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2018新款Mac mini?


The 2018 Mac Mini?

marco.org圖標

內存可以升級,這點確認了——然後誰也無法想像Mac Mini竟然成了Mac家族的性能標杆。i7版多核性能錘爆了所有其他Mac,僅次於Mac Pro和iMac Pro,單核性能連iMac Pro一起錘爆了。

iMac非Pro在它面前就是一隻弱雞,就算是以後升級了八代U,受制於散熱性能也不會更好,更不用說高發熱帶來的灰屏問題……


艱難的蘋果產品使用之路?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文章發在上面的專欄 正好可以應景用來回答這個問題:

Mac mini 真是四年不鳴,一鳴驚人。這驚人主要是因為相對於其四年前的定位,無論是價格還是性能,都有很大的顛覆。

對於不買只等黨來說,那自然是等了你這麼久,怎麼還賣這麼貴,堅決不買!對於用著Windows大叫Mac不許裝Windows然後倒騰黑蘋果經常失敗黨來說,我隨便在某東配台台式機就你一半的的價錢,堅決不買!而對於我等蘋果入坑黨來說,也叫苦倒:低配價就不便宜,加個配置怎麼還那麼貴,但最後,還是要老老實實的真香罷了。

下面的系統狀態信息看起來很奇葩。除了那塊3.2 GHz Intel Core i7 處理器外,都不是從蘋果那裡買的。勉強也可以算是DIY了吧。原配置是i7 處理器,8G內存,256GB硬碟。

  • 內存Mac mini 2018 本來就可以擴展,自己買兩條最便宜的 DDR4 2666 16GB內存,要1400左右。要是直接配置32GB,那要在8GB的基礎上再加4518元,摺合5000塊了。哎,機身只是交個朋友。
  • Mojave是可以輕鬆安裝到雷電3 的 PCI-E 外接硬碟上的,而三星的970EVO相比蘋果給出的方案,真是又快又便宜。
  • 6核12線程的桌面級處理器竟然就搭配一個集成顯卡?那就加一塊R9 Nano吧,即使在2018年,依然不遜色於RX 580, 二手的只要1000出頭。

在討論如何把這一切整合在一起前,先討論個小問題:

  • 便攜性,這東西只有1.5公斤重,能背在包里通勤么?

勉強的說,可以吧。如果不打算在星巴克秀出你的Mac, 而只是需要在家和公司使用一台性能一流,攜帶方便,介面全面的Mac, 那Mac mini 2018真的是可以的。

其實呢,鑒於星巴克也是有電源插口的,也並非一定不能在那裡秀Mac mini 2018. 畢竟已經把電源內置的Mac mini 體積比一本牛津英漢字典還小。而現在很多13寸的2K或者3K便攜顯示器僅重300克, 且只需要一根Type-C數據線就能驅動。

下圖就是星巴克裝X套件,Mac mini + 15寸便攜顯示器 + 蘋果Keyboard 及 Magic Trackpad二代。即使放在一個普通的一加雙肩背包里,再塞一個1.5升的水壺,還依然有大量的空間可以使用,再放一件800蓬的羽絨夾克都沒問題。

一加15寸雙肩包,裝了整套設備之後其實還能再裝一台15寸MacBook Pro

由於2018版Mac mini支持雷電3 Type-C介面,所以可以通過一根線就給顯示器供電+傳輸信號,在淘寶上被稱為「一線通」。這樣,所有設備只需要Mac mini 接市電。

這類便攜顯示器從10寸到15.6寸都有,大多算是窄邊框,重量也都低於500g. 但請注意有些顯示器還需要額外供電,尤其是4K版本的,算不上一線通,不建議購買。

另外,多點觸控macOS是支持的,比如MacBook Pro 觸摸板上的那些手勢,其實在屏幕上通過多指觸摸也是可以實現的。

圖中顯示器應該是第一款Type-C顯示器-華碩MB168B+, 現在已經有大量更好的選擇了

  • 下一個問題就是性價比,即Mac mini 2018 為什麼香呢?性能是關鍵

今年Mac mini 被詬病最多的恐怕就是起售價格比上一代高了300美金。但是,離開性能談價格恐怕並不合適。而比較性能就要放回到相應的時間窗里去看。

2014款Mac mini 和MacBook Air 2014款使用的相同的處理器,但是硬碟就要差多了,499美金只是500GB機械硬碟。簡單總結,就是 499美金賣的是比MacBook Air最低配還差的配置。

而2018款Mac mini 性能如何呢?首先,我入手的這款處理器是i7-8700B,除了不能拆卸,這個處理器幾乎就是桌面處理器的規格,GeekBench 4的多核測試結果也強得誇張,已經是七代標壓i7-7700HQ 兩倍以上的分數了。

這個是在macOS下實測的結果,遠遠高於Geekbench網站上i7-8700B的分數

下面是macOS 下的CineBench R15的成績。該測試的結果實際上是包含了系統整體散熱能力因素的。實際成績基本上在1150-1200左右徘徊。而桌面版i7-8700在散熱充分的情況下可以達到1400分。實際上,Mac mini 如果是在Windows 系統下,也是有可能超過1300分;

macOS 下實測的結果,基本在1200這個級別

Windows下Mac mini的得分,該成績是在風扇轉速默認條件下,如手動設置最高,分數肯定更高

這個成績是超過了除Mac Pro或者iMac Pro這類工作站堆核設備以外所有蘋果當前的設備,包括iMac 5K,包括i9 MacBook Pro 15寸。

我選出比較常見的幾款處理器的代表機型來做對照,以下i7-7700HQ 的MacBook Pro 15寸 2017款, i7-8809G 的冥王峽谷, i7-8750H 的 Razer Blade 15寸 2018款,i9-8950HK 的MacBook Pro 15寸 2018, 以及手頭上 i7-8700B的Mac mini 2018.

Geekbench 4 更像是處理器的理論性能;CineBench R15基本代表在考慮散熱條件下處理器的性能,基本上接近處理器實際使用的性能水平。

從上面的數據也可以看出來:冥王峽谷i7-8809G實際表現處在8代標壓處理器與七代標壓處理器之間,應該是最強的四核八線程處理器了。而Mac mini 2018的i7-8700B則比七代標壓i7-7700HQ快了將近一倍。

至於Mac mini 2018 這幾款處理器配置的選擇,可以參照下表:

可以看到:四核四線程的i3-8100B的性能實在是有些弱,這個數據還不如8代低壓處理器,比如i5-8250U,跟2018 版13寸 MacBook Pro 的i5-8259U 700左右的Cinebench R15成績差距更大。

但即使如此,i3 版的 Mac mini 也要比最新的2018款 MacBook Air 快一倍以上,也大幅領先2017款 13寸 MacBook Pro no touchBar版本。

不過即使如此,依然強烈不建議入i3 版Mac mini,完全沒有發揮整體設計的優勢,相比之下11月份低調發布的Intel bean nuc 採用了性能更高的i5-8259U(2018 MacBook Pro同款處理器,但散熱更好), 四核八線程,體積超小且很容易黑蘋果。

CineBench R15 CPU成績

綜上,我們就知道為什麼Mac mini 2018的起售價要比以前高了。2014版mini 比 MBA 2014底配還弱,MBA 2014起步價999美金,Mac mini 2014起步價 499美金;2018版mini 比2018版MBA(起步價1199美金)快了兩倍,接近 2018版MacBook Pro 13寸(起步價1799美金),起售價799美金。

其實,Mac mini的起售價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2012款,雙核標壓i5起價是599美金,而四核i7則是起價799美金,和今年的情況類似。

而且,這款Mac mini 內存可更換,最高支持到 64GB

所以,今年的Mac mini並不是一個入門級的Mac設備,而是定位在中高端性能。如果非要對比,可以拿剛剛發布的HP Z2 mini G4來做個對比,配一台 i3-8100 + 8G RAM + 256GB SSD 集顯的,還要959美金。一個雷電口都沒有,還要拖一個外置的大電源,蠢的很。相比之下,Mac mini是不是有點太超值了。

  • 定位中高端性能,配了一個弱爆了的集成顯卡是什麼意思?

其實,Mac mini早期即使配備了獨立顯卡,也都是低端顯卡,類似於現在的MX130系列顯卡。而自從Intel 的核顯滅了低端顯卡全家之後,從2012年到現在,三代Mac mini 都採用的是集成顯卡。而且,不是所有人都需要GPU性能的,比如碼農,做音樂的,玩虛擬機的。只是今年,拜雷電3所賜,當你真的需要獨立顯卡的性能的時候,你真的會有一塊獨立顯卡;如果一塊不夠用,那就來兩塊。

由於Nvidia 至今沒有發布Mojave下的驅動,所以我的GTX 1080已罷工。而與之配套的技嘉的Gaming Box 只能安裝長度小於20cm的ITX顯卡,所以我只好選擇了一款二手R9 Nano作為過渡。

兩塊ITX顯卡和eGPU盒子,左邊的是R9 Nano, 右邊的是GTX 1080

即使使用R9 Nano, 在Mojave下也需要運行腳本才能開啟。不過,這個過程非常簡單,重啟電腦按住 CMD + R 進入恢復模式,打開終端命令行,關閉 SIP

csrutil disable
reboot

重啟進入系統後,打開終端,輸入:

curl -s "https://api.github.com/repos/mayankk2308/purge-wrangler/releases/latest" | grep "browser_download_url": | sed -E s/.*"([^"]+)".*/1/ | xargs curl -L -s -0 &> purge-wrangler.sh chmod +x purge-wrangler.sh ./purge-wrangler.sh rm purge-wrangler.sh

選擇 1. AMD eGPUs, 然後一路yes, 重啟就完事了。

系統任務欄會有斷開連接的圖標:

實測,Mac mini 2018 是可以完美做到熱插拔的,無論是斷開,還是斷開後重新接入,都是完美的,這也打破了所謂eGPU接入南橋才能熱插拔的說法。

所有應用程序都可以設置成外置GPU優先,這個功能我在MacBook Pro 13寸也試驗過,做過這個設置後,即使僅使用內屏,系統也會優先使用eGPU來處理:

Mac mini自帶的核顯的Unigine Valley Extreme HD的悲慘得分:

平均5.4FPS, 基本和GPU密集型應用和遊戲告別了

換上R9 Nano 的 eGPU:

用集成顯卡做比較顯然不合適,那就拿MacBook Pro 2018 15寸的 最新的 Vega 20來對比一下,從Unigine Heaven Extreme的成績來看,Mac mini i7 + R9 Nano 的組合超過i9 + 560X的組合將近50%,也被Vega 20 超過近25%

這也說明,Vega 20 在macOS系統下還是很強悍的。遠超過AMD上一代或者上上代的各個旗艦,比如RX580 或者 R9 Fury Nano

但這只是在macOS的情況,到了Windows下,R9 Nano 就完虐Vega 20 了。R9 Nano 可以跑到 68.5 FPS 1726分;而Vega 20 則只有49 FPS 1235分。

左圖為Mac mini 2018實測結果,右側為AppleInsider的MacBook Pro with Vega 20的結果

  • 要玩遊戲,還得 Windows!當然Mac最重要的優點就是可以macOS和Windows雙持了

Mac mini 可以通過 BootCamp 輕鬆安裝Windows 10, 全程幾乎沒有任何難點。至於驅動eGPU, 則需要稍稍做一些操作。

首先,在驅動之前,不要插上eGPU, 這會導致Windows系統直接用eGPU 引導,而徹底關閉集成顯卡。再不插入eGPU的情況下,通過集成顯卡進入系統,然後插入eGPU, Windows 會自動安裝驅動程序。

當驅動程序都安裝完成後,重啟,拔掉集成顯卡連接的顯示器,僅讓eGPU連接顯示器。這麼做是保證系統重啟後,不再使用集成顯卡。從我目前遇到的情況看,Mac mini上,集成顯卡無法與eGPU同時工作,會出現code 12 錯誤。這個情況與MacBook Pro 2018 13寸不同。

從這以後,只要開機的時候插著eGPU, Boot Camp 的 Windows就可以直接使用eGPU

設備管理器信息,只有外接的R9 Nano啟用了,而集成顯卡則完全沒有啟動,這就是BootCamp的一般設定,有獨立顯卡則不啟動集成顯卡,與Mac OS可同時啟用的設定不同

從AIDA64的系統信息可以清楚的看到,Mac mini的雷電3介面是直接接入北橋的。而在這個情況下,依然支持熱插拔。

兩組雷電3介面全部直連到北橋

內置的SSD則通過南橋接入

最基本的3DMark測試,Mac mini + R9 Nano 以及 Mac mini + GTX 1080 的成績都是實測。其他數據來自 http://notebookcheck.net的中位數

從數據來看,在Windows下做比較時,R9 Nano要比冥王峽谷的Vega M GH強出不少,也包括跟Vega M GH同檔次的GTX 1060 Max-Q;整體上與RX 580處於同一水平,略遜於1070 Max-Q.

3DMark 測試結果

實際遊戲測試:PUBG和Dota 2.

在PUBG中R9 Nano採用了1080p 解析度,抗鋸齒,紋理和可是距離:超高,其它:高,未開啟垂直同步和動態模糊。測試結果:平均FPS 83, 最低 53

Dota 2 中 R9 Nano 採用了 2K 解析度,除了垂直同步,所有特效全開。FPS 平均95, 最低75, 最高125

GTX 1080 的成績則更強悍,PUBG 2K解析度,所有設置全超高,關閉垂直同步和動態模糊。FPS 平均66 最低47; 1080p 解析度,抗鋸齒,紋理和可是距離:超高,其它:高,未開啟垂直同步和動態模糊。FPS 平均101, 最低79

Dota 2 同R9 Nano的設置,FPS 平均159, 最低107,最高223

綜上,這台Mac mini 配合上最便宜的eGPU 方案 - Gaming Box 盒子(1500左右) + 二手R9 Nano(1100左右) 也是可以客串一台高性能遊戲電腦的。

  • 關於多系統

Mac mini 畢竟是一款桌面設備,那掛載一台雷電3 的PCI-E 固態硬碟應該是比升級昂貴的內置硬碟更划算的方案?答案可能沒有那麼簡單。

首先,蘋果現在的Mac產品雖然全線都是固態硬碟,但是速度卻各不相同。一般容量越小,速度越慢。比如Mac mini 128GB和新MacBook Air 128GB 目前使用的都是Sandisk的 SSD,速度慢得一塌糊塗。

YouTube上有播主評測過,寫入速度只有600MB/s 已經要回到SATA時代的速度了。我入手的是256GB版本,寫入速度是128GB版本的一倍,但寫入速度也只是512GB版本的一半。

左圖是128GB版本Mac mini的磁碟性能,右側是我手頭256GB版本的磁碟性能

如果你入手一塊三星970 EVO 512GB,再加上一個雷電3外接硬碟盒,相比內置的存儲,那速度真叫飛起來。但也請注意在macOS下,如果使用更大的5GB的寫入數據量測試,970 EVO的寫入速度會大幅的衰減,但是在Windows下測試就沒有這類問題。

三星970 EVO磁碟性能測試,左圖為1GB寫入量測試,有圖為5GB寫入量測試

雷電3的移動硬碟可以輕鬆安裝macOS, 只需要在恢復模式下,修改安全限制,允許使用第三方系統,允許使用外接存儲引導系統。雷電3 移動硬碟上的系統穩定性還是不錯的。我只在AirDrop傳送文件並同時喚醒系統的時候遇到過問題,系統無法正常喚醒。

要在雷電3的移動硬碟上安裝Windows基本是很困難的。我目前測試的結果是雖然能安裝成功,也能正常進入系統,但驅動無法安裝,安裝到一半時就會卡住,有時候重啟之後就再不能進入系統了。

所以我目前雙系統的選擇是:把MacOS安裝在雷電3移動硬碟上,把Windows安裝在內置硬碟上。有人反映,在使用eGPU的時候,引導時沒有畫面,不知道怎麼選擇系統。我的這套雙系統,把默認啟動磁碟設置為macOS, 如果想要進入Windows, 按住Alt後,即使看不到選擇的畫面,但是默認被選擇的是內置的硬碟,所以只要按一下回車鍵就能進入Windows了。

  • 關於自己動手升級內存

為了驗證蘋果官方是否能夠幫忙升級第三方內存,我預約了蘋果的零售店,選的是蘋果在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上新開業的零售店。整個地方裝修的跟美術館一樣,沒有了蘋果常見的那種大平層的設計,都是一個個小隔間;用來做宣講的主舞台乾脆放在了整個建築的天井裡,因為只有那裡才有較大的空間。不過,我去過之後沒幾天,那裡就被黃馬甲的示威遊行佔領了。

香街上App Store, 讓我想起南京東路上的Nokia旗艦店, 開張沒一年, Nokia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那蘋果零售店到底能否幫忙更換第三方的內存呢?答案是: 不可以。儘管如此,藍精靈還是建議我可以去蘋果授權維修店去更換。

既然如此,自己動手吧。整個過程其實並不難,工具只需要一張銀行卡+米家那套工具就可以了。更精確的,你只需要T5, T6, T10三種螺絲頭即可。

我已經多年沒拆東西了,大概用了10分鐘就完成了內存的更換。每一處都有卡口連接,所以千萬不要用蠻力。更換下來的原裝內存建議保留,說不定以後需要維修,還要把原裝內存裝回去才行。

  • 最後提一下一起從國內買過來的雙Type-C介面的Hub

牌子是海貝思,真的很便宜,模塊化的設計看起來也很不錯,價格只要200左右吧。看起來真香,大概是下面這個樣子:

到手之後,仔細揣摩做工其實也不算差了。但只有一個問題,實在太大了。大到可以用發傻來形容了。對比一下我之前用的Hub

安裝在MacBook Pro 13寸上的效果是這樣的:

不過這東西是可以安裝在Mac mini上的。比如模塊化的讀卡器,不過由於體積太大,要擋住兩邊的介面。無論Mac mini還是新MacBook Air,雷電3 介面的孔距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你以前給MacBook Pro用的雙Type-C介面Hub是一樣可以用在這兩個設備上的。只不過在Mac mini上用顯得很傻。

  • 總結

2018款是Mac mini發布以來性能最強大的一款。桌面級6核12線程,支持可更換的最高64GB 內存,4個雷電3介面,可選配10Gbps網卡。只要是Mac 系列產品的使用者,就不會不羨慕這爆表的性能。在它面前,哪怕是2018款的13寸MacBook Pro,也立即變成二奶機。

而對於那些BYODKM,即自有顯示器,鍵盤滑鼠用戶,用非常優雅的方式搭建一台次頂級性能的主機,也如此的輕鬆。而且這主機,只有1.5公斤,你隨時都可以端走。你甚至可以把不超過2.5公斤的全套系統背在身上,並且在星巴克秀出來。

而且,通過雷電3,Mac mini把一定的擴展性帶到了桌面級應用。在雷電3介面普及之前,高性能的擴展存儲的價格過去是以萬元計的。而在雷電3 eGPU出現之前,我用過的上一款旗艦級顯卡竟是15年前的ATI Radeon 9800 Pro了。而現在,我可以用上GTX 1080, R9 Nano這樣的一代代旗艦顯卡,將來還有Vega 64,RTX 2080 等等...


入手i5中配版,自己手動換了16G內存(3星拆機)

性價比最高的蘋果電腦(沒有之一)

性能強大過我7月升級的MacBook Pro。

要說這台機器,還得說MacBook Pro2018

之前是12款的MacBook Air13寸,性能的羸弱讓我把它放在架子上接29寸顯示器和鍵盤當台式機碼字用(偶爾還是因為處理大量批註的word文件而崩潰),購入了個田牌surfacePro4移動辦公。因為MacBook Air不需要移動,主要盒蓋工作,負責下載什麼的,surfacePro4負責移動辦公,憑藉6300U對12款MacBook Air性能的碾壓性優勢,讓我感覺找到了一種平衡和秩序。

後來由於surfacepro4的所謂二合一模式用起來沒那麼省心,win10還是不如macOS 穩定可靠,加上底部不是一個平面,所以在膝蓋上使用的時候有點累,再加上網上老有機器壞掉修理費天價的故事爆出,於是我果斷在用了2年之後在閑魚和愛回收賣掉了兩台筆記本,官價85折入了一台18款的MacBook Pro,升級了16的內存,一時間,整個世界豁然開朗,特別是快閃記憶體速度之快,淚目。

為了讓這台MacBook Pro當一台合格的台式機,我購入了兩個擴展塢,一個粘在金屬筆記本架子上,插好所有線,回來把筆記本放上去插一個線就OK。

但這麼做還是有問題。由於硬碟空間有限,我下載什麼的都是通過外置硬碟完成,有時候下載、升級APP,更新系統沒結束的時候,都要為出門帶不帶電腦做痛苦的決定,為了減少拔插外置硬碟的推出操作之麻煩,我還上了nas,最後還是解決不了前面的問題。

還有一個很尷尬的問題是,如果常年用筆記本處理所有的事情,容易在講ppt或者把電腦給人看的時候無意間被人看到一些不可描述的瀏覽痕迹之類,比較尷尬……不要問我怎麼知道的,打開chrome的一瞬間,時間停止了。

所以我一直考慮搞個台式機。

這個時候,Macmini和iPad Pro一起發布了

,還是官價85折下單購買了這兩樣產品(含筆和鍵盤),回家自己把Macmini升級到16G內存。

淘寶上買了個79塊的架子,把Macmini掛在牆上,節省空間,但是logo反著有點不能忍,但也么有更好的辦法了。

我的工作和娛樂數字工具,重歸秩序——和這個年代速率相匹配的秩序。

不知道這種平衡和秩序可以維持多久。


如果其他外設你都有現成的,比如你就是mini用戶或者Mac Pro用戶,那這次的提升挺值得買的,如果你是新手,還是建議要麼iMac,要麼就是MacBook系列,新的air或者帶Touch Bar的pro


非常關心集成顯卡能否帶的動雙4k,就正常使用不卡頓就可以,希望有經驗的大佬可以分享下。


推薦閱讀:

TAG:Mac | Macmini | 蘋果公司AppleInc | 手持移動設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