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書三周年丨2018年僅剩19天:這個好習慣,請逼自己養成
這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
科技快速發展、信息爆炸、知識半衰期不斷縮短,沒有人能夠確定地知道明天會怎樣,每個人都充滿了焦慮感,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終身學習的行列。
正如哈佛前任校長魯登斯坦所言:
「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需要持續不斷、隨時隨地、快速高效地學習。
那種依靠在學校時學到的知識就可以應付一切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明白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這是很多人的共鳴。
但就像彼得·德魯克所言:「大轉變時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確認那些不變的基礎與原則。」
或許明白這些不變的基礎和原則,我們就能優雅而堅定地立足於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
那麼,讓我們開始這次探索之旅吧!
熵
熵增
這本是一個物理學的概念,指的是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自然演化過程必然是趨於無序。
熵增也可以被描述為,混亂程度不斷增加。無論是宏大的宇宙,還是微小的個體,都是如此。
宇宙的演化是從奇點開始,通過大爆炸演變至今,並且還在不斷膨脹。
從緊密的奇點開始,宇宙不斷膨脹,正是從一個高度有序走向混亂的演變過程。
生物的演變也是同樣過程,從單個細胞開始、不斷分化分裂、形成胚胎、長大成熟、再到不斷衰老、死亡、被細胞細菌分解,最後歸於塵土。
各類商業組織和非商業組織,也都無法逃離熵增的詛咒,不斷壯大發展,最後陷於混亂、無序和低效,大企業病和官僚主義就是這麼來的。
1943年,物理學家薛定諤(Erwin Schr?dinger)曾有過一個《生命是什麼》的演講,他說:
「自然萬物都趨向從有序到無序,即熵值增加。
而生命需要通過不斷抵消其生活中產生的正熵,使自己維持在一個穩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負熵為生。」
熵增作用不僅限於此 ,宇宙和生物都是以物質形態存在的系統,而熵增的規律甚至可以適用於無形的系統。
反熵
亞馬遜的創始人貝佐斯1998年在致股東信里出現了「反熵」一詞。
反抗熵增,這正是支撐亞馬遜成為萬億美元市值公司的核心理念之一。
貝佐斯的思路是,把公司內部的業務塑造成一個商業化的對外服務,它要面對市場競爭,並不斷打磨自己的服務,最終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其實這正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不斷地和外界交換能量的過程。不斷反熵增的過程。
想要反熵增,對於「熵」,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熵增是發生在封閉系統之內的。
所以,避免熵增的有效方法就是,建立一個能和外界不斷進行能量和物質交換的、流動的開放系統。
任正非在華為強調開放、妥協和灰度,他指出,華為公司長期推行的管理結構就是一個耗散結構。
要使熵減,我們須處於非平衡態且要不斷地與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要消除無序態,就需要引入信息,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通過信息的收集掌握來增加有序狀態,使得熵減。
複利
愛因斯坦說:「複利是人類的第八大奇蹟。」
查理·芒格則說:「 理解複利的魔力和獲得它的困難是理解很多事情的核心和靈魂。」
而巴菲特則說:「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
複利原則簡單至極又精深微妙。
對大眾來說,複利最直接的感知就是銀行存款利息,在下一個計息周期內,以前各計息周期內產生的利息也計算利息,即通過所謂利滾利帶來財富的不斷累加。
正因為此,很多人把複利理解為數字的倍增遊戲,或是可以一勞永逸獲取暴利的方式。
這種對於複利的膚淺理解,遮蓋了複利的本質,遠離了複利原則的精髓。
複利的本質在於構成了一個增強的反饋迴路,使存量不斷增大,並持續不斷的循環發展下去。
不僅僅是投資、工作、學校和生活中的任何事,只要符合這個規律都會產生複利效應。
如果一件事情沒有複利效應就需要慎重選擇,這正是很多智者做選擇採用的一個準則。
複利非常奇妙。
最初的增長總是緩慢到難以察覺,以至於你很難察覺到變化;
在快速增長的拐點來臨之前,需要較長時間的等待,但一旦突破拐點,增長非常迅速,變化會巨大到讓你震驚。
抖音彷彿一夜之間就火爆了,心理測試的圖片瞬間就刷爆了朋友圈,我們以為的突然,大多都是必然。
其實他們在爆發之前通過複利效應已經積累了足夠的勢能,跨過了拐點就來到了你的面前。
成長複利。
複利對個人的成長和進步同樣有重大的啟發。
查理·芒格說:「要爭取每天睡覺前,都比醒來時聰明一點點。」
- 知識像海洋一樣浩瀚,那我們該如何高效學習呢?
- 個人成長和學習如何才能產生複利效應呢?
- 我們是否學的越多越好呢?
人類的存量知識無邊無際,每天還在產生大量的新知識,要想全部學完是完全不可能的,並且也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可以產生複利。
正如李笑來總結的,冷知識和冷笑話類的知識,積累再多也很難形成複利效應。
而類似思維方式這樣的元知識,學習起來可能不易,一旦掌握,則可以遷移到不同領域不斷運用,也就有了很強的複利效應。
我們深入研習這類可以產生複利的元知識,才能夠很好地獲取成長複利。
幾個問題
深刻理解熵增和複利兩個原理,我們可以弄明白大部分問題背後的底層邏輯,進而會少很多糾結,選擇更明智,行動更堅決,也就成為了更有智慧的人。
讓我們來嘗試用這兩個原理解答幾個很難的問題——
- Q1:我們為什麼要奮力學習?
依據熵增原理,我們可以很明確的得出結論,奮力學習只為擺脫平庸。
按照熵增原理,沒有外力做功的封閉的系統是會不斷走向無序混亂。
對於個人,我們要不斷地提升自己,增加與外界的關聯度。
每天吸收外界能量並在自己體內進行交換重組,而持續保持這樣的狀態就會產生時間複利效應,我們也就能和時間做朋友,獲得指數一樣的能力提升。
- Q2:為何要重視機會成本?
曼昆《經濟學原理》中的對機會成本給了一個簡單清晰的定義:「機會成本就是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必須放棄的東西」。
尤其對個人而言,我們花時間做A,就不能用來做B,這就是我們做A付出的機會成本。
是否值得付出這樣的機會成本,則在於花在B上面是否有更大的時間複利效應或者邊際效應,如果不是則不應該做這樣的選擇。
時間複利觀念的建立,可以讓我們在生活工作中做選擇時,建立經濟學家一樣理性的決策模型。
- Q3:為何要做到要事第一?
如果被確定為要事,那這個事情一定具有更好的時間複利效應。
作為個人,時間是有限的,與其把有限的時間分散到多件事情上,還不如把時間聚焦到最重要的這件事情上,把它做到極致。
有書的規模化實證
2015年12月12日,有書發起「有書共讀行動計劃」,約定每周共讀一本書,每周一篇讀書筆記,一年汲取52本書的營養,用一年時間成為期待的自己。
冥冥中我們做對了一件事,建立了一個互相帶動、互相激勵、分享交流的反熵系統。
大家在這裡組隊對抗惰性,越來越多的書友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提升了個人自律,因此生活狀態也不斷獲得了提升。
一位記者問科比:「你為什麼會如此成功?」
科比反問:「你見過凌晨四點的洛杉磯嗎?我見過每天凌晨四點洛杉磯的樣子。」
這是一個激勵了無數人的經典對話。
在有書每天有數以十萬計的有書書友做到了這一點。
他們和科比一樣,擁有著超人的自律,每天堅持早起、跑步、讀書、寫作、生活也不斷發生著積極的改變。
「5點前起床,5點20左右出門跑步,每天堅持8-10公里,6點30前回來,休息一會,閱讀30分鐘,8點出門上班。早起讓我比大多數人擁有更多的時間或者更長的壽命了。」
——方宇(瀋陽) 「六點起床,參加工作之後就堅持早起、跑步、看書,現在看書量也不斷增加,跑步也準備跑馬拉鬆了,這些都是之前不曾想的。同時也想影響身邊的人,做一個不尋常的人。」——羅卜(深圳) 「五點半起床,從加入有書那時候開始堅持早起,已堅持800多天。起來看書,寫點文字,順便敷個面膜。我的閱讀習慣很早就有,但是有一段時間沉淪了,當我遇到有書,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之後,內心那份讀書與寫作的熱愛重新燃起。」——布衣(蘇州)
有書為什麼?
一直記得3年前發起「有書共讀」時的心情。
「如果你希望用時光撫平過往的遺憾,希望點燃心中的期盼,希望總結這一年的得失,那麼請加入有書共讀計劃。」
3年,一個純樸的願望竟然帶動了超過3000萬書友開始讀書,帶領超過500萬書友讀完了超過5本書,在全國100多個城市建立了有書共讀會。
3年,我們建立了自媒體矩陣+共讀社群+自有App及微課系統的立體服務體系。
研發了5分鐘短視頻有書快看,15分鐘圖書解讀,精品書單,研發了職場、心理、財經、生活及英語等品類的精品課程。
3年,我們已經成長為國內最大的共讀社群,有書能聚集這樣一群自信、勇敢、友善並且樂於分享的書友。
有書有你,三生有幸!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