,最後一騎從中馳出……這人正是蕭峰」。

奔騰如虎風煙舉,區區十九人,直闖中原腹地,於萬千高手雲集之處,卻威風凜凜、豪氣千雲。蕭峰的英雄形象、男子氣概,在此達至頂峰。

年少時讀這一段,即刻就被驚了,喜歡得把原文抄錄在筆記本上,寫的真是動人心魄,浪濤洶湧!

《笑傲江湖》里令狐沖豪飲、祖千秋論杯,則在草莽里的注入了詩文色彩。

「喝汾酒當用玉杯,唐人有詩云:玉碗盛來琥珀光,可見玉碗玉杯能增酒色。至於飲葡萄酒嘛,當然用夜光杯了,古人詩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要知葡萄美酒作艷紅之色,我輩鬚眉男兒飲之,未免豪氣不足。葡萄美酒盛入夜光杯之後,酒色便與鮮血一般無異,飲酒如飲血。岳武穆詞云: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豈不壯哉!飲這壇梨花酒呢,那該當用翡翠杯,白樂天杭州春望詩云:紅袖織綾誇柿葉,青旗沽酒趁梨花」。

讀到此處,真覺酣暢淋漓,過癮的很。好似就在令狐沖和桃谷六仙旁邊,一起聽著這一段狂拽。

這是一種滿滿的代入感,讓人不由自主沉浸在歷史、豪情、文化中,不知不覺的被滋養浸潤,同時感受著中國人理想中的一切美好品質。

在金庸的這個江湖裡,他建立起對是非恩怨的評判標準,打造了對親情愛情的理想原型,也剖白了俠之大者、家國大義。那些至情至信,至善至勇的形象,更都成了心裡的嚮往。

「我對大遼盡忠報國, 是在保土安民, 而不是為了一己的榮華富貴,因而殺人取地、建功立業。」這是蕭峰對宋遼兩國的義。

「蒙哥居高臨下,放眼望去,只見一名宋軍將軍手執雙矛,騎了一匹高頭大馬在戰陣中左衝右突,威不可擋,羽箭如雨點般向他射去,都被他一一撥開」。這是郭靖獨闖蒙古大營的勇。

「黃蓉站在他身旁,眼見半片天布滿紅霞,景色瑰麗無倫,城下敵軍飛騎賓士,猙獰的面目隱隱可見。再看郭靖時,只見他挺立城頭,英風颯颯,心中不由得充滿了說不盡的愛慕眷戀之意」。這是黃蓉在家國情懷下的愛。

「某一日,風雨如晦。楊過心有所感,當下腰懸木劍,身披蔽袍,一人一雕,悄然而去,足跡所至,踏遍了中原江南之地」。這是楊過在蒼茫蕭索中堅守的痴情與等待。

還有,「汝陽王轉身緩緩走下山去,左右牽過坐騎,他恍如不聞不見,並不上馬,走出十餘丈,他突然回過身來,說道:「敏敏,你的傷勢不礙么?身上帶得有錢么」?這是人生訣別的關口,父親對女兒的不舍與惦念。

在不知不覺中,金庸把中國傳統的美德與品質,給我們做了一次精彩而快意的輸入。或者理順或者加固了你的三觀。

雖然,我最終也無法成為如書中的那些女子,更不可能找到像蕭峰一樣的英雄,但仍覺幸運和感恩。因為「舊夢是好夢,沒有實現,但我高興有過這些夢」。它給了你方向,一種直走下去的力量。

大俠遠去,豪情長留。

有故事裡說,人離開這個世界,會變成天上的星星。所以,我想用金庸先生小說里的一句來送別他:天上星,亮晶晶,永燦爛,長安寧。

這片星光,永遠閃耀在我們心中的江湖。

感謝他給我那個別樣的少年時代,豐盈了時光,還有那些正義、俠情,以及憧憬和夢。


推薦閱讀:

TAG:金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