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產品的生產力很差么?

蘋果都是用Mac工作吧?Google很多人都用Mac工作,IBM也開始部署Mac,這些公司是怎樣克服蘋果產品弱雞一樣的生產力呢?


作為前電氣工程師,

對我來說螺絲刀才是第一生產力工具。

我不帶筆記本去現場一點問題都沒有。但不帶螺絲刀我估計就沒活幹了。

假如有一天我只帶了筆記本去現場,那麼說明我就是去玩的。

順帶說一句,我就是做軟粉們常說的離開了就活不了的火電廠、核電站的中央控制系統的。

一套機組用到的大概會是20台左右windows pc,這些東西最主要的功能是監視一些數據。

真正的邏輯運算和保護什麼的,都是在DPU里運算的。windows這種不穩定的系統,任何重要的保護和邏輯連鎖互鎖都不會放在這種地方運算的。

你們自己拍著胸脯說一下,你們會不會放心把一個幾十億的電廠的安危放在windows對每次操作都做出快速無誤的響應並且絕不死機上。

如果真的靠windows系統上的軟體來控制電廠,呵呵。。。

你們設想的那種瘋狂跳機電網崩潰全國停電的場景應該已經發生了。

補充幾張圖吧:

你們以為控制電廠的設備:

但實際上控制電廠的是這種東西:

這才是能讓電廠穩定運行的核心技術。

你們把控制系統都歸功到windows上,ABB 施耐德 西門子 日立這些公司都要哭了啊

我曾經在很多軟粉說蘋果沒有生產力的回答下面跟他們討論過:

「到底什麼是生產力」

我得到的答案很多都是:「生產力就是windows有而蘋果沒有的東西」「生產力就是windows」

你們不能自己定義自己為生產力然後說別人都沒有啊。。。。


生產力這個東西,是要具體到某個領域某個行業的。菜刀對於廚師來說是生產工具,對於司機來說就啥都不是。IT行業,就軟體開發這一塊,除了微軟系的開發(比如.net)之外Mac並不存在生產力不如Windows PC的情況,相反很多時候做的比Windows PC好。而題主問的那些公司也都是用Mac來搞開發的。所以這些公司根本不存在『客服蘋果產品弱雞一樣的生產力』的問題。

但是在其他領域就不好說了,比如數控,生產線控制啥的。大家經常提到的就是Mac的生產線上裝的Windows系統的例子。其實題主可以這麼想,公司是以盈利為目的,不可能為了一些噱頭或者裝B等莫名其妙的原因花錢去買低生產力的設備。最直白的證明就是蘋果生產線上裝Windows,大家都覺得蘋果應該用自家設備。但是他們並沒有這麼做,而是選擇了更合適的Windows系統。同理Google,IBM等公司(何止是他們啊,美國IT行業很多公司都是用Mac的)使用Mac就是因為它好用,生產力高。


操作系統跟信仰有關,和生產力有個毛線關係啊。

張口閉口os x不能用於工控的某些你們知道有個東西叫arm cc可以寫stm32無誤嘛

總不會你們看到收款機用Windows XP就以為全世界的自動化設備都用Windows 咩。

你們知道實時操作系統嘛

其實用得多的是VxWorks,單以數量來算ucos都夠秒Windows全家了,但是你總不能說VxWorks或者ucos代表了生產力吧

再說了,就算控制的科研領域,大名鼎鼎的ros在折騰之後可以運行於os x,你試試在Windows上跑?可是絕大部分人只用Linux來跑。啊這個時候你總不能說因為ros控制了世界上一部分最先進的實驗室中的無人機,機器人,ros和Linux就代表了生產力的前進方向吧

所以Windows吹的生產力到底是什麼,自動售貨機還是cad圖還是控制數控機床和三維印表機?

你看,大部分人把廠家犯懶不寫os x可用程序的歸結為os x生產力低下。而且自動售貨機也開始Android化了。

還不如歸結為os x比較貴呢

真是無聊的人類啊

該SolidWorks的時候用Windows,該水web app時候用Mac,該做嵌入式適合用Windows,玩開源嵌入式工具鏈回到Mac,皆大歡喜,多好


首先電子類產品劃分生產力並沒有統一標準,所以攻擊Mac沒有生產力的大多是感性宣洩而已。

1-OS X 和 Windows陣營及專業軟體:來者不拒。

如果我說蘋果Mac系列是官方完美支持Windows的,該支持解決一切 Mac OS 的軟體問題,且大量用戶也是存在雙系統的,兩種選擇,而不是只能裝Windows的單一選擇(黑蘋果對於一般用戶太痛苦,完全成功率猶如科研實驗,時間成本令人髮指),不是生產力么?

例如繪畫軟體SAI都只有PC版,但我一樣在Win下隨意塗鴉,甚至不用真的Bootcamp Win,只需虛擬機win就可以輕鬆隨手亂化,兩個系統的切換就是四個指頭一划拉而已(如下圖)。

好了,有人說生產iPhone的富士康,用的就是PC,當然對於富士康,其實只是同等在windows下工作的軟體使用PC成本更低而已,如果Mac的成本更低,他們也會使用Mac,所有大部分商用電腦使用PC的原因就是性能夠用價格便宜而已。那麼價格包括了硬體成本、軟體成本、維護、折舊等因素,硬體購買成本高是事實,不過保值性會更好,市面上二手mac的殘值都普遍大幅高於普通PC產品,用料等級高於一般PC使用時間更長久,但現在企業基本不考慮3、5年之後的事情,所以更多處於購置成本企業更願意獲得現利。而IBM推崇蘋果的原因是企業部署和維護成本大幅低於Windows系統,未來可以當可看到潛力。

至於那些說Mac在運行Windows之後發熱之類指責,也是一種誤導,因為蘋果很喜歡複合鋁材料,金屬機身肯定是傳導熱量比較好,你也許摸著熱,正式說明熱被散出來了。而且我至今沒有聽說過任何一款Mac因為運行Windows因散熱問題藍屏死機乃至燒毀的,但PC中惠普等都出現過散熱門導致的大量某系列產品因散熱藍屏死機乃至燒毀硬體。要知道全球Mac的平均使用年限是5年,普通PC平均只有3年。

我用的是2012年前在性能上處於中游的iMac裝了Windows,玩了各種大型3D遊戲,沒有問題啊,但如果你認為裝上Windwos就廢柴,那無法評論。當然,我的主要遊戲平台是PS4。

誠然,在能用OS X的情況下,我是絕不碰Win的,但重要的事情重複三遍:Mac有選擇雙系統的權利,普通PC沒有、Mac有選擇雙系統的權利,普通PC沒有、Mac有選擇雙系統的權利,普通PC沒有。我擁有這個權利,使不使用在我,別人沒有品頭論足的權利,哈哈。

2-Office:既是Win的,也是Mac和iOS的,更是Mac及iOS首發的。

很奇葩的是微軟史無前例的在Mac平台上首發了 Office 2016,軟粉心裡不滿也不敢掛著嘴上,只能說Mac版是殘廢軟體。就如你所說,IBM都用那玩意,他們卻不認可。連微軟都替 iPad Pro 發布站台了,好像微軟是傻子一樣,好吧,我辦公需要很低端,那些廢柴的Mac版Office 2016的功能已經遠遠超出了我的使用需求,用不上,至今我也只用2013版,更不要提蘋果原生的辦公軟體之養眼,讓很多人唏噓,Keynote更是很多職業ppt公司的指定產品,但,這都是某些人視而不見的。至於Keynote有些人說看不到,他忘記了標準化這個詞,即普通PC可以打開Keynote轉出的ppt格式及pdf格式,這是全球通用格式。pdf字體排版等美觀度100%還原,ppt格式打開可以編輯就是如ppt自身一樣變醜陋而已。口口聲聲喊沒聽過keynote的人,知道不僅僅蘋果發布會,小米、鎚子甚至是google的發布會都用的是keynote的時候,不知道說沒有生產力的作何感想。

補充,那些號稱不知道mac首發的,我懶得說,自己不會度娘么,我貼了吧:Win版繼續等!Mac版Office2016正式發布_iOS資訊

作為評論的補充,谷歌2015年有5萬5千名員工,2013年的時候部署了至少43000台mac,系統使用包括了Linux。此為現在可查的數據。至於算不算生產力,請自行判斷。

3-動態發展:生產力的擴展是循序漸進的。

且不說MacPro的怪獸性能已經極其強悍,電影剪輯這種重度工作輕鬆勝任,就如iPad這樣的輕量級的小玩意,也是介入生產力的。就如最初的筆記本性能低下,只能做些PC的輕量級事情,到現在遊戲筆記本已經多如牛毛了,這個差異本質上就是隨著時間動態發展的。不能說現在不能做的事情,隨著性能提升、軟體生態優化後就不能做。對iPad是沒有生產力的大玩具都不過是一種偏見,@黑膜導師 說的:比如在醫院使用ipad給患者展示手術方案和X光片,在飯店前台向食客展示消費菜單,在建築領域代替傳統藍圖,在零售業作為商品展示的補充,在教育領域解放教師的授課方式,飛行員導航地圖及飛行手冊等等這些都是生產力,甚至一個專業攝影師,原本用leica捕捉生活鏡頭,後來用iPhone,隨時隨地拍攝,這個時候,你能說iPhone沒有介入攝影生產力么?

4-功能外延:貼心好用不需冗餘

很多創新看似為生產力加分,如PC筆記本、一體機上的touch觸控功能,其實很累的,站著說話不腰疼,我是測試過的,觸控屏幕買回來基本就是真正的廢柴功能,為什麼?胳膊會酸會抗議,你的手指頭很粗,在PC上會費勁,最後新鮮不了個把小時,有人真正天天這麼用的,請講,除了公款買電腦的,至今私人買這個功能的,我見過的無不是很後悔。

順便說下略微跑題:類似還有什麼iPhone要求提高屏幕解析度的,他們居然要放大七倍和sony比,還有一片叫好的,都放大七倍了,日常用的到么?為冗餘功能埋單的是誰,不是腦袋進水了?還有無線充電,很可笑,充電的時候你就沒法用手機了,只能那麼放著,蘋果早就申請了無線充電專利,但就是不上,因為線充充電的時候很好用而已。

Mac並不是一個一味追求性能無謂強大的產品,到處都蘊含著夠用好用的平衡的細節,且一直引領標準。第一個大規模使用滑鼠的、第一個實用軟碟機的、第一個捨棄A驅的、第一個徹底捨棄軟體的、第一個實用CD、DVD替代軟盤的、第一個實用捨棄CD、DVD驅動器、第一個大規模使用SSD、第一個大規模使用USB-C、第一個大規模使用Thunderbolt、第一個捨棄flash。蘋果一直是引領標準的,呵呵。

綜上所述,蘋果系統在生產力上不存在問題,追求短期性價比選擇PC的,當然也是每個人的權利,但酸葡萄叫囂生產力的,那就只能呵呵了。


標籤里有個「智障」是什麼情況。。


我就發點圖配點說明,到底什麼是生產力我不知道。

馬特·達蒙和斯嘉麗·約翰遜的電影《我家買了動物園》幕後花絮

斯嘉麗·約翰遜主演、呂克·貝松導演的《超體》幕後花絮

Iggy的演唱會

《權力的遊戲》第五季製作花絮

《周末夜現場》40周年特別節目

《絕命毒師》編劇團隊開會

前不久飛掠冥王星的新視野號的團隊

新視野號紀錄片

《X戰警》幕後花絮

好萊塢配樂大師漢斯·季默的工作室

《星際穿越》幕後花絮

天體物理界的巨擎基普·索恩

影片特效製作

索恩和本片視覺特效總監保羅·富蘭克林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天體物理學教授Andrea M. Ghez

另:

去年蘋果Mac30周年推出過一個頁面,很多在各自行業名聲響噹噹的大牛以Mac用戶的身份現身說法,包括電子音樂先驅、耐克喬丹品牌首席設計師、新浪潮藝術家、Photoshop的創始人、《連線》雜誌創始人、國際著名舞台和服裝設計師、Codecademy創始人等等等等,詳見:蘋果Mac 30周年慶典:那些改變世界的人和Mac電腦

到底什麼是生產力?


蘋果生產力一點也不差,主要是另外那家最近信仰比較足造成的誤解。

我們公司全部都是 Mac,也絲毫沒有因為操作系統而感覺沒有生產力。事實說話吧:

1.設計

產品是從設計開始的,我們的設計師慣用 PS 和 Sketch,這兩個軟體前者各平台都一樣;後者嘛......抱歉只有 Mac 客戶端。傳個圖什麼的都是 Airdrop 。

2.溝通

基本上是微信 + Slack,這些基本上各平台都差不多。不過介於 Slack 有時候要翻牆,Mac 更方便。

3.開發

我們公司用 Ruby 。

4.文檔

我們公司推行 markdown,一般都用 Mou 或者 Ulysses 。

綜上所訴,不要因為自己的信仰而扭曲現實。


我想,這個問題和『『哪種程序語言是世界上最好的程序語言』』一樣無聊。

正好在參加美國物理學會的年會,至少見到的人裡面,一半蘋果一半PC,跑計算程序都是遠程連接到LINUX集群上去跑,寫文章都是用latex(支持Win,Mac,*nix,OS/2,還有VMS一眾),幻燈片有用Powerpoint,也有用Keynote的,也有用Latex的,就醬。

理論大牛還可以手寫,然後讓秘書拍下來當做圖片一張張放。

為了個破工具吵,你們真閑。


下次可以開個新問題:像谷歌,IBM這些大公司為什麼會用弱雞的蘋果產品,管理層都是腦殘嗎?


OS X上的 office2016老意外退出,嚴重地影響了我的生產力。


誰能解釋下所謂的生產力到底是什麼幾把玩意?

我印象中拉土車,挖掘機,攪拌機才是真正的生產力工具呢


不談行業談生產力和不談劑量談毒性一樣耍流氓。

在工控行業和政府單位,蘋果一點生產力都沒有;

在藝術,視覺設計和非windows編程里,你敢說蘋果沒生產力?

私貨:

對於我來說,嘴才是第一生產力。

如果有人封住了我的嘴,我就活不成了……


玩了一天的iPad Pro, 我認識到我之前的錯誤了。

蘋果這是鐵了心的要把iOS做成下一代操作系統啊,下一代具有生產力的取代桌面的操作系統

且不說那麼大的屏幕顯示起來的確挺好看的

也不說那麼強大的音響聽著郭德綱相聲都能聽出臨場

只要他多任務運行的效率再高一點,支持多桌面多窗口什麼的,對外接鍵盤的理解再深入一點,鍵盤喚醒鍵盤啟動什麼的,取代一部分人未來的生產力,還是的確有那麼點可能。

但是現在,當然還是就生產力而言:

iPad &< iPad Pro &< iPhone &< Macbook &< Macbook Air &< Macbook Pro &< Mac Pro &< Windows Compatible


呵,你以為只有 Office 才叫生產力么?Office 只是生產力的最低形式。


蘋果生產力差在知乎視線之外的廣大世界和企業政府里。日常應用手機應用蘋果能普及,但那些亂七八糟程序的確蘋果沒有生態沒有積累還是差了一些。君不見生產蘋果電腦的設備用的都是溫抖絲。


蘋果並非沒有生產力,你剪個錄音、視頻等完爆 Windows。以及 GTD 一類(包括日曆),撰稿一類(Markdown 以及圖床客戶端、暫存盒子如 Yoink)方面 Windows 幾乎為 0。最後,標籤我已經改了,不謝。


弱雞一樣的是某些程序員本人吧 ( ̄+ー ̄)


it產品帶來的生產力你只需要考慮兩點。

第一:產品的成本,包括購買成本、使用成本以及折舊成本。從這一點看所有生產力工具都需要考慮這個問題。

總體而言pc和mac折舊差不多,反正都是開了箱就不值錢。

pc購置成本更低,配置更加靈活。

pc用起來更方便,不論是購買軟體還是請人開發,開發者們顯然pc開發經驗比mac更豐富,使用成本更低了。

第二:外部效應

對於生產力工具而言你做出來的東西至少別人要能用,蘋果的默認字體很多pc設備是沒有的,別人看不了這就叫不能用;keynote格式很多人見都沒見過,更別說打開了,這就叫沒有生產力。

千萬不要被mac用戶的利益相關性所干擾。

外部效應不是在說蘋果產品好不好,而是因為難以讓別人用,所以大家都不用,進而導致生產力不高。

生產力的高低說穿了就是「標準」二字,假如明天突然開發出一種光碟,容量能碾壓快閃記憶體,讀寫速度也超過快閃記憶體,這玩意兒也照樣很難打開市場,因為現在已經是Usb的時代了,且不說光碟嚴苛的攜帶條件,巨大的體積,光是還要專門購買設備進行讀寫,這本身就是很沒有生產力的事。

就算是銷售軟體,是不是還給你幾張光碟啊,但現在又有多少電腦有光碟機呢?就算光碟有一萬個好,依舊是件毫無生產力的事。

外部效應才是決定mac生產力的關鍵,根本和mac性能高低、蘋果產品好壞無關。


總有人認為,office套件才是生產力。


我現在都不敢說自己是軟粉了……


推薦閱讀:

TAG:Mac | 蘋果產品 | 生產力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