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倚天屠龍記的最後,周芷若為什麼不允許張無忌和趙敏成婚?
在故事的最後趙敏讓張無忌做的第三件事是畫眉時。周芷若出現在窗外提到張無忌也答應了她一件事。這個情節有什麼作用?只是為了讓讀者心裡知道大概周芷若不會讓趙敏和張無忌好好結婚么?
完整原文:
張無忌道:「不拜堂成親,自然不違背俠義之道。我跟你本來有婚姻之約,後來可也沒拜堂成親。好!我答允你。到了蒙古之後,我不和趙敏拜堂成親,但我們卻要一樣做夫妻、一樣生娃娃!」周芷若微笑道:「那就好。」 張無忌奇道:「你這樣跟我們為難,有什麼用意?」周芷若嫣然一笑說道:「你們儘管做夫妻、生娃娃,過得十年八年,你心裡就只會想著我,就只不捨得我,這就夠了。」說著身形晃動,飄然遠去,沒人黑暗之中。 張無忌心中一陣惘然,心想今後只要天天和趙敏形影不離,一樣做夫妻、生娃娃,不拜堂成親,那也沒什麼。「為什麼過得十年八年,我心裡就只想著芷若,就只不捨得芷若?」
謝邀。只能說,從頭到尾周芷若都不理解張無忌,她根本就不知道張無忌想要什麼。她把張無忌的善良大度當薄情寡恩。
必須要說明一點,在周芷若用了毒計,謝遜張無忌周芷若困守荒島之前,周芷若一直沒有和張無忌有過交流的機會。她對張無忌的性格理想等等都不了解。儘管如此,周芷若仍然殺殷離放趙敏,騙婚。她愛的不是張無忌本人,而是張無忌作為武當嫡系、明教教主的身份。
在返回中原後,二人因為追求不同,在是否當皇帝的問題上發生了激烈衝突,暴露了三觀不同的問題。結果呢,周芷若一哭二鬧三上吊,近乎脅迫的方式逼婚。婚禮上被趙敏逼者離開後、少林寺周芷若暴露時,張無忌的心情是高興。張無忌想和趙敏一雙兩好,請注意一雙兩好的意思不是腳踩兩隻船,而是比喻夫妻般配。長期以來這個誤解造成了張無忌吃著碗里看著鍋里的花心渣男形象。因此在婚約失效後張無忌才高興。
來看看到小說結尾時周芷若對張無忌都做過什麼:
小時候喂飯之恩。
光明頂上穿胸一劍。
答應滅絕欺騙張無忌。
危機時刻隱瞞九陰真經。
下毒偷屠龍刀,嫁禍趙敏,殺殷離(未遂)。
騙婚。
害謝遜被擒。
一哭二鬧三上吊。
婚禮上重傷趙敏。
少林寺下埋伏趙敏未遂。
下殺手殺殷六俠俞二俠,重傷阻擋的張無忌。
用謝遜的性命威脅生死搏鬥中的張無忌。
用九陰白骨爪殺趙敏未遂。
看看周芷若傷害了張無忌和張無忌的親人多少次?我不是張無忌這種對每個人都抱有最大善意,永遠原諒他人對自己傷害的真聖母,我始終無法理解,為什麼有人會喜歡周芷若。金庸給周芷若洗白,寧可造成醫術高手張無忌弄不清殷離是否死亡的BUG,否則殷離的死是個死結。
張無忌是原諒了周芷若,但即使沒趙敏,他們也不會走到一起。三觀不同怎麼談戀愛?
張無忌:「我要娶的是敏敏特穆爾,跟趙家妹子有什麼關係」
「你們儘管做夫妻、生娃娃,過得十年八年,你心裡就只會想著我,就只不捨得我,這就夠了。」
這話我確實看到就聯想到「紅玫瑰白玫瑰」。以故事中的周芷若的那個年紀和經歷,是不可能說出這句話的。因為這句話寫得太真實也太現實了,能說出這句話的,必定是經歷過感情波折,結過婚生過孩子的人。所以說這話的只能是作者在假借周芷若之口了,因為金庸太想說這句話了。但也請大家不要太責備金庸,因為這改動是非常私人的,請聽我細(da)細(kai)分(nao)析(dong)。
《倚天屠龍記》連載於1961—1962年的香港《明報》。主人公張無忌應該正好是當時正在寫作的金庸人格性格的集合體的體現。他寫出了四個女主角,其中兩個如趙敏和周芷若就好像「紅玫瑰和白玫瑰」,讓人糾結。正如樓上有人分析的,趙敏(ZM)的原型應該是朱玫(ZM),那個當時正與金庸患難與共的妻子。所以在小說里張無忌最後選擇了趙敏共度餘生理所當然。倒不如說,對當時的金庸來說,他也覺得他會與他的妻子一直這麼走下去,就和張無忌與趙敏一樣。
但是,我和樓上持有不同觀點的是,周芷若的原型很可能也是朱玫。趙敏和周芷若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兩個人的性格其實都和朱玫一樣,是「敢作敢為,性剛之人」之人,而且她們都有很強的政治抱負,這在金庸的小說中是非常少見的,金庸小說絕大部分女主都是依附男主而存在的。只不是趙敏和周芷若在我們讀者看來她們一個是「善」,一個是「惡」,所以很容易把周芷若當成惡女而偏向善的趙敏。對61-62年寫作的金庸來說,他對女性的想法和觀點主要來源自己的妻子,所以趙敏和周芷若其實可以理解為同一人在不同位置下表現出的善惡兩面。為什麼是趙敏和周芷若的刻畫最深,是因為另外兩個女性「小昭」和「殷離」的性格在朱玫的身上表現得沒有那麼明顯(或者可以說是小昭和殷離含朱玫量太低),那段時間正是金庸和朱玫感情最深的時候。《倚天屠龍記》作為射鵰三部曲的終曲,金庸對這部終曲的感情肯定遠遠大於前面兩部作品的。
談下三版以及我為什麼認為周芷若的原型是朱玫:
1.在最初的連載版(1961—1962年),周芷若強制要求張無忌接任自己成為峨嵋派掌門人,而她自己則斷髮出家,自此一盞青燈,長伴古佛。張無忌只好就此當上了峨嵋派掌門,並且把明教教主之位讓於楊逍,自此開始天天為趙敏畫眉。
【歷史背景:1956年5月1日,朱玫與金庸結婚。金庸草創《明報》,備嘗艱辛,朱玫與他患難與共,還曾變賣首飾支撐《明報》。】
我個人的看法:明報何嘗不是明教?當時的金庸理想中的未來就是把明報讓給那些有實力的人繼續發揚光大,而自己天天給愛人畫眉。同時他認為朱玫也是這麼想的。在這個版本里周芷若遠離塵世紛紛擾擾,斷髮出家,頗有一種歸隱感。
2.然而到了修訂版(1970-1977年),周芷若就不同了,周芷若希望張無忌成為皇帝,自己做皇后。周芷若雖然有所悔悟但是卻對張無忌依然不肯放手。在之後張無忌遭遇了朱元璋陷害而心灰意冷退出明教,把教主之位讓於楊逍後,便找了個地方隱居,要和趙敏一起過世外桃源般的幸福生活,並天天為她畫眉。可是,就在二人以為自此過上愜意的生活的時候,周芷若卻又突然出現,並且問張無忌答應了要為自己做一件事是否還記得?見此情景,張無忌手一抖,手中的畫眉筆都掉了下來。故事到此也就戛然而止。
【歷史背景:1976年,《明報》已穩居香港大報地位。朱玫很能幹,對工作很認真,甚至有點固執,兩人時常因為工作大吵。那一年十月,金庸因為大兒子在美國自殺喝悶酒的時候認識了第三任老婆。金庸與朱玫的婚姻出現了裂痕,最終走向離婚,推測離婚時間在1979年左右。當時朱玫則提出了兩大離婚條件:一是金庸付一筆錢作為補償;二是要繼任者去扎輸卵管,才可金庸離婚。】
我的個人看法:金庸和朱玫應該出現了很大的理念問題,這個問題很可能來源於事業和家庭。朱玫有很大的理想抱負,此時朱玫位居高位,另創報刊,在金庸心中大概也覺得朱玫頗有種「明報皇后」之感了。「周芷若雖然有所悔悟但是卻對張無忌依然不肯放手」正如朱玫對大兒子和家庭的忽略而有所悔悟但對金庸的婚姻卻不肯放手,金庸大概覺得自己的夫人變得越來越可惡了吧?周芷若的突然出現並提出要求,難道不正如朱玫向金庸提出的離婚要求?
金庸先生其實已經表露了自己的態度,對於趙敏和周芷若,他誰都不喜歡,因為她們對於男權社會來說一點都不可愛。最終金庸大概還是接受了朱玫的要求,離婚,與第三任妻子林樂怡結婚,直到金庸去世,金庸和林樂怡也沒有一個孩子。
3.最後到了讓眾多讀者憤怒的新修版(1999-2003年),新修版增加了小昭的戲份,結局在問題描述里也講了,周芷若這回把那個要求實打實地說了出來,不許和趙敏拜堂成親,而且明確暗示了張無忌一定會想念自己。
【歷史背景:朱玫與金庸離婚後,在孤獨和貧困中度過後半生。1998年11月8日她病故於香港灣仔律敦治醫院,享年六十三歲。替她拿死亡證的,既不是她的前夫,也不是她的兒女,竟然是醫院的員工,晚境之凄涼令人唏噓,與金庸晚年的風光更是構成了巨大的反差。
「我對不起朱玫……」金庸對記者說。】
我的個人看法:在前任老婆死後,金庸又開始重新修訂自己的作品。我估摸著原因是金庸的心境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上一次的修訂是在他事業的巔峰。
金庸喜歡的是小昭,他也曾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表示,他比較喜歡小昭的個性——不爭不搶,默默付出,一直都是個溫婉賢淑的女子,必要時可以為了成全所愛而犧牲自己。很明顯,他說的是林樂怡。所以在新修版里對小昭的戲份加重了,畢竟是他現任老婆。
現在再看周芷若的這番話:
「你們儘管做夫妻、生娃娃,過得十年八年,你心裡就只會想著我,就只不捨得我,這就夠了。」難道不像是金庸幻想中的朱玫在對他說話嗎?很明顯,金庸對於朱玫的事情感到自責和內疚,而且永遠也無法忘懷。金庸和林樂怡按照朱玫的離婚約定沒有生孩子(現實),正如張無忌與趙敏按照周芷若的要求沒有結婚(小說);金庸雖然和林樂怡結婚在一起,朱玫卻用死亡帶給了金庸永遠的、沉重的一擊,這一擊讓金庸心裡只會想到朱玫,只會不捨得朱玫(現實),正如周芷若對張無忌狠毒卻真實的預測(小說)。
倚天屠龍記是金庸寫給朱玫的情書,張無忌無論選擇趙敏還是周芷若,金庸在那個時候都是只愛著朱玫一人,想過和她白頭偕老。趙敏和周芷若各是朱玫的一半,趙敏的可愛與周芷若的可惡都是金庸心中朱玫的一個部分。當倚天屠龍記停留在結尾的時候,現實中的人與事卻已經如過往雲煙了。
他大概是真的過意不去,所以才要給小說加一個現實的結局吧。
不謝邀。
關於新修版《倚天屠龍記》結尾的改動,我們先看看金庸自己是怎麼說的。
《倚天屠龍記》一書,因為結構複雜,情節紛繁,漏洞和缺點也多,因之第三次修改中大動手術。最主要的更動是:張無忌最後沒有選定自己的配偶。我一直相信,歷史並非命定,充滿了偶然因素,人事也是這樣。張無忌最後與趙敏前往蒙古,從此不回中土,但如出現其他偶然因素,周芷若可能去蒙古找他,他可能和趙敏同去波斯找小昭,可能為了明教而不得不獨自回中土辦事,也可能在西域遇到殷離??世事主要是人為的,而張無忌只記得別人對他的好處,於是,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很可愛??
周芷若對張無忌說:「你只管和她做夫妻、生娃娃,過得十年八年,你心裡就只會想著我,不捨得我了。」這種感情,小弟弟、小妹妹們是不懂的。所以我不主張十三四歲的小妹妹們寫小說。
這個解釋其實有點含混不清。因為過了十年八年,張無忌還會想著周芷若,即使張無忌和趙敏不結婚,也是可能發生的。這並非結婚導致的,而是和某人相處時間太長而導致的。周芷若的要求顯得頗為多餘。
另一方面,其實我們回頭來看三聯版的結尾,金庸的改動似乎也非常多餘。
忽聽得窗外有人格格輕笑,說道:「無忌哥哥,你可也曾答允了我做一件事啊。」正是周芷若的聲音。張無忌凝神寫信,竟不知她何時來到窗外。窗子緩緩推開,周芷若一張俏臉似笑非笑的現在燭光之下。張無忌驚道:「你……你又要叫我作甚麼了?」周芷若微笑道:「這時候我還想不到。哪一日你要和趙家妹子拜堂成親,只怕我便想到了。」
張無忌回頭向趙敏瞧了一眼,又回頭向周芷若瞧了一眼,霎時之間百感交集,也不知是喜是憂,手一顫,一枝筆掉在桌上。
周芷若這裡台詞的意思,顯然也是說不允許張無忌和趙敏結婚。新修版相對於三聯版的結尾,所多餘的唯一信息就是讓周芷若明確說出了這個要求。
那麼,為什麼金庸卻說這是「最主要的改動」呢?
實際上我們回過頭來看整個新修版的結尾,就會發現,結尾一章從張無忌出少林之後幾乎重寫,其主要內容就是張無忌的政治歸隱。
他跟著誦讀陽教主遺訓中所錄的「聖火令三大令、五小令」:
聖火令三大令: 第一令,不得為官做君:吾教自教主以至初入教弟子,皆以普救世人為念,決不圖謀私利。是以不得投考科舉,不得應朝廷徵聘任用,不得為將帥丞相,不得做任何大小官吏,更不得自立為君主,據地稱帝。於反抗外族君皇之時,可暫以『王侯』、『將軍』等為名,以資號召。一旦克成大業,凡我教主以至任何教眾,均須退為平民,僻處草野,兢兢業業,專註於救民、渡世、行善去惡。不得受朝廷榮銜、爵位、封贈,不得受朝廷土地、金銀賜與。唯草野之人,方可為民抗官、殺官護民;一旦為官為君,即置草良於度外矣。
然後張無忌就靠著聖火令和陽頂天的遺訓,正大光明地離職了……雖然說這個結局的合理性也還是堪憂,但是已經比三聯版好了很多了。
順著這個思路,金庸明確張無忌和趙敏不能成婚這件事,是否也與政治有關呢?
明確地說,是有的。至少在周芷若看來,很有關係。
周芷若嘆道:「彭大師這話當真半點不錯,你怎能輕身冒險?要知待得咱們大事一成,坐在這彩樓龍椅之中的,便是你張教主了。」韓林兒拍手道:「那時候啊,教主做了皇帝,周姑娘做了皇后娘娘,楊左使和彭大師便是左右丞相,那才叫好呢!」周芷若雙頰暈紅,含羞低頭,但眉梢眼角間顯得不勝之喜。
張無忌連連搖手,道:「韓兄弟,這話不可再說。本教只圖拯救天下百姓於水火之中,功成身退,不貪富貴,那才是光明磊落的大丈夫,更不可違了聖火令上的嚴訓。」彭瑩玉道:「教主胸襟固非常人所及,只不過到了那時候,黃袍加身,你想推也推不掉的。當年陳橋兵變之時,趙匡胤何嘗想做皇帝呢?」張無忌只道:「不可,不可!我若有非分之想,叫我天誅地滅,不得好死。」周芷若聽他說得決絕,臉色微變,眼望窗外,不再言語了。
周芷若之所以急著和張無忌結婚,既是因為感情,也是因為她想要當皇后,更加想要通過妻子這個身份更強力地操縱張無忌,改變他厭惡皇位的想法。
而更長遠來說,一旦張無忌正式和蒙古郡主趙敏結婚,他的政治威信自然會大幅下降,也很不利於他個人的政治發展。所以,周芷若是絕對不能允許他和趙敏結婚的。
不結婚,誠如金庸所說,張無忌的未來就會有更多的可能。張無忌「可能為了明教而不得不獨自回中土辦事」,那麼在未來,周芷若是否能以感情為突破口,說服張無忌回中原開創一番事業?這種可能就一下把結局的格局提高了。
金庸說過,周芷若和趙敏都是政治人物。從人物塑造的角度來說,新改的結尾也把周芷若的政治屬性加強了。對於我這樣的芷若粉來說,雖然新的結局還是不夠好,但也已經不錯了。
個人理解是,婚姻是有儀式感的。
張趙兩人不成婚,在一起之後,一開始肯定是甜甜蜜蜜的,可日子一久,柴米油鹽醬醋茶……等被生活折騰的不成樣子的時候,張無忌肯定會開始懷念年輕時的日子,再想起小昭、蛛兒之時,大概會感嘆幾句,然後再想起周芷若,便是她曾經再怎麼不好,如今想來,也只記得她好的時候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人的記憶是會不斷進行美化的,畢竟距離產生美啊,時間又過去那麼久了,張也不是什麼睚眥必報的小人,肯定會記起周的好,然後每每與趙敏發生矛盾的時候就會想:「要是我當初選的是周芷若就好了!」
這是人之常情啊,畢竟你得到了紅玫瑰,白玫瑰就成了床前明月光,得到白玫瑰,紅玫瑰就成了心間硃砂痣。
——————————————————————————————————--
突然又想到一點,來補充下,有一句話不是說,聘者為妻奔為妾嗎?
被別人知道了,張趙二人肯定會被指指點點的,然後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就會有N多人鄙視他們,另一方面,周芷若心裡肯定會這麼想,你費盡心機還不就是個妾嗎?算是一種心理安慰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