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園記事(三)

青篪戲曰:「素園遠人境,』改元』可乎?」昀瞳曰:「可也。」是年乃為素園元年。

元年夏,昀瞳讀《逸人傳》,悵悵乎不釋其卷。青篪問其故,昀瞳曰:「世之隱者微乎矣。」青篪問曰:「夷齊何如?」曰:「非也,迂隱也。」「許由何如?」曰:「非也,臆隱也。」「嵇康何如?」曰:「非也,狂隱也。」「太公何如?」曰:「非也,偽隱也。」青篪曰:「君請告之以詳。」

昀瞳曰:「伯夷叔齊慕神農、虞、夏之道,恥食周粟,採薇而食亦恥,終拒食而死。粟即粟矣,何商、周之別?君臣父子皆虛幻,天無常君,無常臣,無常父,無常子。聖人所謂倫常者,枷鎖繩縛耳,使民不視、不聽、不思、不疑。故謂伯夷叔齊『迂隱』也。世人皆曰上古有讓天下之德,三授三辭,不得已而受之。如治天下若飲沸湯,則人固不受,何『不得已』之有?堯讓天下,許由洗耳,吾知其不真也,故謂之『臆隱』也。」

又曰:「魏晉名士好發奇言,善行怪行,縱酒行散,顛狂避世。潔其形,甚於使其形者也,不免入時之嫌,故謂之『狂隱』也。一醉易而長醒難,佯狂者無勇。至於太公,其所釣非魚也,文王也。待價而沽,何『隱』者耶?故謂其『偽隱』。」

青篪問東方朔,答曰:「圓轉順勢,滑稽自全者而已矣。不隱之迂腐,不隱之見遇,不形狂,不避世,全其節,守其純,單騎銀鋒敢三軍之搏,寸管片紙能五車之敵,此謂之真隱者。其所以稱『隱』,非居山野,非出世界,遠俗流耳。」


青篪開玩笑說,素園遠離人世喧囂,我們改個「年號」吧?昀瞳說可以啊,於是把這一年定為素園元年。

元年夏天,昀瞳讀《逸人傳》的時候,悵然若失,遲遲不肯把書放下。青篪問他怎麼了,昀瞳說,世間的隱者太少了。青篪問,伯夷叔齊算隱者嗎?昀瞳說,不算。他們只不過是迂腐罷了。青篪又問,許由算隱者嗎?昀瞳說,不算。他只是人們的幻想罷了。青篪又問,嵇康算隱者嗎?昀瞳說,不算。他只是一個狂士罷了。青篪再問,姜太公算隱者嗎?昀瞳說,不算,他只不過是個假隱士罷了。青篪說,你跟我詳細說說吧。

昀瞳說,伯夷叔齊崇尚神農、虞、夏之道,不吃周朝的糧食,後來周地界上的野菜也不吃,把自己餓死了。糧食只是糧食罷了,哪分什麼商朝還是周朝的區別?君臣父子其實都是虛幻的東西,從真理的層面講,本來沒有君,沒有臣,沒有父,沒有子。聖人人為製造出綱常等級,就像枷鎖和繩子,這樣老百姓就會不看不聽不思考也沒有疑問,天下便好治理了。所以我說這兩個人只是迂腐。

人們都說上古的時候很好,賢者喜歡「讓天下」。王把天下禪讓給賢人,這個人要推辭三次,不得已才接受。可如果治理天下好像給人灌滾燙的水,那這人肯定不會接受,怎麼會有不得已之說呢?據說堯讓天下給許由,許由聽到這話都覺得恥辱,去河邊洗耳朵,這種傳說我是不信的,所以說許由只是人們的幻想。

昀瞳又說,魏晉時候的所謂名士喜歡發奇談怪論,做事也喜歡荒唐古怪,特別能喝酒,還吃五石散,假裝自己瘋瘋癲癲來逃避世界。這些人讓自己的身體顯得高潔,超過了讓自己的靈魂高潔,不免有迎合當時的社會風尚的嫌疑,所以我說嵇康只是狂士而已。喝醉很容易,一直醒著才是真的難,這些裝瘋扮痴的人是沒勇氣的人。至於姜太公,他釣的不是魚,而是在等待文王發現他。想為自己尋個好價格「出售」自己,這怎麼能算是隱者呢?所以說他是假隱者。

青篪問,東方朔呢?昀瞳說,他不過是一個懂得明哲保身,裝傻圓滑的人罷了。不因為迂腐而隱居,不為了提高身價等待做官機會而隱居,不顛狂避世裝瘋賣傻。保全自己的節操,守護自己的赤子之心。一把劍一匹馬也敢於面對三軍與之一搏,一支筆一小片紙也敢於跟所謂學富五車的主流學者辯論,這才是真的隱士啊。這樣的人之所以叫隱士,並不是說他住在山野里,也並不是說他一定要出世,只不過他是讓自己遊離於俗流的邊緣罷了。


案:隱士,一直是中國士階層當中很敏感的一個話題,假隱士確實不少,很多人先讓自己「歸隱」,這樣就顯得很牛,再做官,身價就不一樣了。當然,傳說中的姜太公不是為了這個目的,他是希望文王來主動找自己。說姜太公是「假隱士」,這很客觀,他確實不是真的要歸隱。但說他是假隱士,不等於說他人不好,不等於否定他。

竹林七賢,要說才華,人家不差(當然,也有一層光環是因為他們的狂放),但是這些人我不太喜歡,太消極,太容易放棄。有句歌詞不是唱嗎,「沒有什麼比放棄更容易」,這是實話。古有「魏晉風度」,現代就有嬉皮士,心裡不好受,對社會不滿就喝大酒吸大毒折騰自己,過一天算一天,始終是怯懦的表現。

不過我了解全部的魏晉名士嗎?肯定不了解。我懂所有嬉皮士嗎?肯定也不懂,所以肯定有的人被我「冤枉」。所以我是就現象而論,不是一杆子打翻一船人。

許由就不要說了,你信嗎?反正我是不信。這不是說許由這種人沒有,個別高潔之士一定有,多高潔都有可能,但是說那時候所有賢人都是給個國家領導人都不要,往後撤,我覺得這不過是一種美好的幻想。

現在送禮,多數人倒是要推讓一番,三讓而受,還說,哎呀你這太客氣了真是的。這倒是社會風氣,但是真的假的咱們心裡還沒數嗎?

推薦閱讀:

TAG:文學 | 文化 | 古漢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