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多少個地方就有多少種燒餅,為什麼燒餅在中國這麼受歡迎?

燒餅是漢代傳入中原的,一直流傳到現在,據統計全國有100多種燒餅,可以說中國有多少地方就有多少種燒餅,有些地區的燒餅更是全國聞名。為什麼燒餅近2000年來一直在中國人的飲食生活中佔據重要地位?


跨越千年的軍用食品。

燒餅一直是一種軍用食品,在各地叫法不一樣,但是有共同點,都是麵餅子,乾燥易保存,有鹽有味,有的還有餡。嚴格意義上,鍋盔也是一種燒餅。

軍屯鎮,是成都北邊一個小鎮,相傳是諸葛亮屯兵的地方而得名。軍屯鍋盔在四川很有名,鍋盔這東西,很明顯就是古代的軍用食品。

鍋盔,高油高鹽高熱量,水分很少,長久不變質,冷的也能湊合啃,想改善下口味,燒一堆火烤一烤就好了。炊事班又不可能隨時埋鍋造飯,偶爾可以開伙,烙一堆鍋盔給大兵扛著就能吃好久。

大頭兵整天行軍打仗,隨時在路上,隨時風餐露宿,哪有那麼多講究。前菜、開胃酒、正餐、餐後甜點一套下來,腦袋都不知道搬了幾次家了,不能那麼搞。最好就是湊合能吃、容易攜帶、不易變質,一壺水就能啃下去,吃了還長力氣好提刀砍人,你替我想想古代還有什麼呢?

燒餅。

還有臘肉、香腸、糯米糕。

至於這些軍用食品的流傳,就有兩種途徑:

一種是老百姓的模仿。我在西藏當兵的時候,出去訓練最好使的硬通貨不是人民幣,而是軍用壓縮餅乾。這東西湊合能吃,熱量高頂飽,體積小好攜帶,是藏族牧民最心愛的食品。我們能拿這個換不少東西,一大包餅乾換一頭羊,一整箱換一頭氂牛,一小塊換一把藏刀啥的小東西沒問題。我們吃這東西吃到吐,牧民圖個出門方便,大家交換一下,大頭兵也能吃點新鮮牛羊肉,挺好的。後來超市裡能買到壓縮餅乾了,牧民也能開皮卡車放牧,隨時做飯不成問題,這東西就不流行了。

一種是屯墾軍人留下來的傳統。大頭兵們吃慣了軍用食品,打造出金剛不壞之胃,反而喜歡上了那些牲口糧。敵人打跑了,打下偌大一個江山,暫時又沒人願意種,咋辦呢?那就大頭兵就地種田吧,還能提供後勤補給給更遠的邊疆,這就是屯墾制度,漢朝開始、唐朝發展、明清中興、新中國達到頂峰的中華民族傳統軍事農業結合制度。不然你以為軍事農業放在一個頻道幹嘛?中華民族960萬平方公里疆土,唯有耕與戰而已。

從黃河中下游一小片,到現在西至帕米爾高原,南至曾母暗沙,北至漠河,東抵大洋 ,大頭兵們啃著各種各樣的軍用食品,用自己的腳印確定中國的邊界。所以一種很優秀的軍用食品全國流傳,很奇怪咩?

這是我的邊防巡邏後的破作戰靴,鞋底都磨平了不少,鞋頭踢得稀爛。我相信歷史上有無數個跟我一樣的大頭兵踩著各種各樣的鞋子,布鞋草鞋膠鞋靴子乃至於光腳板,啃著各種各樣的軍用食品,燒餅鍋盔壓縮餅乾乃至於野菜炒麵米飯糰,行軍,宿營,戰鬥,離家萬里之外,馬革裹屍而還。

一樣的艱難困苦,一樣的家國情懷。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每次身處黃沙漫天之中,萬丈冰河之中,密林大山之中,想起這些詩句,想起燒餅,想起右衽的軍裝,就會想起自古以來的中國軍人,從黃河走出來的那群人。

那些啃燒餅的前輩,我是你們的袍澤。

詩句不絕,燒餅還在,中華就不會滅亡。


燒餅

是中國最傳統的食物。

因為薄餅味道鮮美,白居易有詩云。

《寄胡餅與楊萬州》——白居易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

寄與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

當時長安做胡麻餅出名的首推一家叫輔興坊的店鋪,說在咸陽買到餅象不象長安輔興坊的胡麻餅。胡麻餅的做法是取清粉、芝麻五香鹽面 清油、鹼面、糖等為原 輔料,和面發酵,加酥入味,揪劑成型,刷糖色,粘芝麻,入爐烤制,因而白居易說「面脆油香」了。

中國人對燒餅的喜愛好像是不分南北的,據記載,燒餅最早是班超出使西域時帶來的《續漢書》中就有記載:靈帝好胡餅。這「胡餅」,指的就是今天的燒餅。儘管這幾乎是生活中最平凡的食物,但是在中國人手中,也因各地加以不同的配料、烹飪方法,而被賦予不同的靈魂。

關於燒餅的種類大概有:大餅、烤餅、縉雲燒餅、溫縣古麵坊傳統(老面)燒餅、傳統燒餅、瑚溝燒餅、芝麻燒餅、油酥燒餅、起酥燒餅、發麵堆、掉渣燒餅、糖麻將燒餅、爐干燒餅、缸爐燒餅、蘿絲轉燒餅、油酥肉火燒、什錦燒餅、爐粽子、牛舌餅、狗舌頭等

等100多個花樣!

不得不對先民的智慧汗水表示

比較出名的燒餅,就由所長現在告訴你一聲

邢台武氏燒餅

清河縣的武氏燒餅,始於北宋景佑年間,始稱「炊餅」後改稱「武大郎燒餅」。因在《水滸傳》、《金瓶梅》兩部古典名著中均有描述而名揚四海。

邢台武氏燒餅

石家莊缸爐燒餅

利用了「缸」的光滑、耐火和厚度,燒出的燒餅不糊、面光,吃起來香、酥、脆。

石家莊缸爐燒餅

唐山棋子燒餅

唐山地區的特產,因狀如小鼓、個似棋子而得名,包肉、糖、什錦、臘腸、火腿等多種餡心。

唐山棋子燒餅

郭八火燒

河北省大名縣傳統名吃,製作精細,層多且薄,外表金黃油亮,呈現石榴籽狀,焦香可口。

郭八火燒

保定張嘴燒餅

張嘴燒餅是河北保定一個傳統名吃 , 始於清末,外型美觀,口感香、酥、脆,不走型,易保存。

保定張嘴燒餅

保定曲陽燒餅

保定曲陽的特色食品,餅薄香脆的特點,且久放不疲、風乾不硬。

保定曲陽燒餅

棗強鞋底燒餅

衡水棗強縣地方名小吃,可追溯到民國初年。形似鞋底,口味咸香,外酥脆里軟香,並帶有熏肉的一種特殊香味。

棗強鞋底燒餅

懷安窩絲燒餅

窩絲燒餅又叫金絲餅、盤香餅,是「懷安三寶」之一,油晶晶、黃橙橙,色、香、味俱佳。

懷安窩絲燒餅

邯鄲老槐樹燒餅

圓形,表面撒滿芝麻,吃起來入口咸香、色澤金黃、外脆里嫩。

邯鄲老槐樹燒餅

威縣油酥燒餅

威縣火燒用料考究、工藝特殊、味美層多、肉嫩皮酥。

威縣油酥燒餅

土家醬香餅

湖北醬香餅、恩施醬香餅,武漢醬香餅,等多種叫法,而這種燒餅簡稱為醬香餅或者香醬餅,這種燒餅是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區的一種特有的小吃,還有「中國披薩」的美稱。

土家醬香餅

建德燒餅

這種燒餅剛開始叫做嚴州乾菜燒餅,是建德傳統有名的小吃,這種燒餅以上等麵粉和不同溫度的水和素油攪拌,在選擇肥膘肉與上等乾菜把它們攪拌成肉餡兒,製作的時候在外面鋪滿一層糖吃或者油,然後再粘上黑白芝麻,然後在特製的燒餅爐裡面,用炭火烤熟。做出來的燒餅小巧飽滿,而且呈蟹黃色,吃起來餡多薄殼,酥香脆軟,清香撲鼻。

建德燒餅

吊爐燒餅

吊爐燒餅到現在已經有百年的歷史了,這種燒餅是山東單縣的傳統名吃,製作精良,用料考究,而且做出來的燒餅外酥里嫩,香酥可口,而且做出來的燒餅外形美觀。

吊爐燒餅

周村燒餅

周村燒餅產制于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而得名,也是山東省名優特產之一。而且周村燒餅歷史悠久,最早源於漢代,成於晚清,而且製作工藝精良,更是有酥、香、薄、脆四大特點,而且裡面的營養價值很高,很適合老人和小孩子吃。這種燒餅做出來的形狀圓而色黃,正面沾滿了芝麻仁,背面酥孔羅列,薄似楊葉,酥脆異常。

周村燒餅

縉雲燒餅

這種燒餅也叫做桶餅,是浙江省縉雲縣的傳統小吃,據說到現在已經有650年的歷史了。在這個地方,千百年來人們一直以賣燒餅以謀生的手段,基本上都是父親帶著兒子或者夫妻兩人一起挑著烤桶到別的地方去賣。而且這種燒餅與麵粉,鮮豬肉和縉雲的菜乾為主要材料,製作成燒餅,再放入烤桶裡面,烘烤而成,製造出來味道美味,受很多人的喜歡。

縉雲燒餅

曹州燒餅

這種燒餅也是山東省一種傳統的名吃,製作出來的燒餅園如月,而且紅中透黃,吃起來外焦里嫩,香酥可口。選用的材料以小麥精粉,在經和、發酵、盤、揉等道工序,按扁之後再包上香油、鹽、花椒、茴香面等多種佐料而製作成油瓤,再經切花盤沿,塗上一層糖稀,表面沾上芝麻仁,貼入爐內烘烤而成

曹州燒餅

博山肉燒餅

博山肉燒餅最早起源於明清時期,與製作工藝複雜,味道咸香,而受人們的喜愛,它最大的特點就是皮香脆,餡味咸香,芝麻味美。博山肉燒餅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用火烤的,而是用爐內的高溫燙熟,所以吃起來特別的酥嫩,而剛剛出爐的燒餅,還有芝麻和面的香味,更有鮮肉的鮮美。

博山肉燒餅

兗州大燒餅

兗州的大燒餅做得非常的大,圓圓的,就跟一個大盤似的,很有山東人的豪氣。而且這種燒餅製作出來外圈厚,內心薄,在中間還抹了糖漿沾芝麻,考出來之後,內芯吃起來香甜酥脆,外圈吃起來鬆軟可口,脆軟相同,相得益彰,脆的更脆,軟的更軟,真是很好吃。

兗州大燒餅

南通缸爿

南通人把這種燒餅叫做缸爿、草鞋底的點心,是屬於燒餅一類,有所不同的是前者無酥,後者擦酥而已。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水缸打破之後,它的殘片是菱形的樣子。而且這種燒餅做出來,有面香、油香、蔥香、芝麻香,這幾種味道,聞起來香氣誘人,吃後更是唇齒留香。

南通缸爿

黃山燒餅

這種燒餅又叫著「蟹殼黃燒餅」、「救駕燒餅」、「皇印燒餅」, 是安徽徽州漢族傳統名吃。這種燒餅是經過十餘道的工序製作而成,深受當地人的喜歡。

黃山燒餅

黃橋燒餅

這種燒餅是江蘇泰興黃橋鎮這個地方而出名的,它之所以這麼出名,是以著名的黃橋戰役息息相關的。而且這種燒餅製作出來呈蟹殼紅,不焦不糊、不油不膩,形色香味俱佳。

黃橋燒餅

南京鴨油酥燒餅

這道燒餅是南京特有的傳統美食,歷史悠久,也是深受人們的喜愛。這種燒餅是伴隨著鴨子的副產品鴨油而產生的,因為鴨油有鴨臊味,在過去是不會使用的,基本上都是扔了或者做其他的用處,自從南京的鴨油酥燒餅茶生產之後,就使得這種鴨油得以很好的利用,更是成為了南京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

南京鴨油酥燒餅

揚州草爐燒餅

在揚州各個老街的深港裡面,都能聞到一種焦香的香味,就是這種烤爐燒餅的味道。而且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對這種燒餅有記載,「爐丈八十,人入爐中,左右貼之,味香全美,乃人間上品。」

揚州草爐燒餅

恩平燒餅

這種燒餅也有500多年的製作歷史了,這種燒餅的皮,主要的原料為糯米粉,然後再加糖水發酵,配以冰肉、芝麻、豆沙、叉燒等餡料製作而成。入口軟滑鮮美,香而不俗,甜而不膩,風味獨特,馳名遠近。

恩平燒餅

安國馬蹄燒餅

這種燒餅是河北安國一道傳統的小吃,而且也歷史悠久,相傳在乾隆年間就非常的有名。雖然在其他的地方也有做這種燒餅,但是燒餅的做法和外形都與安國的燒餅非常不同。安國的馬蹄燒餅在全國更是非常的有名,它因為外形像馬蹄而得名,在民間更是有燒餅卷肉,吃了沒夠」之說。

安國馬蹄燒餅

井陘缸爐燒餅

這種燒餅以「缸爐燒餅」為主,做法獨特,遠近聞名,是京津冀地區特色小吃。主要盛行在河北地區,以缸橫卧,內壁貼餅,外溫內烘是其獨特的製作方法,缸爐燒餅呈圓鼓形,色焦黃、味鮮美,香酥可口,別有風味。

井陘缸爐燒餅

蒙城油酥燒餅

對於蒙城這個地方的人們來說,油酥燒餅已經不是普通的早餐了,更是有150年歷史的小吃,在不斷的傳承與創新當中,讓這座城市的人們大飽口福。更是讓外地的人們也慕名而來,讚不絕口,更是提高了蒙城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蒙城油酥燒餅

什錦燒餅

這種燒餅是天津的特色小吃之一,主要是由麵皮裹豌豆黃、紅果、棗泥、白糖、大油、豆沙、火腿、蘿蔔絲、梅乾菜等10餘種餡料,用小烤爐烘烤而成。造型美觀,皮酥餡鮮,味美適口。

什錦燒餅

豆餡燒餅

這種燒餅又被叫做蛤蟆吐蜜,是北京天津一帶的傳統小吃,而且也歷史悠久。這種燒餅以豆沙餡而得名,而且在製作的過程當中,在在燒餅的邊口上面會自然開口,吐出豆沙,掛成燒餅的邊上,因為這個樣子非常的像蛤蟆吐蜜,所以也叫這個名字。

豆餡燒餅

咸甜酥燒餅

這也是北京的一道燒餅,而且這種燒餅有甜、咸兩種味道,更有圓形和方形的樣子。咸酥燒餅起酥恰到好處,所以層次分明,酥香利口,春、秋、冬三季涼食較為適宜。《故都食物百詠》中有詩說:「干酥燒餅味咸甘,形有圓方貯滿籃,薄脆生香堪細嚼,清新食品說宣南。

咸甜酥燒餅

有沒有你家的?

有的話評論區留個言大家一起討論一下。


啊鴨?

上熱榜了鴨?

還是熱榜第一鴨?

或者你也可以先看一下這條千贊回答?

泡麵有哪些好吃的吃法??

www.zhihu.com圖標


所長是一個體面人,

寫了一大堆東西自然是為了你手裡的小心心,既然來了就別急著走嘛。

幫所長點個贊, 好的文章離不開你的認同

關注所長和專欄, 能讓所長和你一起分享美食與愛的故事

關注公眾號「廚房人類」,所長的福利拿到你手軟

謝謝小闊耐!

「一群研究人類行為學和美食之間關係的吃貨青年,致力於把生活煮給你吃。」


在我們那燒餅要配牛肉吃,二塊的燒餅,十塊的肉。把牛肉往裡一莢,一口下去,那感覺……不敢想不敢想,流口水。

貼個視頻

切牛肉


謝 @南瓜酥 邀。

在中國從古至今的歷史裡,燒餅的存在,就如點綴於餅面上的蔥花一樣,不起眼卻頑強地留存於其中,並在勞動人民智慧的催化下,一步步開枝散葉,發揚光大。

燒餅現存有一百多種不同的做法與花式,而那些做法和名稱都已經一同散佚在歲月長河中的,更是不計其數。

無論是在南北西東,還是在古往今來,只要是熱愛美食的地方,就有熱愛燒餅的食客。在空間與時間上,燒餅得到了雙重的輝煌。

但在兩千年前,在班超剛從西域把燒餅帶回中原時,他絕不會想到,這小小的異域糕點,竟會如此完美地融入到中國人的飲食體系之中。

那個時候,燒餅還叫作「胡餅」,只是當年班超帶回的眾多西域特產中尋常的一員。它流行於市井之間,便宜又好吃,是販夫走卒的心頭好。

但,東漢的靈帝,這位史書上驕奢淫逸的皇帝不知怎地吃到了燒餅,還成為了燒餅的忠實擁躉。皇宮內外爭相效仿,「京師貴戚皆競食胡餅」。

自此,燒餅有了皇家的背書。

到了唐朝,餅與飯並列為唐人的主食,傳自西域的燒餅是餅中極受歡迎的一種。那時燒餅做得最好的是長安的輔興坊,滿朝的達官貴人,竟都以吃輔興坊燒餅為一樂事。

及至宋代,開封汴河邊的燒餅店密密麻麻、鱗次櫛比,口味各有不同,種類繁多豐富。每到深夜,店主們便要和面,其敲擊案板的聲音此起彼伏,河兩岸「遠近相聞」。

清代的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寫他是怎麼做燒餅的:「用松子仁、胡桃仁敲碎,加冰糖屑、脂油和面炙之。」此時,他做的燒餅與當初的胡餅在形制上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

在地理差異和漫長時間的作用下,燒餅這種小食,結合了不同地方的特色,發展出了許多迥異的形態。

我在各地旅行的時候,問及一地之美食,當地人總能驕傲地向我提起他們那裡與眾不同的燒餅。

在蘇州,人們喜歡吃的是蟹殼黃燒餅。

《風味人間》第三集里,做燒餅的蘆貴榮每天朝四晚九,用錘鍊多年的手藝,為早起的人們提供美味可口的早餐。

麵糰包入油酥,多次擀卷,是蟹殼黃層層起酥的關鍵。

這種玲瓏小巧、狀如蟹殼、色澤金黃的燒餅,源自於蘇州韻娟秀、尚精巧的文化與風土對燒餅的重塑。

燒餅也是北京人的重要吃食。在北京,人們喜歡把燒餅叫做火燒。

燒餅夾肉、燒餅夾薄脆、燒餅夾焦圈,只要大小合適、燒餅能架得住,就可以塞進燒餅里一起吃。

吃烤肉就燒餅、吃羊雜就燒餅、吃爆肚就燒餅、吃火鍋也要就燒餅,只要味道不犯沖,無論吃什麼主菜,配菜里都慣例要加上一道燒餅。

豪爽的北京人賦予了燒餅百搭的屬性,而燒餅的美味又讓北京人時刻離不開燒餅。

南京人喜歡吃鴨子,在南京,鴨身上的各種零件都有去處,就連鴨油也不放過。鴨油燒餅,是燒餅在南京的形態。

上好的鴨油是黃澄澄的,香氣濃郁,不會輕易飄散。

鬆軟香脆的燒餅上洋溢出清爽的蔥香,化解了鴨油可能的膩味。

鴨油燒餅的芝麻餡在剛出爐時幾近液體,此時剝開來,能看到清澈的糖液里將流未流的芝麻。

再佐以精挑細選的香料,鴨油燒餅就成為了南京人值得自豪的一道美食。

鴨油、香蔥、芝麻和香料,構成了鴨油燒餅的靈魂。

江蘇泰興的黃橋鎮上有一種燒餅,叫作黃橋燒餅。

這種燒餅有一個特點,是用油酥和面。這樣烤出來的燒餅,比其他燒餅都要更酥脆一些。

一口咬下去,口感分成兩層,外脆里香,既不顯過分油膩,也不會焦糊——這好像是因為黃橋燒餅的麵糰分別用了水油麵和油酥面交疊而成。

黃橋燒餅的餡料選材豐富,製作過程中經常用到豬油,只消在爐中一烤,香氣便直撲心脾。

新疆的饢則是燒餅界祖宗級的存在。如今人們在新疆吃到的烤饢,同兩千年前古人吃到的胡餅在形制上是非常相似的。

甚至漢字里饢的發音,也是從古波斯語中演化而來。

《風味人間》里提到過不少特色鮮明的燒餅。蟹殼黃仰其精緻,鍋魁仗其獨特,吊爐燒餅、馬蹄燒餅緣其典型。烤饢,或許是因其悠久的歷史而入選吧。

烤饢不僅歷史悠久,而且製作方式與眾不同,風味獨特。

做饢是維族人的保留節目。

維族人做饢,要用到饢坑,即一種火眼朝上的空膛灶。和好發透的麵糰被維族的大叔靈巧地捏成餅狀,此時饢坑裡早已燃上了紅旺旺的炭火。只消往坑壁上倒上些鹽水,等那滋滋的水蒸氣冒將出來,便把托子上的生麵餅往坑壁上一貼,待麵餅里的水分被烤乾後,就變成了一個個香氣四溢的饢。

這兩千年以來,從繼承西域胡餅形狀最多的新疆烤饢,到流行於中原腹地的吊爐燒餅,以及在四川盆地演變出的鍋魁,當年那個小小的「胡餅」,早已在漫長歲月里,隨著旅人和商賈的步伐,走遍了中國廣大的疆土。

它就如不斷生長又再次播撒的種子,在一個個城市裡生根發芽,以一地的文化與歷史為養料,結出了眾多豐碩的果實。

燒餅在歷史之中演進,又為歷史增光添彩;燒餅因文化的感染而千姿百態,而它自身也成為了文化的一部分。

燒餅文化的濫觴,可能是各種燒餅故事的流行。

最顯著的表現便是,時下販賣的燒餅,大都有一個動聽的故事,或者就是被乾隆吃過、贊過、題字過。

商家喜歡附會乾隆,可能是因為他六下江南的行徑太過著名,而其本人又確實熱愛美食且不吝惜「墨寶」的緣故。

但歷史上真實的「燒餅故事」,其實遠比乾隆到處啃燒餅來得好玩有趣。

唐人張鷟的《朝野僉載》里說,令史出身的張衡,看見路邊攤販兜售新鮮出爐的胡餅,就買了一個,等不及下馬,就於馬上食之。

他在馬上吃燒餅的行為,被人告發,御史以有失儀容之名彈劾他,張衡便遭到女皇武則天的貶敕,而丟了官。

因為一個燒餅而丟了官位,損失不可謂不大,但也沒見大家吃燒餅的熱情稍有減少。

武則天不讓張衡在馬上吃燒餅,但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在逃難途中吃不上飯,還是楊國忠為他弄來了一個燒餅,他才沒有悲慘地餓死道中。

這個故事後來被司馬光寫進了《資治通鑒》里,燒餅又悄然在史書中露了個臉。

再後來,唐元和年間,那時,朝中一個官員被貶為江州司馬。

他到江州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買了當地的燒餅試嘗,還嫌棄地寫詩給朋友,說這裡的燒餅沒有長安的好吃。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飢饞楊大使,嘗香得似輔興無」,這首詩說的就是這件事。

歷史的車輪來到了近代,燒餅的故事仍然在繼續。

這個故事,是關於上文提到過的黃橋燒餅的:

那是1940年,當時新四軍東進,在江蘇黃橋遭遇了一場激烈的戰鬥,後來的人們把這場戰役稱為黃橋戰役。

在交戰過程中,新四軍的戰士們無暇進食,有時幾天吃不上一頓飯。

黃橋當地的百姓想了一個辦法,生火做飯固然費事,吃燒餅卻很快捷,既能飽腹,又不耽誤殺敵。

於是百姓們主動用當地特產的燒餅慰勞新四軍,人們日夜趕做,開始只是各家各戶小規模地做,後來推廣開來,全鎮的人都做起了燒餅。

當時還留下一首民歌,歌詞講的就是這個故事:

黃橋燒餅黃又黃,黃黃燒餅慰勞忙。燒餅要用熱火烤,軍隊要把百姓幫。同志們呀吃得飽,多打勝仗多繳槍。

後來,黃橋戰役果真勝利了。

在這場偉大的勝利里,那一個個香甜可口的燒餅,或許也能分得功勳章的小小一角吧。

其實,燒餅能夠流行千年,與小麥地位的逐步提高脫不開干係。

對美食的追求,讓人們摸索出小麥的正確食用方法;而小麥的普及,又給了燒餅傳承千年的機遇。

小麥並不是一開始便被中國人廣泛接受的,在小麥之前,中國北方的主食是「粟」。

那個時候,古人食用麥子的方法和食用穀子、稻子是一樣的,即所謂「粒食」。人們將麥子整粒蒸煮熟化之後,製成「麥麮」,用筷子挾食。

但這種食用方法既不方便,也並不好吃。

於是,追求美食的古人開始嘗試用麵粉製作麵食。

小麥粉中含有小麥醇溶蛋白,使得麵筋具有很強的黏性和延伸性。因此,小麥在磨成粉、做出面後,有極強的可塑性,可以做成各式各樣的糕點。

雖然找到了小麥的正確用法,但它的推廣仍然任重而道遠。

在許多個世紀以來,我們的祖先普遍認為麥子的粉是有毒的。

到現在,有些地方還流傳有「原湯化原食」的說法,即「在吃完麵條、水餃後,要喝點原湯化解麥粉的熱性,否則就會上火」,其起源就是「麥粉有毒說」。

但到了唐宋之際,隨著醫學的進步,也隨著人們對美食熱情的逐步高漲,「麥粉有毒說」逐漸被丟進了歷史的垃圾桶。

自此,麵食開始普及,小麥開始了在北方的攻城略地,甚至一步步由北向南推進。

與此同時,燒餅也跟隨著小麥的腳步,躍入了我國的廣闊天地之中,傳遍大江南北。

直到今天,無論你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生活在哪個城市,都不可能沒吃過小麥,也不可能沒吃過燒餅。

除此以外,燒餅能夠流傳不息的原因還有許多。

譬如,它是一種適應性很好的食物。燒餅口味的可塑性強,方便改造,想加辣便加辣,想加甜就加甜。

因此,每當它流傳到一個新地方,燒餅總能飛快地融入到當地的飲食體系當中,為當地人所接納。

燒餅方便快捷的食用方法也是原因之一。

無論是在馬上、舟上、路上還是車上,燒餅都是風塵僕僕的旅人賴以飽腹的佳選。

當然,最直接的原因,同時也是燒餅那旺盛生命力的最根本、最本質的來源,永遠只有一個——

因為,燒餅這個東西,是真的很好吃啊。

這就是燒餅的故事,也是我們祖先的故事。

它從兩千年前跋涉而來,

為了以如今的模樣見到你,

奮力跳進了滾滾紅塵。


濰坊的路過。。。一說燒餅,一般指的是薄皮帶芝麻那種,比如周村燒餅。當地一般叫火燒,帶餡類似於餡餅,比如肉火燒。也有不帶餡的,如杠子頭火燒,又硬又耐嚼,需要好牙口。

濰坊美食-老濰縣杠子頭火燒_騰訊視頻?

v.qq.com圖標老濰縣杠子頭他一做20年!希望年輕人來學,願免費傳手藝-閃電新聞?

sd.iqilu.com圖標

下面是肉火燒

山東名氣第一的城隍廟肉火燒?

www.iqiyi.com圖標

好了,火燒、蘿蔔等等都準備好了,歡迎來濰坊做客!


推薦閱讀:

TAG:美食 | 麵食 | 燒餅 | 地域飲食 | 風味人間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