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志:森耕咖啡為傳達理念,怎樣強大自己(一)

咖啡館案例:森耕咖啡商行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貴陽街2段96巷34號,老松公園旁

營業時間:下午2點營業至半夜12點(不定休,建議前往時先查看臉書動態)

平數:約10平

座位數:10位

「經過漫長的時間,終於有了這樣的場地,可以為了在未來將會見面的人們煮杯咖啡。」Manson,森耕咖啡商行的老闆兼員工,32個單位的人生長度,從事咖啡餐飲工作時間將近三分之一。咖啡世界也是微型社會,他一路走來對於其中衍生文化或現象,也沉積出一套見解。「從咖啡看世界,很有趣吧。」Manson說。

人工不是只有咖啡

Manson說,退伍後就進入西餐廳等商業連鎖餐飲工作,也接觸過咖啡,那時台灣受日本手衝風潮影響,喝單品的風氣慢慢增加。因為自己什麼都不懂,為了多嘗試多吸收,輾轉待過不少地方,自家烘焙、外帶形式、或文藝類型的店都去過。

會想自己開店,一方面因為看過部分資方在跟自身利益相衝突的情況下,會模糊忽視勞工權益;二來也是為了更有時間彈性去做想做的事,所以決定創立一個可以任自己調整、置入元素的空間,做自己的老闆。一開始也定下目標,除了要讓這家店穩定成長到收支平衡之外,還必須要足夠發給自己相當的薪資。然後在穩定的基準上,把力氣跟資源分到其他想推動的事情上。

森耕濃味的獨立姿態

接觸烘豆至今三年多,用的是300公克烘豆機。由於自己對咖啡的想像與追求在於喝得到口感、以及要能感受到「韻」,較偏好用梯形濾杯做風味呈現,如果遇到理解欣賞這種表現方式的人,會更開心。

這裡沒有明亮美感、更沒有厲害設備器材,有的就是一路走來累積的物件、獨特地域風格,以及自在融入這裡一切的人,及其間產生的情感。開店將屆一年,包括房租押金、咖啡相關設備器材,傢具、水電相關申請、商業登記、裝潢材料等等,投入約70萬台幣(約16萬人民幣)的資金。尚未回收打平的情況下,面對生意量不高,不免還是感到焦慮,每達成一項目標,只能稍微消除心理上的不安,讓自己能用比較穩定的態度去面對。

「最一開始,也做過最壞打算,如果無法養活自己,只好三天顧店,另外三天必須去其他地方打工……但還好,結果是還活得下去。」回顧5、6年前咖啡文化還沒發展到今天這般資訊發達、也沒有不斷翻陳出新的先進工具設備。那時多靠摸索跟累積經驗,說白一點就是實驗精神與走過的一堆冤枉路。時至今日,不少咖啡人不吝分享、加上咖啡風潮正熱,科技日日飛進,新一代入行要走的路、跟投資的時間得以縮短不少,大環境差異下延伸出來的文化風氣也大異其趣,他不禁小小感嘆:似乎少了點什麼。

作者:陳依伶

下期講解:

1、為傳達理念努力強大自己

2、森耕日常

更多專業內容,敬請關注「咖啡志」

親愛的朋友,如果你看完後有什麼想說的,

點擊文末的「寫留言」告訴我們吧!


推薦閱讀:

TAG:咖啡館 | 咖啡 | 咖啡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