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能力是否被高估了?
由於原題主答案有些許蔑視性,所以內容刪除,只留標題
看到很多人評價八八的能力只是從他在亂世中脫穎而出這個層面展開,這不能說不對,畢竟開局一個碗,結局一個三百年帝國目前只有他一個人做到了,他的個人能力極強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個人覺得,作為現代人去評價古人的能力,不僅要看個人能力,也要看他對時代的影響,否則就容易落入傳統帝王將相的框架中。
因此我就從八八執政時期幾項大的政策的長遠影響來談談這個問題,當然本人才疏學淺,主觀意見僅供參考。
首先,從正向層面:
一、洪武對雲貴的經營策略,對今天中國西南疆域的形成和鞏固有著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雖然八八對邊疆的處理在口頭上這個不征、那個不討,但實際上基本是有便宜就占,而且可以說是明代最處理邊疆問題上最靈活務實的君主。在消滅殘元盤踞西南勢力的同時,他一方面敏銳地察覺到西南地區和內地在社會結構上的不同,沒有完全在西南移植內地的三司體系,而是利用宣慰、宣撫司體系有效地羈縻了西南原有的各路土司;但另一方面他從不將希望寄託於羈縻體系本身(換句話說西南土司對大明王朝的忠誠上),大明的驛道、衛所、軍人和移民才是鞏固西南邊疆的根本。
因此從洪武十四年征元梁王開始到洪武三十年為止,雲貴幾乎每隔幾年就沿著交通要道設置新的衛所,同時輔以大規模的軍屯。正是這些舉措,保證了明朝之後在西南有充足的實力應對各路分裂勢力的衝擊,奠定了明朝以及之後滿清在西南統治的基石。考慮到西南自從大送「大渡河以南非我國土」後,在元代又是類似高麗的半自治狀態,這並不是件簡單的事。這裡還有個失敗的案例作對照,我這裡給成祖留面子,但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去查以下幾個問題:1、明屬安南時期的行政體系是怎樣的;2、明屬安南設置了幾個衛所;3、明屬安南是什麼開始推行屯田的
二、洪武混一天下、調和南北的政策,極大地推動了「統一的中華認同」這一觀念的重構
對於我們現代人而言,南北雖然生活習慣有所不同,但同屬一個中國,即使短暫分裂也必將重歸一統是個天經地義的觀念。但某種程度上,這個觀念是從明代以後才再度開始加強起來的,而在安史之亂後,北方某些地區就長期和中原處於對立狀態,大送時期更是南北長期雙政權甚至三政權並立,雖然各方在宣傳上還是遵循「統一天下」這個範式(其實有政權已經擺脫這個體系另起爐灶了,比如安南),但由於戰亂、自然環境的變化,南北在經濟、習俗、文教上已經有了極大的差異。
蒙元名義上雖統一了天下 ,但實際上的貴族分封體制和粗疏的管理手段,並沒有縮小各地區內部的差異,南方還保持著傳統的漢人習俗,北方卻已經深刻地被各類「胡俗」影響了。大明混一南北後,面對南北經濟文教上巨大差異的事實,洪武下決心不僅在疆土上混一天下,還要真正建立起「統一的天下認同」。
而要做到這一點, 除了在全國恢復漢家衣冠習俗,推行統一法律和管理體系的大決心和毅力,還要有對自己基本盤動刀的勇氣。自宋以後,北方由於連年戰亂 ,人口、經濟、文化 全面 落後 南方是客觀事實,這就需要國家在各方面政策上要向北方傾斜,甚至要從南方向北方輸血。而大明起家的基本盤是江南,首都也在江南,大部分 文官也是江南人,這種情況下不僅不優待江南反而要讓江南承擔更多的財政義務,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因此「蘇松重賦」「南北榜案」在後世讓洪武飽受抨擊,但另一方面,我希望通過下面這張圖了解一下南北在宋以後巨大差異的客觀事實:
正是這種對北方有意的扶持政策,包括且不限於移民、減稅、科舉優待,極大地促進了北方農業與人口恢復的同時,在全國再度建立起了對統一天下觀的忠誠,並在事實上深刻影響了明以後人們對「天下」「中華」這一概念的理解。
三、洪武時期建立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架構,保證了之後500年政府統治的大體穩定
明代行政系統的建立和宋、元相比有繼承但差異也很大,原因在於元並沒有系統繼承宋的技術官僚,明也沒有系統繼承元的技術官僚,洪武君臣只能在元代粗疏的政府框架下靠對歷史經驗的總結逐步完善和改良。但明初建立起來的中央六部運作體系,監察體系,科舉體系,地方省-府-縣三級行政機構在後世基本沒有結構性的變化(即使清代也是在原有框架下加自己的八旗系統),並且大部分時間保證了管理的穩定和有效。
用程序員的說法,洪武和他的幕僚們寫了一套系統,除了需要單核滿負荷運行外沒有大的缺點,後世子孫不肖,雖然解決了單核運行問題,但CPU0經常偷偷跑一些「京城豹房開業了,性感人妻等你來玩」「白日修仙點擊就送,更有蘿莉女童相伴」「三大殿在線營建,介是你沒有玩過的全新遊戲」之類的垃圾線程,逐步出現內存條和別的內核衝突導致BUG,數據表開始亂寫等問題,即使如此依然成功跑了200多年才因為BUG溢出導致安防崩潰,流氓軟體愛新覺羅全家桶強制註冊後,強迫每個線程都要通過八旗調用,之後又成功跑了200年才徹底崩潰。開發這個框架的洪武是頂級架構師是毫無疑問的。
四、洪武的民本思維,改善了明朝初期一百年絕大部分普通人的生活
許多人常常用明初的戶籍制度攻擊重八建立的封建等級體系,但事實上明初的戶籍制度相比元代混亂僵化的制度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並且在各個方面都在盡量減輕平民的負擔,正稅很低,小商販不納稅,國家不大規模插手鹽、酒、茶、鐵專賣,嚴厲打擊腐敗,允許民間基層自治乃至靠群眾運動抵制不法官吏。明初百年除了元代作為包稅人作威作福的部分江南地主在那裡酸溜溜地「莫樂於元,莫困於明」外,留在歷史中的絕大部分印象依然是廉潔的士風,樸素的民氣以及中國歷史上都少見的沒有成規模「人相食」記錄的時期。
另一方面,明初雖然制定了嚴格的等級禮儀體系,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絕大部分人其實起到的保護作用更多,比如對各階層的蓄奴規定,明初雖然沒有完全廢止元代的蓄奴制度,但洪武將其嚴格限定在勛貴階層,並對蓄奴人數做了嚴格規定,這個規定作為祖制在洪武死後百多年依然遏制了龐大的官紳階層日漸膨脹的慾望,直到萬曆年正式廢除非勛貴不得蓄奴的限制,那才真是「好時代,來臨了」
其次,好壞參半的層面:
一、洪武時期建立的賦稅和財政體系,既有維護小農的一面也有不利於商品經濟發展的一面
知名明代財政黑黃仁宇《萬曆十五年》中對明初財政體系的很多評價就現在的研究看來是沒有道理的,事實上就14世紀全球範圍來看 ,明初的財政系統絕對是優秀的,黃冊、里甲制度使得國家在宋以後再次大規模掌握了資源,洪武留下的遺產之豐厚,使得永樂在內戰幾年後就幾乎同時開始下西洋、征安南、伐蒙古、遷都等幾件大事還國用不匱。但另一方面,明初的實物徵收體系導致的統計和管理困難也是實際存在的,對江南商品經濟發展的制約也是存在的,這也是江南不斷推動稅制往 一條鞭法改革的根本原因。但另一方面,萬曆全面推行一條鞭法後北方農業設施的普遍凋敝,非經濟作物農民在納稅時的負擔加重等現象也證明明初賦役制度在維護農業生產上和調動人力資源上有它的獨到之處,全盤批評是沒有道理的。
二、明除廢除宰相導致後世皇權運作出現問題
這個話題不適合在現在的知乎討論,總之這不完全是件壞事,但負作用確實很大,明初中央和地方的政治設計都很精妙,唯獨真正中樞決策層面的設計即使對皇權本身也是有負面效果的,當然這和我之後提到的一個洪武完全錯誤的決策有關,總之最後導致明代出現了「強皇權、弱執行」的現象(法理上明代皇帝的權利很大,但實際上沒有合適的執行機構,依靠太監是不得已而為之)
最後,完全負面的層面:
抹殺紅巾功績,為保住朱允炆皇位進行的大清洗
前者對後世的合法性闡述產生了極惡劣的影響,也給明代本來很正的立國蒙上了陰影;後者沒什麼好說的,既沒有保住朱允炆的皇位,反而導致明初軍事人才幾乎斷檔,內戰爆發百萬百姓流離失所,由此在宗藩、勛貴制度上埋下的暗雷,幾乎困擾了整個明代。
總的來看,朱元璋在疆域、文化、政治、民生都作出了以百年計的積極貢獻,其在財政和頂層設計上的思路也不無可取之處。一般而言,歷史人物能影響百年就是絕頂人物,朱元璋其作為的影響貫穿明清兩代,一些遺產至今依然澤被後人,站在封建帝王的角度稱「偉大「毫不高估。
但另一方面,作為封建帝王,將紅巾斥為賊,貪紅巾抗元之功為己有;為皇孫置天下而不顧,興大獄自毀長城。如果作為今人看不到這些封建帝王的必然缺陷,還是將其視作「聖主」崇拜,那八八就確實被高估了。
朱元璋的能力如何,由他治理國家經濟上可見一斑,我就說下這一點吧。
元末明初,到處都是戰爭的廢墟,顯現出人口銳減、田土荒芫的淍敞景象。龍風三年(1357年)朱元璋攻克揚州時,昔目的繁華之地竟僅餘十八戶人家(見於明太祖實錄卷5)。?武元年(1369年)閏七月,明軍北伐,至河北時見"河北州縣,時兵革連年,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見於明太祖實錄卷29)。
如此狀況在明初比比皆是,比如說當時中原諸州"積骸成丘"。甘肅河州衛"城邑空虛,人骨山積"。陝西谷縣"田野荒蕪,人煙稀少"。總之,明初的社會已是力竭財盡了,各地官府衛所不斷報告"累年租稅不入",租稅無所從出"。不少府州因戶糧數過低只能降格,如開封由上府降為下府,萊州由上府降為中府(見於明太祖實錄卷96,102)。洪武十年(1378年),河南、四川布政司由州改為縣者十二,縣並者六十(見於明太祖實錄卷112)。可以說,明初的經濟已陷於破產的景地。
而朱元璋要治理陷於如此景況的江山,單是減輕賦稅是遠遠不夠的,朱元璋運用了他的鐵手腕進行了一系列的興革措施,挽救破敗的社會經濟。經過元末的動亂後,全國人口大量減少,農村勞動力嚴重缺乏,為了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朱元璋嚴格限制僧道的數量。?武六年1373年八月,禮部報告全國共有僧尼道士九萬六千三百二十八人,朱元璋認為人數太多,安坐而食,於十二月下令:"府州縣止存大寺觀一所,並其徒而處之,擇有戒行者領其事。若請給度碟,必考試,精通經典者方許"(見於明太袓實錄卷84)。同時又以民家多以女子為尼姑、女冠,規定:"自今年四十以上者聽,未及者不許"(見於明太祖實錄卷86)。及至洪武十七年,禮部尚書趙瑁報告全國僧道數量僅餘二萬零九百五十四人(見於明太袓實錄167)。由此僧道數量大為減少,不僅減輕朝廷與民間的負擔,而且也相應增加了生產的勞動力。
另外朱元璋又因應元末戰亂後,一些起義農民屯聚山林成為"綠林好漢"而下詔實行大赦,詔書規定:"避兵人民,團結山寨,詔書到日,並聽各還本業。若有負固執迷者,罪在不原。"(見於克複北平詔)大赦的實行,也使許多逃戶回到農村生產,對於安定社會與發展生產起了積極作用。
由於全國荒地太多,只靠流民僧道回鄉耕墾,其力量有了限,於是朱元璋開始大規模移民屯田,展開了中國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行動,即洪武大移民。
早在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令徐達揮師北上中原的同時,、就已下令遷徙蘇州富民實濠州,成為大移民的先聲。洪武三年(1370年)五月,明廷在河南設立司農司,議計民田,負責移民墾荒之事宜。六月,以蘇、松、嘉、湖、杭五府地狹民稠,而臨濠地多閑棄,遷五府無田之民4000戶,由官府資給耕牛、種籽、舟車和糧食,往臨濠墾荒,佔為己業,三年不征田賦。同月,又令北方無田之民開墾近城荒地,每人15畝,菜地2畝。有餘力者不限頃畝,三年不征其稅。(見於明太祖實錄卷51)
洪武四年(1371年)三月,移山後之民往耕北平,人數多達17000戶。六月,再徙山後民35800戶,197200口,入藉北平各衛所和州縣。此後又復移徙沙漠故元遺民32860戶,到北平開荒,總計立屯254,墾田1343頃。(見於明太祖實錄卷66)
洪武五年(1372年)七月遷媯州、宜興、興、雲等處居民至北平屯田
洪武六年(1373年)九月,遷山西弘、蔚、朔、安定、武、天城、白登、東勝、豐、雲等州縣凡8238戶民於中立府
洪武七年(1374年)三月移河曲府山谷民凡2092戶徙置塞內。又移江南民十四萬戶於鳳陽屯種。
洪武九年(1377年)十一月,移山西及北直隸真定等處民無產業者墾鳳陽。
洪武十五年(1382年)九月,遷廣東番禺、東莞、增城諸縣24400人入泗州屯田。
洪武二十年(1387年)十月,命湖廣常徳、辰州二府民有三丁以上者,出一丁往耕雲南。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移山西澤、潞二州貧民往河南就耕,給鈔備農具,免三年稅。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四月,迀蘇、松、杭、湖、溫、台諸府民無田者,往滁州、和州等地開荒,賜鈔回置農具,免租稅三年。九月,召募山西地狹民稠州府縣之民,赴北平、山東、河南土曠人稀之地耕種。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七月,命戶部籍浙江等省、應天諸府富民14300餘戶,悉徙其家,以實京師。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二月命徙蘇州府崇明縣濱海民之無田耕種者2700戶於江北屯種,又徒山東登、萊諸府民貧無產者5635戶,赴東昌等處耕種。十二月,令戶部遣官赴湖廣、江西諸郡縣買耕牛22300餘頭,分發山東貧民。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二月,遷蘇州府崇明縣無田民500戶於崑山開種荒田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二月,移青、兗、登、萊、濟南五府1051戶無田貧民往東昌屯種。
(見上見於明太祖實錄卷51,53,62,66,75,84,110,148,186,193,216,223,236,239,250及見於明史食貨志1)
以上所列洪武年間可考的移民戶口數據就多達300576戶,據學者徐泓於《明洪武年間的人口移徙》考據,洪武年間民屯移民總數多達300萬人之多。如此大規模之移民於一朝之內實施,其艱難可想而知,正因如此,其成就亦是非凡。明初移民本著由"狹鄉"移入"寬鄉"的原則,以達致均衡人口,調節地力,使"地無遺利";"人無失業,而有恆產"。促進良好的人口流動,是社會進步發展的重要條件,而洪武大移民在當時大規模的興屯墾荒,開發土地,本身就是中國歷史上人口分布與耕地分布的一次重大調整。這種歷史性的大調整,有利於縮小中國南北及內地與邊境的發展差距,並且使北方被完全毀滅的經濟得以重生,大大加快了東北、西北、西南等邊區農業生產的發展。這是明初大移民對於中國歷史發展的重大貢獻。
其二,就全國人口及耕地面積之增長而言,明太祖移民墾荒,實是著眼於長遠的根本利益:通過恢復農業生產,改變農村環境,改善農民生活,保障賦役徵發,最終達到戶口增,田野辟,國家之長治久安之目的。
人口的增長,必須具備兩個起碼的條件:比較充裕的糧食供應及穩定的社會環境。移民墾荒與軍隊屯田,從其移動結果而言則必能促成人口,耕地及糧食之增長。無田貧民通過開墾荒田,進行生產自給,由無田可耕變為有田可耕,成為自耕農,而且政府減免其三年或五年的賦稅,額外開荒者還可以永不起科。有田可耕和輕徭薄賦,是農民最大的願望。民有其地,則自食其力,有所生計。"狹鄉"由於遷出大量居民,減輕地少人多的壓力,"寬鄉"由於移入大量居民,荒地得以開墾,耕地面積增加,農民對土地的需求得到滿足,緩和了社會矛盾,穏定社會秩序。總括而言,這些積極因素都有利於降低人口死亡率,提高人口出生率,使社會勞動力得以恢復。
至於耕地面積的增加更是顯而易見的,幾百萬的移民當中,絕大部份都是專事墾荒,耕地面積自是日增,據明太祖實錄提供的資料,從洪武元年至洪武十六年間,僅有記錄的12年下,所墾荒地就達2053314頃(見於明太祖實錄卷37,48,59,70,86,95,103,110,116,128,134,158)平均每年墾荒17萬頃之田土。
田野開闢則確保了糧食供應充足,稅糧收入增加,洪武十四年歲入糧食為2600萬石,十年後即洪武二十四年,歲入糧食就達到了3200萬石,幾乎達到元朝歲入糧1211萬石之額的三倍之多(見於元史食貨志1),至此,明代的農業生產不僅得到恢復,而且更是全面超越前代,達到一個新的高峰。
而移民屯田以外,軍隊屯田,亦即軍屯是明初恢復生產的另一項重大興革。其與移民墾荒同步進行,可以視為全國大移民墾荒運動的另一個組成部份。軍屯與民屯互相促進,互為?充,不僅提高了軍隊本身糧響的自給能力,而且減輕了百姓的經濟負擔,減少了軍民之間的矛盾。
建國以來,明太袓以邊區為重點,以不坐食民租為主要目標,完善了軍屯制度。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命諸將分軍屯種滁、和、廬、鳳陽等地。凡開立屯所,設都指揮員統之。
洪武六年(1373年),令在黃河迤北寧夏所轄境內,以及四川一帶置將鎮守,務農屯田。
洪武七年(1374年)正月,朱元璋以河南、山東、北平諸衛,兵餉日勞民供,命都督僉事王簡、王誠、平章李伯?分別往彰德、濟寧、真定,統理軍政,專事鎮守屯田及訓練之務。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遣衛國公鄧愈,河南侯陸聚往陝西;中山侯湯和、平章李伯?往彰德、真定;指揮馮俊、孫通、賴鎮往汝寧;李溢、耿孝、黃寧、李青、陳方庸、武興往北平、永平"董兵屯田,開衛戍守。同年八月,敕韓國公李善長,永嘉侯朱亮祖、南安侯俞通源"撫諭諸屯,勸督農事"。
洪武十一年(1378年),置貴州都司衛所,開設屯堡。
洪武十三年(1380年)九月,詔陝西諸衛軍留三分之一守城,余皆屯田給食,以省轉輸。
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遣延安侯唐勝宗、長興侯耿炳文,巡視陝西城池,督軍屯田。
洪武十六年(1383年)三月,命西平侯沐英鎮守雲南,沐英在滇期間於永寧至大理,每60里設一屯堡,留軍屯田。沐英及其子沐春十七年間共墾田31萬餘畝。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九月,敕天下衛所屯田,歲得糧500餘萬石。同年二月更定屯田法。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命延安侯唐勝宗往督貴州各衛屯田。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二月,命陝西西安右衛及華陰諸衛官軍8000餘人往甘肅屯田,給農器、谷種。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二月,詔成都六衛西蜀重鎮以十之六屯田。八月,遣馮勝、傅友德等分行山西,籍民為軍,於大同、東勝諸處設立十六衛,大興屯田。
(以上見於明太祖實錄卷 87,96,100,133,147,179)
值得注意的是明初對於邊境軍屯的投入,例如遼東雲南均是大舉開發之地。從洪武十五年至洪武二十年的5年間,雲南為全國移民墾荒與軍隊屯田的重點區域。僅二十年八、九、十,三個月內,調入雲南屯守的軍隊可查者就達108000人,供給屯牛10000頭。三年後又再給雲南諸衛屯牛6770頭。而遼東亦是如此,洪武二十六年,遼東都司有屯牛13878頭,開軍屯共29158頃田(見於萬曆大明會典卷18)。洪武初年,每年需由南方運糧六七十萬石入遼餉軍,至洪武后期,遼東軍已可自給自足。進入永樂朝更是自給有餘,屯米常溢三分之一。專任戰守的常操軍達19萬人之多。
洪永時,移民最多,軍屯也最多。僅洪武一朝就開墾軍屯64萬頃(見於萬曆大明會典卷18),明人葉春及就曾經對此評價道:"軍之食,軍自給之,邊儲之所運,軍需之所征,供於民者無幾也。軍多為農,故雖額設數百萬,而不見其冗;食出於軍,故雖歲費數十萬,而不見l匱"(見於皇明經世文編卷266)
而明史食貨志亦稱:"於時,東自遼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肅,南盡滇、蜀,極於交阯,中原則大河南北,在在興屯矣。""天下衛所州縣軍民皆事早辟。"
總括而言,明初推屯軍屯,重新耕墾荒田確實是為明王朝創造了極大的財富,永樂元年,歲入屯田子粒達2300萬石,占當年歲入糧食的43%,可見其對明王朝所產生的巨大作用。
對於恢復社會生產力而言,水利工程可以說是國之大事,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水利的興廢與生產息息相關,而朱元璋在此的成績也是不少。
元朝末年,由於長期的動亂而引致水利失修,湖渠破壞,河道阻塞,水利工程受到嚴重的破壞。而在朱元璋即位後,在全國興起了治理冮、湖、河、海水患,其中投入的人力物力之多,在古代是少見的。
洪武元年(1368年),修築南直隸和州銅城堰閘,周圍200餘里農田受益。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修治廣西桂林府興安縣靈渠,為防水泄又築陡渠36條,可灌農田萬餘頃。二十九年又再次整治,浚渠5000餘丈,築提150餘丈。
洪武六年(1373年)徵發松江、嘉興民夫2萬人,開上海胡家港,自海口至漕涇長1200餘丈,可通海船。同年,還調民夫25萬疏浚開封府從小木到陳州河河口18閘。
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命長興侯耿炳文督修陝西西安府涇陽?渠堰,以灌溉農田。自此之後,涇陽、高陵、三原、醴泉、臨潼五縣農田大得其利。
洪武九年(1376年),整修古代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
洪武十二年(1379年),命寧夏衛將士整修唐代舊渠,灌溉農田數萬頃。
洪武十四年(1381年),修築浙江海鹽縣海堤。又用民夫2萬人,修治開封黃河大堤。
洪武十九年(1386年)六月,築福建長樂縣海堤。長樂農田,半數瀕海,莊稼年年為海潮傷害。築堤以後,海潮之害止息,而民獲其利。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七月,朱元璋命工部官員調集淮安、揚州、蘇州、常州四府民夫252800餘人,修築崇明、海門海堤,計長23933丈,以障潮汐。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再次掀起全國興修水利的高潮。是年八月,朱元璋派遣大批國子監生和其他人員,到全國各地督責地方官民用心修築水利工程。?年十二月統計,天下州縣總計修築堰40987處、河流4162處、陂渠堤岸5048處。(以上見於明太祖實錄卷66,101,178,203,207,208,221,224,242,247,256等)
事實上洪武時期的水利建設均取得不少的成果,足以為後人效法,宣德六年(1431年)八月,明宣宗在修治水利時下令"所在工部令天下有司悉遵洪武舊制,於農隙時發軍民協同修浚,惰慢者罪之。洪武年間的水利建設,改變了元末以來農田水利灌溉的落後面貌,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回復及發展,成為明代水利建設的開端時期,為後世治水興農奠定了基礎。
那麼,總結而言,朱元璋交出了一張怎麼樣的成績表呢?洪武十四年,賦役黃冊編成,是歲記天下共有戶10654362,口59873305,在籍人口數量超過元朝全盛時期58834711人(見於元史食貨志),而由建國開始算,這僅僅只是用了15年的時間。洪武二十六年,諸司職掌編成,共記天下有田8507623頃,而據學者陳梧桐之推考認為洪武元年全國共有官民田180多萬頃(見於洪武皇帝大傳p.514),以此數據為基本,可考朱元璋於27年來為大明王朝增加了670萬頃的農地,這一數字還高於宋代最高田額467萬餘頃的農地數!(見於文獻通考卷四)
明史對此稱道:"洪、永、熙、宣之際,百姓充實,府藏衍溢。蓋是時,劭農務墾闢,土無萊蕪,人敦本業,又開屯田、中鹽以給邊軍,餫餉不仰藉於縣官,故上下交足,軍民胥裕。"
"宇內富庶,賦入盈羨,米粟自輸京師數百萬石外,府縣倉廩蓄積甚豐,至紅腐不可食。"
有的史籍還記述道,明初:"四民各有定業,百姓安於農畝" "人間道不拾遺,有見遺鈔於塗,拾起一視,恐污踐,更置高潔處,直不取也。(見於松江府部,野記卷2)
這類記載都說明了在朱元璋的治理下,明王朝強盛富裕,治世安民的盛治局面,以這一點而言,朱元璋的能力未被高估。
開局一個要飯碗,主線任務當皇帝。
你出生了,
你6歲了,放牛去
你15歲了,你爹娘大哥嫂子被餓死了,你大侄子也餓死了。
吃飯要靠你自己了,去寺廟當和尚了,每天你需要做的事,掃地、上香、打鐘擊鼓、燒飯洗衣,挨罵!
你17歲了,廟裡沒飯吃了,你每天要做的事,在河南安徽要飯填肚子!
你20歲了,回廟裡接著,掃地、上香、打鐘擊鼓、燒飯洗衣,挨罵!
你24歲了,有人誣陷你是恐怖組織成員,馬上你要被擊斃了,你要跑路了,記住不能被抓住,你去當義軍,要被殺了,因為你是姦細,你被帶到老大的面前,下面請證明你不是姦細,你成功當上小兵了,你要成為老大的心腹,還要成為心腹們的頭頭,請答題!你成功了,老大把他朋友的女兒嫁給你,謝天謝地你終於有個疼你的人了,不用在每天夜晚一個人待在漆黑的房間去想念你死去的家人了。你老大被另外幾個大老闆抓走了,下面自己想辦法把你老大救出來!(若失敗一次,死)
你25.5歲了,你回家喊你發小老鄉跟你出去幹事業,要有七百多老鄉愿意跟著你,
你26歲了,老大沒前途,你想單幹,但你只能帶24個人單幹,這時候你要有一座地級市差不多的作用的城,你要有最少三萬人的手下
你27歲了,你要佔領差不多以南京為中心,長江以南的部分安徽浙江的部分地盤當老大,你要有至少十萬手下(要在31歲的時候完成)31歲的時候,你二哥三哥和你姐姐死了
你32歲了,你要打敗各種手下物資強你3倍以上的敵人,還要防備你其他三個方向的敵人下黑手(若失敗一次,死)
你36歲了,你要打敗一個有大半浙江的老闆,(時間3年)
你39歲了,3個月內拿下福建,你要橫掃長江以南
你40歲了,長江以南都是你的地盤,只有你一個大老闆了,這一年,長城以南都是你的地盤了
你 41歲了,平均每天你要看200多封信,做400多個決定,(你要做30年)
你71歲了,你終於結束了!
以上只是個大概,跟真實歷史有一定出入,但絕不是歷史發明,都是有記載的事情!
再總結一下:15歲你的爹娘大哥大嫂死了,31歲的時候,你的二哥三哥姐姐死了,50歲愛你的和你最愛的妻子死了,64歲,你最愛的兒子死了
這個人的能力高沒高估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跟這個人比,連給他提鞋都不配!哦不好意思我侮辱了他的鞋
真不知道現在有些人是有多自大,還覺得人家一個堂堂開國皇帝還需要被高估。
豬爸爸的能力被高估了嗎?
個人觀點容易受到個人屁股影響,所以我單純從豬爸爸的遺構上來說吧
畢竟遺迹是不會騙人的,這些東西也不是中國人畫的
是當年跟中國為敵的敵人畫的
中國的敵人研究豬爸爸時代的城防留下來的繪圖
不受我個人的屁股影響,你單純看下豬爸爸的「高築牆」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你再想想當年元末是什麼樣的戰爭烈度逼出這種城防需求的
你再找找中國歷代還有比這個更瘋狂的城防沒有
然後再說豬爸爸是在那裡被高估了好么?
以上只是南京內城的部分工事規模
南京當年在豬爸爸時代還有個外郭
外郭是復郭構型
南京城城牆一共是三道城牆
朱元璋的南京城因為修的過於巨型導致衛所制瓦解後兵力不足而無法有效利用
這是一個只有明初二百餘萬衛所兵制健全下才能真正有效利用的史詩城防
也就是說這種只有元末明初才能有效利用的巨型城防是當年朱元璋「高築牆」觀念下的產物
即:他在元末遇到的圍毆烈度,讓他認為首都需要巨型復郭+史詩級城牆+史詩級環壕才能應對
所以你覺得他被高估了
那麼你拉個比中國近代之前他的南京城更瘋狂的工事出來再說吧
單說工事規模設計,朱四的北京城是不如他爹的南京城的
在這種元末明初誕生的這種空前絕後的城防工事本身應對著元末的戰爭烈度
然而豬爸爸起家連條狗都沒有,他拿個破碗起家的
作為一個正常的凡人,我個人敬畏朱元璋這個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根正苗紅的貧民皇帝。
就這樣
你隨意
忘了加上一句
為了防止四等人的反抗
元朝是中國現代史之前在中國境內有計劃的拆毀城牆最多的朝代而沒有之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