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最火的Emoji,為什麼是一匹馬?

有這樣一組有趣的數據。

截止2016年12月,全球每天使用Emoji的次數達到了驚人的60億次,在周末的頂峰期,這個數字還將達到更高。

在美國紐約,Emoji被現代藝術博物館列為永久收藏,在推特上,廣告商會根據用戶發出的Emoji,來確定其情緒狀態,從而提供針對性更強的廣告。

這無疑標榜著這個出生於1995年的表情符號,已經成了社交網路中,用戶最難以割捨的一部分。

但可惜的是,在人口眾多的中國大陸,Emoji的使用率卻乏善可陳,常常只被應用於某些偉人逝世時的新聞里,具體的表現為一根蠟燭或是雙手合十的祈禱。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後者在Emoji原生的翻譯中,是擊掌的意思。

這其實也很容易理解。

語言學研究曾提供過如下的參考樣本,70%的溝通由肢體語言傳導,23%通過語調,僅有7%經過文本傳遞。Emoji的發明,本質就是想讓人們在網路聊天時,通過這些笑臉,達到面對面溝通的感覺。

可自從網路在中國盛行,天朝特有的表情包就一直佔據著主要地位。

從最早的「乾杯我的朋友」,到後來的「兔斯基」、「爾康」,再到動圖時代的「真香」、「有錢就能為所欲為」,Emoji在中國沒人用,也是情有可原的。

有點跑題了嗷,接下來是本文的主旨,有趣的事情發生了。

在這組數據發布後的一年後,Emoji的使用率在國內開始激增。大大小小的社交平台里,只要存在網路主流用戶群,就一定能看見Emoji,只是它所展現的形式並非為最初的「情緒傳導」,反而成了一種文化潮流。

簡單說就是用Emoji中的圖標,以音譯或象形的方式代替漢字,比如:

以及:

當然,無論它在傳播中經歷了怎樣的變種,資深的老網蟲一定能辨認出它的原型,也就是這個:

浩瀚的戰爭和歷史,往往是經由一個點引爆,再擴散至整個世界,而Emoji在中國大陸掀起的文化狂潮,就植根於鬥魚直播平台的一個微不足道的直播間里。

大概在2016年的某個深夜,英雄聯盟分區的直播員李贛照例開啟了直播,並在隨後的幾個小時內以往常的風格點評起當下的職業戰隊。

很快,罵聲開始不絕於耳。

畢竟,作為一個從底層一步步爬到尖端的直播員,他的用戶往往參差不齊,大多數人來到李贛的直播間里,只是為了發泄被生活擠壓到無路可走的怨氣。

然而作為直播行業的龍頭,鬥魚對彈幕管控的力度相當大,很多侮辱性的辭彙都被列入了封禁名單,不少網友罵出的詞,都變成了一個個星號,如六月的雪花從李贛的頭頂飄過,完全沒能動搖他繼續直播的內心。

隨後,一個時至今日早已不知所蹤的開闢者,用一個有趣的Emoji符號,扭轉了網友陣營的頹勢,一舉拿下了直播間話語權的陣地。

在這位開闢者的引導下,彈幕在第一時間吹響了反攻的號角,刷屏持續了整整5分鐘,才稍作停歇。

很快,這句來自EDG戰隊前隊長Clearlove創造的髒話,開始以全新的、戲謔的方式成為鬥魚彈幕的主流,並很快開始病毒性的傳播。

例如在主播放起電音時刷屏「跳舞」,土豪在女主播房間里刷火箭時刷屏「檸檬」等等。

於是很短的時間裡,Emoji開始風靡整個大陸。不僅多次登上微博熱搜,還在之前B站的「血小板」事件中,被當作針對惡性文化全站禁止。

但用Emoji代替文字,潮流般的內容傳播,卻從此走上了康庄大道。

其實早在2015年,就有過這種類似的內容出現。

15年一個名為喬·海爾的設計師,把27500個字的童話故事《愛麗絲夢遊仙境》,以Emoji的方式表現出來。最終卻因為繁瑣的製作流程和極其不友善的閱讀門檻,成了類型「行為藝術」的範本,沒能被列入主流。

但在自媒體興盛的3年後,一條快手老鐵的社會語錄或是學貓叫,往往就能讓一句話在短時間內傳遍各地。在人們有了基礎認知後,用一個在文本表達上遠遠勝過文字,又看上去很酷的方式轉述,自然就能獲取到無限的追隨者效仿。

知道所有別人知道的新鮮事,傳播所有走紅的網路文化,一刻也不願落後。「梗」成為現世的主流,人人都是復讀機的根源也就在於此。

畢竟生活以足夠艱難,在網路上,我們總得表現的體面些。

話說回來,當兩年前那批數據分析師重操舊業,提到到2018年的Emoji全球數據時,他們一定會大吃一驚並陷入沉思。

為什麼中國人最愛用的Emoji,居然是這樣一匹馬?


推薦閱讀:

TAG:鬥魚直播 | 社交網路 | 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