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的單兵夜視裝備和美軍的差距有多大?

美軍的單兵夜視裝備已經發展到了四代管,我軍據說使用的最先進的單兵夜視裝備還是三代管,而且管子還是進口的,在我軍裝備突飛猛進的今天,我們還要多久才能在單兵夜視裝備上趕上美軍?


不算車輛的話,數量十分可憐。

不過,微光夜視儀神奇程度沒有想像的高,而熱像儀數量上的差距並沒有微光那麼大。

現代陸戰最大特點是不分晝夜的煙霧彈滿天飛,可謂時刻昏天黑地,視徑接觸以秒計,無煙不打仗。微光夜視儀穿煙能力不行,其實是一種偏小規模夜間奇襲作戰和夜間戰鬥勤務的裝備,實戰中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神奇,畢竟大規模晝戰中靠白光和微光也是半瞎。

想解決穿煙問題,搞真正的全要素夜戰,需要人手一個熱像儀。


這個問題連技術都不用提,講一個現象。

美軍士兵在中東戰場,覺得自己配發的單兵熱像儀不好用,把便攜防空導彈上的紅外瞄準具拆下來當自己的熱像儀用…(公開報道可查)

土豪玩家的有些東西我們真比不了,我承認技術差距存在,但是技術之上還是國力的差距。


因為我軍的思路是集中力量辦大事,夜視儀這種小東西尚不如打了多年治安戰的美軍,整體落後一代。

目前軍警部門能見到的夜視儀大多是lucie、big25、部分毛子貨、老款pvs7、走私的組裝pvs14、阿姆塞特這些是沒有自動門控(品尼高)的產品,在成像質量上比三代低,總體是堪用。但就這樣還是數量嚴重不足。

價格么,採購價單目或者雙目單管的各大裝備製造商給的價格基本都是幾萬(沒有門控技術的二代貨),而走私的美國二手貨或者組裝貨價格也差不離,走私的還面臨數量不夠和損耗沒人會修的尷尬。

型號選擇上,熱像儀不能頭戴;單目的不是主流,畢竟用起來還是沒有雙目的好,閱兵武警戴的就是國產二代單管,總體堪用解決了有無問題;傳統雙目單管的重量是個大問題,我們之前大量採購的big25,就是武警和特警使用的,不兼容頭盔,掛下巴彆扭的要死,從零幾年到現在都十多年了壽命也該用完了;雙管雙目的有,但是優先給陸航和空軍,這玩意真的貴;主流選擇還是lucie,就是法國軍隊經常出鏡的那款,造型扁平不同於常見款,雙目使用,重量適中,可以兼容頭盔,流出照也多,有聲音說是在仿製(lucie的照片我貼一圖)


扯一波?

——

首先,先糾正一下,美帝夜視儀已經到五代了。

正式開扯。

夜視儀,在非註明情況下指的都是微光夜視儀,而不是熱成像儀。

核心是用光電轉換器搞出電子束在熒光屏上成像。

除了零代和一代採用的是光電管,從二代開始就是用微通道板的思路到現在。

所以,夜視儀到現在的思路都是二代奠定的。

大致來說,三代就是砷化鎵光電陰極+離子阻擋鍍膜的微通道板,提高了微光環境成像;

四代就是無鍍膜微通道板+門控電源,提高了對非微光環境的適應性;

五代就是通過CMOS疊加了紅黃色顯像,提高了輸出側的色彩分辨力;

六代,目前來看,六代可能會加入非製冷熱像儀輸入,在提高色彩分辨的情況下,進一步提高對熱目標的分辨。

所以,到目前位置,二代+和三代夜視儀都是主流,主流中的主流,而且部分產品也加入了強光保護。

還有一點,就是光電轉換強度和解析度,對單兵目標識別從二代的一百多米提高到四代的接近四百米,這個算技術固有進步了。

更多細節請關注國防電子展。


這問題得分成兩方面,普及率和先進程度。普及率來說,美軍基本是人手一鏡了,但你要是拿出一個,說有多先進,中國也不是沒有,但絕對沒有那麼高的普及率。然而比起最高水平的夜視儀,美國的先進夜視儀絕對可以刷新你的三觀。



不算車輛,車輛半斤八兩

單兵差的很大…我一個朋友,不算特戰但也是個甲種,說當了多少年兵就碰過兩次雙目,四眼沒見過…但裝甲車輛上的倒是基本齊活


超大看過同樣的問題


多大差距?大概就是如果中美陸軍再次交戰的話,夜晚將會成為中國陸軍的噩夢。

美國人的四代彩色微光夜視儀已經開始成規模替換三代產品的今天,中國才剛摸到了三代微光管的門把手。

好在如今大國陸軍交戰的可能性已經非常小了……


推薦閱讀:

TAG:軍事 | 武器 | 軍事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