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是什麼體驗?
貌似知乎上訪問學者不多啊
剛好在做訪問學者,不過不在美國,但在北美。
訪問學者的目標,國家想的很好,提高學術水平和教學水平,特別是之前沒有海龜經歷的人,能出去走走,看看大牛是怎麼做的,多少對國家的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有好處。
實際沒有想像的那麼好,中國目前的大學沒有多少真心在做事業做研究的,基本就是混個經歷回去提職稱,大致分三類:
一,老老實實做學問的。這裡面又可以細分為:導師密切合作的,導師鬆散合作的,導師基本不管的,要看運氣和具體的人了。
二,旅遊和觀光來的,玩遍北美。
三,出來帶小孩的,主要是在小孩上小學之前帶出來學習英語。這一類主要以高校女教師居多。
更有甚者,出來當大爺了,導致別人非常反感,網上這類的帖子比較多:
http://www.huaren.us/dispbbs.asp?boardid=331id=1354023page=1star=4http://www.huaren.us/dispbbs.asp?boardid=331Id=900257訪問學者最討厭不同的人體驗不一樣,做學問的感受到的也許是差距,觀光的看到的也許是繁華,帶小孩的更多的是感慨國內教育的不行,出來當大爺的,哈哈哈哈。見過一些訪問學者,一般可能是需要晉陞需要國外經歷或者文章,也可能是從來沒出過國想開眼界見世面。一般都在國內至少是講師,年齡比研究生要大不少,學術水平即使是教授普遍也比年輕人要低。看他們不年輕了還要做實驗也是挺拼的。
利益相關:導師在哈佛大學訪問過,業務上的兩個老闆也去過此處,研究生輔導員在哥倫比亞大學訪問,要好的兩個青年教師一個在喬治城訪問一個在巴黎政治學院訪問。當然我知道巴黎不在美國。-----------------------
現在訪問學者申請都是自己進行的,一般和我們學院有良好關係的學院都不會拒絕我們學院老師的訪問要求。按照自己的需求來進行訪問,幾乎是來去自由的,有一個老師竟然還在訪問學者期間敲定了從我院跳槽到中山大學的人事變動==。
從動機上來講,出去交流學術、獲取諮詢和臨時離開國內休息一段時間是兩個最重要的動機。按照我們學院教職提拔的規定,擔任海外訪問學者幾乎是硬性規定,也是我們學校號召建設世界一流水平大學的縮影。但是,提拔教職可以認為是充當訪問學者的副產品,因為做訪問學者的,基本上都是應著自己的需要去的,學術上的、生活上的,總總。我導師是上個世紀末去的哈佛,彼時能夠做訪問學者是一種榮譽,也證明了自己在學校學院的學術水平還是可以的。導師很善良和藹,沒有帶著家人一起出國,而是自己一個人跑到那邊去,住在對方學校分配的房子,有對方學校安排的辦公室。宿舍、辦公室,這是訪問學者的硬性條件。導師的學術水平和影響力是蠻高的,所以他的費用不僅學院樂意聽,對面學校也很願意分擔。導師每每跟我回憶這段經歷的時候,告訴我,當時只想到在辦公室讀書了,也沒有去其他地方玩,很是懊悔。我想對於我的導師這樣的人格來說 ,訪問學者就是訪問學者了,基本上不會有什麼別的想法,就是好好地利用對方的學術資源做自己的研究。業務上的老闆A,很活潑開朗的老師,門道也很多,腦子很活絡。去的時候是帶著妻子一起去的,然後想在那邊生一個美國公民==不知道成沒成,反正他是在美國的時候就敲定了跳槽這一步,祝他在新單位工作順利。導師的師弟去美國的時候,也帶著自己的孩子,感悟美國教育嘛,交流完帶回來繼續上中國學校。這個也是蠻有勁的。輔導員去美國,是在他留校任教的第三年去的。年輕老師發文壓力很大,學校又三番五次出台規定講五年內非升即走刺激生產率,所以他前兩年幾乎是透支精力體力拋棄新婚妻子在玩命工作。第三年他自己認為身體已經無法支撐了,必須換個環境休息休息,就選擇了去哥倫比亞大學交流。這時候已經是新世紀了。這個時候國家放寬了訪問學者的交換限制,不再要求必須通過國家財政或對方學校邀請才能前往訪問了,原則上只要申請上,就可以前往訪問交流。所以除了上個世紀出國的我的導師外,我所說的這幾位老師都是自個兒出國訪問的。可以說我們學校老師出國訪問還是有不少含金量的,基本上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資料,也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事。
兩位要好的年輕老師,就是去喬治城的和去巴黎政治學院的兩位,就屬於我們學院的人才培養項目了。按照我們學院人才培養項目的既定軌道,他們選擇了在博士學習結束後,出國做訪問學者。聽了我的這些敘述,大家可以感受到,訪問學者限制比較少,只是我們國家培養學人的寒窗苦讀的傳統在,所以他們的生活還是比較單調的。去喬治城的那位老師,是我認識的最有活力會來事的老師,也是每天課堂宿舍來回跑,閑的沒事就上網寫寫文章,賺了個百萬閱讀量。國家對於我們社科老師出國之後的事情,管還是要管的,就是聊聊你在國外幹了啥,寫個書面報告保存起來。在國外基本上就和留學生一樣,採取有事管理的原則,沒有什麼限制,基本上也不關心。所以年紀輕的老師都跟那個學校的中國留學生打成一片,有的時候還以過來人的身份答疑解惑,講講人生的道理。隨著近幾年我們國家開放程度的逐步提高,出國開開會什麼的,已經很稀鬆平常了。出國做訪問學者,也慢慢成為普遍的選擇。99年的時候,我老爹是自費公派的訪問學者。那時候國家的指標還是挺嚴的,所以想出國(不公派出不去)只能自費了。不過國內發著工資,國外自己找工作也能維持最低生活水準。他當時在密歇根大學的實驗室,工作很辛苦,實驗從早做到晚,語言也不通,為了省錢,牙疼不去醫院,後來牙直接碎了,暴瘦40斤。。估計現在的訪問學者們,應該不會這麼慘了吧。
本人正好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收入不高,和博士生相當,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因為能夠多和實驗室大牛接觸,學術上收穫很大。對方實驗室也歡迎訪問學者,因為既不需要掏錢又多了一個有能力的科研人員,而且還可以通過訪問學者建立中美實驗室之間的學術聯繫。
壓力主要來自我要求和管理。因為周圍人很牛,你必須足夠努力才可能和別人一樣牛,建立自己的reputation。作為年輕人,自然要努力學習。國內的項目還需要遠程協助,離不開人。所以晚上還需要做國內的工作,兩邊工作,自然不輕鬆。
有一些年紀大的訪問學者確實帶孩子出來,但也沒有成天閑著,孩子上學的時候,他們一般也在實驗室做科研。
中國人普遍比較低調,網上看到的負面消息,是個例放大的結果。
無論如何,訪問學者還是很好的經歷,國外實驗室之間的訪問很頻繁,我覺得國家以後應該更多的支持訪問學者出來開眼界。
作為哈佛大學醫學院短期訪問學者,待我訪學結束後,再來作答。
見過有訪學直接問能不能買論文的。
看人、項目、時間等條件,短期訪學最主要的目的是開拓視野、打開學術圈,機會合適可以開展一定的科研課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