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大城市生活反而不便利?居民區和商業區分離的規劃特色是否間接淘汰無車屌絲階層?
先別著急反駁我,請先看一下我東北老家的縣城店鋪密集度,百度街景實景:
可以看出,居民樓下幾乎全都是店鋪,市民生活購物和吃飯可以說極為方便。
而我發現曾經生活過3年的北京以及現在居住的天津,尤其是現代化新建成沒超過20年的居民區,吃飯和購物變得很麻煩。
經常方圓一公里內能有一兩家快餐店和便利店就算好的了,很多巨大的居民區四周除了柵欄就是柵欄,長長的道路兩旁沒有任何店鋪。僅有的幾家餐館集中在一起但普遍都遠離居民區,出門吃個飯動輒一公里甚至更遠。以下截圖幾個百度街景,以北京市中心區勁松雙井以及非中心區朝陽管庄為例:
然後,天津隨機兩例:
另外,通過百度街景我發現在國內長三角珠三角發達地區地區以及南方部分地區這種情況甚至更普遍!
更可怕的是,經常幾個新建成不到10年的小區挨著建設,外圍全是柵欄,根本沒有預留商業配套的空間,所以排除了因為新建所以配套暫時沒跟上的因素。
而現在的城市新區,多為中高檔小區,沒有公交,外面停滿了私家車,所以生活便利度對於高收入有車的居民來說並沒有造成什麼影響。但對於像我這種租房低收入人士無疑造成了巨大不便。
我覺得現代的中國城市規劃居民區沒有考慮我這種買不起車、吃不起外賣的平民百姓,中國是否有城市規劃越來越方便偏向有錢人的趨勢?
我是越來越不能理解貴乎的精神資本家了。
公交,商鋪等設施不能有,否則窮人會來鑽空子,把我們的街區搞的亂七八糟的,呵呵。
一個小區,商鋪出入口對外,居民出入口和綠化等公共服務在裡面,圍牆隔著,外面熱鬧裡面安靜,誰礙著誰了?
題主的問題,我沒什麼感受,因為在重慶這種路段並不常見。
也許在這些精神資本家裡面重慶就是一個小城市吧。
除了極個別頂級的別墅區,在重慶,樓盤配套是最基本的。包括但不限於餐飲,超市,教育。大型樓盤甚至直接配備大型超市。
魯能新城,賣點是重慶最好中學之一的巴蜀中學學區房,就算不是給資本家住的也是給精神資本家的中產階級住的吧,直接配備購物廣場,還有大型超市。
還有金拱門,我們窮人的奢侈品和肥宅的最愛,這種垃圾食品怎麼能出現在如此高貴的街區呢?
哦,天吶,怎麼能這樣,這裡的開發商是不要錢了嗎?商業這麼密集還怎麼開萬達?
呵呵,減少商業從而提高萬達等綜合一體式購物廣場的銷售水平,抱歉這套理論我是真的不懂。我會去萬達看電影,去買衣服買鞋子,會去吃日料牛排,但我沒腦殘到買包煙買個打火機也需要去萬達,更不會因為晚上餓了不想做飯但只想隨便吃點去萬達。
懂點重慶的朋友應該知道,棕櫚泉是重慶最早的別墅區,然而人家沒有曲高和寡抗議周圍的地鐵,沒有說周圍不能修商圈,五號線的站和星光天地就在旁邊,愛琴海距離也不超過兩公里。
當然,你可以說這是城市擴張的結果,是農村包圍城市。
那麼,你們的理論一定不能解釋下面的現象。
398路公交終點站是融創歐麓花園城,新興別墅區。我想住這裡的人,人均兩台車不是什麼難事。然而人家還是公交。而且這公交不是公交公司主動開的,而是業主委員會開會決定,開發商和物業公司花錢,請公交公司開的。他們的理由很簡單,我可以開車,但我的父母,保姆,家教等等總有人不會開車,因此需要公交。
真的想問問這些親愛的資本家們,你們是不是只用在早上,對著沒人的地方,喝一口朝霞,整天精力旺盛,不用吃飯不用上廁所。
所以住建部提出居住區要打開圍牆,功能混合,同時新的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提倡窄馬路密路網的小街區模式。這就是對長期以來不以人為本的居住區建設開始進行反思,當然題主的問題和照片里所反映的是居住區居住小區層面的問題。如果深層次看,導致生活圈內生活不便利、步行不友好一方面跟小汽車大面積普及有關,一方面和城市尺度職住分離產生的居民出行距離普遍拉大有關。
是的, 有商鋪,有公交意味著社會閑雜人口多。
有大排檔小飯店意味著深夜吵鬧。
有錢人的新動向是生鮮派送上門/開車有門童負責停車/網上在超市定好買什麼,到店超市直裝後備箱/超市上門派送至工作單位停車場,給你裝進後備箱。。。
停車難根本不是什麼大問題,減少流動人口才是更值得解決的課題。 這個流動人口恐怕也包括租賃房客。
如果不能從窮人身上賺到錢,商家自然就會放棄窮人。
天底下並沒有什麼新鮮事。
其實大城市用汽車比小城市更麻煩,堵車就不說了,商場、寫字樓停個車動輒10~20元每小時,出去花百元停車費根本不是個新鮮事。但你發的縣城照片,路邊停車位非常寬裕,反而非常利於用車。
北京、上海(浦西部分未拆的老城區除外)這些城市的設計,我看並不是鼓勵人們汽車出行的,而是讓大家通過地鐵、公交趕到一個又一個商圈(大樓),在那裡消費。他們鼓勵的是把店鋪建在高樓大廈中。
這是低密度高尚社區和高密度低端社區的區別。貧窮限制了你的想像。那裡的生活超過了你的理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