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教育孩子「聽話」,因為長大後只能聽自己的話

咱們把《童年往憶》這本書說完。很多問題,都是歷史遺留問題,如果我們能夠不時地切換一下視角,從歷史的角度看過去,就變得清晰多了。比如,上一篇解讀中我們說的「中國父母為什麼那麼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這既是現實的問題,也是歷史的問題。今天,咱們再從歷史的角度看一個普遍存在於中國家庭教育中的問題,那就是「聽話教育」。

很多父母總有這樣的疑問——「我們幾千年來不都是這樣教育孩子的嗎,為什麼今天就不能像過去那樣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對於這個問題,最簡單的回答是——「時代變了,所以過去教育孩子的方式不適用了」。很顯然,這樣的回答滿足不了各位家長的內心需要。

說起「讓孩子聽話」,首先我們要搞清楚讓孩子聽誰的話,籠統地說,這兒的聽話就是聽長者的話,所謂長者主要指的是父母和老師。

我們從歷史的角度望過去,隨便翻翻有關兒童教育的典籍,關於讓孩子聽話的論述到處都是。比如《三字經》,所推崇的不只是讓孩子聽父母的話,而是要讓孩子為父母之命是從。我們發現,古人完全忽視了孩子的自主性,壓根不考慮孩子自己的想法、觀念、情緒和感受。

熊秉真教授在《童年往憶》這本書中列舉了一些例證,試圖找到一些中國古代孩子也有自己自主性和話語權的蛛絲馬跡,但我覺得非常牽強,比如列舉的最強有力的例證是這樣的,古人說「如果父母錯了,孩子可以溫和地指出父母的錯誤,父母接受則罷了,如果不接受,孩子還是要按照父母的意思的來」,熊秉真教授以此說明中國古人也是能夠尊重孩子自主性的。但是,我覺得這兒的「孩子」已經不是我們現代意義上的孩子了,因為這要求孩子要有高於父母的判斷力,還要有包容的心態以及和善的溝通技巧,我更覺得這兒的「孩子」是那個中國人觀念中的「只要父母還健在,你就永遠是孩子」的那個「孩子」。

事實上,在中國古代父母的眼中,更多情況是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一切都得按照父母的意思去辦。這種「以父母之命是從」的聽話教育延續了幾千年,現在依然深深地根植于于我們很多父母的內心,有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門口都會不厭其煩地重複一句「要聽老師的話」,正是這種觀念深入父母內心的體現。

古人為什麼要構建這樣一套聽話教育的體系呢,難道僅僅是因為孩子什麼都不懂,所以才要聽父母的話嗎?

當然不是,聽話教育是有巨大社會意義的。正如埃里克森的理論所指出的,社會文化會影響兒童教育方式,反過來說兒童的教育方式也必然要適應社會文化。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是封建君主制,每個家庭培養的孩子都終將要服務於以皇權為中心的社會,每個孩子成年後也必須要以皇命是從。所以,只有從小在家培養孩子服從的意志和奴性的品質,成年了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才能在以皇權為中心的社會裡更具有競爭力。

所以,在古代,重視聽話教育,就是為了抹殺孩子的自主性。事實上,孩子也不需要自主性,因為在那個社會,只許你「遵命」就是,如果你自主性很強,反而有可能被人指責你長了反骨,遲早是要喪命的,就比如《三國演義》中的魏延,就是因為自主性過強,最終被殺頭。

我們稍微延展一下,再看看另外兩件事,可以幫助我們更進一步了解很多育兒現象為什麼古代可以而現在就不可以。

第一件事,父親缺位。

父親缺位,這在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大家都呼籲父親多陪伴孩子。然而在古代,父親缺位的現象比現在更嚴重、更普遍,孩子7歲之前,父親壓根都不參與孩子的養育。為什麼那個時候大家並不覺得這是問題?

我們從社會歷史的角度來看,原因很簡單,因為每個人除了生育自己的父親之外,還有一個共同的父親可以認同和崇拜,那就是皇帝呀,皇帝的另外一個稱號「君父」正好體了「君就是父」的共識。現在,除了孩子的親生父親,我們再也無法尋找一個類似「君父」的人扮演父親的角色和承擔父親的功能。

第二件事,隔代撫養。

這在古代也非常普遍,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本身就是大家庭一起生活;

第二,早婚早育,大多父母太年輕,連自己還是個孩子;

第三,孩子太多,媽媽一個人帶不過來。

所以,隔代撫養在古代是很自然的事情,按照現代精神分析學說,老早讓孩子和媽媽分離這會導致精神創傷,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但如果我們從社會歷史的角度來看,這種創傷在成年後的社會中能找到與之匹配的出口,首先就是家族關係,其次是社會人情關係。這種由熟人圈子構建起來的人情關係網就像媽媽的懷抱一樣滿足了所有人情感依賴的需要,所以孩子的童年創傷在這種人情關係網裡得到了巨大的治癒。反過來說,這種創傷又進一步加固了社會人情關係網。

但是,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由熟人構建起來的社會關係已經瓦解,我們的情感只能訴諸於由夫妻二人構建起來的核心家庭,隔代撫養造成的童年創傷只能訴諸於自己的另一半,所以有些中國心理學家就說中國人談戀愛本質上就是在找媽媽。但因為這種情感需求張力太大,伴侶往往難以承受,於是就會導致諸多親密關係問題和家庭矛盾,進而導致不幸的人生。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訓練孩子聽話、父親缺位、隔代撫養」在古代不僅不是什麼壞事,反而還增強了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

可是,我們要不斷提醒自己的是,皇帝早就不在了,皇權早就瓦解了,人民群眾早就當家做主了。更重要的是,我們生活在一個非常多元、包容的社會,這樣的社會尤其尊重個體的個性,尊重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鼓勵每個人綻放自己的生命、活出不一樣人生。

如果我們依然在家裡搞復辟,和孩子依然玩君主封建制這一套,那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終將會被社會淘汰。

大家想一下,生活在我們這樣一個時代,自主性、自我負責、活出自己是多麼重要,如果你的孩子從小被「聽話教育」抹殺了自主性,那是多麼可怕。我們的教育必然是要適應社會的,這就是我為什麼總是告誡家長和老師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的原因,因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覺得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重要,才能真正構建起自主性,才能擁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因為在這個時代,能告訴你如何才能過好這一生的,只有你自己。

這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

關注「牟子坤家庭教育」公眾號,免費收聽50本經典教育書籍解讀,和我一起花一年時間構建屬於你自己的「育兒育己」之道。本專欄共包含「認識兒童」、「透視教育」、「塑造家庭」「展望世界」四個部分,每周一本書,每本書三篇解讀,更新時間為周一、周三、周五晚8:30。專欄介紹及部分解讀書籍目錄可點擊查閱發刊詞:【育兒育己】一年50本育兒經典書籍,幫助父母構建育兒之道,走出育兒迷宮

希望你把我們這個專欄推薦給你身邊的朋友,讓更多的人加入到我們的學習中來。

【牟子坤簡介】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家庭教育講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卉貝藝術聯合創始人,中小學教師,多家平台簽約作者,致力於從事家庭教育工作,個案諮詢累計達500小時。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牟子坤家庭教育(ID:mzkjtjy)

……………………………………

微信公眾號:牟子坤家庭教育(ID:mzkjtjy)


推薦閱讀:

TAG:長大後 | 童年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