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自己有點心理問題需要看心理醫生嗎?

以前就覺得心裡有些問題自己看不開,和老師父母講起,她們又說拉倒吧,「精神病都覺得自己沒病」「覺得自己有精神病都是沒病的」

現在看心理醫生這種事情自己也覺得好像有點矯情了。但是我感覺自己已經幫不了自己了


題主你好,對於一個人是否需要看心理醫生,這個很大程度是一個人個人主觀的判斷,尤其是心理方面非專業人士建議不看的建議往往都沒有太大的幫助。

有沒有心理疾病這個是醫生的專業診斷,不是醫生沒有權利給你這個結論。但是當自己不知道的時候往往會去問身邊的人。然而很多人對心理健康的了解非常有限,對於很多人來說只要你看上去不是瘋子一樣的人,就是沒有問題。但是很多心理問題是來自內心的長期壓抑,和自己根本無法剋制的負面情緒。也許對於身邊的人來看,你安安靜靜,為人處世都還不錯,不瘋不傻,哪裡來的心理問題。然而這正是很多心理問題的可怕之處。長期沉悶的壓抑,讓自己努力的過程一個「正常人」的生活是對一個人精神的最大消耗。這種消耗往往是日積月累的消磨,知道最後對生活提不起任何興趣,逐漸消耗到真的爆發了抑鬱症。不過這個時候也別太指望身邊的人真的理解你,「都矯情成抑鬱症了,我看你就是懶,生活太好慣得你」。這是我接觸的很多有抑鬱的來訪者在描述自己內心經歷是共同的感受。

一個人到底到什麼程度要去看醫生。這個雖然是因人而異,但是有一個簡單的判斷就是你認為的你內心的困惑到底對你的生活多有么嚴重?這裡問題主幾個問題,題主可以認真考慮一下。

你現在的內心困惑,是不是你考你自己的能力能夠調節的?如果不能調節,你是不是一直在壓抑自己,在忍著,或者在努力表現出別人希望看到你的樣子?

你的工作,人際關係等生活方面是不是受到了你情緒很大的影響,雖然你試圖控制自己的情緒盡量不要太多影響生活,但是你好像越來越沒有力氣努力了?

認真的回答了這幾個問題,估計題主對自己情緒對自己生活的影響更清晰一些了。如果你覺得問題很嚴重,生活工作嚴重受到了影響,趕緊去看心裡醫生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題主的回答是自己的心理困惑是可以通過自己調節的,但是你自己覺得越來越難調整,而且很消耗自己的精力及時間;自己的情緒波動很大,反覆比較嚴重。如果這樣,我建議題主至少考慮心理諮詢。

我是只輸出乾貨的 @周梓緣

關注我的公眾號「得見」有更多內容推出,參與公眾號互動有驚喜。有償投稿!

其他相關文章:

周梓緣:面對網癮 拒絕楊永信-學生沉網路遊戲怎麼辦?

zhuanlan.zhihu.com圖標抑鬱症患者的心理是怎樣的?為什麼有的會抑鬱到自殺??

www.zhihu.com圖標一個生活非常幸福的抑鬱症患者,感到痛苦就是對不起很多人嗎?我只能隱瞞?

www.zhihu.com圖標周梓緣:怎樣是高質量的諮詢?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在大陸的精神衛生工作者目前總共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精神科醫生,第二類是心理諮詢師,第三類是心理治療師。

由於管理原因,心理諮詢師和心理治療師的功能基本一致,所處理的問題略有差異,一般情況下心理諮詢師處理的是性格社交適應相關的問題,而心理治療師處理的是一些由於心理因素產生的癥狀。不過二者在操作層面上沒有本質差異,也就是說心理諮詢師和治療師使用的方法差異是不大的。

精神科醫生和心理學工作的差異比較大,它們更多的是在評估和診斷之後,用藥物或其它物理方法開展治療工作。通常一名精神科醫生與病人的訪談時間不會太長,並且最終使用藥物來處理癥狀。我們通常說的有病,心裡有病,有精神問題,通常指的是接受精神科醫生的治療,並不是心理諮詢。

目前在大陸心理諮詢仍然是新生事物,所以很多人並不知道心理諮詢的功能是什麼如果我們籠統的總結一下心理諮詢,就是在你心裡感覺不舒服的時候去尋找的服務,也就是說無論什麼樣的心理問題,只要你心裏面感覺到不愉快,就可以去接受心理諮詢,前提是你覺得願意花費這個時間和精力。

很多時候心理諮詢並不一定是去解決某種特定的問題,而是增進我們對自己的認識,達到個人成長。比。如很多考生會在考試之前接受諮詢,目的是放鬆自己的身心,讓自己減少考試焦慮,但考試之後他們會繼續接受諮詢,因為他們希望能夠了解為什麼自己會產生如此強烈的焦慮情緒。

很多職場白領也開始接受心理諮詢,不僅僅是為了調節工作當中的壓力,他們還希望能夠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自己的早年經歷是如何影響今天的自己。

等等……

所以說覺得自己有點心理問題時去接受心理諮詢,是一個很明智而且很高級的想法,這也許意味著你是一個很擅長照顧自己的人。


我是天津的心理諮詢師傅博一

預約我或我小夥伴的心理諮詢,可以點擊如下鏈接

網路心理諮詢預約表?

tianjinpsy.mikecrm.com

同時也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心理小廚


1.覺得自己有沒有病,能不能分析自己的情況,專業上稱之為自知力。並不是所有的精神病患者都沒有自知力。

2.心理學上,心理問題分很多級別: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疑似神經症,神經症,人格障礙,精神障礙等,不能一概而論。

3.對自己的問題無法接納,本身有可能也是個問題。當人無法面對自己的優點缺點時,就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而無法找到自己。題主因為周邊人的說法,而改變自己的看法,這就是一種表現。當然,這也許和題主的年齡和成長環境有關。

4.當覺得自己已經無法自己解決問題時,除了求助有能力的人外,你還有更好的方法嗎?

也許以上種種,都和題主年齡和知識面有關吧。

祝好!


本回答內容節選自簡單心理認證諮詢師、督導師唐芹老師的文章

「如何能夠判斷是否需要心理諮詢」這個問題已有很多豐富的回答,我想添加一點新的想法吧~

這個問題好像是帶著很多的猶豫與困惑的一個問題:不知道該選擇還是不選擇。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類會在自己關注的問題上關注,而關注往往伴隨著興趣或者某種自身的需要

「久病成良醫」就是在講述普通的人在遇到自身的問題時候會希望儘可能的了解多一點問題的原因和治療方案,而在這個了解和關注的過程中,慢慢的就變得像自己的「醫生」。

當一個人沒有任何身體疾病的時候,不會對於醫院、藥品、保健品這些事情抱有關注;這也同樣適用於心理健康

假如有一天你發現:

你在思考關於「心理諮詢」或者「是否需要心理諮詢」時,說明這件事情對你產生了影響,也說明你開始發現自己的心理健康有著某些值得關注的問題

比如人際方面,比如情緒方面,又比如一些沒有來由的空虛的感覺方面。

然而,從思考心理學、心理諮詢,到真正選擇開始做心理諮詢,這往往會經歷很長的階段。

有的人,可能從初中甚至更早的時候就感受到一些「不對勁」,在學校和家庭有限的環境中了解非常局限的關於心理諮詢的東西。直到大學成年之後,有了更多的信息途徑去確認去了解,有一天可能才會做出一個重大的決定:我想找一位心理諮詢師

這不是上街買菜,這是一個很漫長、艱辛的決定過程

到底是什麼讓一個人最終下這個決定?

這因人而異。

但以下這些可能對你有幫助。

一、關於癥狀

-我的癥狀是否嚴重?

-是否已經嚴重到要做心理諮詢?

-我如何知道我的癥狀嚴重性?看醫生拿診斷?做自測量表?

人的內心世界是一個黑箱,我們要通過各種途徑去了解黑箱內部是怎樣的,我們有一些外部指標,癥狀就是一個指標

這裡的癥狀包括很多方面,例如:

人的主觀感受(你感到生活愉快?痛苦?難受?);

情緒感受(正性情緒,負性情緒,情緒波動);

人際環境舒適度等

其中,任何一個方面的不適,都反應了內心世界出了一些狀況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癥狀嚴重的時候才代表問題嚴重。很多重大疾病,並沒有明顯的外部癥狀(例如一些癌症)。

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普及的重要觀念之一:不要等到問題嚴重才關注問題。

二、關於諮詢需要付出金錢、時間、精力

-是否這些問題問同學、父母、老師就可以了?

-是不是忍忍就可以過去了?

-我能不能看書或者自助?

我們希望通過最少的付出獲得最大的收穫,這是很合情合理的需要。在決定找一位諮詢師之前,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去做任何覺得對自己有幫助的事情,無論是找父母、同學或者老師,還是選擇看書或者忍一忍。

但是往往問題並沒有那麼容易解決。

你可能會遇到新的問題:

-我不願意和同學老師講;

-我不敢和父母開口說;

-我感覺已經無法忍受;

-書上的內容很有道理,我也很能理解,可是好像還是沒有真的幫到我。

那些能夠被自己解決的問題,一定不會成為你和諮詢師想要去討論的問題。

三、關於諮詢到底在做什麼

-萬一說不清楚自己的問題還怎麼做諮詢,難道是漫無目的的聊天?

-我想解決的問題就真的能被解決?

當你不知道想要解決什麼問題,但是你真的很想找諮詢師談談你的事情,這並不意味著你只是想找個人漫無目的的聊天,這反而可能說明你遇到大麻煩了。

有很多人,並不能很清晰的在第一次諮詢中就表達清楚自己的問題是什麼,希望獲得怎樣的幫助

因為:

生活讓他們感到太混亂,太無助,也太無能為力;

他們被很多的生活事件,內心感受所淹沒,無法理清頭緒;

也不知道到底問題可以從何說起,問題又要從何開始解決,好像生活失去了控制。

這樣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我們需要知道自己遇到了什麼問題,發生了什麼情況。可能我們還不能立刻解決這些問題帶來的困擾,但是我們至少要明白是什麼影響了我們。這個過程幫助我們贏回對混亂生活的控制感,我們才有力量去面對下一步的挑戰——問題解決

在諮詢中,有的問題是可以被解決的。

比如:

-我們如何不再用批評和指責的方式與愛人互動,重新營造良好的親密關係;

-我們怎樣才能和孩子保持愛與界限,親密但又保持獨立自主。

但有的問題,很難被解決,至少很難被我們希望的方式解決。

比如:

那些我們無能為力卻失去了的人、事、物。

諮詢師不能讓人死復生,不能讓過去重演。

我們可以做的,是帶著這份哀傷的心情,還能繼續走下去,繼續生活下去,繼續好好地生活下去。

以上,因為不了解題主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故希望通過對心理諮詢知識的介紹,題主可以更好的判斷,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祝好(^o^)/~


最後,動動手指點個讚唄,一門學了就能用的心理諮詢實操應用課程免費贈送給你~

關注公眾號:簡單心理uni(ID:jdxl-uni),回復「365」即可獲得《每天學點心理諮詢》課程。

課程學習你將收穫:

  • 掌握理解情緒,識別自我情緒、正確對待情緒甚至「雙向情感障礙」的方法
  • 了解人格障礙、抑鬱症、進食障礙等常見心理疾病的識別與治療
  • 學習團體諮詢、藝術治療、曼陀羅彩繪心理治療等心理技術的實操和應用
  • 懂得像諮詢師一樣建立關係、理解情緒、打開胸懷接納更美好的世界
  • ……

尋求心理幫助請直接添加簡單心理諮詢助理微信:jdxlzxzl,給你最溫暖的心理支持。


有心理問題,看心理醫生或者諮詢師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人生病了,發燒,身體不舒服,自己吃藥都起不到作用,就需要看醫生治療緩解病情。

出現心理問題跟軀體癥狀是差不多一樣的原理。

不過相對於平時生病而言,心理問題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可以熬過去的」,也就是說如果不是特別無關緊要或者影響平時的生活狀態,能夠自行緩解並回歸到正常生活。

如:在學校上課,被老師罵了一頓,心情很不爽,每當想起這件事的時候就覺得特別難過,回到家也悶悶不樂,茶飯不思。

像這種狀態,持續時間不長,過了一晚也能夠去學校上課,自己雖有悶氣,好歹還能應付,像這種問題就可以沒必要去看心理醫生,因為沒有嚴重影響到社會功能。

但是,如果事件持續的事件較長,有一個月之久,還影響了周圍的人際關係,學習成績下滑,失眠、食慾不佳,心理和軀體方面都有一定變化,那麼像這種的話就要尋求專業人士的援助了。

從心理問題的性質來分,可分為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神經症以及精神障礙,前兩類問題心理諮詢能夠解決,到達神經症如強迫症、抑鬱症、焦慮症等地步,光靠心理諮詢已起不到太好的效果,得需要系統地治療。

而到了精神障礙,就已經相當嚴重,軀體方面的癥狀以及神經方面都嚴重受損,需要醫院專業的醫生治療才能夠緩解病情。

你可以看看自己是處於那個階段的心理問題,要是覺得長時間無法緩解的,可以請求心理諮詢師或者醫生的幫助。


現在的精神衛生中心,大部分是要服務是針對及其病重的一部分的。

所以針對不需要住院服藥,但是又確實存在抑鬱焦慮情緒的人,精神衛生中心就不太能照顧得到了。因為醫療資源有限,不要忘記我們是發展中國家。

這也給了很多私營機構以機會,但是不論公立還是私營,對於心理服務這一塊都是管理混亂,優秀機構屈指可數。而地面成本又非常貴,所以大部分機構都是收費300~600元之間。一半以上要給平台抽去。而不論是哪個平台,算上地面房租,營銷成本,存活壓力都很大。

而我這裡給自己打一波硬廣,歡迎關注公眾號,長談心理工作室,專註提供平價心理服務。60元/節。


在國外,精神科醫生,心理醫生,心理諮詢師三者精神科醫生地位最高。

就診者在精神科醫生處就診,做出診斷,由精神科醫生制定診療計劃,開具藥物治療。

如果需要心理治療的,由團隊內的心理醫生跟進。

心理諮詢師的服務人群僅僅是正常人。

而在國內,由於一些歷史原因,是沒有心理醫生的。所以很長一段時間,默認是精神科醫生來做心理醫生的角色。不過近年來一些精神科醫生開始專門從事心理治療工作。也可以稱為心理醫生。

所以心理醫生,起碼得有通過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同時有心理治療師資質。如果你面前那個自稱心理醫生的以上一證都沒有,那多半是個騙子。

說了以上,就是讓大家清楚,覺得自己有心理問題,需要的是在精神科就診。

但請注意,你去醫院並不是「嘿,我有抑鬱症,你給我診斷吧」。

而是「我遇到些困惑,醫生給我看看是不是病,需要怎麼做或者怎麼治療。」

這和肚子不舒服到醫院看醫生一樣,只是去看病,有不舒服是不是病是兩說的事。同時也就不要用心理諮詢師的標準去要求醫生。醫生就是做出診斷和制定治療方案的。

當然很多人不以為然是因為他們覺得診斷(抑鬱症)並不難,自己可以搞定,所以去醫院不過是走個過場,拿個葯罷了。

精神科的門診其實和很多內科門診差不多,不同的是問診可能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有的問題不嚴重的醫生會表現得「愛理不理」,問題嚴重的會拉著不放交代這,甚至告知住院,不住院還得簽字拒絕。

這裡題主說了母親說的一句精神病覺得自己沒病,覺得自己病了的不是精神病。

這句話並不完全正確,但也並非不合理。

精神科的大部分重症精神病患者缺乏自知力,讓他們服藥都難,更別說主動到醫院了。

所以覺得自己生病到醫院看病,這句話在精神科很難適用。

而門診上服藥依從性好的,恐怕也就神經症(強迫,焦慮,軀體化障礙)以及癔症患者了。

抑鬱症初發者很難自覺癥狀(所謂科普多了有些人能有認識真的只是少數了),複發者即使有認識,可惜疾病嚴重行為抑制,多數也只是被家人「抬」來的。

我們經常看到有人曬自己「重度抑鬱,重度焦慮」,嗯…

雙相障礙雖然大部分會主動就醫,不過由於對自身錯誤認知,都是一門心思覺得自己在「抑鬱發作」需要達到正常狀態(躁狂狀態)。

對於題主這樣的情況一般來說建議是

1在家人陪伴下精神科就診

2如實講述自身情況(包括近期遇到的應激事件)

3聽從建議(能做到以上兩點的,一般可以給醫生比較全面可靠的參考,給出的建議也更準確合理)

4相信醫生,總有人要提無良醫生,不過醫生的工作有各方監督管理。一個有執業資格的醫生多數是可靠的。

倒是心理協會統計目前正規的心理諮詢師人數大概是2萬多(諮詢師總數…),遇到一個靠譜心理諮詢師的概率得是多少…


有個簡單的方式。

1.知道自己是誰嗎?能分清楚自己不是蘑菇,不是別人,就是自己。那麼,就不是神經病。

2.心理失控,無法控制情緒,有脫離控制的感覺?有。那麼,這就是心理疾病。

我們,就是意識本體。而心理過程,是大腦里出現的信息流。但是,這個信息流如同電流,不去管理就會失控。失控後,就會出現各種難受,糾結,痛苦。

回復的方法是,每天靜坐幾分鐘,讓大腦停下來。如電腦殺毒一樣。

3.什麼是健康?意識清晰,心理流通暢,不會失控,不會干擾清醒。就是健康心理。


先聲明本人是患者,經驗為個人經歷,僅供參考。

一定要去。沒什麼可以矯情的。

說白了你電腦有點小問題,也會去找維修師傅,即使最後師傅告訴你,你的電腦沒什麼大問題,放一陣子就好了,你的這種行為也不會讓自己覺得矯情吧?

你要為你自己負責,也只有你能為自己負責。

在有意向就醫的時候趕緊去,不然很可能以後都很抗拒了,那樣就更不好了。

關於醫院的事情,去大醫院,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可以去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什麼的,那種很貴,但相信我,去大醫院看下精神科是最靠譜的,三甲醫院的醫生都是研究生以上的學歷,不要聽別人說敷衍什麼的,治療最重要的就是信任,從最開始就覺得醫生水平不夠,那他說什麼你也聽不進去。

但大醫院不負責心理開導,負責的是診斷,用藥,嚴重的話建議住院。職業不同,不和你談心幾小時那不是敷衍,請尊重醫生。

當然如果醫生什麼都沒問什麼檢查都沒做就告訴你是抑鬱症或別的,那趕緊換個醫生,他不靠譜()

……

修改:看到有人說不要帶父母去,不要相信父母。我不知道這麼回答的人是不是專業的或者有沒有相關疾病,就敢這麼說。(不匿,歡迎來懟)

我強調一件事,你如果覺得和自己家庭交流有問題,那麼第一次就診確實可以自己去。我看題主是未成年或者學生吧?再加上你的家庭會給你施加一部分壓力,不利於你的情緒穩定。

醫生百分之百會強調希望你把家人叫過來!

不論是治療的費用還是治療中的配合,你都需要你父母——離你最近的人——的幫助。

擔心自己沒辦法和他們說明白?沒關係,醫生來說,醫生來幫你解決問題。大部分情況下,你的家人不理解是因為專業知識的缺乏而不是不愛你。

畢竟知乎上不關痛癢的答案不能解決你的痛苦,不能提供治療的金錢,不能陪伴你走下去,也不全是什麼有智慧的人。

最後,去看病,相信醫生。


你要是覺得以後一點不影響正常生活 就沒必要去看 不要輕易給自己下定義 你一旦認為自己得了哪種心理疾病 你就會在潛意識裡給自己貼上一個標籤 然後時時刻刻告訴自己 我心理有病 這樣多難受 所以還是那句話 不影響正常生活 不要把事情搞得那麼嚴肅

要是真的覺得心裡承受不住了 就趕快去看 不要心疼那些錢 自己很珍貴的 (來自一個工資高達2200人民幣的富豪的忠告)


首先每一個人 每一個人都是需要心理醫生的!

國內這方面確實還太過欠缺 有些甚至是聞著色變 好像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

高三時我心理壓力很大 向父母提出過可不可以找醫生看看 我父母也是說有什麼必要啊 最後還是自己撐過來的 但我自認為內心強大

所以如果周圍有朋友也好 親戚也好 我一定會支持他們去看醫生的 還會幫助他們找到靠譜的醫生

曾經有很好的朋友是重度抑鬱 所以深深知道看醫生的重要

心理疾病也不是光靠說說話 開解開解之類的 道理誰都懂 還不是過不好這一生 所以該吃藥還是要吃藥 該複診還是要複診的


需要看,自己都發現問題的時候不看醫生,難道嘗試了自殺才看嗎


最好是要吧,如果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只會越來越痛苦吧。


如果自己幫不了自己了,一定一定一定要去看醫生,你不是矯情不是作,你就跟感冒發燒了一樣,你是身體出了問題,一定一定一定一定一定要去看醫生,能治好的

如果你真的幫不了自己了,你一定一定要去看醫生,一定一定要去,知道嗎,一定一定要去,不要在乎別人,一定一定要去,他們全都不是你,他們不能體會你,你不要在意他們,一定一定一定要去看醫生。


如果感到有點害怕 可以去看 沒關係的 大醫院都有心理門診 也可以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


推薦閱讀:

TAG:心理治療 | 心理諮詢 | 心理健康 | 心理醫生 | 心理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