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的華人朋友私下聊天都用英文不用中文是個什麼樣的心態?
這個「都」在哪裡?至少我在美國快20年沒見過這個「都」的。
幾個情況比較常見:
1。在場的人里有非中文母語的,例如我一個朋友老公是韓國人,那麼大家自然切換成英語以保持溝通暢通(看起來就是一堆「中英文流利的」中國人說英語)。
2。特定的項目,例如我教射擊,為了保證大家在靶場上的連續性,具體的部件解釋,口令都是英語,但動作為了到位,解釋都是最熟悉的語言(中文/英文)。 再者,我自己因為登山野營這個愛好是完全非中文環境習得的。我習慣性用英語了。。。(不知道很多專有名詞的翻譯)
3。大工作場合,例如會議,為了保證交流連續性,大家都用英文,不過到了午飯時間,開始小活動了,就馬上切回中文/西班牙語等各種小團體了。工作email也是。基本都是英文,保證CC起來方便。
4。ABC,這是習慣問題。 很多ABC「中文流利」只是沒有口音,稍微深入一點溝通就知道他們中文爛的不行,沒有進一步溝通的能力。英文還是容易些。 例如我老婆閨蜜的老公,中文沒有口音(6歲來美的)然而他中文是看環珠格格學的(沒有在學校正式學過),稍微深度一點你就彆扭的不行了。。。還是英文比較舒服。
一般來說一旦一個環境里人數到一定的多數時,特定語言必然成為主流。 例如上周末我和鄰居烤肉,中文就是主流,但我們會特定的把非中文的朋友用英文圈入(一朋友老公是白人)以保證溝通連續性,我去西班牙語為主的哥們家烤肉也是如此。(西班牙語為主,然後用英語給我解釋特定笑點)
說實話,我在矽谷十多年了,我沒見過這樣的人。
很多時候,你看到兩個貌似華人的人在那用英文聊天,很大可能是其中一個或者兩個都不是中文母語。如果一個人說中文坑坑巴巴,好多詞不會用還得拿英文帶,另一個中英文差不多好,倆人交流當然是用英文,因為效率高也更舒服。
當然,我聽說過早年有些老留學生來美,英文底子太薄,有些人自己約定只用英文聊天,從而可以快速提高英語水平,這種為了學習的,你不能說人家是裝逼吧?
除了一些特定場景外,如聽眾有完全不會中文的,或討論參與者有中文很不流利的,等等:
中英文混雜,很正常,背後基本上不會涉及任何刻意為之,或氣質性的動因。
全英文,我依然不會說這一定就是裝逼,但背後幾乎必然涉及因某些下意識動因的刻意為之。
至於刻意的原因,可能是為了掩飾身份,可能是說中文有羞恥感,可能是為了彰顯融入,可能是為了加強練習......原因很多,且多是多因的雜糅。
依然,我對此並無興趣給出明確的負麵價值判斷,哪怕純個人統計印象,這種人確實更容易傾向於低自尊/自恨。
但有一件事是板上釘釘的,即,除非是ABC,或者很小年紀就來美國的人(「很小」最起碼初中以前,小學更合適),否則,類似「本能習慣就是純英文」、「純英文最不費力氣」之類的說法,或者是下意識的扯淡,或者是無意識的掩飾。
為何說是板上釘釘?沒辦法,我跟Linguistics學界的關係是在是太近了,而這簡直就是沒法更入門的理論。
舉個例子?
比如說,現在讓大山(Mark Rowswell)和星悅(???)私下在一起聊天,他倆一定會說英語,哪怕必然會有中英混雜。如果他倆竟然是說中文,必然是其中一方或雙方因某些原因的刻意為之。
至於中英混雜,相信我,只要稍微在美國呆過些年頭,那麼,誰的中英混雜是不過腦子的正常,誰的中英混雜是裝逼,實在是太明顯了,簡直就跟透明的似的。
1.看似一堆中國人,其實裡面藏了一個韓國人。
2.看似一堆中國人,其實裡面藏了一個不會中文的ABC。
3.正式場合,交談的內容會被當作正式信息使用的場合。
4.有影音記錄的場合。
5.有語言使用要求的場合。
在北京打球,碰上幾個會說中文的韓國留學生,防守的時候不小心打到對方了,我下意識地說了一句——Are you ok? 然後我和大家都驚呆了,韓國留學生嘻嘻哈哈地就笑了。
我自己都沒想明白,我咋第一反應就說這呢?還是跟韓國人說。。。大家估計都想不明白。
這個問題要看不同的場景,我在外企這麼多年,見過不少中國人說英文,不同場合給人的感覺不一樣。
我第一個工作,公司有一個來自香港的行政助理小妹子,她會說普通話也會說英文,平時和我們也聊得很好。後來,公司管理層的印度佬覺得中國員工普遍英文不佳,為了提高大家的英文水平,也是防止我們在辦公室里噴某些阿三他們不懂吧,管理層要求所有人在上班時間必須說英文。大部分中國人也沒把這當回事,也就在印度人面前說英文,背後只有中國人場合照說中文。但是這個香港的行政助理小妹子即使在中午出去吃飯的時候依然說英文,她也顯得很無奈呀,因為管理層這麼要求的,她就照做了。她是一個嚴謹的人,倒是其他中國人不遵守規定,所以也不能苛責她。
在微軟時,有一個從美國回來的經理,他是中國大陸出去的,回到中國分舵之後,日常和我們都說英文,不知道他是什麼心態,但是結果是我們沒法和他講工作之外的事情,因為感覺在中國的生活還是用中文說更好吧,總不能說「I ate 羊肉泡饃 last night」吧。
現在我的僱主是Hulu,有一次去美帝出差,約了個和那邊的工程師開會,對方是一個台灣裔華人,但是在美國長大的,我也不知道對方中文咋樣,所以見面之後還是用英文開場打招呼。
說了幾句之後,他說:「Would it be more comfortable to speak in Chinese?」
我說:「沒(zao)問(shuo)題(a)!」
然後雙方就愉快地用中文對話了。
總之,做人應該有情商,情商高就是要在交流的時候要讓對方舒服。
你們這些人
人家說中文 說別人抱團 不融入社會
人家說英文 又問這是什麼心態
怎麼樣都有理是吧
幾個華人在一起私下說英文跟你幾毛錢關係?
我們英專還經常私下在一起說英文呢
我覺得這樣的人比較少吧,矽谷各大公司裡邊充斥著上班也講中文的華人工程師。私下聊天居然還講英文,估計基本告別華人圈子了。
朋友的華人頭頭被人投訴工作期間組裡用中文,人家直接找了美國法律條文,證明工作期間講任何語言都合法,然後CC整個部門。
在英語國家,日常英語並不作為一門科目。脫離了這個科目屬性以後,裝逼屬性就沒有了。語言就只是工具而已,用哪個語言完全看習慣。
你看到公司里兩個中文母語的人用英語聊天,很可能是因為在一個國家呆太久+工作時間長+直接同事里沒中國人導致。三個因素導致很多笑話包袱、話題談資都會變成英語的。尤其是雙關、同聲或者模仿名人口音這些類包袱,或者一些語氣強烈的表達方式,因為平日里頻繁聽到和用到,也不會想怎麼用中文去表達同樣的效果。
即使是中文對話,在需要這些包袱和語氣的時候,也會順口用出來,而且英語逗哏也需要英語捧。如果對方如果介面轉英文,基本上對話就會基於英文一段時間,直到某一方覺得某個表達用中文更爽快,就會切換回來。
這是個自然而然的對話過程。在北美上學,以前就是害怕提問者這種人這麼說,和其他國人說話聊天講題不管有些東西翻譯成中文說著多麼彆扭我都會說中文。直到有個人說我故意說話彆扭在裝逼,我去tm的,自此之後我踏入學校範圍就一律說英語,愛聽不聽。
自卑的人會覺得不管別人怎麼做都是在裝逼。您覺得裝b,是因為您沒出國留學過,沒在國外生活過,也就從未進入那個圈子,理解不到他們私底下還講英文的原因。
說的稍微不客氣點,你見的人太少了。
惡劣一點,你覺得所有超出你理解能力事情的都是裝b。
有過留學經歷的朋友基本都經歷過一個階段:別人叫你翻譯一個句子,你明知道它的意思是什麼,但就覺得翻譯起來有點彆扭。
在這種情況下,你如果想跟朋友描述一個很好笑的梗,用中文翻譯過來就顯得很怪,也失去了原來的趣味顯得很尷尬,所以就會用英文代替。
很多宗教、政治和哲學上的專業思想,用中文翻譯多多少少都會有偏差,如果對方能聽得懂,那肯定說英文會好一點。
不然為什麼要看原著,閑的嗎?
有很多朋友論文趕不上了很焦慮,這時有個華人朋友問怎麼了,他可能會說:
「明天就是我那個論文的deadline了。」
你覺得很裝逼。
其實我們根本就不會那麼想,因為deadline這個詞已經是約定俗成的了,我們不會把它直譯成死線,也不會立刻轉換語法說「我那個論文要到截止日期了。」
因為這已經是習慣了。
沒有任何貶低的意味,但是題主應該沒長時間用過一門外語進行專業的交流和辦公。一個人中英文都是母語水平的人,他用哪一種都是流利而通暢的,在長時間使用英文交流後,他遇見一個只會說中文的人可能會用中文交談,但要是對方也會英文,為什麼一定要用中文呢?
僅僅因為他們是華人?
他可能在說中文的時候突然冒出一兩個英文單詞,但這真的不是有意的。
我舉個例子
「我有個friend,他性格very好。」
「我有個朋友,他這人超nice的。」
第一句是裝逼,第二句是習慣。講第一句話的人非常刻意用力過猛,第二句話的人可能在香港或國內的國際學校讀書。
但很多沒經歷過的人很難理解。
感同身受這個詞的前提是經歷相似。
所以你想知道他全程英語講話是不是裝逼,只要看看他英文流利程度就行了。
如果他倆英文都磕磕巴巴,充滿了國內高中課本上僵硬而古老的對話,那不用懷疑,他們就是在裝逼。
我在飛加拿大的飛機上見過兩個英文也就四級水準的大學生用寒磣的英文交流,最無語的是她們不是在練習口語,而是邊說邊看向身邊旅行團的一對阿姨大叔,神采飛揚好像自己會英文而高人一等。等到發晚飯,空姐明明會中文她倆還一定要用英文點單,結果不會說「紅燜牛肉拌飯」,憋了半天說了一個「red beef rice」。
只會說中文一點也不丟人,會講英文也沒有高人一等。其實說白了,不同的語言,你習慣那個就說那個,幹嘛要跟裝b扯上關係呢?
人家法語都沒說什麼,講中英文的華人倒是互相掐起來了。
之前在美國讀書時候,剛開學迎新,我要去一個地方找不到,就用英文問一個打扮和五官很像華人的女生志願者問路,志願者小姐姐答了一半,旁邊和我順路的男生就口氣很差的說,都是中國人用中文不好嗎?
上語言課時候,語言老師說,你們中國學生多但是咱們這是語言課,討論的也是基本用語簡單問題,希望你們課堂討論時候能用英語,然而,大家小組討論還是堅持用中文。
有一門專業課,老師喜歡課堂隨機分組討論,討論完以後每組要出一個志願者發言。但是因為這門課中國人同樣很多,經常出現一組五六個人只有一個老外的情況,這時候剩下的中國學生酷愛用中文討論,大家都是中國人嘛說什麼英語,然後剩下那個老外一臉懵逼。但是到了發言時候,我們溫良恭儉讓的特點又顯現出來了,沒有人主動發言,經常是那個壓根沒有參加討論的老外受不了尷尬的沉默主動發言。這樣幾次以後,老師再分組,老外們一看這組都是中國人,立馬拎著包換座位。
我一直覺得老外在中國說中文ok,說英語也ok,可惜在美國,總有留學生認為中國人用英語是裝b,大家對於「私下」「朋友之間」的定義差別挺大的。
我和我無錫的同事一起出差去湖南,我們在火車上一會說的是無錫話,一會說的是普通話,一會說的是無錫普通話(錫普)。
到了湖南,我們兩個人都說普通話。
到了賓館,我們兩個人依舊說普通話。
回到了無錫,我們兩個人和辦公室其他的同事聊天,說了去湖南遇到的事情,看到的風土人情。
結果我們聊的很起勁,一開始還是普通話說的,說著說著,因為聊天的對象大多都是無錫人,所以慢慢的就開始夾雜了些無錫俚語,最後就變成用無錫話交流。
無錫話說快了,有點像日語,語調比較硬。
我們聊的是很開心。
可後來我們才知道,同辦公室的一個徐州新人,她覺得我們用無錫話說,是因為我們無錫人排外,不想讓她聽懂。
天地良心,我用人格發誓,從未想過。
我們只是,愉快的聊了一個天。
在說話的時候,我們根本沒想過,我們用的是普通話,無錫話,還是無錫普通話。
直接問一個黃臉說do you speak chinese的話,萬一對方心情不好而且的確也不會講中文,可能會說你種族歧視——憑什麼長這樣就要會說中文?你要是問人家where are you from的時候,這些人會告訴你他是在哪裡出生或者長大。但是你要是繼續問where are you really from——也就是祖上是不是從中國來的時候,一樣是歧視(逃
所以最安全的方法,是先聽人家說英語有沒有你熟悉的口音。如果有,那你可以賭一把,因為99%一定是中國來的,不會覺得你在種族歧視他(沒有用「或著她」——性別歧視)。
先定義『華人』,再定義『中文』
比如我一個同事是正經出生在澳大利亞的澳大利亞人,但是父母來自香港和廣州,算華人么?我不知道。會說中文么?那要看你說的『中文』是chinese(Sinic languages)還是mandarin,粵語算不算『中文』?很顯然我們只能用英語交流,我不會粵語她不會官話
然後你遇到的人既然中英文都很流利(況且對於定義模糊的『華人』的部分群體,英語可能比官話流利得多的多,或者能更簡單、準確、高效地表達自己想表達的意思——比如涉及本土文化的俚語、專業領域的辭彙等等),那他們隨便選擇一種自己舒服的語言交流,關您啥事了?我不太理解您這種非得多管閑事看啥都覺得是在裝13的心態
胡說,哪裡有隻講英文。我和友達在一起的時候明明是中文英文日文上海話と溫州話一起港的!
@花火 老師要我表演一段,示例如下,
儂非要蒙聒,明介分明北村(きたむら)先生(せんせいi)孬Essay布置下來!
我來給你舉幾個情景,你感受一下。
「出來吃個飯?」"不行啊,我Sunday有篇philosophy的research paper midnight要due."要麼中文,要麼英文,謝謝。
在食堂和中國人聊天吃飯,旁邊坐下一個美國朋友,打了聲招呼後我們繼續用中文聊,然後這哥們瞪著尷尬的大眼睛看著我們...
和港籍美國人聊天。雖然雙方能用普通話交流的比較愉快,但是有些名詞或者動詞香港人的發音可能不是很標準,容易聽錯,有次想了一晚上直到臨睡前才想明白黑咖是西瓜的意思。
被一個中國人用英文打了聲招呼,然後順著用英文繼續聊了起來,最後感覺哪裡不對...
兩個中國人被分在一個小組討論,人漸漸走光了後繼續按著英文討論,事後還是感覺哪裡不對...
喝多了之後喜歡講英文,原因未知。
為啥你覺得用英文裝逼?兩個原因:要麼自卑,要麼太神化英語了。
自卑的人才覺得別人干一件事就是裝逼,殊不知別人干這件事的時候根本沒考慮那麼多。神化英語這件事在國人里算是個普遍現象,一個人稍微錯個語法結構甚至錯個介詞都會蹦出一群人指責以此來賣弄學識,搞得人人自危,最後話都不敢說。英語說到底就是一個工具,幫助我們互相交流互相理解的工具,除此以外啥也不是,請不要再把其他的東西附加到英語上了,英語很可憐的,拜託了!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我們一家都是四川人,
在川內普通話的流行程度幾乎相當於英語;
幾乎每個人都是說著極具地方特色的四川話;
特別是我父親輩的中年漢子,
根本不能說一口純正的普通話,
這些年父親一直在浙江打工,
自然在大環境下學會了帶著海鹽味的普通話,
這個時候神奇的事情就出現了,
和爸爸一起工作的四川同鄉經常來我家玩,
他們在喝著酒,吹著牛逼的時候居然抄著一口普通話,這是什麼鬼?
如果讓老家人聽到他們這樣說話,
怕是要覺得我爸他們是不是出來打工幾年就開始飄了呀!
可那個時候我也不覺得奇怪呀!
我們這些同樣是留在浙江讀書的四川娃平時也說普通話呢!
那到底是我們這些說普通話的四川外地人是什麼心態呢?
沒什麼心態。就是漢語水平不夠高,或者下降了而已。
在洛杉磯的時候,跟一個英語學校的校長談合作,對方是個專門針對華人的考試輔導機構,教SAT、AP這些,結果對方校長是個韓國人。
我發現他是韓國人之後,我有點緊張,我從她的眼神當中也看出了她的緊張。
她猶豫了一下,找來了自己的助理。這個助理是在中國長大的朝鮮族人,現在在美國留學,來充當我們之間的翻譯,身材........朝鮮族的柳岩,你懂的。
於是,實際情況是,我跟對方說英文,校長跟自己的助理說韓文,然後助理再跟我說中文.............
所以,實際情況,有可能跟你看到的,不是特別一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