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趙構的宰相多達15人,最短的只在位70多天,為何?
看南宋初的這段歷史,你會有一個很直觀的感覺,就是宰相換得特別勤,一會兒是這個宰相,一會兒是那個宰相,一個宰相可以來來去去當幾回,這種亂象到底說明什麼問題呢?
我們來看看宋高宗趙構朝的宰相列表:
1. 李綱,2.黃潛善,3.汪伯彥,4.朱勝非,5.呂頤浩,6.杜充,7.范宗尹,8.趙鼎,9.張浚,10.秦檜,11.万俟卨,12.沈該,13.湯思退,14.陳康伯,15.朱倬
從這個名單一看,心裡基本就有數了,無非就是圍繞宋金「主和」還是「主戰」的問題而進行的一場博弈。
這裡面主戰的只有兩位,一位是李綱(只做了70多天宰相),一位是張浚;其餘的基本都是主和。
但在我心裏面,主和的不止一類,有的是攻戰迫和,有的是主動求和,有的是賣主求榮。但要把他們分清界限,其實不好分,我勉強用這種方法來把他們分成3類:
首先,他們不像李綱、張浚那樣主張主動出擊,和金國一較高下,他們的主張是和氣生財,消滅戰爭,讓宋、金兩國都得到和平。這一點是要特別指出的,因為這樣才能分清岳飛和其他將領的差別。
1、心中以黃河為界的,格局較高。
以黃河為界,這是一個心理概念,因為沒有河北要守河南是守不住的,但趙氏的宗廟在河南汴梁,連宗廟都保不住,這叫哪門子江山?
所謂「主憂臣辱,主辱臣死」,有這種意識的,才能稱為合格的臣子。
這一類人就包括:朱勝非、呂頤浩、趙鼎、陳康伯和朱倬這5人。
2、心中以秦淮為界的,格局居中。
根據當時金宋力量的對比,以及地勢條件,以秦淮(秦嶺、淮河)為界是最為務實的一種策略。金國曾經在秦檜的斡旋下答應將河南歸還給南宋,但馬上又因為秦檜的後台完顏撻懶的倒台而終止。問題是:就算南宋得到了河南,又拿什麼去守呢?就像岳飛說的,反而會把南宋的防區拉長,兵力分散,重點防區變得薄弱。河南和河北、河東,要拿,必須全部都拿。
在這種情況下,范宗尹、沈該、湯思退的居中策略是相對明智的。
3、心中以長江為界的,毫無底線。
這類人是以保命為緊,管他皇帝是哪位,金人還是宋人,在他們心目中,自己才是第一位。長江,只不過是他們心中的最後一座堡壘,一旦失守,他們的醜惡嘴臉就會暴露出來。這類人就是黃潛善、汪伯彥、杜充、秦檜、万俟卨。南宋滅亡的時候,不就有很多這樣的人嗎?
而趙構能同時用這幾類人,說明什麼?他是趙氏的好兒孫,但不配做一個大宋人。
(明天繼續)
本文作者《蜀山筆俠》,號「賨人客」,一個文章會「說話」的歷史作者,專註原創,拒絕抄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