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開始,你真的覺得「知乎藥丸」?
如題。
知乎本身是作為一個問答社區,但是你會發現,你作為作者,真正想深入探討一個問題時,會發現效益太低了。
而讀者真正想了解一個問題時,也會發現,很難。
比如一個「西遊記有什麼可悲的細節」,這類問題。
作者們往往都是就某一個小細節來說,這就讓這類回答難以深入,這個問題也難以深入探討。
比如你想,今天寫一下唐僧作為凡人肉體凡胎的可悲,
明天想要補充一下眾生的可悲,
後天想要補充一下書中唐,朝那個年代可悲的地方,
大後天想深入寫一下古代封建時代的可悲。
………
你想深入就這一類問題探討下去,
諸如此類,你會發現,根本寫不了。你沒辦法像一本書那樣,可以分章節,一章一章寫。這點,甚至網文app都比知乎設計得好。
你要在一個答案里,塞太多內容,就會顯得冗餘,像裹腳布,讀者也不願意看。
作者寫起來也費精力。
碎片化的時代,並不是作者不能寫長篇,也不是不能看長篇。(不然網路小說、網路暢銷書之類的就沒辦法活下去了)。
這意味著知乎沒辦法成為一個知識深度探討的app。
更新機制太差了。
很多答案都需要完善的更新機制,
比如
某個新聞動態的跟蹤報導,「如何評價xxxxx事件」由於更新機制太差,作者們更新效益太低,而寫新答案精力時間成本又太高。以知乎問答模式,也限制了時事新聞的及時性和全面性。而文章專欄又不如問答完善,這意味著知乎同時也沒辦法做一個深度的新聞熱點網站。再比如,知乎經典問題,試以xxx開頭寫一段故事。這個沒有完善的更新機制,作者想寫長篇小說也寫不了。這又意味著,知乎也沒辦法成為一個優秀的故事app。
更新機制是我第一個想吐槽的。
第二要吐槽的是,內容分割沒做好,這是非常非常大的問題。
灌水的,抖機靈的,乾貨的都混在一起,一個問題內有抖機靈的。有乾貨,也有灌水,而知乎官方這些都想要,且這些內容都以點贊為正反饋,這意味著你抖機靈、灌水,和寫乾貨是同權的,而寫乾貨又太花時間成本了。因此你會更傾向於抖機靈,畢竟同樣得贊,幹嘛不去抖機靈。成本更低,收效更顯著。
不夠去中心化,所有內容都擠在一起了。不同價值觀的人在同一個問題下互懟。在別人評論區互相開罵。不同價值觀很正常,畢竟成長於不同環境,很多問題也沒統一正確的價值判斷。但不夠去中心化,意味著都會擠在一起,互相傷害。
也正因為不夠去中心化,因此答案們都趨向於政治正確,很難看到反面的觀點(容易被噴)。
也因為太中心化,首頁越來越變成了大家都愛看的抖機靈、寫故事、小而破碎的知識、情感灌水。因為中心化的社區,大家都會趨向大家都普遍喜歡看的內容。知乎所增加的【LIVE】、【想法】功能,全部在損耗知乎的核心價值。證明其底層技術架構可能存在著不可修復的邏輯漏洞。
知乎的核心價值,在於建立一個底層的知識鏈接圖譜,鏈接點為人、問題、回答。你可以從一個問題鏈接到N個回答,同時鏈接到回答的用戶(人),這些人還可以鏈接到其他的問題或回答。這些鏈接越多越好,能夠促進知識的分層篩選,因此維護核心價值的核心技術戰略,應該是圍繞增加擴大這些鏈接的點數以及點之間鏈接數。低質的內容並不會成為知乎的問題,前提是擁有一個知識圖譜的分層篩選網路,但如果沒有這個前提,這個問題就會浮現出來,抱怨內容品質的人會逐步增多,這些抱怨其實是表面的,追根溯源來源於底層技術架構本身。用戶可以不管這些,憑自身體驗說話,但作為平台方對此沒有認知是很危險的。
知乎原來有一個【文章、專欄】的功能,已經很搞笑,減少了很多鏈接和節點,因為每一個文章和專欄都是末節。後來又開發出了【Live】,這個性質跟專欄是一樣的,差別只是收費機制。如果【Live】是為了賺點錢,還情有可原,而【想法】則完全是畫蛇添足,生生地把一張網路切成兩張網路,對底層核心的知識鏈接圖譜造成較大的損耗和侵蝕效果。
綜合這幾個點,我覺得知乎的底層技術架構是有大的漏洞的,可能補不上了,藥丸。當越來越多的人把知乎當百度來用的時候。
大半年前吧。
1.關注的老牌大神很少再發聲了,無論回答還是文章。
說明了在擴張的道路上不可避免降低了一些挑剔的人的用戶體驗,問題是這些人還是核心內容的生產者,不是靠知乎吃飯的人。
從個人體驗來看,以前的回答還可以在評論區看到互相討論的人,現在基本都是666,有種一拳打到空氣上的感覺,想說些啥,又刪了。
早年的知乎,這個網站還是大牛橫行,寫答案的根本不管什麼用戶體驗,中英夾雜,專業辭彙亂飆,看得懂的留下來討論,看不懂的一邊滾球爺不伺候。我這種菜雞隻能一邊Google一邊看,每篇都很有用。
現在我已經半年沒上知乎了,一是我關注的人不再經常出現了,二是現在知乎的推薦演算法有問題,我已經被多次推薦食品化學類的問題了,這讓我很蛋疼。讀書都到後面的人都應該明白,越後面細分越嚴重,隔行如和隔山,尤其是涉及到老人保健品的問題,哪敢亂說。
2.擴張導致的讀者化,貼吧化。
爆照貼,抖機靈貼頻發將有價值的答案擠在角落。其實反過來想,知乎現在是社科類找論文課題的一個很好的點,就像王小波說的,一切都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
這個變化的趨勢是很有意思的,最近剛倒閉的Acfun,有異曲同工之妙。從專註ACG到大眾化,這就把自己從一個自己絕對優勢的市場里,丟到了要和貼吧微博等日常大戶去競爭,去搶流量。同時,這樣的變化把原來的內容生產者,眾UP主,逼去了B站,A站從UP們排著隊送節目上動漫春晚,到花錢請人做節目,只用了兩年。事實上,永遠有中二的少年初長成,他們會為了對某些作品的愛來做義工,這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市場。知乎最早的那批內容生產者也一樣,是可持續的,現在我不清楚了。
3.我小時候看讀者只看中間兩頁的笑話,其他時間寧願去看國家地理。現在看知乎日報, 只看吐槽合集。
4.效率低,屬於2的延伸,花費了很多時間找到有實際意義的答案。張靚穎的頁游廣告詞其實是大實話,你的時間非常值錢,我越來越覺得單這一句,算是頁游廣告詞里的神來之筆了。時間是一種恆定的資源(目前的科技水平下),如何有效率的使用,去提高你單位時間的生產力和價值是很有意思的問題,譬如,
算了,打字太慢懶得說了。
————————————————————————————————————————
下面與問題無關,純寫一些不匿名時候不能說的牢騷,政治十分不正確。PS:匿名真是個好選項。
我不是想說什麼陽春白雪啊,下里巴人啊之類的怪話。周總理的: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你不喜歡,你算老幾,這樣的話我也經常在回答里使用。
但是從客觀事實上來看,無效答案太多了。舉個例子,你要寫出普遍意義上的高贊答案,就要揣度這個問題的受眾是誰,他們關注的是什麼,想要發泄的是怎樣的情緒,最重要的是,這個問題的受眾面廣不廣,這些人閑不閑,每天刷幾小時知乎,有沒時間來看了給你點贊。譬如你在土豆晚疫病問題下寫一片質量極高的答案,根本沒幾個人看得懂,不如去房價問題下噴兩句政府。還得陰陽怪氣,要是直接噴,不用茴字的四種寫法,平白丟了讀書人的身份,不雅。
就像張佳瑋的答案一樣,有的的確是精品,但量產後,有些你看著很舒服,隨後細細一琢磨,缺了些味道,他雕琢好了,每一句都是要讓你聽著舒服,缺少了野性,我們實驗室的大佬們爭觀點時候,都是針鋒相對的,不會像查爾斯王子一樣騎完馬端著紅茶跟你和風細雨。
日常生活中,我也會和同學們踢球喝酒吹牛被拉美選手們穿襠過。有句話我很贊同,你可以試著每日獨自健身游泳,閱讀冥想,相信我,很快你會沒朋友的。一次兩次叫你不出來,別人也就不會叫了,而我,我承認,是個很普通的人,具有社會屬性,是個群居動物,害怕孤獨。
但是我也需要一個地方來和人討論我自己思考的問題。說句搞笑的話,我在學校里最能敞開了瞎聊的,不是球隊的隊友,也不是實驗室里的老哥們(汗顏,我辭彙量不夠)。而是同一棟樓裡面一個,在國內要被稱為neet晚期的國人同僚。
大肚子,突嘴唇齙牙,高度近視,塌鼻樑,我的確不是在扯淡,是在講述事實。即使是在國外這種女多男少的環境下,因為外表因素,也沒華人姑娘對他展示過一點興趣。說話也很直接,很莽的直指痛處,屬於國內那種你這樣做人會沒朋友的選手。而且不是那種有意的去懟人,是天然呆一樣很直白的說了出來。
相對的,他多出了很多時間去看書,哲學政治歷史文學,我們很談得來。
我需要經常面對他的毒舌,說我虛偽,每日裝成很social的樣子,我會承認,我心態沒他那麼強橫,我需要他人。我會說他不修邊幅,將來讀完畢業30了都沒姑娘喜歡,他這時也會很惆悵,承認自己DNA就這樣,小時候也沒矯正牙,邋遢習慣了,然後我們就嘻嘻哈哈的開聊。
居然發了這麼多牢騷,真是回來過年閑得蛋疼了...
如論什麼新聞都能在知乎上問上一句「如何看待/評論......」
真的超級煩人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