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名故事丨海光寺的前世今生

如果要評選天津堵車最嚴重的地方,那估計99%的天津人都得提到一個地名,海光寺。可天天「海光寺、海光寺」的這麼叫,這寺當年到底在哪估計沒幾個人說的清,本文就跟各位聊聊「海光寺」的前世今生。

早在元、明時期,天津地區就已經開始有人嘗試種植水稻。最有名的兩位,一個是明末的科學家、政治家徐光啟,您要去參觀過天津博物館,一樓的「天津人文歷史」館內,就有他的介紹;另一位就是清朝康熙年間的天津總兵蘭理。

蘭理開闢水田之後,天津當時的城南一帶稻壟縱橫,蛙鳴不絕,一度被譽為「小江南」,而海光寺的前身,津門名剎普陀寺,就坐落在這裡,對應今天的位置就是南京路與南門外大街交匯處的東北側,大概就是海光新村那地方附近。

普陀寺於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由前文提到的蘭理初建,普陀寺的方丈叫成衡,詩書畫樣樣精通,成衡任職方丈的時候,因為蘭理調任福建,普陀寺的大殿一直就沒蓋完。直到10年之後,才又開始逐步動工完善,康熙五十八年普陀寺竣工後,康熙帝將普陀寺改名為海光寺,並親題廟匾,由此海光寺名聲大振。到了乾隆時期,海光寺甚至已經成為了皇帝的行宮,地位可想而知。

咸豐八年(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第一次攻破大沽口,這件事促成了《天津條約》的簽訂,而它簽訂的地方就在海光寺。雖然1859年第二次大沽口戰役清軍獲勝,但1860年英法聯軍再次攻破大沽口,並且佔領了海光寺。這些恥辱,也讓海光寺成為了近代中國備受凌辱的見證者,從此海光寺日漸衰落。

受到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教訓,同治六年(1867年)之後,清政府開始重視國防建設,決定購置外洋軍火機器,並在天津設局製造。從此海光寺周邊空地全被機器製造局所佔,大炮、洋槍、雷管、輪船一應俱全。

光緒四年(1878年),德國鑄造了一口重13000斤的大鐘,並送給清政府,李鴻章把此鍾懸于海光寺。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同時義和團起義,因為各種機器局都坐落於此,而且海光寺又在南門外,所以這裡成為了主戰場。在日美英法等國軍隊的衝擊下,海光寺廟宇盡毀。日軍佔領海光寺後,把這口鐘轉送給了英國人。南開大學落成後,此鍾又送到南開大學,成為校鍾。

1937年7月28日天津被侵華日軍佔領,大鐘被日軍掠走,從此下落不明。

抗戰勝利後,海光寺的日本兵營被國民政府接收,解放後,這裡先後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259醫院,以及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研究所,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血液病醫院。在血研所大院里,至今還保存著當年日本人遺留下的作戰指揮設備。

推薦閱讀:

TAG:天津 | 地名 | 中國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