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一句話形容王安石和蘇軾的關係?

可以從變法以及烏台詩案中描述或者文壇和政治理想。


當初,神宗想用歐陽修進執政班子,神宗問王安石:「誰與歐陽修親善?」王安石對神宗說:「修好有文華人。」緊接著,《長編》點明王安石指的是蘇軾。

說王安石害蘇軾,出自於《林希野史》。范鎮舉薦蘇軾做諫官,謝景溫便彈劾蘇軾回鄉丁憂時候攜帶私貨,販賣私鹽,連同舉主范鎮也被牽連。《林希野史》開頭便說「王安石恨怒蘇軾,欲害之。」謝景溫站出來彈劾蘇軾,王安石又「大喜。」而林希是何等人?先是與蘇軾蘇轍交情很深,大加讚賞,當蘇軾蘇轍被貶時候,起草的詔書便惡語相加,人品如此,所作的《野史》史料價值也值得商榷。而《長編》多處引用《野史》,足證李燾是對王安石有偏見的。竊以為,王安石是個耿直的君子,對蘇軾不滿是真,但不至於「欲害之。」

神宗皇帝親口說「蘇軾非佳士」,又說「如蘇軾輩為朝廷所廢,皆深知其欺」。皇帝對蘇軾的認識,可謂燭見。後來烏台案起,所謂「謗訕君父」、「愚弄朝廷」,神宗豈不知就裡?然而,既然蘇軾於政事無所裨益,賜一紙貶書即可,但蘇軾名聲在外,神宗必須借力打力。烏台案起,蘇軾系獄,群議洶洶,王安石說「豈有盛世而殺才士者乎!」一語救蘇軾。在王安石看來,蘇軾是個人才,幾百年才出現一個的奇才,同是以文章出名的自己,當然對有才之士的蘇軾既憐且惜。而蘇軾呢,他對王安石的定義是「政治家」,蘇軾認為,朝廷大臣就要一心為朝廷,為天下百姓,久居不出,便不像個朝廷大臣了。他對王安石,是沒有欣賞的,甚至不能對王安石有所幫助,尚且不如呂惠卿、曾布、章惇一輩人,他對王安石只有期盼、督促、勸誡、慫恿。

所以呢,如果要說王安石與蘇軾的關係,恐怕只能說文才上的惺惺相惜了,而且竊以為,只是王安石對蘇軾單方面的「惺惺相惜」。

蔡絛《西清詩話》卷上:

元豐中,王文公在金陵,東坡自黃北遷,日與公游,盡論古昔文字。公嘆息謂人曰:『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讚賞之情,無以言表。王安石在金陵,據蘇軾說,「時誦詩說佛也」,勉其重修《三國志》。而蘇軾呢,「則以發言救時弊相勸。」王安石是經歷了變法失敗,兩度起落,已經是心灰意冷,超然度外,蘇軾則是經歷了政治打壓,被貶黃州而還,卻是激情仍在,二人的格局,便可以看出了。


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的宋朝士大夫。樓上引用宋史說法,來了個「王安石亡國論」王安石表示這個鍋我不背的


君子之交。

兩人曾因為變法交惡。後王安石變法失意,兒子病逝,心灰意冷退居南京半山園。蘇軾前往拜謁。兩人共游鐘山,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蘇軾寫詩送給王安石:

騎驢渺渺入荒坡,想見先生未病時。

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同樣,王安石對蘇軾評價甚高,感嘆:

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蘇軾走後,兩人還有書信往來。有一封蘇軾寫給王安石的信保存在東坡集:

某啟,某游門下久矣。然未嘗得如此行,朝夕聞所未聞,慰幸之極。已別經宿 ,悵仰不可言。伏惟台候康勝,不敢重上謁,伏冀順時為國自重。不宣。

後蘇軾罹患烏台之禍,王安石積極上書神宗,以一言動聖意:

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

王安石病逝後,朝廷追贈太傅。朝廷制文由蘇軾執筆,給予王安石極高的評價:

將有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異人。使其名高一時,學貫千載。智足以達其道,辯足以行其言。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用能於期歲之閑,靡然變天下之俗。

寫到這裡突然有一種感覺,兩人的關係非常像東晉的桓溫與謝安,政治上互相角力,但又彼此非常欣賞。


類似於獨孤求敗與周伯通的關係。

你混江湖(成一代宗師)的時候,哥已經是江湖傳說(一代文豪)了。

後世討論哥的劍法秘籍(變法成敗)的時候,你也就是個江湖傳說(一代文豪)。


如果類比的話,就是秦檜與張孝祥的關係。表面笑嘻嘻,心理mmp。

一個官場大佬打壓文壇宗師的故事。

秦檜與張孝祥的故事,極肖王安石和蘇軾的關係。王安石有王雱,欲與蘇軾爭雄,秦檜有秦塤,欲與孝祥爭雄;東坡詞領北宋風騷,於湖詞開南宋先聲。

秦檜說張孝祥:「皇上不僅對你提出的策略很少賞識,而且對你的詩和字也很是欣賞, 你的策略, 詩和字,真可謂是三絕啊」,然後又問他詩是誰的風格,字體又是哪位名家的字體,張孝祥便正色道:「學杜的詩,法顏的字」,秦檜笑道:「天下的好事,都被你一個人給佔去了啊。」然後轉臉就把張孝祥全家打倒了。

但張孝祥最強的還不是策略、詩和字,而是詞,他的詞意,直接學的蘇軾,孝祥「嘗慕東坡,每作為詩文,必問門人曰:『比東坡如何?』」巧的是,東坡也是策略、詩和字三絕,而其詞還在之上。

孝祥說秦檜,也是直接把王安石與之類比,要錄記載:孝祥又言,昔王安石作日錄一時政事,美則歸巳,故相(秦檜)信任之專,非特如安石,臣懼其作時政記亦如安石專用巳意,掠美自歸,望取去歲以前修過日曆詳加是正審訂事實,務在貶黜私說庶幾垂之無窮,從之。

孝祥時代,離王安石與蘇東坡的時代不遠,他的話不信的話,就沒有什麼可信的了。

秦檜與張孝祥,就是王安石與蘇東坡的低配版,張孝祥固然不如蘇東坡,秦檜也比王安石更壞。


蘇軾是北宋眾多有才華的憤青+嘴炮之一,政治眼光比王安石短淺的多,只比歐陽修強一點有限。作為晚輩,他對王安石變法完全不支持,又不能提出自己的解決辦法。

王安石是個理想主義的實幹家,對基層的了解在當時的重臣中應該是最多的了。他肯定對那些引經據典的反對者既無奈又反感,什麼歐陽修,司馬光,蘇軾這些名氣大有沒什麼卵用的政客,對他的變法造成了輿論上的困擾。再加上確實沒解決好各階層利益的問題,被反對派打壓嘲諷,矛盾應該是很尖銳的。

一句話的話……書生變法失敗,另一個(群)書生在旁邊放嘴炮使絆子……?


私人上算是好友,政治上政見不同。

蘇軾在變法變不變上和王安石有共識,弱國須變。但在變法方式方法和急切程度上,蘇軾便和王安石有極大的不同。治大國如烹小鮮,斷不能一蹴而就。病入膏肓用急性葯來治,就把人治死了。北宋何故以亡?庸人奸人亂政所使然也。而這些人何以來?安石始由之也。


如果沒有你,歷史上又有幾個人熟悉我?


文壇上惺惺相惜,政治上相愛相殺?!


互相看不起,王安石覺得蘇軾空談誤國,蘇軾覺得王安石不切實際……


唐吉訶德與商丘


亦敵亦友


王安石差點害死蘇軾!

嗯,大概就是這樣的關係吧。


東坡先生有詩 市人行盡野人行

他倆在人生不同時期交替扮演過市人和野人


亦師亦友亦為敵。


王安石討厭死蘇軾了。 王安石不講衛生、只吃面前那道菜,總之是有些磕磣。 蘇軾有才長得帥皇后太后都喜歡,還和他政見不同。


亦敵亦友 ,


最初是文人相輕,後來化干戈為玉帛。


推薦閱讀:

TAG:王安石 | 宋朝 | 蘇軾 | 北宋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