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廁所時不小心摔倒猝死?原來這個人早已病入膏肓。

「病入膏肓」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個成語,意思是人快死了,病已危重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

可具體「膏」是什麼?「肓」又是什麼呢?

【病入膏肓】這則成語出自《左傳》。

相傳春秋時期,晉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便向秦國請求派醫生為其診病,秦桓公派了一位醫術高明的醫生叫醫緩的去給他治病。

在醫緩趕往晉國的途中,晉景公恍惚中做了個夢。夢見了兩個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

一個說:「那個高明的醫生馬上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我們躲到什麼地方去呢?」

另一個說:「這沒什麼可怕的,我們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無論他怎樣用藥,都奈何我們不得。」

醫緩到了晉國,認真給晉景公診斷後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藥,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實在是沒法治。」

晉景公聽了這話,果然驗證了自己的夢境,無奈之下,只能厚禮送醫緩回秦國。

之後,一次晉景公急急起身如廁,忽然一陣心痛,站立不住,便跌入廁中,溺入糞池而死。死因即為心肌梗死症猝死。

古以膏為心尖脂肪,肓為心臟與隔膜之間,膏肓之間是藥力不到之處。

除此之外,可能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其實膏肓穴是中醫里一對重要的穴位。

點擊圖片,進入穴位詳情頁面

「膏肓穴」在第四、第五胸椎間兩旁三寸(約四橫指)處,屬足太陽膀胱經。

唐代藥王孫思邈曾在《千金方》中說:「膏肓能主治虛羸瘦損、五勞七傷及夢遺失精、上氣咳逆、痰火發狂、健忘、胎前產後等,百病無所不療」。

比如,得了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慢性疾病,且因久病不愈變得體弱消瘦時,說明身體氣血陰陽均已受損,最適宜取膏肓穴施灸治療,起到扶陽固衛、濟陰安營、調和全身氣血的作用,從而使身體恢復強壯。

中醫典籍中也曾有「運動膏肓穴,除一身疾」的說法。下面幾個動作可以常做,對提高抗病能力及促進健康長壽,均十分有益。

1、肘部彎曲,分別向前向後轉搖肩關節各50次,一日三次,這樣可帶動肩胛骨上下旋轉,以運動背部的膏肓穴。

2、兩腳平行站立,兩膝微曲,腰直,胸平,兩手握拳,兩臂緩緩抬起到胸前與肩平,然後用力向後拉至極限,使肩胛骨盡量向脊柱靠攏,擠壓兩側膏肓穴,略停1至2秒鐘,再恢復原姿態,後拉時深吸氣,回收時呼氣,動作在水平面緩慢進行,動作到位,使背後有酸脹、出汗的感覺。

3、把椅子反過來坐,人趴在椅背上,充分展開兩個肩胛,而兩個肩胛骨向後擠壓,就是在擠壓膏肓穴。

這些方法既可益壽延年,還對肩周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頸椎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推薦閱讀:

TAG:中醫 | 故事 | 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