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是不是被低估了?

三國演義里寫他「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對部下「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

三國志里寫「有姿貌威容」,又評曰「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廢嫡立庶,舍禮崇愛,至於後嗣顛蹙,社稷傾覆,非不幸也.昔項羽背范增之謀,以喪其王業;紹之殺田豐,乃甚於羽遠矣!」

袁紹是因為政治原因被黑,還是確實無才?


失敗者自然不配談人權了。

所以袁紹各種被記載或評價貶低也是自然而然。

但被低估還是不至於了,按曹操一生中最強大也是最兇險的對手這個標準足矣。

畢竟這不是網文三國,裡面別說袁紹,曹操本尊都往往變成不入流級別。


袁紹主要是死的不是時候,官渡敗了之後,還是擁有河北四州,依然是實力最大的軍閥。可惜病死了,連翻盤的機會都沒給。袁紹一死,河北四分五裂,這才給了曹操機會。就算是面對四分五裂的河北,曹操也用了幾年才統一。要是袁紹不死,曹操未必能統一北方。

所以歷史人物什麼時候死很關鍵。

如果曹操赤壁之戰後回去就病死了,那不就是個大號的袁紹嗎。


先下結論,確實可以算是被低估了。

但是和政治沒有什麼太大關係,自古史家就喜歡給失敗者安排理由,因為史書最初就具有給讀者以教訓借鑒的教育使命,有點類似教科書,它一定是要總結出點什麼方法論世界觀來的。最普遍的就是從人本身上找黑點,找不出來就往報應論上扯,因為某某干過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所以他活該失敗/死

袁紹或許謀略非長,但是決斷力強得不要不要。界橋之戰跟公孫瓚尷尬碰頭,扔完頭盔撂完狠話,立馬安排弩手列陣齊射,把手裡僅有的一點衛隊力量發揮到極致,逼走公孫瓚,就這臨戰表現,稱他「當敵制決,靡有遺失」也不算太吹牛了吧?更不論整場界橋之戰實際上就是袁紹的布局

再看看袁紹在鄴城被偷、家眷落入賊手時的鎮靜,官渡大敗時入蔣義渠營控制局面的眼力和決斷,臨危不亂是袁紹一貫以來的特質。單論這一點他就已經是個狠角色了

好謀無決,可能郭嘉、曹操知道袁紹什麼不為人知的小秘聞吧。從袁紹的事迹來看,好謀看不出,「能決」倒是真的

三國志對田豐評價很高,一會比范增一會比良平,我是覺得牽強得很。袁紹不採納田豐計策-袁紹失敗 = 田豐的計策很正確,這本來就是一個邏輯漏洞。

你面前擺了30個方案,其中可能只有一個是正確的。A錯誤,就代表B正確?何況袁紹官渡之戰的失敗極大程度來自於不可控因素許攸。照著袁紹的計劃打下去,沒有許攸反水,曹操實不見得有什麼優勢,算不上是錯誤方案。當然,也很可能不是最優解就是了,畢竟最後翻了大車。

這和李密和王世充決戰前,裴仁基向李密獻策被否決後,撂下狠話說「公必後悔」很像。從語境看,好像裴仁基把握很大,李密不採用可惜了。然而李密的智謀冠絕隋末群雄,裴仁基又有什麼謀略體現?以第三者的角度,怎麼也看不出裴仁基的策略會比李密的更可靠。袁紹吃虧在他自己也沒出過什麼奇謀,只好由著田豐說東說西

我剛讀三國志那會也覺得袁紹次得很,畢竟李密有智謀項羽有武勇,袁紹除了長得帥就沒什麼話題,實在吸不了什麼粉絲

袁紹和李密、項羽並稱「偏雄」,實是水平相似的人物;同時間橫向比較,袁紹的成就是漢末群雄中最高的。袁紹形象這麼差,一是曹操方嘴炮實在太厲害,二是影視劇遊戲喜歡把他搞成一個無能二世祖形象,恨不得把四世三公的「名門」直接神化成皇室,好像他的四州之地都是充話費送的


袁紹和矮丑富曹操不一樣,袁紹有姿貌威容,是真正的高帥富。唯一美中不足就是出身自帶庶子debuff,所以袁紹從小就認清現實,為克服這一身份而奮鬥。

長得帥、有心眼、有理想、性格寬容,好為遊俠,媽媽是小老婆。現在一般意淫小說的主角設定,好像也不過如此。

其他也不多說了。你們以為袁紹兼并四州是靠了家族勢力白給的嗎?知道人家起手就先把自家族長干滅門了不。

歷史上袁紹出場以後一直是懟天懟地,乾的都是當時在座的頂級大佬。在書里搞韓馥跟捏死只雞一樣,那可是GDP大省的省委書記。袁氏庶jia子nu鷹揚河朔,是三國前期最動人的勵志故事之一。

最後也就平推曹操時不小心翻車了,然後第二年氣死了。

到哪說理去。


被低估看被誰低估。陳壽說他謀而不決,多謀寡斷,但是在武帝傳裡面說的的,袁本初虎踞四州,強盛莫敵。。

曹操和袁紹結局一樣嗎?

按理說是一樣的,死之前經歷一場大敗,但是元氣未傷,寸土未丟,曹操還丟了一點。

但是為什麼曹操顯得牛批,袁紹卻顯得垃圾呢?

因為陳壽寫的時候動了一點小腦筋。

袁紹虎踞四州,強盛莫敵。。好像就是袁紹開局就這麼牛批似的。。

袁紹傳的篇幅很大,可惜,只有二十分之一不到描寫了袁紹如何奪取四州,大篇幅描述官渡袁紹如何失敗的,和袁紹三子的覆滅。。

三國志一般都是為傳者諱,但是獨獨袁紹,大篇幅寫袁紹的敗亡,對於勝績描寫卻繆繆。

了解袁紹必須要通讀三國志,還得是裴注三國志。

袁紹其人,從政以後,在何進被殺以後,群人不知所措,帶領袁術殺進皇宮屠戮宦官,但是也導致了皇室威嚴大減。當時皇帝年幼,太后沒有實權和威望。

在袁紹逃出洛陽以後,在渤海郡振臂一呼,招兵2萬有餘。這兩萬多人,無疑是精銳。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韓馥害怕。於是抽冷子就斷袁紹的軍糧。。

在這裡說一下韓馥跟袁紹的恩怨,韓馥是誰?是董卓為了籠絡人心,讓韓馥領冀州牧。按理說這韓馥算董卓的人。但是渤海郡可屬冀州。我不太了解以前的渤海郡是哪,大概是河北滄州一帶。袁紹帶著兵馬來到河北,明晃晃的反董旗號,韓馥慌了,開會問下面的人,我幫董卓啊,還是幫袁紹啊?下屬怒斥他,你幫的是國家,說什麼董卓袁紹。那意思是說啊你幫董卓,咱就說保衛皇帝,你幫袁紹咱就說清君側。 韓馥最終考慮下,幫袁紹。。可是袁紹就能指揮動自己的這兩萬兵馬,拿這兩萬兵馬跟董卓拼,那肯定是以卵擊石。何況董卓帶著漢帝都跑陝西去了。所以待在河北這地方不走了。他不走就不走吧,名聲大,義軍盟主。被殺了全家,董卓也害怕他嚇走了。本身袁紹這人就喜歡玩折節下士這一套,加上全家被殺,大家這個感動啊,慕名投奔袁紹的人一波接一波。韓馥有點害怕了,心說董卓都走了,您這位大神也不走,啥意思啊。於是開始給袁紹斷糧。這個時候就看出袁紹的軍紀,和袁紹的養名了,袁紹令全軍不得騷擾百姓。軍隊餓了爬樹去摘地里的野桑葚吃,全靠這個過日子。

史料記載袁紹在河北仰食桑葚,

袁紹給漢帝的自頌裡面說,「會故冀州牧韓馥懷挾逆謀,欲專權勢,絕臣軍糧,不得踵系,至使滑虜肆毒,害及一門,尊卑大小,同日並戮。」

這說明韓馥是在董卓沒走之前就開始拖後腿了。

袁紹和韓馥的矛盾早就已經很深了。

這時候,韓馥的部將,鞠義叛逃,韓馥派兵追擊。被鞠義打的灰頭土臉,袁紹正好恨韓馥恨得牙痒痒,於是接納鞠義。袁紹韓馥的矛盾更深了。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袁紹忽悠公孫瓚來河北,約定共同取河北,又派人忽悠韓馥,韓馥一害怕,直接把冀州送給袁紹了。

袁紹這一手漂亮嗎?

說實話,一般般。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個計策未必太高明,韓馥不同意怎麼辦?派兵打袁紹怎麼辦,騙了冀州,公孫瓚也來了,公孫瓚發現自己被耍了怎麼辦?

所以,漂亮的在後面,大家忽略了一件事,一件根本的事,這件事伴隨了袁紹的一生。是袁紹勝利的法寶,袁紹靠著這一招,吃遍天,打下四州。那就是「臨場決敵,則悍夫爭命」

後面公孫瓚果然來跟袁紹爭冀州了,當時天下袁紹曹操劉表結盟,公孫瓚黑山袁術結盟,互相對抗。

公孫瓚在當時諸侯里軍事力量最為強大。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當時能有一萬騎兵的人只有涼州軍團和幽州公孫瓚。

公孫瓚帶領一萬騎兵,兩萬步兵,浩浩蕩蕩來攻袁紹。後漢書詳細記載了這一戰,河北諸郡望風響應,開門投敵,明顯袁紹剛剛掌握河北,人心並沒有歸附。紹乃自擊之,袁紹只有步兵3萬,還有鞠義的800先登死士。公孫瓚先令騎兵衝鋒,800先登在隊伍最前面,揚塵大叫,弓弩其發,馬驚人嘶。800人帶頭,袁紹大軍在後衝殺上去,鞠義臨陣斬公孫瓚大將,公孫瓚敗退。。

當時袁紹身邊只有幾百親兵。在大部隊後面溜達,公孫瓚被打散的騎兵有的聚集起來。發現了袁紹,2000騎兵,幾百親兵,然而對峙的結果是。2000騎兵一時吃不下袁紹,圍困多時,被趕來的鞠義嚇跑。

在這說一下,同數量的步兵,打贏騎兵,很難,而袁紹勝了。鞠義的作用很大,但是袁紹軍隊的戰鬥力毋庸置疑。

如果有人看,我在更新,袁紹後面的故事,戰役。

對於這個問題來說,每一個真正了解袁紹的人。都不會得出袁紹能力差的結果。

漢末群雄,袁紹和諸葛亮的用兵之道是一樣的,先立於不敗,而思勝。

如果說一個人一輩子一次敗仗也沒打過。恐怕就是袁紹了。

倉亭之戰,我無法解釋。史料只有一句,

曹操揚兵河上,擊紹倉亭軍,破之

無論哪本史書都是一筆帶過,甚至不載。

以至於很多史學家懷疑是一場虛構的戰役,或者是一場特別小的戰鬥。而且打擊的是袁紹倉亭的守軍,袁紹本人並不在場

繼續更新,公孫瓚被打敗之後,袁紹派了一個叫崔巨業的去打公孫瓚。這個崔巨業,應該是個神棍。曹操討袁紹檄文裡面提到過袁紹讓他看星星。崔巨業到了故安後攻公孫瓚不下,於是撤退,被公孫瓚掩殺,死者就8000人,一般死8000都是大敗了,傷的就更別說了,袁紹能派給他三萬人就很不錯了。全讓他給報銷了。

這裡說一下田豐,田豐官渡後被殺。所有人都說袁紹氣量狹小。但是背叛袁紹的人不是沒有,打敗仗的將軍就更多了,比如這個崔巨業。但是袁紹從來沒有因為將領兵敗就殺人的記載。

這裡插兩個袁紹的小事件,一個叫董昭的人,先事袁紹後事曹操,他在袁紹那的時候,巨鹿有人反叛,袁紹這邊忙著對付公孫瓚,於是喊來董昭,問他,我打算讓你當巨鹿太守,那邊情況你也知道,你打算怎麼辦啊。董昭答,我一個的力量太微弱了,我不可能一下就消滅他們,我先去看看情況,計謀在當時,現在不好說。等到了巨鹿,矯詔袁紹令。孫伉等人是羅候張吉的內應,全部收押就地正法,只誅首惡,罪不及家人。

就這樣把巨鹿的叛亂鎮壓了。袁紹聽說以後非常欣賞,並且沒有怪罪他假傳命令。

在提一個人,這個人可厲害了。叫臧洪,在當時可是算義士,雖然他乾的事,實際上是非不分,一點也不義,例如說關羽投劉備是義,但是人家掛印封金,一點曹操的東西沒帶走。要是走之前,趁曹操不備,一刀劈了曹操,恐怕就沒有這麼大的名聲了吧!

臧洪的一開始跟一個叫張超是生死之交,張超張邈兩兄弟,對他也算知遇之恩,張邈派他去找劉虞,而公孫瓚跟袁紹打仗,臧洪過不去,碰到了袁紹,大家不知道討董其實有兩次,第一次就是這個臧洪組織的,三國演義裡面袁紹的誓詞還是抄的人家的。但是為什麼這次不出名,因為臧洪他們這草台班子根本成不了氣候,董卓也沒搭理他,他們更不敢招惹董卓,吃完飯就散夥了。所以這東西還得看人家袁紹組織的這次,袁紹雖然沒有那麼好的文采,也沒喊別人一起反董,但是人家帶著兩萬人來一出王者歸來,那就從者如雲。

回到上面說,袁紹估計很可能聽說過臧洪。很賞識他,說你這樣,你跟我混吧,去治理青州吧。青州當時黃巾騷亂,到處都是土匪,臧洪治理兩年,群盜奔走。。袁紹感嘆是個能人,於是又讓他治理東郡。

接著出現個事,前面提到的張超張邈兩兄弟,因為背叛曹操,迎接呂布,等人家曹操收拾完呂布回頭能不恨這兩兄弟嗎?曹操是袁紹的盟友,呂布跟袁紹算是先友後敵。曹操圍困張邈張超兩兄弟。

臧洪聽說以後,披頭散髮,嗚雞鳥嚎,連滾帶爬的去找袁紹,這個真不誇張。史料記載臧洪光著腳丫子跑到袁紹那的。求袁紹借給他兵去就張超張邈。

你說袁紹怎麼辦?一方面曹操是盟友,二方面,呂布是我的敵人,你幫我的敵人,三方面,你張邈背後說我壞話,四方面,臧洪你再怎麼說咱們也相處四年了,你心裡還是想著他啊。

袁紹並沒有答應借給他兵,臧洪絕望怨恨的走了。

回到東郡宣布獨立,並且跟張燕結盟。。你說這算什麼?袁紹不幫你,可沒限制你行為,你真想救人家你自己去救,人家幫你是大情分,不幫你也在情理之中。張超張邈堅持不到三個月被滅了全家。

袁紹派人征討臧洪。打了一年。結果。沒打下來。下次在更

上回說到臧洪坐守孤城,袁紹遣將來攻,一年未下。袁紹那時候是忙著收拾公孫瓚騰不出手來。現在公孫瓚龜縮幽州不敢出來了。袁紹便親自來攻。袁紹先命陳琳寫了一封勸降信,但是陳琳這人文章寫得好,但總是詞不達意,大家都知道的討曹操檄文,裡面臭罵了曹操一通,但是並無卵用。寫的跟潑婦罵街差不多。這次也是,袁紹讓他勸降臧洪,他說的是我們大軍如何如何強大。還笑話他指望黑山張燕來救。陳琳這篇原文,沒有史料記載,但是臧洪的回信,史料有記載。具體大家可以搜搜,大意是我登在城牆上看見主人的旗幟,撫摸城上的箭羽,不覺淚流滿面,想起跟主人一起的日子還是很開心。話鋒一轉,但是主人你巴啦吧啦,如何不義,呂布討董卓有大功,投奔你來了。他回去有什麼罪,你要刺殺他。巴拉巴拉,說了一大堆,就是不說因為袁紹人家不救你老主公。因為他自己也知道沒道理。

最後結尾,行了陳琳,別說了,你說我身死名滅,我笑你活著也是無名之輩。

袁紹收到臧洪的信,知道臧洪並沒有投降的意思。於是增兵猛攻。臧洪城裡糧食也不多了,臧洪就把自己小妾殺了,煮熟了分給將士吃,將士們都感動哭了。。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袁紹三天就把城破了,城頭有百人左右,相枕而死,沒有一個逃亡的。臧洪被生擒。

押到袁紹面前。袁紹還是很喜歡臧洪的,想勸降他,但是臧洪左一個狗賊,又一個奸臣的罵,袁紹只好擺擺手,送他去見了張超兩兄弟。

臧洪分支任務完。

咱們下一次更新袁紹大將鞠義傳奇。

袁紹手下有幾個人? 網文裡面傳的最多的是河北四庭柱。顏良文丑,張合高覽。

顏良史書上有記載,什麼記載,就是孔融說顏良文丑驍勇。荀彧回懟匹夫之勇,一擊可擒。

我們假如荀彧對顏良文丑是了解的,那麼荀彧懟的的是顏良文丑還是武將?荀彧說過關羽匹夫之勇一擊可擒嗎? 沒有這樣的評價。那麼說明顏良文丑大幾率真的是匹夫之勇。

什麼叫匹夫之勇,就是大軍打仗派他當個先鋒,大軍在後,讓他試試敵軍鋒芒,打贏了全軍士氣高漲,打輸了也沒事,咱們安營紮寨,好好想對策。

而顏良文丑就是這樣的先鋒官,所以這種角色是不可能有記載的,就像三國志的陳到一樣。兩句話介紹完了,說這個人挺驍勇的,經常排在趙雲後面,至於他打了什麼仗立了什麼功勞,一句沒有。顏良文丑也是一樣,袁紹打公孫瓚,打了數次,打黑山,打了數次,但是顏良文丑都沒有記錄。

而袁紹知道顏良文丑是匹夫之勇嗎? 當然知道,要不然征公孫這長時間,顏良領兵是輸是贏能沒有記載嗎? 說明顏良的作用一直都很有限不值得記載。 有人要問,那麼沮授說顏良雖驍勇但是不可獨任,那袁紹怎麼不聽?

那是因為你只看見袁紹傳裡面的紹不從,卻沒有看見曹操傳裡面清楚的記錄袁紹的策略,

二月,紹遣郭圖、淳于瓊、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紹引兵至黎陽,將渡河。

袁紹讓郭圖,淳于瓊,顏良三人去打白馬,為什麼打白馬?因為袁紹要渡河,讓顏良吸引曹操主力,讓自己安全渡河。別被半渡而擊。 曹操解了白馬之圍之後幹什麼了?強遷白馬民?然後趕緊跑。 所以說,顏良的目的根本不是要攻下白馬,因為曹操守不住白馬,曹操如果守白馬,勢必被袁紹圍困在孤城裡面,所以顏良這邊是佯攻,如果曹操不救白馬,主力被袁紹牽制,那麼白馬劉延就是瓮中之鱉,煮熟的鴨子。驍勇的顏良很有可能攻破,所以袁紹給顏良的命令應該是,如果曹操主力來了,直接退走,讓他救出劉延。

但顏良很有可能沒聽指揮,擅自猛攻劉延,期望於一擊功成,既殺傷曹軍有生力量,然後據城而守。而郭圖跟淳于瓊是意識到危險的。他們肯定離白馬遠遠的,這樣也能解釋為什麼顏良死了,但是郭圖跟淳于瓊卻沒事。 顏良想過曹操會來,但是沒有想到曹操來的這麼快。三國裡面很多人都吃過曹操的這個虧。 曹操的奔襲能力特彆強,很多次都是敵人沒想到,征烏桓也是,根本不給敵人準備的時間。曹操晚上偷襲的烏巢,袁紹看見大火就讓張合去攻大營,而張合攻不下曹營,然後投降沒一會曹操就回來了,這是什麼速度? 一個晚上,曹操跑了50多公里,還得戰鬥燒糧草。 跟開著吉普車端著m6的美國大兵差不多。

而張合高覽兩個人不一樣,張合高覽在官渡之前雖然也沒記載,當然張合因為是主角的關係有獨立傳記,隨便寫了一句,打公孫瓚的時候,張合很賣力,封中郎將。但是在官渡的時候,他們兩個是有記錄的。袁紹並沒有派張合去出任很危險的先鋒任務也沒有像文丑那樣外派,而是留在了身邊。在最危險的時候派張合攻曹操大營,雖然沒有寫出張合高覽誰是主將,誰是副將,但是張合投降以後,曹操只封侯給了張合,卻沒理高覽,說明高覽在投降中的作用很小。 而張合很有可能是袁紹的心腹將領,既肯定他的能力,也肯定他的忠義。

袁紹集團,獨立帶兵的有四個人,第一個是麯義,帶領袁紹兵馬,加上外族,加上劉虞舊部,一共10萬人, 第二個是袁譚,帶兵爭青州。第三個是崔巨業,根據公孫瓚討袁紹檄文,這個崔巨業可能是個大仙,公孫瓚說袁紹曾經讓他看星象,當然也有可能是公孫瓚潑髒水。第四個就是這個張合了。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麯義

麯義這個人,之前提過,先是韓馥的下屬,後來不服韓馥叛變,韓馥派兵來打,被他擊敗。韓馥一個州牧,拿一個部將沒辦法。。。也是夠了。實力跟劉虞有的一拼。

袁紹正好恨韓馥,就收了麯義。

麯義在袁紹這立的第一功是討董時期。

當時有個諸侯叫張揚,袁紹到了河內,張揚跟袁紹合兵一處討董,匈奴單于還挺有忠義之心的,也跟袁張討董,可能是後來覺得這樣太傻了,打算跑路,袁張當然不樂意。於夫羅一通操作,綁架了張揚跑了。袁紹派麯義追擊,勝利擊破單于。

這裡說一個張揚,這人有意思。一開始被何進派出去到并州招人,後來何進掛了,董卓廢立,於是反董,董卓很欣賞他,封他為河內太守。後來李郭相爭,天子回洛陽,當時窮啊,天子跟大臣都吃不起飯,而張揚上貢糧食,供給皇帝到洛陽,天子封了他個大司馬。張揚這人還跟呂布關係好,曹操圍呂布的時候,張揚很著急啊,但是打又打不過曹操, 於是在東邊給呂布加油吶喊,精神上鼓舞呂布。張揚的下屬被張揚這種操作給震驚了,從袁紹,叛袁紹,從天子,助呂布,反曹操。 他的下屬楊丑把張揚砍死了,打算投曹操。楊丑的下屬眭固又把楊丑砍死了,打算投袁紹。 終究是曹操手快,聽說這麼循環下去,這不是養蠱嗎?派史渙邀擊,破之於犬城,斬固,盡收其眾也。 張揚勢力覆滅。

張揚這人左右逢源,跟誰也打交道。。結果卻死在了手下手裡。。。

劉虞的從事漁陽鮮於輔、齊周、騎督尉鮮於銀等率幽州兵馬想為劉虞報仇,因燕國(今北京大興)閻柔素有恩義,他們便推舉閻柔為烏丸司馬。

閻柔招集鮮卑、烏丸等兵馬,共得漢兵、胡兵數萬人,與公孫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河(今朝白河)之北,大敗公孫瓚軍,斬殺鄒丹。

烏桓峭王也率其部落的人及鮮卑騎兵七千餘騎,隨鮮於輔迎接劉虞之子劉和與袁紹將麴義,合兵共十萬攻打公孫瓚,大敗公孫瓚於鮑丘,斬首二萬餘。

於是,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各殺公孫瓚所置長官,與鮮於輔、劉和兵聯合,公孫瓚屢戰屢敗,於是逃回易京(故址在今河北雄縣西北)堅守,開置屯田。

兩軍相持一年有餘,麴義糧盡退兵,公孫瓚乘勢出擊,擊敗麴義,盡得其車重。

這次麯義帶領聯軍十萬餘人,大破公孫瓚,可以說這次戰爭使得公孫瓚傷筋動骨,不過從公孫瓚殺劉虞的時候,公孫瓚就已經眾叛親離,麯義沒來之前,公孫瓚已經處於被半包圍狀態了。跟麯義主力會戰以後,只能呆在易京修養了, 但是在麯義糧盡而還的時候,依然能抓住機會大破麯義。

麯義回來以後就被袁紹殺了。史料記載袁紹殺麯義是因為持功自傲,驕縱不軌。

持功自傲我們可以理解,麯義這個人本身就是涼州人, 不太懂禮貌,不知道謙卑。 但是後面這個驕縱不軌,就有的玩味了。

從史料上看,麯義雖然說不上肯定對袁紹忠心耿耿,但是也沒違抗過命令,怎麼就有不軌之心了? 那麼只有兩個可能,袁紹曹操這都是疑心很重的人, 麯義這人畢竟有前科,加上不懂禮數,平時都是以客將自居,啥叫客將我就不解釋了,我說一下為什麼麯義算客將,因為麯義有自己的部曲,麯義手下的這些兵,不聽袁紹詔令,為麯義馬首是瞻。

第二個可能就是,麯義跟公孫瓚有勾結。 這變化就在這一年的對峙之中。

大師遠征,哪有將在外一年不歸的道理,翻遍中華史也沒有幾例帶著大軍在外面呆一年的例子吧。 能打過就打,打不過可以先撤,你帶著老闆的軍隊,在前線,不勝不敗是什麼意思? 你以為你是諸葛亮嗎?是曹丞相嗎? 為什麼之前大敗公孫,現在十萬人一年也沒有突破?

當然這個可能性很小,畢竟麯義如果想反叛袁紹,就沒有必要回來,跟公孫瓚合兵一處打下青州多好。

於是,袁紹手底下,真正的大將之材,可以單獨領軍,並且勝利的大將,因為持功自傲,驕縱不軌而被殺。。

看看韓馥,看看劉虞 。 韓馥的手下是麯義, 劉虞的手下是公孫瓚 。都被手下反噬。

袁紹曹操劉備共性是什麼? 喜怒不形於色。

韓馥很不喜歡麯義表現出來了,麯義跑了。劉虞嫌公孫瓚霸道,想殺公孫瓚,被反殺。

袁紹呢? 表面笑嘻嘻,麯義將軍仗打得好啊,打的公孫小兒膽寒心裂。真是古往今來第一勇將, 今晚咱們不醉不歸。。喝到一半就給麯義看寶刀。。

麯義死以後,袁紹並了麯義的部將。

麯義死可以說是必然的,只不過袁紹殺得早了,漢王殺韓信也是項羽死了以後才動手,也許袁紹覺得自己優勢很大,也許袁紹覺得麯義反叛就在眼下,未可知也。如果當時攻擊曹操大營的不是張合,是麯義是什麼結果,如果是袁譚是什麼結果,更甚者,袁紹親至前線,臨陣鼓舞士氣,又是什麼結果?


肯定低估了

郭嘉有十勝十敗之說。

袁本初則有八不從之功。

袁不從一生剛正且有志節,守節而不受辱!^_^

出長子譚為青州,沮授諫紹:「必為禍始。」紹不聽

建安五年,太祖自東征備。田豐說紹襲太祖後,紹辭以子疾,不許

進紹進軍黎陽,遣顏良攻劉延於白馬。沮授又諫紹:「良性促狹,雖驍勇不可獨任。」紹不聽

太祖還官渡。沮授又曰:「北兵數眾而果勁不及南,南谷虛少而貨財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戰,北利在於緩搏。宜徐持久,曠以日月。」紹不從

沮授說紹:「可遣將蔣奇別為支軍於表,以斷曹公之鈔。」紹復不從

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於一戰,若不如志,悔無及也。」紹不從。豐懇諫,紹怒甚,以為沮眾,械繫之

郃說紹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將軍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紹不納

卓兵強,紹等莫敢先進。太祖曰:「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聞山東兵起,倚王室之重,據二周之險,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紹弗聽

所以說:然皆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廢嫡立庶,舍禮崇愛,至於後嗣顛蹙,社稷傾覆,非不幸也。昔項羽背范增之謀,以喪其王業;紹之殺田豐,乃甚於羽遠矣!

對袁不從寧死不屈的剛烈節操,郭十勝看得很清楚。初,北見袁紹,謂紹謀臣辛評、郭圖曰:「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於是遂去之。


既然貼評價,為什麼不貼完?

袁紹初以豪俠得眾,遂懷雄霸之圖,天下勝兵舉旗者,莫不假以為名。及臨場決敵,則悍夫爭命;深籌高議,則智士傾心。盛哉乎,其所資也!

紹姿弘雅,表亦長者。稱雄河外,擅強南夏。魚儷漢舳,雲屯冀馬。

袁紹、劉表,咸有威容、器觀,知名當世。表跨蹈漢南,紹鷹揚河朔,然皆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廢嫡立庶,舍禮崇愛,至於後嗣顛蹙,社稷傾覆,非不幸也。昔項羽背范增之謀,以喪其王業;紹之殺田豐,乃甚於羽遠矣!

指出他的缺點就代表低估他?這是兩回事吧?

我說曹操性情多疑,濫殺無辜,是不是代表我也在低估他?

史書評價本來就是好的不好的都記載,你拿著不好的方面的記載出來說,就成了低估他了,我也是蠻醉的。。。

史書上對於袁紹的優點是沒記載還是說你沒看到?

亦或者是,你說的低估是指那些自己根本就沒去看過歷史的人的映像就叫低估?


勢逆則天下楷模,興順則萬事皆休

所經之戰(界橋之前,就是給主角跑龍套的感覺)

1,191年初平二年十二月-192年正月 界橋之戰(公孫瓚) 勝

後漢書袁紹傳【其冬,公孫瓚大破黃巾,還屯馨河,威震河北,冀州諸城無不望風響應。紹乃自擊之。瓚兵三萬,列為方陣,分突騎萬匹,翼軍左右,其鋒甚銳。紹先令麹義領精兵八百,強弩千張,以為前登。瓚輕其兵少,縱騎騰之,義兵伏楯下,一時同發,瓚軍大敗,斬其所置冀州刺史嚴綱,獲甲首千餘級。麹義追至界橋,瓚斂兵還戰,義復破之,遂到瓚營,拔其牙門,餘眾皆走。紹在後十數里,聞瓚已破,發鞍息馬,唯衛帳下強弩數十張,大戟士百許人。瓚散兵二千餘騎卒至,圍紹數重,射矢雨下。田豐扶紹,使卻入空垣。紹脫兜鍪抵地,曰:「大丈夫當前斗死,而反逃垣牆間邪?」促使諸弩競發,多傷瓚騎。眾不知是紹,頗稍引卻。會麹義來迎,騎乃散退】。

2,192年,與張燕部將杜長之戰 勝

三國志張燕傳【袁紹與公孫瓚爭冀州,燕遣將杜長等助瓚,與紹戰,為紹所敗,人眾稍散】。

3,192年 朝歌鹿場山之戰(於毒) 勝

紹既破瓚,引軍南到薄落津,方與賓客諸將共會,聞魏郡兵反,與黑山賊於毒共覆鄴城,遂殺太守栗成。賊十餘部,眾數萬人,聚會鄴中。坐上諸客有家在鄴者,皆憂怖失色,或起啼泣,紹容貌不變,自若也。賊陶升者,故內黃小吏也,有善心,獨將部眾逾西城入,閉守州門,不內他賊,以車載紹家及諸衣冠在州內者,身自扞衛,送到斥丘乃還。紹到,遂屯斥丘,以陶升為建義中郎將。乃引軍入朝歌鹿場山蒼岩谷討於毒,圍攻五日,破之,斬毒及長安所署冀州牧壺壽。

4,192年 於太行群山擊黑山諸賊之戰

大小十餘戰全勝

英雄記:遂尋山北行,薄擊諸賊左髭丈八等,皆斬之。又擊劉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於氐根等,皆屠其屯壁,奔走得脫,斬首數萬級。

後漢書朱俊列傳:自黃巾賊後,復有黑山、黃龍、白波、左校、郭大賢、於氐根、青牛角、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計、司隸、掾哉、雷公、浮雲、飛燕、白雀、楊鳳、於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畦固、苦唒之徒,並起山谷間,不可勝數。其大聲者稱雷公,騎白馬者為張白騎,輕便者言飛燕,多髭者號於氐根,大眼者為大目,如此稱號,各有所因。大者二三萬,小者六七千。賊帥常山人張燕,輕勇中號捷,故軍中號曰飛燕。善得士卒心,乃與中山、常山、趙郡、上黨、河內諸山谷寇賊更相交通,眾至百萬,號曰黑山賊。河北諸郡縣並被其害,朝廷不能討。燕乃遣使至京師,奏書乞降,遂拜燕平難中郎將,使領河北諸山谷事,歲得舉孝廉、計吏。燕後漸寇河內,逼近京師,於是出俊為河內太守,將家兵擊卻之。其後諸賊多為袁紹所定,事在《紹傳》。

5, 192年 龍湊之戰 勝

後漢書袁紹傳:三年,瓚又遣兵至龍湊挑戰,紹復擊破之。

漢晉春秋曰:孤又不獲寧,用及龍河之師。羸兵前誘,大軍未濟,而足下膽破眾散,不鼓而敗,兵眾擾亂,君臣並奔。此又足下之為,非孤之咎也。

6, 193年 常山之戰(張燕屠各及烏桓) 慘勝

後漢書袁紹傳:遂與黑山賊張燕及四營屠各、雁門烏桓戰於常山。燕精兵數萬,騎數千匹,連戰十餘日,燕兵死傷雖多,紹軍亦疲,遂各退。

7, 194年 援救曹操東郡之戰(呂布陳宮) 勝

昭明文選載紹檄州郡文曰:自是士林憤痛,民怨彌重,一夫奮臂,舉州同聲,故躬破於徐方,地奪於呂布,彷徨東裔,蹈據無所。幕府唯強幹弱枝之義,且不登叛人之黨,故復援旌擐甲,席捲赴征,金鼓響震,布眾破沮,拯其死亡之患,復其方伯之任,是則幕府無德於兗土之民,而有大造於操也。

謝承後漢書:操圍呂佈於濮陽,為布所破,投紹,紹哀之,乃給兵五千人,還取兗州。

8, 195年-196年 東郡之戰(臧洪) 勝

三國志臧洪傳【洪由是怨紹,絕不與通。紹興兵圍之,歷年不下。。。。。。紹見洪書,知無降意,增兵急攻。。。城陷,紹生執洪】。

9, 198年-199年 易京之戰(公孫瓚) 勝

後漢書公孫瓚傳:四年春,黑山賊帥張燕與續率兵十萬,三道來救瓚。未及至,瓚乃密使行人齎書告續曰:「昔周末喪亂,殭屍蔽地,以意而推,猶為否也。不圖今日親當其鋒。袁氏之攻,狀若鬼神,梯衝舞吾樓上,鼓角鳴於地中,日窮月急,不遑啟處,鳥厄歸人,滀水陵高,汝當碎首於張燕,馳驟以告急。父子天性,不言而動。且厲五千鐵騎於北隰之中,起火為應,吾當自內出,奮揚威武,決命於斯。不然,吾亡之後,天下雖廣,不容汝足矣。」紹候得其書,如期舉火,瓚以為救至,遂便出戰。紹設伏,瓚遂大敗,復還保中小城。自計必無全,乃悉縊其姊妹妻子,然後引火自焚。紹兵趣登台斬之。

10,199年 太行山剿滅公孫續及張燕之戰 勝

後漢書公孫瓚傳:續為屠各所殺。田揩與袁紹戰死。張燕既為紹所敗,人眾稍散。

昭明文選載紹檄州郡文曰:爾乃大軍過盪西山,屠各左校皆束手奉質,爭為前登,犬羊殘丑,消淪山谷。

11, 200年 陽武之戰(曹操部下) 勝

三國志武帝紀:紹進保陽武。關羽亡歸劉備。

漢晉春秋曰:郃說紹曰:「公雖連勝,然勿與曹公戰也,密遣輕騎鈔絕其南,則兵自敗矣。」紹不從之。

12, 200年 官渡前哨之戰(曹操) 勝

三國志武帝紀【八月,紹連營稍前,依沙塠為屯,東西數十里。公亦分營與相當,合戰不利。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紹復進臨官渡,起土山地道】。

三國志袁紹傳【連營稍前,逼官渡,合戰,太祖軍不利,複壁。紹為高櫓,起土山,射營中,營中皆蒙楯,眾大懼】。

13, 200年 烏巢-官渡之戰(曹操) 負

三國志武帝紀:紹謀臣許攸貪財,紹不能足,來奔,因說公擊瓊等。左右疑之,荀攸、賈詡勸公。公乃留曹洪守,自將步騎五千人夜往,會明至。瓊等望見公兵少,出陳門外。公急擊之,瓊退保營,遂攻之。紹遣騎救瓊。左右或言「賊騎稍近,請分兵拒之」。公怒曰:「賊在背後,乃白!」士卒皆殊死戰,大破瓊等,皆斬之。紹初聞公之擊瓊,謂長子譚曰:「就彼攻瓊等,吾攻拔其營,彼固無所歸矣!」乃使張郃、高覽攻曹洪。郃等聞瓊破,遂來降。紹眾大潰,紹及譚棄軍走,渡河。追之不及,盡收其輜重圖書珍寶,虜其眾。

14, 201年 冀州叛亂之戰 勝

三國志武帝紀:紹歸,復收散卒,攻定諸叛郡縣。

三國志袁紹傳:冀州城邑多叛,紹復擊定之。

袁紹

官:侍御史——中軍校尉——領司隸校尉——領渤海太守——車騎將軍——領冀州牧——太尉——大將軍

爵:邟鄉侯——鄴侯


其實如果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話,個人覺得,袁紹在戰術使用和戰場應對上是沒有問題的。首先說當時的形勢,袁曹官渡對峙,袁紹兵多,曹操兵少,打了差不多一年半,其他人都在看戲,曹操最少要分散兵力防守劉表,孫權,馬騰,張魯,本來就兵少,這麼一分,形勢更加嚴峻。袁紹以絕對優勢進攻,圍而竭之,戰術上是沒問題的,而且曹操的後勤供應已經成問題了。挑選和吸收人才方面,袁紹也沒有大問題,臨陣戰術指揮和調整也沒什麼不對,如果說袁紹是庸才,有點不公平。袁紹的失敗之處是沒有協調後集團內部的矛盾,包括他的兒子和部下,這就是所謂的掌控能力不夠,內部整合沒做好。其結果是,吃肉時還好,啃骨頭時容易崩著牙。


汝劍利,我劍未嘗不利。當年的我看到的只是敗於曹操,丟掉北方的袁紹。卻忽視了那個從庶出之子到鷹揚河朔的袁紹。不止袁紹,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發現絕大多數的歷史人物曾經被我低估。當年以為自己會成為遠邁秦皇漢武的人,總是俯視歷史人物。現在才知道自己放於1800年前可能也就是袁紹的一個小兵。


翻看漢末名人說的話,無非就是強如二袁,勇如呂布。

所以是不是低估,歷史已經說明一切了。因為除了曹孫劉三家外,當時也就只有袁紹、袁術和呂布真正有資格角逐天下。

當然,不是說那時就沒有其他諸侯了,而是只有這三人是真正得到人們認可的。就像呂布,曹阿瞞再瞧不起呂布,被呂布差點乾死也是史書記載的事實。

呂布如此,排在呂布前面的二袁更是如此,都是實打實的亂世梟雄,所以如果非要低估他們,那自然也是在間接上貶低曹阿瞞的能力。

不過平心而論,曹阿瞞也就弄死了呂布一個,另外兩個雖然遭遇大敗,但要是沒病死,後事究竟如何,恐怕猶未可知也。


大家對三國人物的認知,很多時候忽略了年齡,按年齡以及主要活躍年代來算,袁紹和劉表是東漢人,袁紹202年去世,生年不詳,之前有大神做過考據,可以借鑒:三國志武帝紀記載:191年,紹復使人說太祖曰:「今袁公勢盛兵強,二子已長,天下群英,孰逾於此?也就是說袁譚,袁熙已經成年,漢朝以男子滿20為成年,因此袁熙在191年已滿20歲,而袁譚出生在171年之前,袁熙出生在172年之前。以男子當父親16歲為生理下限的話,最保守的估計下,袁紹應當出生於155年之前。袁紹字本初,而146年的年號是本初,而且只用了1年,紹的意思是繼承,《英雄記》曰:紹生而父死,二公愛之。以此可以推論袁紹取字本初是因為本初年出生繼承父親,可以推斷袁紹可能出生於公元146年。遊戲裡面估計得更早,在141年。而袁紹次子袁熙大了曹操次子曹丕15歲。

而劉表142年出生,在赤壁之戰前208年去世,在人均壽命極低的東漢,死時67歲,算活的比較久了。

以他們二人的資歷,應該和劉焉劉虞皇甫嵩盧植等人算是一代人,有人說曹操和袁紹是發小,小時候有過一起偷新娘的記載,可這個典故出自《世說新語》,其可信度見仁見智。曹操曾經給自己的兒子娶了袁譚的女兒,如果曹操將袁紹視作同輩,豈不是亂了輩分?

袁氏亡於內訌,官渡之戰後,袁紹依然是實力最強的諸侯,如果袁紹二子并力,曹操是沒機會的,曹操自己也是這麼認為,一度想先拿下荊州。袁紹之所以風燭殘年發動官渡之戰,不過是不想貽賊子孫而已,想在自己生前解決心腹大患,只不過由於立儲之爭,內部已經出現分裂,官渡之戰,不是敗在軍事上,而是內部整合沒有做好,亡與內部鬥爭。

順便安利一下:

瓦崗李密為什麼會失敗??

www.zhihu.com圖標


袁紹被黑是因為中國群眾不能理解歷史發展的複雜性和偶然性。

啥意思?

因為曹操贏了,就覺得曹操一定比袁紹吊的多,曹操跟袁紹打的官渡之戰也是穩贏的。

這樣一來,就把原本複雜的歷史,簡單線性化了,就方便自己理解了。

官渡之戰,使曹操統一北方成為可能

赤壁之戰,使南北不可能短時間統一

夷陵之戰,使蜀國北伐更加難上加難,三足之勢已成定局。

此三戰,便奠定了三國時期的整體走向

任何一戰,都是天時地利人和的較量

官渡之戰,袁紹失人和,曹操得天時,若沒有許攸反叛,曹操基本上是不能戰勝袁紹的。


成王敗寇。

袁紹能夠平定河北之地,打敗了揚威一時的公孫瓚,沒有雄才大略,又如何做到。

很多時候,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敗了,我們說他寡智少謀;勝了,我們說他神機妙算。絕大多數軍國方略都是機會伴隨著風險的。

如果簡單概括的話,兩個不同的戰略可能成事的幾率分別是60%和50%。最終結果往往是無心插柳柳成蔭而已。我們又怎麼能夠輕易的說那個是秒策,哪個是昏招。

我相信很多情況下,一件事都是必然和偶然相結合的結果。

袁紹敗給曹操有他必然的地方。因為他的底層結構主要是領主制。

至於偶然因素,有很多了。我們很多時候很難搞清楚一次戰鬥的失敗的敗筆具體是哪個命令,也很難搞清楚這個命令到底在什麼樣的環境和背景下發出的。比如中途島海戰的經過。

而歷史文獻計述上,往往也是忽略這一塊。只能靠僅存的史料來猜測和分析,想辦法窺探一二了。

這裡不得不吐槽一下這乎。很多人幼稚的認為成敗的關鍵在於道德水準,智慧水平。還言辭鑿鑿的說一些找不到出處或者斷章取義的例子來證明這個觀點。實在太過幼稚可笑。

實際上我們能在歷史上找到姓名的人絕大多數都是當世之人傑,偶爾昏頭有些可能,不可能總做出低級的判斷和決定,也不可能是自私自利之人,否則怎麼號令千軍萬馬。

覺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兩害相權取其輕而做的決定,至於到底那個方法更好一點,往往當時極難判斷。後人研究歷史就是要研究他做出這昏招的合理性。當然,這個合理性是從利害角度,而不是智慧或者道德角度。


霍華德高不高,高啊,但是你不能拿他和姚明比。

袁紹很強啊,從渤海太守到一統北方,這個戰績在中國歷史上也算是非常優秀的了。只是他碰到了曹操,在面對高水平對手的時候,缺點是非常容易被抓住並放大的。曹操毛病也很多,但在沒遇到高出一個檔次的對手,這些缺點就只是瑕不掩瑜了。

袁紹不是被低估了,只是遇到了一個更強的敵人。

司馬家贏到了最後,但是司馬家的評價加起來高過曹劉諸葛中任一一個人了么?


袁紹是一個天生的野心家 可惜現實是他的野心被現實擊敗了 這是我對他最直觀的評價

史書確實掩蓋了部分袁紹的閃光點 但袁紹不如曹操也是事實

袁紹要為東漢的滅亡分攤一部分董卓的責任

但群雄割據的局面原本就是袁紹期望的

他想複製劉邦劉秀的成就 建立一個新的王朝 當由於官渡之戰的失敗成為泡影

袁紹由於運氣成了父親的兄弟的養子

這讓他從小就少人管束並醞釀了野心

年紀輕輕 袁紹就已經開始結交各種俠、士

一個例子是許攸 許攸曾經參與過廢立靈帝的陰謀

陰謀敗露 許攸卻沒有被牽連 袁紹是否給予了幫助?不得而知

在袁紹參與到何進的行政班子里時 袁紹身邊已經聚集起了一批少壯派士人 袁紹在他們之中很有威望

我一直懷疑何進的死是袁紹的陰謀

從事實結果來看 當時何進掌握的武裝力量已完全足以誅殺宦官 又何必召董卓入京?

何進入宮被宦官所殺不過是宦官集團的困獸猶鬥 以為殺了何進能扭轉局面 而事實是不能

何進死亡消息到達以後 袁術立刻出現聯合何進舊部將宦官集團毀滅 何以如此迅速?

袁紹不過是借刀殺人 再一石二鳥 宦官外戚一夜之間全部完蛋 (當然 這麼龐大的計劃也未必是袁紹獨自能夠策劃 也或許是袁隗主謀)

但關東聯軍的組建以至於天下分裂 袁紹難辭其咎

關東聯軍的組建並非汝南袁氏的決定而是袁紹袁術的決定

袁隗與袁基因為袁紹袁術的起兵而被殺

袁紹也因此成為了汝南袁氏的首領(雖然袁術想與之爭奪此項)

董卓被聯軍逼迫西撤的同時 袁紹就開始了和弟弟袁術爭奪權力的戰鬥

群雄割據的早期其實是袁紹與其盟友和袁術與其盟友之間的戰鬥

順便一說 此時曹操其實是半從屬於袁紹的 曹操能入主兗州 袁紹肯定是給了幫助

甚至在曹操差點被呂布滅掉時 曹操交換了一些利益(具體有什麼無史料記載不明)獲得了袁紹的援助擊敗了呂布

曹操在不知不覺間發展成了袁紹無法控制的獨立勢力 與之對抗

而袁紹輸掉了這場戰爭


感覺上是有的,只能說,他生在了一個妖孽橫行的時代。袁紹的起點太高,使很多人覺得,他的成就源於宗族遺產,卻忽略了他本身出色的才能。做為一個庶出子,能打敗嫡子袁術,贏得家族支持的人怎麼可能是蠢材,能打敗公孫瓚,逼的他自焚的人怎麼可能是軍事白痴,曹操前期視袁紹為此生大敵,官渡之戰幾乎就是背水一戰,這樣的人物怎麼可能是無能之輩。只能說,袁紹之敗,內部世家各自抱團,互相攻擊是客觀因素,他自己普通人的性格是主觀因素。我們常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曹操,劉備,孫權幾乎都具備這種品質。而袁紹沒有,他的性格就是普通人的性格。他是個愛兒子的好父親,是個好糊弄的領導,他能在大方向不變的情況下,對手下某求自身利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許攸這種白眼狼,最後還不是被曹操弄死了。

所以袁紹其實本身是很出色的,是傳統士族階級里的優秀代表。

賈詡說劉表若在太平年代,是可以做三公的人物,袁紹也是可以的。

不幸的是,亂世需要的是梟雄,不是能臣。


不說別的,我們看看袁紹剛到冀州的時候是個什麼情況:

今道路暴骨,民未見德——《三國志·崔琰傳》

袁紹之在河北,軍人仰食桑椹——《三國志·武帝紀》

可以說是一塌糊塗,治安不行、人口素質不行、連飯都吃不飽,士卒們都要靠著吃野果來充饑。

然而僅僅過了10年,官渡之戰前的袁紹勢力是什麼樣的呢?

軍事上無需多言,統一河北四州,兵力十萬,是當時最大的軍事力量組織。

內政方面更是可圈可點,在兵力多、底子差、還沒實行屯田制度的情況下,能夠保證官渡之戰的兵糧供應,讓人都覺得有著不可思議。

後來官渡之戰打輸了,袁紹也病故了,幾個敗家子兒也因為互相不服氣而分家窩裡鬥了。

結果呢?

結果是他那仨兒子一個外甥愣是扛了曹操七八年,小兒子甚至還打出過「逆擊破操」的光輝戰績。

這是袁譚袁尚的能力強么?還不是袁紹留下的家底兒足夠雄厚。

拋開曹劉孫,袁紹八成就是漢末諸侯綜合能力的第一人了。


看怎麼認識了吧,最後失敗了,成王敗寇,曹操自然不會說他好話。

但袁紹此人也確實不是像後世評價的那麼的不堪。很多相關問題里都談到了。題主有興趣可以自己翻翻。

但這裡還是想說下:袁紹最大的失敗不是戰略戰術的失敗,也不是用人的失敗。反而這些方面有可能整個三國能比袁紹的也沒幾個。他最大的失敗在於立嗣問題上沒有解決好,自己又早早退出歷史舞台了。導致內部分裂。這才是他失敗的真正原因。

老版三國,經典鏡頭無數。但第一個燃到我的鏡頭還是當董卓欲行廢立之事,天下諸公都畏懼董卓淫威,畏縮不前時,袁老闆挺身怒懟董卓:

「汝劍利,吾劍未嘗不利!」


在三國志曹操傳中,君主類兵種的只有曹操,劉備、孫氏三父子和袁紹,可見至少在日本人眼裡,袁紹是和前面幾位英傑是可以相提並論。的


推薦閱讀:

TAG:三國 | 曹操 | 三國歷史 | 袁紹 | 官渡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