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論於佛性青年
近來,佛性青年經常上報紙,就是不主動去看,頭條也會不斷往上推薦。看得多了覺得一則對佛性的理解有失偏頗,二來覺得佛性青年太火怕不是要帶偏一群人。故此立論,申明己見。
一論,此佛性不是佛性。以自身對佛教歷史及其經意的粗略了解,其根本教義重點在於解脫自身與普度眾生上。如今之佛性青年,無外乎是指以隨遇而安、得過且過、隨緣這些消極的態度度日的年輕人們。敢問這些消極的態度,哪一條是佛性里該有的。或有人講,這樣至少解脫了自己,方便了他人。然而,這樣消極隨緣的處事方式與態度,是否真的能夠解脫自己呢;其實未必,這點下一部分詳述。有很多事情給與人方便,明明是傳統道德範疇,非要加上佛性,敢問未「佛性」之前便無需這麼做嗎?各種無理要求隨便提?另外還有很多本該合理的要求上的退讓,則顯出一種「佛性」偽裝下的怯懦。
二論,佛性青年甚囂塵上心理作用大於社會壓力。為什麼越來越多的20幾歲的年輕人拋去青春活力選擇往消極度日上靠?私以為心理作用遠遠大於社會壓力的作用。這個從90後的成長經歷開始分析。90後幾乎全是獨生子女,出生在物質即將開始大幅度豐富起來的時候;成長階段見識了太多浮誇、繁華、亂糟糟。幾乎都是在家人的鼓勵和保護下長大;從小就養成了有問題找大人的習慣。長大開始上學的時候,父母又出於不讓孩子低人一等的心態,各種生活用品、學慣用品一應俱全;至少在學校里是享受到了沒有貧富地位差距的日子。然後回到正題,一路走到現在這個時間點,首批90後出了校門,邁步進了社會,開始向三十歲挺進。剛出校門的90後們必然是雄心滿懷的;但是僅僅只有雄心。於是他們開始認識到這個社會是可以拼爹的,是可以拼後台的。於是他們開始從新聞上不斷的了解到各種真真假假的新聞,新聞上各種同齡人開始了一夜暴富之路。看得多了,從小平等慣了的心態下,想要的也就多起來了。這些可不是文具衣服了,不是咬咬牙就能搞定的了;於是就有了很多很多的求而不得的慾望,由此產生了痛苦。佛教講人生有七種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這或許就是如今這個佛性青年的由來,也是如今這個佛性青年唯一跟佛掛得上一點鉤的地方。貌似棄了慾望,隨遇而安就沒了求不得的苦楚。然而事實呢,估計在現實大鎚的輪番打砸下,內心深處的怯懦佔據了主導;回頭想找父母卻只有老父母無能為力的眼神。只能打著佛性的幌子,將那種求不得的嫉恨和苦楚深深的埋在心底,怕不是憋出病態來,到頭來害人又害己。
三論,90後的青年們需要什麼。古人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此言有理。人生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特點,並受到社會發展情況的影響。簡單歸納,我覺得就以下十二字:去浮躁,留夢想,添耐心,莫怯懦。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一夜暴富的想法,對社會上的浮華就當他是過眼雲煙,把眼光真正的著眼到自己身上來,專心經營自己。夢想還是要有的,有夢想才會有方向,不要想著一朝一夕完成它,要想著萬一自己這一輩子完不成要把它當作家訓傳下去的打算。朝著夢想一步步靠近過去,不要想著一朝一夕完成它,要揣著萬一自己這一輩子完不成要把它當作傳家寶傳給兒女的準備前進。想想秦奮鬥了多少年才最終統一全國,揣摩下朱元璋在接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時候的心理活動。
本篇一氣呵成,共立三論,既已分析,又提解法,私以為是一貼針對90後消極度世的好葯。本人作為90后里最老的那一批人中的一員,這個藥方也是開給自己吃的。社會發展不停,總有一個時期社會上各個崗位上的人大多都是90後,那個時候不誇張的說社會將會由90後來支撐十年。個人以為如果不從現在開始改變這種奇怪的風氣,90後即使不變成「毀掉的一代」,也會變成「軟掉的一代」、「自怨自艾的一代」。到時候該拿什麼來支撐驅動中華的崛起。
慎之思之,諸君共勉。(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請勿轉載)
推薦閱讀: