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故事 | 東漢草聖:張芝
珍寶樓是日選——東漢草聖:張芝
張芝出身顯宦名門,但「幼而高操,勤學好古」,不以功名為念,潛心習書。草聖雄千古,芳名冠一時。
張芝是東漢桓帝、靈帝時代的書法家,也是東漢眾多書法家中名聲最著、影響最眾的書法大家之一。張芝從民間和杜度、崔瑗、崔實那裡汲取草書藝術精華,獨創「一筆書」,亦即所謂「大草」,使草書得以從章草的窠臼中脫身而出,從此使中國書法進入了一個無拘無束,汪洋恣肆的闊大空間,從而使書法家的藝術個性得到徹底的解放。
相傳張芝小時候就特別喜愛書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學習十分刻苦用功,練筆不輟。而且張芝十分聰穎,為了練字,能想出很多常人所難以想到的方法,典型流傳的例子如:他常常買許多白絹回來,先在上面練字,等把整個白絹寫完,上面幾乎沒有一點白色的地方了,再把絹染成黑色做成衣服穿,這種「一箭雙鵰」、極富創造性的做法,也被傳為書壇佳話。
又傳說張芝學書非常勤奮,每天都要練字,有時竟從日出寫到日落,連吃飯都忘記了,寫累了就起來活動活動,隨便走走轉轉,過一會兒又開始練習,如此反覆,沒有休止,直到天無亮色、農人歸家。每天寫完字「收工」的時候,他都要在門前的水池中涮洗筆硯,筆硯上殘留的墨汁就被清洗到了水池中。久而久之,清清的池水變得越來越暗,最後竟變成了如墨汁一樣的黑色。池水顏色這種「質變」的發生,需要下多麼大的功夫啊!張芝這種勤奮練習的精神和毅力,也受到了後人的極大推崇,所以,後世有「張芝學書,池水盡黑」之言。後來,被世人景仰為「書聖」的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也效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留下一段佳話。
張芝各種書法技藝都很精湛,而以草書最為擅長,他的草書取法於同時代的崔瑗和杜度,在學習借鑒兩人運筆構形長處的同時,又有所改革,努力去其舊習,取其精華,並著意滲入楷法,而省減章草書法的點畫波磔,創造了「今草」書法,使得草書這門書法藝術上升到了一個新台階。
張芝的「今草」筆力縱橫,神變無極,一揮而就,氣脈貫通,隔行不斷,給人一種整體打造的連貫感。其代表作品《冠軍帖》(《知汝帖》),字字相連,筆貫意穿,呼應相顧,血脈相通,一氣呵成,淋漓盡致,神采斐然,精神照人。後來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都很推重張芝的草法,兩人練習書法的過程中,受張芝影響也很大。
張芝《冠軍帖》(《知汝帖》)
張芝刻苦練習書法的精神,歷史上已傳為佳話。晉衛恆《四體書勢》中記載:張芝「凡家中衣帛,必書而後練(煮染)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後人稱書法為「臨池」,即來源於此。尤善章草,有「草聖」之譽,當時的人珍愛其墨甚至到了「寸紙不遺」的地步。
微信公眾號:珍寶樓藝術館
換個角度看文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