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現在糖尿病無處不在(我是小年輕)

最近也有很多人告之,身邊的糖尿病越來越多,現在自己也是很慌張,今天就來看看糖尿病它的本質,下面主要是糖尿病的起始因素,很多人糾結在血糖,相信本文會給您全新的世界:

微循環是循環系統中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由供血動脈毛細血管端、靜脈毛細血管端、毛細淋巴管盲端(淋巴循環的起始端)、機體組織管道內的組織間隙液、伴行的神經纖維等組成,主要功能是在微循環場所完成血液中的營養物質與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同時保障機體組織液的生成與迴流過程的動態平衡狀態。

常年飲食偏好導致胃腸道微生物菌群失衡及移位,導致營養代謝紊亂現象出現,引發血脂異常等血症異常症而致血液質量變差。血症異常症伴隨的血液黏稠、血液質量下降先導致毛細血管粥樣淤塞癥狀,而後引起微循環場所中的物質交換障礙即導致微循環障礙形成與發展。微循環障礙導致的結果是人體相應器官組織細胞代謝障礙產生,逐步發展會引起非菌性致炎因子形成而導致機體自我防禦反應即非菌性炎症產生。炎症遷延不愈將會給人體相應的器官組織細胞帶來損傷、病變癥狀,經年累積即導致人類各主要代謝性慢病形成與發展。

血液循環系統血液質量變差導致微循環障礙的形成

1、常年飲食偏好可導致胃腸道微生物菌群失衡及移位,導致營養代謝紊亂產生

胃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微生物系統,裡面寄居著數百種乃至1000多種微生物,這些微生物被稱為胃腸道菌群。胃腸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組合,各菌群間互相制約、互相依存,在人體胃腸道的微生物系統中,維持著胃腸道的生態平衡狀態。胃腸道微生物菌群以人體所攝取的食物中的各種營養物質為反應底物進行代謝,來給自身菌群的繁殖、生長等生命活動提供物質和能量。飲食偏好的習慣會讓人在長時間內喜好吃某類食物(如高脂類食物、高糖類食物、高蛋白類食物、高嘌呤類食物等),這種情況下,會引起胃腸道中某一類或某幾類菌群微生物菌群以所攝取的該類食物中的營養物質為反應底物,不斷進行降解和代謝,以便為自身菌群的生長繁殖提供充足的能量和物質供應,經年累積會導致微生物菌群過度繁殖而引起失衡及移位現象。

失衡及移位的微生物菌群在胃腸道內的繁殖生長,並通過分泌胞外酶等物質來不斷的降解人體所攝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脂質、糖、蛋白質等),降解後的小分子物質被人體胃腸道消化吸收後會導致機體被動吸收各營養物質過多現象,疊加人體胃腸道消化液正常的主動消化吸收時,會引起營養物質代謝過剩或缺乏即營養代謝紊亂癥狀產生,本文主要討論過剩狀態。

營養物質代謝過剩是屬於營養代謝不平衡的一種,營養代謝不平衡還包括營養供應不足引發的營養不良癥狀。從代謝性慢病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來看,人體主要的各類型代謝性慢病的始動因素與營養代謝過剩密切相關,而在代謝性慢病發展的中後期階段或併發症階段,因人體胃腸道消化吸收功能受損而表現為營養不良即人體各器官組織細胞代謝所需要的營養物質供應不足現象。

營養過剩是人體的營養代謝過程出現了不平衡現象,是導致血液黏稠、血液質量變差的關鍵因素。

2、營養代謝紊亂引發血症異常症而致血液變差

營養代謝紊亂將引發血液循環系統中各項內容物含量逐步出現異常現象,進而導致以血脂異常為主的血症異常症發生。

營養代謝紊亂癥狀產生以後,明顯的特徵是各營養物質經小腸上皮細胞過多吸收後經門靜脈進入肝臟肝小葉中進行合成加工等代謝過程,肝臟是人體最大的生物化學「加工廠」,此時將引起肝臟加工過剩而導致過多的中間體產物如脂質物質(甘油三酯、膽固醇等)、葡萄糖、蛋白質(氨基酸)等通過肝靜脈彙集後逐步流向下腔靜脈,然後進入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中,此時會打破人體血液循環系統中各項內容物所處的動態平衡狀態,進而引起血液中血脂、血糖、血尿酸等物質的含量異常,同時伴隨營養代謝紊亂癥狀(營養過剩)繼續存在的情況下,人體各器官組織細胞無法及時有效消耗掉血液循環系統中的各營養物質時,逐步累積將導致血症異常症發生。

血症異常症指的是血液循環系統中高膽固醇(TC)、高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 C,壞膽固醇)含量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好膽固醇)含量低等四項主要血脂異常症(俗稱高脂血症)、高血糖症、高尿酸血症等六項主要血症指標異常癥狀。以上六項主要血症異常癥狀某幾項異常時都將引起血液循環系統血液質量變差現象。

3、血症異常症引起的血液黏稠先導致毛細血管粥樣淤塞現象,引起微循環場所物質交換的動力來源不足而導致毛細血管「自律運動」關閉

血症異常症(高脂血症、高血糖症、高尿酸血症等)會引起人體的血液質量下降而導致血管中的血液逐漸變的渾濁、暗紅、黏稠,漸至血液質量變差、血運不暢通進而導致血液循環系統的運輸障礙發生。血液黏稠、血粘稠度升高引起的血液運輸障礙首先會引起動脈毛細血管內的(微觀層面)血液流速變慢、血液流不動的現象,此時將進一步導致毛細血管處的血流阻力增大。

當此處微循環場所中物質交換的動力來源即血流驅動力不足以克服血流阻力時,將逐步導致毛細血管中的血液由流速變慢、流不動而最終演變為毛細血管中的血液粥樣淤塞現象產生。疊加此時相應器官組織細胞代謝產物無法有效運輸出去的狀況,會逐步導致毛細血管「自律運動」關閉,導致微循環場所中的物質交換、能量轉換等發生障礙即微循環障礙形成與發展。

4、微循環場所物質交換障礙導致微循環障礙形成導致細胞代謝障礙

微循環場所物質交換的動力來源不足時,顯著的特徵是毛細血管內外環境中的物質交換路徑、組織間隙液和組織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過程、組織間隙液和靜脈毛細血管及毛細淋巴管盲端之間的物質回收過程出現受阻現象,進而導致此處的物質運輸和交換過程發生障礙,導致微循環障礙產生。

人體周身各處微循環場所發生障礙的數量是隨著血症異常症的演變過程而逐步增加的,並且離心臟相對距離較遠的部位如下肢、小腿、腳趾等組織細胞周圍的微循環場所先發生微循環障礙。起初可以理解為由1條毛細血管粥樣淤塞,逐步發展為100條甚至1萬條以上的毛細血管粥樣淤塞,當微循環障礙發展至某一基數時,此時一方面會導致機體相應器官組織細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氣、營養物質、免疫活性物質等供應,另一方面會導致相應組織細胞所產生的代謝產物無法從微循環場所中被運送出去,因此會導致細胞代謝產物發生不同程度的堆積現象,經年累積即導致細胞代謝障礙廣泛產生。

5、微循環障礙引起非菌性炎症而導致的組織細胞損傷、病變,是人類各主要代謝性慢病形成與發展的關鍵節點

微循環障礙導致細胞代謝障礙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長時間的營養物質供應不足即相應器官局部組織細胞處於缺血或缺氧狀態時,將導致相應的組織細胞活性降低而漸至失活,並逐步老化、衰亡直至纖維化狀態。老化、衰亡的局部組織細胞因得不到及時代謝或清除掉而逐步形成微小的壞死組織隱藏在人體相應器官的局部組織周圍。壞死組織疊加微循環場所中堆積的細胞代謝產物、毒素、組織液膠體滲透壓變化等因素時,在一定環境下將逐步轉變為非菌性致炎因子。

非菌性致炎因子即損傷因子在人體局部組織細胞周圍產生後,會引起機體組織啟動自我保護的防禦反應即非菌性炎症產生。

非菌性炎症遇各種病原微生物等菌性致炎因子侵襲、感染時,容易引起菌性炎症出現,菌性炎症遷延不愈或轉為慢性炎症時,將導致人體相應的器官組織細胞損傷、病變癥狀出現,逐步累積後將導致人類各主要代謝性慢病形成與發展。由此可見,微循環障礙是人類代謝性慢病形成與發展的關鍵節點。


推薦閱讀:

TAG:糖尿病 | 高血糖 | 糖尿病併發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