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成長——始於接納不完美

小時候,我有一件超級喜歡的紅色外套,某天它的第二粒珍珠紐扣掉了,找不到同款的。

於是它在我心中再也不完美了。

我就不喜歡它了。

類似的事情還有許多,比喻說喜歡的文具盒摔了個豁口,喜歡的背包帶子斷了,那時我的世界很小很小,小到對每一件事都必須斤斤計較。

我喜歡穿新衣服,喜歡買新玩具,喜歡那些暫新的、完美的、看不到一絲瑕疵的東西。

哪怕是吃水果,我也要挑那個沒有疤痕的。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初中,那時我喜歡看世界名著,以兩三天一本的速度消耗著人類偉大思想的結晶。

也許是偉大文學的魅力,每看完一本書我都陷入沉思無法自拔,但也發現,無論多麼偉大的書,總也無法達到我心中的完美。

一本書,總在某些地方留有缺陷,要麼是詞窮的表達,要麼作者思維的局限。

無論它在文學史上享有多高的地位,總有那麼點不完美。

我苛刻且認真的試圖找一本完美的書,沒有一絲瑕疵的、流暢的、令人震撼的、像傳說中的玉那樣完美的書。

那時我覺得只有短篇可以勉強做到完美,比喻沈從文的《邊城》,曹乃謙《最後的村莊》。

但短篇都太短了,無法達到長篇小說的深度和震撼。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伴隨著青春期成長的陣痛,最後我自己得出了結論,每本書都是作者單獨完成的,作者也是人,作為人的作者就有人的局限。

何況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我竟被這種追求完美的心態困住了,忘記了書中還有99%的美好。

隨著閱讀量的增加,我覺得沒有缺陷的書是有的,比喻說增刪五次的《紅樓夢》,雖然它是文學史上的地位很高,但我讀它時,但總覺得它少了點吸引力。作者改來改去,都看不出原本的思想軌跡了。

這種感覺就像紅樓中那道有名的菜——茄鯗,一隻茄子,用十幾隻雞來煨,精雕細琢的結果就是失去原本的滋味。

大學時,我把正火的《狼圖騰》借給男友看,看到一半他很激動,說真是本好書。

過了一段時間,他讀完了,又說這本書簡直垃圾,姜戎是個騙子。

然後我們吵起來了,他說我讀書從不思考,一味的跟著作者的思想走,不能明辨是非。

我也很生氣,心裡想著自己只說了這本書有趣,並沒有說它傳達的思想就是正確的,也沒說它是完美無缺的,我知道它有缺陷,然而我只想欣賞它好的方面。你卻要盯著壞的方面,進而否定整本書。

吵架的結果他哭了,像個小孩一樣。

那時我們都年輕氣盛。互不相讓。卻懶得多做解釋。

這是戀愛之後我們最嚴重的吵架。

原因竟是一本書。

我們最終沒能走到一起,原因也是發生在很久之前的一件小事。

他就像小孩一樣,只盯著白牆上的一塊污跡,就說世界是骯髒的、醜陋的,為此,他預言了我未來的許多悲慘結局。可惜一個也沒有實現。

後來我又讀了更多的書,經歷許多事,有醜陋的,也有美好的,三觀被刷新了無數次,心越來越大,能接納的東西也越來越多,發現了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推薦閱讀:

TAG:童年 | 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