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勒》:為了人類的幸福

中國唐朝的皇帝李世民曾說: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說,如果我們以他人為參照,就能知道如何判斷是非對錯,權衡得失優劣。

問題來了,地球上有75億個「他人」,人人都不一樣。我們究竟該以誰為鏡呢?

小時候,我們主要模仿的是同齡小夥伴中的佼佼者,那些成績優異或才華出眾、受人歡迎的孩子。我們的父母、老師等長輩也對我們有不小的影響。雖然後者不如前者的影響大。

後來,電視節目上那些萬眾矚目的大明星成功吸引了我們的目光。他們長相俊美,唱歌、跳舞、演戲等才藝應有盡有,收入也很高。很多小孩子長大後想要成為這種大明星。

隨著我們年歲的增長,人的思想日趨成熟,幼稚的想法漸漸褪去。有的人開始規劃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職業生涯。一些人想要做醫生,一些人想要做警察。一些人想要做老師,一些人想要做漫畫家。當然,更多的人並沒有清晰的提前規劃,只是走一步看一步。

作為教批判性思維的教師,或者叫培訓師,我遇到過很多沒有清晰規劃的人。最近還有教小學生學習跨學科知識的任務,在和小學生的閑聊中,也更清楚了「以人為鏡」究竟有多重要,榜樣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為了避免誤解,我得提前說清楚。我不是在建議大家購買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服務,我是在建議大家尋找能真正打動自己的榜樣。就是那種你在茫茫人海中看了其一眼,就突然覺得他或她身上閃閃發光,你以後就是想要成為他或她那樣的人,哪怕不可能完全一樣,也要儘可能和其比肩。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總是在推薦我的學員閱讀偉人的傳記。《費曼傳》、《阿西莫夫傳》、《弗洛伊德傳》、《愛因斯坦傳》、《維特根斯坦傳》、《羅素傳》、《圖靈傳》、《康德傳》等等。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約翰·斯圖亞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的評傳,由九州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的《穆勒:為了人類的幸福》,作者姜新艷,現為美國雷德蘭茲大學哲學教授。

穆勒的自傳也是不容錯過的佳作,他是一位影響了整個人類世界的偉大天才,可他在文字中又是如此謙虛,儘力將自己的卓越貢獻歸咎於自己身處的環境的功勞:自己作為思想家和教師的父親、那位能時刻激發自己的思想靈感的愛妻、同時代的其他偉大思想家的著作和通信、那些與他切磋交流的友人,等等。

不過,我推薦他人寫的這本穆勒評傳,能讓人們從第三人稱的視角觀察穆勒的人生經歷和思想體系,更加客觀、有趣。作者本身就是女性,她或許更容易看到曾在歷史上被忽略的半數人對於人類世界的作用。

回歸我們的正題。先來聊一聊穆勒的成長經歷。

穆勒並沒有像普通孩子一樣去學校上學,而是由他的父親在家中教他各種文化知識。他的父親是一位靠個人努力獲得成功的人,他是東印度公司的部門領導,是雜誌社的編輯和經理,還完成了一部《印度史》。從個人財富、思想水平以及社交人脈上講,穆勒的父親詹姆斯·穆勒都位於當時英國最頂層的階級。

正是這樣一位與眾不同的父親,決定讓穆勒不要接受學校的正規教育,而是自己擔任穆勒的老師,力圖將穆勒培育成天才。從統計上看,不難想像,絕大多數自信有能力獨力將孩子培養成天才的父親都失敗了,但穆勒的父親卻成功了。

穆勒從三歲到八歲期間主要學習希臘語和算術,八歲開始學拉丁語,十一歲開始幫父親校對《印度史》,十二歲開始學邏輯學,也完成了大量初等數學的學習。十三歲開始學政治經濟學(也就是後來的經濟學)。到了十五歲,穆勒的父親感覺自己已經沒有能力教他更多知識了,於是開始找包括邊沁在內的各種朋友來培養穆勒。穆勒也曾在法國住了一年,他在大學中旁聽過一些課程。他十六歲時已經開始在一些報社上發表政論文作品,當時的人們很難相信那樣的作品出自十六歲的孩子。

十七歲時,穆勒進了他爸所在的東印度公司工作,主要是因為活少錢多。這個決定很重要,因為他當時的備選項目是去劍橋大學當個大學生。但他的父親認為,穆勒已經比劍橋大學的大學生強遠了,沒必要讓劍橋大學耽誤了他的成長。也正因如此,穆勒的寫作更加自由,無需受到學院派中的職業文人學者常見的約束,比如為了生計和評職稱而寫作。穆勒所有的作品都是帶著有感而發的真情實意。

十七歲到二十歲期間,穆勒要繼續擔任弟弟妹妹的家庭教師,可惜,他的弟弟妹妹們並沒有像穆勒一樣成為影響人類世界的偉人。他還要整理編輯邊沁的一本重要作品。這裡值得強調的是,穆勒認為字字句句鑽研一部偉人的作品,對於個人思想深度和廣度的訓練來說,效果拔群。但我不推薦現在的孩子走穆勒的道路。現在的正規學校教育效果挺不錯的,我更建議大家在學校里按部就班學習,而不要選擇劍走偏鋒。穆勒當時走的是邊沁的偏鋒,幸好他後來能站在邊沁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否則的話,他極容易變成邊沁的闡釋者,而不是與邊沁一樣的世界歷史偉人。

這幾年間,他還參與和組織和同齡人的社團活動。在這些活動中,他才發現原來他的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也非常厲害,尤其是劍橋聯合辯論社的一些成員。之前,他更多是和父輩中的社會名流交往,一直被當作男孩而不是男人。和同齡人的相處更有不一樣的感覺。

二十歲時,穆勒患了抑鬱症。他喪失了曾經擁有的人生意義感和使命感,曾經讓他覺得快樂和幸福的事情,現在不能引起他的興趣。後來,穆勒認為他的陰鬱症主要是因為受到了過於極端的理性主義教育所致,缺少浪漫主義的感性色彩。他之前被當作如邏輯學家、哲學家、科學家一樣的理性思考者來培養,對於人類的情感和一些非理性因素,了解得太少了。所以,他認為自己是詩人柯勒律治的詩歌治好了他的抑鬱症。他開始重新像個由肉體組成的人類一樣,有了正常的情感。而不是更像理性思考的機器。

二十四歲時,穆勒遇到了哈麗特,他一生矢志不渝的至愛。可惜後者已經結婚了,連孩子都有2個了。直到後者的丈夫去世,他才能和哈麗特結婚。中間一直是婚外戀的關係。

穆勒最為不朽的兩部作品分別是《論自由》和《功利主義》,但本文篇幅有限,所以接下來只能談《邏輯學體系》這本和批判性思維相關度最高的作品。

《邏輯學體系》於1843年出版,穆勒那時37歲。本書與今天的邏輯學教材很不一樣,如果不規定書名的長度,那麼它應該叫《人類認識世界和獲得真理的一般性抽象思考、邏輯推理和經驗研究的方法》,也就是說,它其實更像是一本教聰明人如何從事科學研究的書,也是一本教普通人如何思考的書。雖然穆勒後來才發現,原來普通人也讀得懂他的這本書。順便一提,他當時說的普通人主要是沒有受過合格的高等教育、以體力換取工資的廣大勞工階級。如果按照這個標準,那世界上至少90%的人都是普通人。

今天的學者不會撰寫類似《邏輯學體系》這樣一本龐大的書,而是將其中的主題分為多個領域,撰寫多本不同的書。諸如《邏輯學》、《實驗設計方法》、《統計學原理》、《認識論》、《科學哲學》等等。所以,《邏輯學體系》對於今天的普通讀者來說,沒有多少閱讀的價值。我們可以通過別的書來獲得更好的思想。尤其是穆勒當年的時代,還沒有弗雷格、羅素、懷特海、希爾伯特等人發明的數理邏輯工具,其邏輯學體系主要還是站在亞里士多德的肩膀上。換句話說,當年的邏輯學還只是1.0時代,而我們今天已經進入了2.0時代。

雖然如此,像《邏輯學體系》這樣的作品,在當年已經引起了轟動。它一出版就被選為牛津和劍橋大學的教科書,直到數學的進步促使邏輯進入2.0時代為止。可以說,本書是邏輯學1.0時代的最高峰。

穆勒撰寫此書的動機主要不在於對邏輯學的學術興趣,而是為了他的人生目的服務。他的人生目的正如本書的副標題所示:為了人類的幸福。

為了人類的幸福,就是不分性別、年齡、膚色、階級、地域、時代等各種區分條件,為了全人類的幸福而奮鬥。這是穆勒的人生目標,而他達到人生目標的方式,則是促使社會政治、經濟、道德、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進步。

他看到當時的女性依然處於男性附屬品的地位,所以他把將近一半的遺產都捐給授予女性大學學位的大學,為上大學的女生提供獎學金。他還看到無神論者、異教徒受到主流的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的排斥,所以他也為了前者的幸福提供經濟或影響力上的幫助。他看到了廣大文化素質不高的勞工階級被當作統治者的貴族和資產階級當作長不大的孩子圈養,所以他要為了占人口多數的勞工階級之幸福而提出各種經濟政策上的建議,比如徵收高額的遺產稅,讓富人的子女和勞工的子女站在儘可能相同的起點上競爭公共資源。

寫作這本《邏輯學體系》的目的,也是為了人類的幸福。他希望這本書能讓人們,尤其是有影響力的高級知識分子們學會正確的思考方法,避免常見的邏輯謬誤。同時,還要認識到社會科學的可能性。

在穆勒的時代,當時所說的科學,主要就是指物理學。當時並不存在成熟的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等學科。所以,學者們普遍認為在人類的個體行為和集體行為領域中,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並不存在可以斷言的事實真相。但穆勒反對這種說法, 他認為對於人類展開科學研究,發現人性的規律,依然是可行的。而社會的改革和進步,正是要建立在對於人性規律的挖掘之上,才能順利進行。穆勒對於心理學特別推崇,認為許多分歧都可以在心理學研究取得實質性進展後得到裁定。當然,當時還不存在基於實證研究的心理學,所以穆勒對心理學的認識主要基於個人觀察和閱讀經典著作,而不是做實驗和調查。

穆勒的這本《邏輯學體系》就是要向世人說明,只要依照科學的方法,我們就能對人類行為做出恰當的研究,而這種研究成果可以反過來,促使我們採取更好的教育、傳媒、管理等措施。哪些受人矚目的宗教領袖或政治領袖對於人類行為的認識和規範,並不比掌握科學方法的普通人對於人性的認識要更加高明。

如果在劍與魔法的奇幻世界中,這本《邏輯學體系》應該叫《高階智慧術教程》。穆勒作為傳奇魔法師,將他心目中最佳的智慧術寫成了這本書。往後的許多作品,則是在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具體領域中深耕,這本書則是他的一般性通用方法。

最後,由於我的工作任務很多,所以就不再另行撰寫新的稿子,直接用以前寫過的文稿的一部分來作為穆勒五法的介紹作為本文的結尾,如下:

因此,我們需要一種更精緻的歸納方法,它能給我們精確的指導,教我們鎖定有效的新信息,而且不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錯誤。

這種方法存在嗎?有的,那就是穆勒五法。

英國思想家約翰·穆勒是在《邏輯體系》一書中仔細介紹了五種科學的歸納法,即求同法、求異法、求同求異並用法、共變法和剩餘法。

第一種方法是求同法,舉個例子:假設食堂今天中午全都是海鮮菜,而有一群學生來食堂吃了海鮮後,開始上吐下瀉。又來了一群老師,他們也去食堂吃海鮮,吃了以後也開始上吐下瀉。連不小心吃了這些海鮮的流浪狗也表現出了類似的癥狀。於是,我們發現了上吐下瀉和吃海鮮之間有關係。海鮮很可能是導致上吐下瀉的原因。

這樣一來,我們就能看出求同法的基本原理。當某個現象出現在多個不一樣的場合中,但是這些場合中都有一個共同點,那麼這個共同點就很可能和這個現象有關係。在不同的人甚至狗吃過海鮮後,都開始上吐下瀉,那麼海鮮就是不同情況下的共同點,它很可能是導致上吐下瀉的原因。

第二種方法是求異法,舉同樣的例子:還是有一群學生和老師去食堂吃飯,不過食堂除了海鮮還有別的菜。其中有些學生和老師把所有的菜都嘗試過一遍,而有些學生和老師吃過除了海鮮之外的所有菜。沒吃過海鮮的人,身體很正常。吃過海鮮的人,全都開始上吐下瀉。於是,我們又認為海鮮可能是導致上吐下瀉的原因。

求異法的原理是說,如果一個現象,在某個情況下出現,在另一種情況下不出現。兩種情況除了一個因素外全都相同,那麼那個差異因素就很可能是導致這個現象原因。一群人去吃飯,有的人病了,有的人沒病。我們發現,病了的人和沒病的人唯一的差異在於吃過海鮮,那麼海鮮很可能是導致上吐下瀉的原因。

第三種方法是求同求異聯用法。顧名思義,就是把求同法和求異法聯合起來使用,這在科學實驗研究中很常見,比單獨使用求同法或求異法,效果更好。

舉個例子:現在發明了一種針對食物中毒的特效藥物,想來檢驗它是否有用。於是,我們讓90隻小白鼠都吃了會導致它們食物中毒的食物。然後將它們隨機分為3組,每組30隻小白鼠。其中一組,我們給他們注射這種特效藥物。另一組,我們注射沒啥大用的生理鹽水。還有一組就什麼也不做。

最終結果,我們發現,注射了特效藥的老鼠全部存活。注射生理鹽水和什麼都沒有做的老鼠,只活下來兩三隻。這時,我們就可以說,這種特效藥真的效果拔群,確實能治療食物中毒。

注射了特效藥的30隻老鼠全都活了下來,我們用求同法發現的共同點就是注射了特效藥,所以我們認為特效藥很可能導致他們存活。而沒有注射特效藥的其餘60隻老鼠,大部分都死亡了。我們用求異法發現的差異就是它們沒有注射特效藥。這又增強了我們的信心,讓我們更加肯定地認為,特效藥幾乎必然會導致老鼠存活。

關於這個實驗,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要把老鼠分為3組?為什麼不把它們全都分為1組,讓它們都服用有毒的食物,然後再注射特效藥,看它們能否存活?

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如果只分為一組,當我們注射藥物時,就沒有另一組來對照和比較。如果老鼠全都存活,我們也不一定能說是藥物導致了他們的存活。也許是這組老鼠身體特彆強健,不注射藥物,它們也能扛過去。也許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們自愈了。所以才要設置對照組,判斷是不是藥物導致了老鼠的存活。

接下來你可能又要問,那為何要分為三組而不是兩組?

細說起來就很複雜了。簡單來說,如果注射了生理鹽水的那組老鼠,也都存活了下來。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那個特效藥沒啥大用。因為只要給老鼠打針然後注射一些液體,老鼠都能存活。這個藥物的作用既然沒有比生理鹽水更好,那它也不能稱之為藥物。

在開發針對人類的藥物時,更要設置這個第三組,因為安慰劑效應無處不在。安慰劑效應就是沒有物理作用但是有心理作用的東西。有些止痛藥的止痛效果,大多數都可以由安慰劑來解釋。也就是說,給你一顆糖,告訴你這是止痛藥。你吃了以後,真的就不會那麼痛了。

求同求異聯用法特別重要,所以就介紹得更仔細。下面我們來看第四種方法,也就是剩餘法。舉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我抱起自己的寵物,站到體重秤上,發現讀數是70公斤。然後我放走寵物,自己站在體重秤上,發現讀數是60公斤。那麼,我們就可以推測,自己寵物的重量很可能是70公斤減去60公斤,也就是10公斤。

剩餘法像是做減法,從剩下的結果求剩下的原因。比方說,我站到體重計上一測,哎呦,居然都160斤了,一個月前我才147斤呢,這不科學。所以,我想,這是因為剛吃完飯,所以才這麼重,我過一會再測。第二天早上,我在還沒吃任何東西前,又去體重計上測了一下,158斤,怎麼還這麼重?所以我把衣服都脫光光,再測,157斤。好吧,衣服也不是主要原因。所以,只剩下一個原因,那就是我真的長胖了10斤。那麼這裡,我就是用剩餘法得出了一個悲傷的結論。

所以,剩餘法的本質在於。當我們從一個現象中減去一個部分,並且我們已經知道這部分該怎麼解釋,那麼該現象的剩餘部分就應該由剩餘的原因來解釋。在多出的13斤重量里,去掉吃飯的2斤重量,去掉衣服的一斤重量,剩下的就只能是我自己確實胖了10斤這個原因。

第五種方法是共變法。它能定量地進行歸納推理。舉一些很簡單的例子:當我們去爬山時,越往上爬,就覺得越冷。如果我們拿出溫度計,就可以發現海拔往上升高100米,溫度就能夠下降0.6度,原來高度和溫度之間是會共同變化的。反過來我們就可以推理,每次下山100米,溫度會升高0.6度。這就是在用共變法做歸納。

共變法的本質,就是我們發現在某個因素髮生變化時,另一個因素也一直跟著這個因素變化。那麼,這兩個因素很可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在我們的統計思維課中,這種聯繫就叫相關性。

相關性不代表因果性。我們發現游泳死亡的人數和冰淇淋銷量之間有共變關係。游泳死的人越多,冰淇淋銷量也越多。但這並不意味著兩者之間有因果關係。冰淇淋賣得越多,不會導致更多人去游泳然後溺死。更多人游泳溺死,也不會導致冰淇淋銷量變多。很可能是夏天到了,溫度升高,從而導致冰淇淋銷量增加,而游泳的人多了,溺死的人數也會變多。

以上就是穆勒五法,分別是求同法、求異法、求同求異聯合用、剩餘法和共變法。我們在科學研究、商業研究以及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已經在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這些方法了。

但如果你能精確理解這些方法背後的基本原理,你就能更好地使用它們,來發現特殊現象背後的一般規律,透過複雜的現象,看到簡單的本質。

更多內容,我推薦大家直接閱讀這本《穆勒》的評傳,見識一位為了人類的幸福而奮鬥的偉人,其一生究竟有何作為。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認真想小助手微信號:Reason-A


推薦閱讀:

TAG:幸福 | 哲學 | 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